古代中国,丝和麻是先民的两大衣料来源,从时间上来说,对麻类的利用早于丝。但就加工的方法而言,两者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先民从实践中发现,某些植物的纤维可以用于纺织衣料,例如野生麻和葛。野生麻包括苎麻、大麻,纤维素的含量丰富,纤维力强,单纤维的长度在60—550毫米。葛属于藤本植物,枝条可长达8米多。麻和葛遍布我国各地,生长力强,一年之中可以收割多次,来源充足,是比较理想的纺织原料。
麻类植物分为表皮层和韧皮层,纤维素在韧皮层内。为了提取纤维素,先要剥去表皮层,然后再撕分韧皮层,使之成为长条形的纺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绳头,是用植物茎皮捻成的,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为片状,经过粗略的撕分。
撕分后的纤维比较硬,表面也比较粗糙,原因是纤维的表面有胶。如果脱去纤维的胶质,不仅便于绩织,而且织物的手感柔软光滑。古人最常用的脱胶方法是浸泡。《诗经·东门之池》说“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将麻或苎沤(浸泡)在东门之池,可以分解植物韧皮和茎叶中的胶质,使纤维分散而柔软。经显微镜观察,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4700年前的苎麻布的纤维可能经过了脱胶的程序。
麻与葛
葛的纤维也有胶质,但在常温中难以脱胶,需要有较高的水温。《诗经·葛覃》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濩,为
为
。”濩(huò)是煮,
(chī)是细葛布,
(xì)是粗葛布。葛藤刈割之后,用热水煮熬脱胶,就能制作或粗或细的葛布。
如果把单股的纤维搓合成多股,就可以增加强度。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绳子,有的较粗,是先用多股植物纤维搓成3股,再绞合为一,较细的绳子是用2股绞合而成。根据顺序先后,搓、绞的方向有所不同,单股的捻向是S,整体的捻向是Z。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各地已经普遍出现简单的纺织工具。西安半坡遗址曾一次出土骨针281枚,最长的约16厘米,直径最小的不足2毫米,针孔约0.5毫米。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纺轮,出土于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其后南北各地都有出土,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纺轮竟多达100多枚,纺织业的兴盛不难想见。
河姆渡遗址出土一批样式各异的木器,专家发现与云南、广东等地少数民族腰机的部件非常相似,其中一件木刀,长430毫米,背部平直,厚8毫米,刃部较薄,呈圆弧形,应当是打纬刀。另有18根大小不等的硬木圆棒,长的有40厘米,推测是定经杆、综杆之类的部件。
从已知的遗迹、遗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织物。西安半坡和姜寨遗址的陶器底部发现有铺垫织物的印痕,都是平纹,纱线较粗,但经纬向纱线排列非常均匀。有些地方已经出现比较复杂的织物,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出土的葛织品残片,有山形和菱形花纹,花纹处纬纱曲折变化,罗纹部纬纱上下绞结。经纱为双股,S捻,经密约10根/厘米,纬密罗纹部约26—28根/厘米,已是原始的绞纱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