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制陶。陶,古人多写作“匋”,《说文解字》说:“匋,作瓦器也。”有关制陶的记载,文献中屡见不鲜。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意思是说,舜是圣明之君,他无论是在历山耕作,还是在雷泽捕鱼,民众都彼此礼让,和谐相处,制作的陶器质量都很好。又如,《诗经》说“昆吾作陶”,昆吾是夏商之间的部落,初封于今河南濮阳,夏衰为夏伯,迁于许,后为汤所灭。昆吾以擅长制作陶器而闻名。
可是,20世纪初,在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谁也没有想过要去寻找史前时代的中国陶器,无数深藏于地下的史前文明无人知晓。19世纪,西方考古学家在欧洲、近东发现了史前时代的石制工具,后来又在近东等地发现了同一时代的彩陶,而中国却没有见到。在这种背景之下,有些西方学者武断地认为:中国没有新石器文化可言,中国文化最早只能追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没有史前文明可言。有趣的是,最先推翻这一结论的,也是一位西方学者,他就是瑞典人安特生。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
安特生(1874—1960),是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06—1914年,他担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1924年,他受聘为中国北洋政府的农商部矿政顾问。1926—1939年,他回国担任瑞典远东古物馆馆长。在中国工作期间,他发现了许多中国史前时代的遗址。1921年,他在北京房山周口店调查时,判定这里的龙骨山是远古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后来龙骨山果然发现了举世震惊的“北京人”遗址。在此前后,安特生到河南等地调查,先后三次到过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1921年,安特生决定在仰韶村发掘,在灰土层中发现了与磨制石器共存的陶片,上面有用黑色和红色描绘的纹饰。随后,安特生还在辽宁锦西的沙锅屯洞穴遗址以及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发现了彩陶,他将它们命名为“仰韶文化”。安氏的这些发现,使“中国没有史前文明”的说法不攻自破,证明中国文献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仰韶文化被发现之初,人们所能见到的史前遗址非常有限,认识也比较粗浅。当时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仰韶文化是与殷墟的商代文化相衔接的文化,年代不会太早,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1928年,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一种与石器、陶器共存的薄黑而有光泽的陶片,与仰韶文化彩陶的面貌判然有别,于是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什么年代的文化?它与仰韶文化是什么关系?当时谁都说不清楚。一般认为,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是分处于东西方的同时代文化,也就是说,两者文化面貌的不同是属于地域文化的差别,而不是时代先后的差别。
1931年,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在殷墟后冈发现了殷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三者相叠压的地层关系:上层是殷代文化、中层是龙山文化、最下层是仰韶文化。在考古学的地层学说中,年代越早的遗物,所处的地层越下;年代越晚的遗物,所处的地层越上。后冈的这种地层叠压关系表明,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不是并行发展的关系,而是前后承接的关系,龙山文化是介于仰韶文化和殷代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这就是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它对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谱系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后冈“三叠层”同样的地层叠压关系,后来在晋南和陕西也有发现,学术界由此形成了共识: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
三叠层示意图
近八十年来,对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始终是中国田野考古的重点之一。现在我们知道,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以黄河中游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为中心,年代距今约6000—5000年。目前,已经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上千处,有些地区的遗址分布相当稠密,例如在三门峡库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有69处。遗址一般位于河谷的台地上,面积往往很大,从几万平方米到几十万平方米都有,半坡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公共墓地三大块,居住区的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陕西华阴西关堡则有九十万平方米之大;文化堆积层也很厚,多者达四五米,无疑是先民长时期在此生活的证据。
有关仰韶文化的全貌,是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全面展开而逐渐显现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的半坡和河南陕县的庙底沟两地的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彩陶。将两个遗址的彩陶等出土物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文化特色同中有异,前者的器型以盆、钵、壶、尖底瓶为主;动物纹饰有鱼、蛙、鹿等,而以鱼纹为主,此外,还有人面纹、三角纹、带纹、网格纹等,几乎都是红陶黑彩;后者的器型以敛口曲腹盆、大口深腹缸、尖底瓶和平底瓶为主,纹饰以鸟纹和花卉纹为主,大多数是黑彩,少数兼用红彩,有的器表有白陶衣。经碳十四测年,前者年代较早,后者年代较晚,表明它们是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类型,学界称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代表仰韶文化的早期和中期,是仰韶彩陶的鼎盛期。
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北到辽河流域,南过长江,东到山东,西到甘青地区,对周边的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在典型仰韶文化地区,继庙底沟类型之后是西王村类型,主要分布在关中渭水流域,以及陕北、晋南、豫西地区。此外,分布在河南省的黄河以南、东起郑州、西至洛阳、南及汝河河谷平原及丘陵地带的称为秦王寨类型(或称大河村类型);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地区的称为后冈类型;分布在江汉流域北部,以及唐河、白河地区的称为下王冈类型;此外还有殷墟的后冈类型等。这些类型都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陶器构图单调而松散,主题不鲜明,用笔比较潦草,显示出仰韶彩陶衰落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