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贾湖骨笛的制作技巧

贾湖遗址发掘的349座墓葬中,以282号墓规模为最大,随葬品多达60件,足见墓主人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墓中的2支骨笛,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侧,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内侧,制作之精良,音质之优美,都堪称贾湖骨笛之最。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经专家分析,并非入土时折断,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经损坏。耐人寻味的是,主人并未抛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四个小孔,用细线连缀,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

舞阳骨笛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约1.1厘米,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一般为七孔,制作规范。有的骨笛上划有等分记号,表明制作之前先经过度量、计算,然后划线,再钻孔。个别笛子的主音孔旁还钻有小孔,专家认为是调音孔,可见制作者已有生律规范的意识,开孔后先要试音,如果音律不谐,再开小孔作微调。

在早、中、晚三期的5支骨笛中,有3支骨笛的表面留有制作者为了确定孔距而留下的计算刻度,它们是早期的341号墓的1号笛、中期的282号墓的20号笛、晚期的253号墓的4号笛。其中282号墓20号笛的痕迹最为复杂,下面略作介绍。

从20号骨笛的笛身,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孔前计算孔位时留下的痕迹,可知在开孔前预先作计算,再用钻头轻轻接触,留下钻点,但不钻透管壁,意在为正式钻孔再作调整时留下余地。原先计算的第二孔的位置向下移动了0.1厘米,使第一孔与第二孔的音距为300音分;原第三孔的位置也向下移动了0.1厘米,使第二孔与第三孔的音分值调整到200音分,而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的音距也成了200音分。通过调整两个音孔位置,彼此的音距和音分数与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数完全相同,并且形成了1235四个声音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贾湖人似乎已经有了对十二平均律某些因素的基本认识。开第七孔时,先开一个小孔,经过试听,可能觉得该孔的音稍高于预定的音,于是在它下方0.44厘米处再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专家测音后发觉,六孔至七孔的音距为178音分,与小全音的音分数182音分只差4音分,这是人耳都难以辨别的。而七孔至筒音的音距为250音分,与纯律增二度275音分也只差25音分。由于校正了第七孔的位置,使六至七孔的音距接近了小全音的标准,使第七孔与筒音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与纯律增二度相近的音分值。

贾湖282号墓20号骨笛线图

采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舞阳贾湖》(下卷)

贾湖282号墓平面图

1陶壶 2陶罐 3陶鼎 4、5石斧 6、7石凿 8、9、53砺石 10~12、15骨板 13、14、38、58骨凿 16~19骨刀 20、21骨笛 23、25、44~47、49、51、52骨镖 24、26~29、48、50、57骨镞 30骨锥 31、54牙削 32~34牙锥 35牙刀 36、37骨针 39~43牙饰 55龟甲 56石子 59、60骨柄 61角料 采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舞阳贾湖》(上卷)

贾湖中期偏后的墓葬出土的骨笛,大多可见计算开孔位置时的刻度,说明了贾湖的先民制作骨笛采用的是经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341号墓1号骨笛全长20.9厘米,两端的骨头节已被锯去,但断面尚可见刻痕,当是锯割前所画的记号。骨笛通体呈棕色,把握光滑,显然是长期使用之物。经测音,1号骨笛如果以 D6+15为主音,则此笛的自然音序为 ,按音阶排列为 ,实际为四声音阶。它与同墓2号骨笛有着本质区别和时间上的差别。如果说四声音阶是旧石器音乐水平的最高体现,则五声音阶的出现就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飞跃。

通过两支骨笛自然音序的比较,可知1号骨笛相邻两音的距离比较远,自然音序中只有一个大二度音程,而在2号骨笛的自然音序中,却有三个大二度音程。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可以看出贾湖人对从开放式的粗犷型走向密集的细微型表现方式的追求,这是音乐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发展。在贾湖文化延续的1200年的历史时期中,分别制作出了能演奏四声和五声音阶的骨笛、六声及不完备七声音阶的骨笛、七声及带有变化音的骨笛,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渐进性。萧兴华先生说:“要揭开一万年以来中国音乐文化文明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n3WQND4aEq6d0pV5QArZ0C72oG7QzSnGfPjKftnwSWAkrHROgTv4JgxkHWPECZ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