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到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一共发现了16件骨管,都是两头洞通,管表的一侧开有若干个成排的孔。骨管出土时大多位于墓主人股骨的两侧,呈土黄色。据鉴定,骨管是用鹤类飞禽的肢骨截去两端骨节后,再钻孔而成。16件骨管的形制比较一致,它们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器物?由于骨管的样子与笛子十分相像,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会不会就是笛子?
考古工作者将骨管送到北京,请音乐史家鉴定,并请笛子演奏家演奏。1987年11月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响实验室与武汉音乐学院组成测音小组,用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对保存最为完整的20号7孔骨笛进行了测试。
骨管的构造与笛子尽管很相像,但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骨管两端开口,没有吹孔。它能否用于吹奏呢?专家指出,尽管骨管没有吹孔,但仍然是吹奏乐器。塔吉克族的鹰骨笛、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都是用笛子的一端作为吹口的,只是吹奏时要将笛子斜持,使吹口与嘴唇形成45度的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乐管的边棱发音。尤其重要的是,至今还在河南民间流传的吹奏器竹筹,也是两端开口的。
贾湖骨笛
两位演奏家各自用这支骨管作了上行、下行吹奏,发现即使简单地平吹,也至少能吹出8个音(7个按音,1个筒音)。演奏试验和测音结果表明,骨笛音质较好,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该笛可以吹奏以C为宫的七声古音阶(
),或以G为宫的七声新音阶(
)。此外,还存在多宫演奏的可能性,可以吹奏比较复杂的旋律。专家一致认定,这就是贾湖先民的骨笛!
20号骨管的年代,距今8000多年,居然已经具备了七声音阶,这是全世界所仅见的现象,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们自然而然会怀疑它的可信程度。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假设:骨管原本是贾湖先民的随意之作,不过偶然与音阶相符罢了,并非刻意制作的乐器。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同一遗址出土的骨管并非仅此一件,而是多达16件;制作的时间也有先有后,绵延400余年之久。这绝不可能是无意制作或者偶然的巧合。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设:骨管原本是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由于发掘时不小心而混入到了年代较早的地层中。但是其中341号墓出土的两支骨笛已有轻度的石化迹象,考古学常识,凡是有石化痕迹的骨器,其年代至少有一万年,因此,它们的年代没有问题。
专家对同时出土的其他骨笛也进行了鉴定。341号墓属于贾湖遗址的早期墓葬,墓中出土的2支骨笛(编号为1号、2号骨笛),开孔的数目、形制、吹奏出的音阶都不一样。1号骨笛开有5孔,可以吹出G5、
#
A5、C6、
#
D6、G6、C7六个音,主音是
#
D6,可以构成
的音序,是四声音阶。就自然音序而言,用
四个音为主干音,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有趣的是,如今河南舞阳、叶县、驻马店地区的流行民歌中,就有很多用这四个音(或者它的变体)构成的音调,《一人一马一杆枪》就是例证。
2号骨笛开有6孔,由骨笛的音序,可以吹出
#
A5、C6、D6、F6、G6、
#
A6、D7七个音,主音是
#
A5,可构成
的音序,是完整的五声音阶加上一个大三度音程。如果去掉高音的大三度音程,就是
,成为标准的五声自然音阶。专家认为,2号6孔笛,显然是在1号5孔骨笛四声音阶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它派生出了1235四个音组成的新的四声音型,使骨笛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同样令人惊讶的是,河南上蔡县至今还有像《五姊妹梳头》那样只使用1235四个音的民歌,而上蔡距舞阳只有70公里。
专家认为,1号骨笛的制作年代可能早于公元前7000年,当时的音乐以1356四个音为主,吹奏的音只是构成小调调式的基础音。2号骨笛制作的年代应该晚于1号骨笛,它增加了一个按指孔和一个音,使骨笛由四声音阶发展成为完整的五声音阶,既可以吹奏自然小调的音乐,也可以吹奏自然大调的乐曲。因此,专家推测,在公元前7000年之前,当地音乐的主调是
四个音;而当五声音阶的骨笛发明后,音乐的主调就变成了
和
。将1235和
两种四声素材交织运用,乐曲的表现力更为丰富。舞阳县至今还流行的灯歌《问答》、《说家乡》等,都还保留着这种形式。
贾湖早期遗址出土的骨笛,年代在9000年之前,已经可以吹奏四声和五声音阶构成的音调,证明五声音阶在中原地区确实源远流长。9000年来,它的因子一直存在于这里的民间音乐中。当地的《孙中山先生之歌》正是用1235和
两种序列正向或反向进行的。
属于贾湖遗址中期的282号墓,出土2支骨笛,其音序的自然排列方法,是对早期341号墓1号骨笛自然音的扩大和发展,一音之差,却使它的表述领域大为扩展。如今豫南的民歌和小戏中的很多曲调,依然沿用这种较为原始的自然音序构成旋律,如豫南的西调皮影唱腔中还有贾湖282号墓骨笛的自然音序排列的状态。《孔仙兵阻金鸡岭》这一唱段所使用的音列为
八个音,它的最低音“3”在整个唱段占有重要位置,结束音也落在这上面。这类小戏中自然音列的应用,与8000年之前贾湖骨笛的自然音序如此一致,绝非偶然的巧合,当是当地居民长期的音乐审美习惯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