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周代有七声音阶:曾侯乙编钟作证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县发现了一位名叫“乙”的曾国诸侯的墓葬,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

“曾”似乎是名不见经传的国家。《春秋》、《左传》等文献对江汉地区诸侯国的记载非常详密,甚至连江、黄、邓、唐、厉等鲜为人知的小国都曾提及,但就是没有提到过曾国。而至迟从北宋开始,湖北的安陆、京山、襄阳、随县,以及河南的新野等地都出土过曾国的铜器。曾国的地望究竟何在,学术界一直不清楚。难道“曾”是史籍失载的国度?

《春秋》桓公六年曾提到“随国”,清代学者认为,随国的地望就在“湖广德安府随州”(即今湖北随县),并说“终春秋世犹存”。 《左传》说“汉东之国随为大”,并记载了楚国与随国之间的几次战争。可见,随国曾经是汉水以东的一个国力较强的国家。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所谓曾国,实际上就是文献所见的随国

曾侯乙编钟示意图

采自崔宪著《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

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中,最为轰动的是一套青铜编钟。编钟出土时,沿中室的南壁和西壁呈曲尺形立架陈放,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钟架为铜木结构,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名铜质的佩剑武士和8根铜圆柱承托。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最大的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编钟的总重约2567公斤。钟架的铜套、铜人、铜立柱、挂钟配件等共重1854.48公斤。两者相加,共用青铜4421公斤,是目前所见最大、最重的成套青铜乐器群。

整套编钟共65枚钟,钟的形制可以分为钮钟、甬钟、镈钟三类。它们依照大小和音高,有规律地编成8组,分别悬挂在上、中、下3层钟架上:上层为3组钮钟,中层为3组甬钟,下层为2组大型甬钟,另有镈钟一件。

编钟局部图

钟的正鼓部正中及左右鼓部铸有标记音名的铭文。测试结果表明,每枚钟的正鼓部和右鼓(或左鼓)部,都能发出两个呈三度音程的不同基频的乐音,称为正鼓音和侧鼓音,证明是双音钟。如中层3组5号钟,正鼓为羽,右鼓为宫,正鼓音为第一基频,侧鼓音为第二基频。击发点准确时,音色优美,单质纯正,另一基频一般不鸣响。正鼓音音量稍大,音色最优,余音略长。3层编钟,下层为低音区,钟体厚重雄浑,声音低沉庄严;中上层为高、中音区,钟体相对轻薄,声音清脆响亮。3层彼此配合,可以形成和弦的效果。

整套编钟以姑洗律为基调,形成倍低、低、中、高等四个音域区,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于同一音列,总体音域宽广,从大字组的C(发自下·一·正鼓部),一直到小4字组的d(发自上·一·1侧鼓部),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5个八度又1个大二度,仅比钢琴的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其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备,构成了完整的半音音阶,可以旋宫转调,音列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中外乐曲。演奏效果表明,编钟的和音、复调、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整套编钟以徵、羽、宫、商四个阶名为核心,在这四声上方和下方的大三度音分别后缀“角”、“曾”字表示,构成十二个半音。钟铭的律名或阶名还用前缀或后缀的形式表示律高、音程、音域的变化,已经完全具备了旋宫转调的能力。

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镈钟,上有31字铭文:“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铭文中的“楚王熊章”,就是楚惠王。“隹王五十又六祀”,就是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西阳”可能就是曾国的都城。墓中出土的竹简中提到,曾侯乙去世时,楚、宋两国的国君前来会葬,并赠送车马等助葬的器物。“作曾侯乙宗彝”,是说将这件镈钟作为曾侯乙宗庙祭祀的彝器。铭文的大意是,楚惠王五十六年,楚惠王从西阳参加会葬回来,特地制作了这件镈钟,作为曾侯乙的祭器,置于西阳,永远使用。根据这段铭文的记载,专家认为,曾侯乙墓下葬的年代为战国早期的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曾侯乙编钟有如此完善的钟律体系,其前至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更长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推断,《国语·周语下》伶州鸠关于“七律”的论述当有事实为基础,而不会是空穴来风,或者出自后人的伪托。如果与安阳埙联系,则无疑可以为商代已有七声音阶的结论提供佐证。 L/m7sSTSDYsGje/v2utAe7TEf1Bn1Aqi1kAyOLgFv5p9PDrq65vEx3nVMeoSoK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