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重视音乐的国度,文献中有关音乐的记载触目皆是。《尚书》的《尧典》篇说到,尧时的乐官叫夔,负责“典乐”。到了夏代,各地就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乐舞。据《吕氏春秋》记载,夏王孔甲所作的《破斧之歌》,是为最早的东音。大禹到南方巡察时,其妾在涂山之阳等待而作歌,是为最早的南音。有娀氏派燕子去看望二位美丽的女子,二女作歌,是为最早的北音。商王河亶甲迁都于西河,思念故居,作歌咏之,这就是最早的西音。
文献所见的上古时代的乐器,种类也非常丰富,自古有八音之说: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尚书·皋陶谟》提到夔的乐器有鸣球、琴瑟、鼗鼓、柷敔、笙镛,演奏的技法有戛击、搏拊等,演奏《箫韶》,旋律纡曲反复,共有九章(“九成”)。用如此众多的乐器演奏如此繁复的乐曲,没有音阶是不能想象的。
《汉书·律历志》说:“声者,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宫、商、角、徵、羽是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合称“五声”。五声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古人一般将宫音作为音阶的第一级,第一级音调的音高一经确定,则其他各级的音高也随之确定。表示乐曲的调性,即音程的大小。一旦移动宫音,则其他音高也随之移动,这就是所谓的旋宫转调。
在先秦的文献记载中,除了宫、商、角、徵、羽,是否就没有出现过其他音阶呢?答案是否定的。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送行到易水河边,即将离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所谓“变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音阶名称,位置在徵音之前,而比徵音低半音,相当于今天的升高半音的4(fa)。变徵之音,已经不在五声音阶的范围之内。这使一些音乐史学家感到迷惑不解。有学者认为,荆轲所用变徵之声可能是从两河流域,即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带传入中国的。
《国语·周语下》记载有周景王与乐官伶州鸠的长篇对话。周景王将要铸造林钟,因而向伶州鸠询问了许多乐理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七律者何”的问题。根据韦昭的解释,文中的“七律”,就是指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这“七音之律”,即七声音阶。韦昭还特意说明“周有七音”。联系上下文,可知韦昭的解释是正确的。到此,问题似乎已经很清楚,周景王之前,周人已经有七声音阶,否则,周景王不会提出“七律”的问题。但是,伶州鸠在回答周景王的问题时,试图对为什么音阶只有七个的现象作出解释。他说,武王伐纣之日,岁星在鹑火之次的张宿,月在大火之次的房宿。岁星与月亮之间正好有张、翼、轸、角、亢、氐、房七宿,所以周人取“七”为音阶之数。其实,音阶何以只有七个的问题,是音乐的自然属性,在伶州鸠的时代是没有能力回答的,迫于无奈,只能用“岁在鹑火、月在天驷”等天象来加以附会。但是,武王伐纣时,是否出现过“岁在鹑火、月在天驷”等天象,学术界有很大分歧,而伶州鸠关于音阶何以为七的谈论又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大多数学者对伶州鸠的论述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