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湖道县白石寨村玉蟾岩发现一处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世早期遗址。洞穴高于现代地面约5米,洞厅宽约12—15米,进深6—8米。遗址堆积物主要在洞厅内,厚1.2—1.8米,自然堆积层次近40层。洞内没有明显的灶坑,只有地面烧火的灰堆。灰堆直径一般为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有的灰堆厚度超过15厘米。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石器都是打制石器,制作粗陋。最有特征的掘土工具是锄形石器,在扁长形砾石的一端及两侧单面打击成器,使用部位是端刃。遗址还出土了十分原始的陶片,呈黑褐色,火候很低,质地疏松,胎厚近2厘米,夹碳、夹粗砂。陶片贴塑,可见交错层理。陶片内外均饰纹样,似绳纹,但为编织印痕,有清晰的经编与纬编。从陶片的形态判断,比彭头山文化陶片的年代(距今9000—8000年)要早,据测定,距今约一万三四千年,是我国迄今所见保存最好的早期陶片。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的3个层位发现水稻谷壳,均有稻属的硅质体。1995年又在文化胶结堆积的层面中又发现2枚水稻谷壳,其中1枚形态完整,出土时呈灰黄色。农学专家对两次发掘出土的稻壳进行初步电镜分析,鉴定1993年出土稻谷为普通野生稻,但有人类初期干预的痕迹;1995年出土稻谷,粒长与野生稻相同但粒幅略宽,稃毛、稃肩的特征与籼稻相近,而双峰乳突与粳稻相近,兼有野、籼、粳的特征,是由野生稻向栽培稻进化的古栽培稻类型,从而将我国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以前,为研究水稻的起源时间与地点提供了新材料。现代实验表明,驯化野生稻的过程大约只需要一、二百年,对于漫长的石器时代而言,这几乎只是一瞬间,因此,寻找这一过程中的实物标本极为不易。玉赡岩古稻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水稻实物标本,对于研究水稻的演化历史,稻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都有特殊意义,为探讨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转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玉蟾岩发现的1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谷以及大量野生稻遗存,使栽培稻的起源地的争论更加明朗化,证明中国是亚洲稻系的起源中心。
道县玉蟾岩出土稻谷外形
采自严文明著《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