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年前的稻作文化,使得不少学者都认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人们不敢想象还会出现比河姆渡年代更早的稻作文化。可是,河姆渡的记录很快就被在湖南西北部澧阳平原的一系列发现刷新了。
澧阳平原是长江中游及南部支流、澧水、涔水等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澧县大坪乡彭头山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掘时,发现了夹杂在红烧土块中的稻谷壳和稻草痕迹,在陶片中也发现了夹杂的稻壳碎屑,其中有4粒稻壳的形状比较完整。经日本学者测量,分别长5.43,5.88,5.89,6.24毫米,与短粒形的粳稻比较接近。经常规碳十四和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定,彭头山稻作遗存的年代为距今9000—75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其后,在彭头山遗址附近的李家岗、曹家湾、下刘家湾、黄麻岗等地也发现了性质类似的稻谷遗存。
1992年冬,考古工作者在距离彭头山遗址25公里的梦溪镇五福村八十垱,发现一处彭头山文化晚期的遗址,年代距今约8000年。此后,考古工作者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200平方米,发现墓葬百余座,出土了木耒、木铲、木锥、木杵、木钻等工具,以及芦席、芦笥、麻绳、藤索等编织物。遗址的中心区域,整体为长方形,近南北向,四周有围墙和围壕并行环绕。北部边缘已被晚期河道破坏,现存部分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70—80米,环绕面积将近8000平方米。遗址比周围高出1—2米,围墙以内文化堆积厚达1米,有若干成排布置的房基。八十垱的壕沟与围墙是黄河以南整个南中国最早的环壕遗址,开启了中国土城建筑之先河。
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在一条古河道的黑色淤土中收集到的稻谷、稻米有将近1.5万粒,数量惊人,超过国内同时期各地出土古稻数量的总和,保存情况非常完好,有的出土时还可见1厘米长的芒。经水稻专家研究和鉴定,定名为“八十垱古稻”
。
八十垱全景
1978年,考古学家曹传松在澧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的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址。从1991年冬开始至200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这里进行了11次考古发掘,发现了近于圆形的城墙和环壕,以及一批房基址、500多座墓葬、制陶作坊区、居住区等,还有一条宽2米多、用红烧土铺成、两旁有排水沟的宽阔道路。经解剖,该遗址的城墙分为四期,最早一期城墙筑造于大溪文化一期,距今6000多年;第二期城墙是对第一期城墙的加高,年代为大溪文化中晚期,距今5600—5300年;第三期城墙不早于大溪文化未期;第四期城墙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和中期,距今5200—4800年。事实证明,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一座古城。
城头山城址平面图
采自严文明著《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
1996年冬,在解剖城头山东城墙时,在第一期城墙和最早的文化层之下、生土之上,发现了一片面积约140平方米的青灰色、纯净的静水沉积,粘性很强,上面有因一干二湿而形成的龟裂纹,这是水稻田特有的现象。田土呈灰绿色,厚约40厘米,内夹杂大量碳化稻谷、稻叶、稻茎、稻的根须等。稻梗和根须的形态,与今天农田中所见没有区别。从局部的剖面观察,可以看到向下伸展的根须所留下的痕迹,由此可以知道,当时采用的是撒播方式。从稻田底部原生土表层、稻田土、压着稻田的夹大量草木灰的土层、一般文化层以及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墙筑土分别选取土样进行检测,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水稻硅质体和稻叶硅质体,95%以上稻叶硅质体为粳型。在水稻田的一(西)侧,有3个人工挖成的水坑,以及3条通过水坑的小水沟,专家判定,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原始灌溉设施。这片水稻田距今约6500年,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城头山水稻田的面世,轰动了海内外学术界,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左:城头山第二期环壕内出土大米 右:城头山第二期环壕内出土骨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