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今天,终于完成了《法汉翻译新教程》这项工程。一项工程,可解释为内容浩瀚,任务繁重。的确,这期间经历过几多不易,好在夙愿得偿,亦可小憩片刻了。然而轻松释然之余,徒添更多的不安。作品问世后,总希望得到好评。然而自己毕竟力有未逮,俊丑好坏只好由读者们去评说了。

人是群体动物,既然生活在这滚滚浊世之中,自然免不了脱俗。俗人时常会遇到俗事: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样或那样的弯路、这样那样的诱惑等等,都不可能幸免。我们时常会迷失自己,好在心中一直有个“目标”,否则焉能“拨乱反正”,怎能坚持不懈,何能取得这点“成就”?当然,过程是艰辛的,道路是漫长的。好在有了方向,有了动力,也就最后迎来了胜利。

我们在从事着翻译教学的同时,没有放松过追踪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此,看过一些书,也试着写东西。然而越往里走,越觉这条小巷越深;越往里走,越发现这片天地越大,大得无所适从,大得不知该如何下笔了。坦率地讲,翻译、翻译学在国内外方兴未艾,研究内容既宽且深,涉及多门学科:文学、语言学、逻辑学、美学、社会学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几乎主导着翻译理论、实践,当然也包括翻译教学。事实上,英语在这方面的研究远甚于法语。当然,其间有它的客观因素,诸如英语市场大,成果易于运用和推广等等之类。然而我们也不得否认其间也存在着相当的主观因素。应该说,在法汉—汉法翻译的领域中,需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好多,恰如广袤的沃土,有待开发。或许正是法语专业在翻译研究方面的滞后,给我们这些不知深浅的人带来了机遇。我们可以做不好,但是怎么能就此袖手旁观呢?自己哪怕抛出一块砖,总也能起到引玉的作用。

翻译对母语的要求之高,绝不逊于外语。具体到法译汉时,除了法语水平之外,译者还必须在汉语运用上得有相当的造诣。理解为信息之源,译者可以展示出法语水平的造诣。表达是信息之舟,译者更是要表现汉语的功底。试想,一叶破舟是不能将信息载往彼岸的。正如书中多次提到的那样,译者的服务对象是目的语读者,而目的语读者对母语的要求是挑剔的,不容置疑的。他们不需要理解译者的艰辛,不需要了解原著的结构或表达,他们只需要一个流畅、通顺、忠实于原著的译文文本。至于过程,本来就是译者的责任。为了满足这种“不近情理的”要求,为了“取悦”目的语读者,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活动。没有翻译理论的指导,没有翻译实践经验的传授承接,何谈翻译?读者就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支撑翻译活动的动力,倘若失去了这个“市场”,翻译研究能够发展、繁荣至今吗?

翻译是一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工程,不同的译者,因其风格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甚至心态不同,都能创作出不同的译文文本。不过,“不同”纵然有成千上万,但却不能回避一个“相同”:忠实地再现原信息。翻译界的争执不过是不同的人在实现这个“忠实”的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与过程不同罢了。我们不希望通过这部教材来禁锢同学们的思维,而是希望启发或激活他们的创造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是一句古话,在此用来,也颇为贴切。

本教程以单元形式写成,共有九个章节,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翻译研究的概论、历史、发展以及现状(第一章),理论与技巧(第二章至第五章),翻译与修辞(第六章),翻译争执与观点(第七章),审美与逻辑(第八章),诗歌、科技和新闻体裁的翻译(第九章)。鉴于本教程是《汉法翻译教程》的姊妹篇,加之篇幅的关系,我们便略去了语篇层次法汉翻译的讲解。

按照现行法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法汉翻译课程通常设在三年级,每周两学时,一学年36周,共计72个教学用时。每个单元授课时间可掌握在8个学时之内。当然,教学进度可根据学生们的水平与要求而有所调整,可以着重讲解理论,亦可以强调实践。每个章节后配有大量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选择使用。

本教程以理论为纲,以讲解评析译例为辅。运用译例有目的有针对地解析翻译理论与技巧。当然,范例不是目的,介绍方法才是宗旨。概言之,学习技巧并不要求记住框框套套,而是要学以致用。起步时,肯定需要摸索,本教程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不要走太长的弯路。摸索学习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使用本教材后,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教程之所以采用文学翻译为例,主要是因为它的涉及面最广,要求较高,语言表达力极富弹性。或许可以这样讲,有了文学翻译的基础,也就解决了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基础打牢了,便能很好地应对其他类型的翻译。当然,为了解决文学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的转换,我们还在第九章涉及这方面的讨论。事实上,翻译技巧是共性的,但是各类文本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要求。译者只要满足了它们的特点,便基本解决了相关问题。比如科技翻译的特点在于准确,新闻翻译要求时效,诗歌翻译更在于译诗如诗。

至于本教程中所用的实例,只要例后没有署名的,均出自笔者之手。当然,应该承认,有些实例是在参照原译的基础上重译的。我们之所以这样,目的有二:一、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起点自然更高些,看得会更远些,示范效果更好,学生收益自然会更大些。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就在于善于借鉴吧。二、在参照原译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从而令我们在写这部教材时有更开阔的视野,下笔更有目的性。当然在借用他人的译例时有时会发现不妥之处,对此也做过稍许改动。

能够静下心来将教学经验与研究心得写出来,自然得益于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教材从立项到完成,一直得到中国海洋大学的关注和支持。应该说,有了中国海洋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我们才能顺利完成此项目。随后还应该感谢李志清教授的支持,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此书。再有,我们要特别致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初艳红女士,由于她独具慧眼,促成本教程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序列。除此之外,她还为本教程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组稿到编辑,其工作的认真态度令我们钦佩。

当然,重庆大学外语学院程家荣老师亦参与了本书第九章《新闻文本翻译》一部分的编写工作。

在翻译的实践中,我们有过成功也经历过失败。我们愿意奉献出丁点有限的经验,就是希望同学们不再像我们那样,走太多的弯路,能够尽快成才。虽然我们已经尽了全力,但毕竟水平有限,书中定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敬请原谅。如能不吝赐教,我们将不胜感谢。我们的电子邮件地址为:luoshunj0532g@163.com。

笔 者
2007年2月24日写于岛城 wd3jNBcel68SeROmusquBzfcQg3t6c5zH43YMMVHRv4r0XpJsTfDI2syFL1oesu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