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是译者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处理信息,首先应正确理解信息。理解信息,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熟悉所在国的语言与文化。诚然,对译文读者而言,他们可以不熟悉法国的语言和文化,但译者则必须熟悉,甚至还应熟悉语言的新变化、新特点。如果对源语国的社会与文化都不了解,何谈翻译?这便是说,翻译之前需要有知识储备,知识储备可一分为二:一、长期或永久性知识储备,翻译人的语言与文化知识需要积累到相当的水平,才能担当起翻译工作;二、短期或临时性知识储备,翻译人并非全才,但是他翻译的工作范围涉及面则相当广。有些文本的知识面超过了译者的认知范畴,所以在翻译类似文本前,需要事先了解相关知识。
理解阶段,也是译者作为读者与研究者的阶段。他借助对源语的理解,忠实地阅读、立体地理解原著,理解言语及言语的承载。目的语是他的工具,“服务于译入语读者”是工作的主旨。他只有认真诠释和理解源语文本的信息,才可能实现转换。
在表达阶段,译者并不能完全左右文本,因为他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作者与读者。作者作为信息源,有如事先就给译者预设了范围,留给译者可供发挥的空间相当有限。读者作为信息的受众,他们的审美意识与语言阅读习惯极大地影响着译者的行文。因为他们是作品的最终评判者,如果他们拒绝了这个译文文本,这个文本肯定会被赞助人所抛弃。
表达阶段就是将准确的信息源(法语文本)用汉语文字书写出来。表达的过程,就是译者对作者的交际过程,是译者为读者服务的过程。原作者与目的语的读者之间的距离可以用鸿沟来形容,译者则是在鸿沟间搭建桥梁的工程师。既然译者的工作是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那么他们的存在势必给译者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图来表明译者工作的原理。
仿建外国建筑,虽然事前有了可供模仿的样板,事后有终极目标的要求,但是如何重建“原建筑”?如何让“仿建筑”为汉语读者所接受、所喜爱?这些都是译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来回答的问题。为了让译著读者能得到与原著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必须把握“为读者服务”的主旨。他可以依据这种或那种翻译理论,运用这种或那种翻译技巧,但是如何处理源语文化等非语言信息,如何忠实吸纳原著的内涵,如何在译入语中打破或者背叛源语,如何突破源语信息承载,如何重组承载,等等。众多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个开端。而翻译活动的第一步,就在于理解。
理解是进入实际运作的第一步骤。换言之,译者首先是读者,解读原著,了解作者生存的社会。因为这将有助于译者的再创作。事实上,理解的方式分为两种: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直接理解是马上实现的,是过去理解事物的重现。间接理解是逐步实现的,存在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通过有规律的序列组合来描述客观世界。这种描述可能是抽象的,也可能是具体的。它需要根植于文化社会的土壤之中,与语言的环境相结合,才能组合成完整的语义。可以这样解释,语言的描述不可能仅仅是些文字符号,而是它们与文化的背景、与读者的再造想象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相应的语义。
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肯定考虑到与读者的沟通问题。读者与作者有着共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他们所受的教育背景相同。他们观察事物的思维、他们的意识形态、他们的逻辑分析习惯、他们的宗教信仰,总之他们之间的一切,都处在交际的最佳环境中。他们之间的民族文化不能成为交际的障碍。
译者也是读者,可能还是优秀的读者,因为他较为深刻地领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译者也必须同源语读者一样,熟悉作品描绘的社会,如果可能,还更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作品的倾向等,甚至是作者的嗜好和人生观。只有这样,他才可能达到理解的最佳效果。
法译汉,第一步自然是理解法语文本。逻辑上看,法语是最严谨的语言,最不易出现误解的语言,然而法语仍旧存在理解的困难。
[3]Quand il fut au lit, cette impression, au lieu de diminuer, s’accrut, et, comme il ne laissait en lui rien d’inexploré, il chercha les moindres origines des malaises nouveaux de son cœur. Ils passaient, s’en allaient, revenaient comme de petits souffles de vent glacé, éveillant en son amour une souffrance (A) encore faible (B1) , lointaine (B2) , mais inquiétante (B3) à la façon de ces vagues névralgies (C) que fait naître un courant d’air (C1) , menace (D) du mal aux horribles crises .
—Guy de Maupassant, Notre cœur
此处,我们权以“souffrance”的限定词为例。在理解阶段,这个词有着四重修辞关系:一、自然是指主句,在此略;二、(B1)—(B3)系列直接修饰(A),可以译作“……唤醒了他爱情中的、仍显微弱的、遥远的痛苦”;三、而(C)系列修饰着(B3),可以译作“像穿堂风引起的隐隐头痛一样的令人不安的……”;四、(D)是(C1)的同位语,可以译作“穿堂风可以带来隐隐的头痛,这种能够威胁到重病复发的穿堂风”。理解了相互的修饰关系后,才可能正视这层层盘根错节的关系。
事实上,前面已经完成了捋顺关系的步骤,随后便可以进行文字处理了。当然,首先需要确定第一层语义的位置:即先译还是后译主句。先译主句的特点在于直接把握主线,有如因果从句中的先结果后原因。后译主句则是先做信息的铺垫,再译出主线(即主句)的信息,给人的感觉有点似先讲原因,再谈结果。当然,后面的译句采用的是先译主句的方式。也就是说,先解决主体内容,再处理其他枝蔓信息。因为“souffrance”仅仅是一个宾语。然而之所以用它为例,是因为它的限定语相当长。用它来做分析,可以说明一个硬道理:翻译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译者在解决完主体结构后,连续用了两个衔接词来解决不同语义层次:用“因为”引导“隐隐头痛”的限定词,再用“要知道”来引导“穿堂风”的同位语。
他躺在床上时,那种感受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这时的他由于从来不放过剖析自己的机会,寻找着自己心中新苦恼的缘由。这些苦恼去而复来,有如受到凛冽的寒风吹拂,唤醒了他爱情中的痛苦,虽然这痛苦里还显微弱、遥远,但却像隐隐头痛一般令人不安。因为这种头痛是由穿堂风造成的。要知道,穿堂风的威胁之大,足以令人重病复发。
[4] Flatté d’ailleurs par la façon (A) dont elle l’avait reçu (A1) , conquis par la grâce (B) provocante qu’elle déployait pour lui (B1) et par le charme (C) dont elle savait envelopper les hommes (C1) , il s’efforçait de lui montrer cette couleur d’esprit (D) un peu voilée (D1) , mais personnelle et délicate (D2) , qui lui attirait quand on le connaissait bien, de rares et vives sympathies (D3) .
—Guy de Maupassant, Notre cœur
如果单独从句型结构上看,这仅仅是一个句子(分词句与主句)“Flatté par..., conquis par..., il s’efforçait...”,但是再细加分析,便能发现每个关键的句词都有限定成分。由于限定成分众多,便给翻译带来了麻烦。
第一分词句(即A部分)分析:本来翻译过去分词句不难,即使有施动者补语也行。此分句难在施动者补语有一个限定性关系从句。现试着从三个方面来翻译此句:
1. 此外,(他)为她接待自己的方式而感到高兴;
2. 此外,她接待他的方式令他感到快乐;
3. 此处,(他)因她对自己的接待而感到愉悦;
第二分词句(即B、C部分)分析:主体同前面的结构一样,所不同的是该句有三个施动者补语,而每一个补语都带有各自的限定性关系从句。这就给捋顺汉语的结构带来困难。试看下面三个译句:
1. (他)被她征服了,臣服于她为他施展的撩人风姿,拜倒于她那善于拴住男人的魅力之下。(用重复方式来解决二个施动者补语)
2. (他)被她为他施展的撩人风姿和她那擅长困住男人的魅力所征服。(选用直译)
3. 为了征服他,她施展出撩人的风姿,以及她那拴得住男人的魅力。(改变结构)
主句(D部分)分析:主体结构不难。难就难在(D)的处理,因为(D1)—(D3)都是(D)的限定词。试译如下:
1. 他竭力向对方表明这种精神色彩,虽然稍加掩饰,但却透着个人特点与微妙。要知道,这种情感在遇到相知时,能令他产生出强烈罕见的认同感。(保留主体结构,语序不变)
2. 他竭力向对方表明个人的微妙的精神色彩,但稍加掩饰,只有在遇到相知时,才能令他产生出强烈罕见的认同感。(保留主体结构,稍有变化)
3. 他竭力向对方表明的内心色彩虽然稍加掩饰,但却透着个人特点与微妙。因为如果遇到相知时,这种情感会促使他产生出强烈罕见的认同感。(变动主体结构)
每个部分完成理解后,在研究每个小句后,可以组合出下列两个译句。
A句:
此外,他有受宠之感,受宠于女主人对他的接待;他有被征服之感,臣服于女主人为他施展出撩人的风姿之下,以及她那能够拴住男人的魅力之下。正因为如此,他竭力地要向她展示自己个人的微妙的内心色彩。这种情感虽然略加掩饰,但在遇到知音时,会诱发他产生强烈罕见的认同感。
此译句虽然将一个句子切割为三个句子,但总体上讲,没有破坏逻辑关系。译者先处理分词句,再用“正因为如此”来解决它们与主句的逻辑衔接。随后再用后续性的第三句,解决“cette couleur d’esprit”的定语。
B句:
此外,女主人的接待方式使他感到受宠。为了他,女主人施展出撩人的风姿和善于拴住男人的魅力。臣服的他竭力地向她展示出个人的微妙的内心色彩。这种情况的确略有掩饰,但在遇到知音的时候,却能令他产生这罕见的强烈认同感。
B句的特点便在于将以语义为主,结构为语义让道。给人以意译之感。有时,遇到语义层次过多时,意译的确不失为一种颇为合理的办法。
再看下面译句:
[5]Je rétrograde par la pensée au moment où je pris la première cuillerée de thé (A) . Je retrouve le même état, sans une clarté nouvelle (B) . Je demande à mon esprit un effort de plus, de ramener encore une fois la sensation qui s’enfuit (C) . Et, pour que rien ne brise l’élan dont il va tâcher de la ressaisir, j’écarte tout obstacle, toute idée étrangère, j’abrite mes oreilles et mon attention contre les bruits de la chambre voisine (D) .
——Marcel Proust,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法语例句共有四句话,我们不妨逐一探讨理解的方式。
第一句“Je rétrograde par la pensée au moment où je pris la première cuillerée de thé (A) .”看似一个简单的结构,但是它外挂着一个状语结构。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译句:
1. 我回过头来苦思冥想,想到饮第一口茶的时候。
2. 我通过追忆喝第一口茶的感觉而回过头去想。
3. 我在脑海中将时光倒转,回到喝第一口茶的时候。
通过三个译句,可以得到两种认识。一、前两个译句将“au moment où je pris la première cuillerée de thé”看作“la pensée”的宾语,第三译句将之视作“rétrograder”的宾语,即回到“喝第一口茶的时候”。虽然,此处的语义好似并无大碍,但语法理不顺,将导致语义的模糊。法语语法是严谨的,虽然汉语文字在表达时通常显得模糊,但并不能就此便推导出模糊的语言可以掩盖模糊的理解。事实上,模糊的汉语在经过有机组合后,可以准确地表达出法语的信息。所以第三译句可以改译为:“我欲将时光倒转,回想到喝第一口茶的时候。”
第二句“Je retrouve le même état, sans une clarté nouvelle (B) .”更是一个简单结构,亦可分别译为三个例句:
1. 我又体会到同样的感受,但没有新的明白无误的感觉。
2. 我又体会到同样的感觉,但没有进一步领悟它的真相。
3. 我又一次体会到那种感受,但是仍然没有清新的思路。
这段话前半句仅仅局限于用词的问题,而后半句则存在着如何认定“clarté nouvelle”的语义了。而这种语义的认定,取决于前后的互文。所以,后面三个词既有“感觉”、“真相”也有“思路”。
第三句“Je demande à mon esprit un effort de plus, de ramener encore une fois la sensation qui s’enfuit (C) .”亦属于一个简单句,典型的法语表达方式。谓语带有两个宾语(直宾与间宾),要求一物做另一事,有些类似于汉语双连动兼语式表达方式。在此亦做三个译句:
1. 我要求我的思想再作一次努力,再次召回那正在逝去的感受。
2. 我再次绞尽脑汁,希望再一次召回那正在逝去的感受。
3. 我努力想要再一次找回逝去的那种感受。
第一译句显然是生硬的字面翻译,因为汉语不存在这种表达方式。第二译句紧扣结构。第三句便取其意,对原结构作了改良与重组。
第四句“Et, pour que rien ne brise l’élan dont il va tâcher de la ressaisir, j’écarte tout obstacle, toute idée étrangère, j’abrite mes oreilles et mon attention contre les bruits de la chambre voisine (D) .”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分句。其内容亦可用三个译句来表达:
1. 为了不让要捕捉的感受在折返时受到破坏,我排除了一切障碍,一切与此无关的杂念。我闭目塞听,不让自己的感官受附近声音的影响而分散注意。
2. 为了不出意外,我事先排除一切可能的障碍,让自己心无杂念,思绪集中,而不分神去听邻屋的动静。
3. 为了那种待捕捉的感受回流时不受任何冲击,我排除一切障碍,摒弃各种古怪的想法,我静耳凝神,不去理会隔壁房间里的什么动静。
第四句是该段最有结构的句子,也不复杂。然而由于作者表达着抽象的理念,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在局部处理时,需要注意细节,而在段落处理时,则更多的要靠达意与传神。这也就是表达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成了理解过程,也就进入到了表达阶段。如何将理解的信息用汉语写出来,如何准确地承载这些信息?当然,既然面对汉语的读者,译文便需要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设想,要是连汉语都写不好的人,如何能做好翻译?可以说写作能力是翻译的基础,当然,翻译并不等于写作。因为写作可以自由发挥,遇到困难处时可以绕过。但翻译则不然,语义信息不允许译者有任何的发挥,从而限制了它的表达的空间。
当然表达阶段需解决一大预设:翻译决策。列维(Levy)把翻译行为描述成一种抉择行为。他认为,翻译是“一系列一定数量的接续发生的情境,犹如棋术当中的一系列棋步。这些情况迫使译者在一定数量(往往可以有准确定义的数量)的选择中做出选择。”(Mark Shuttleworth,2005:49)换言之,决策就是“选择”,就是在几个可能的解决办法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翻译是事实上的决策过程,大到文体、结构的确定,小到句型、词汇的选择。选择之后,才是运用技巧的过程。既然要满足汉语的行文需要,势必要打破原结构,打破原结构,自然需要运用些行文的技巧来重组结构。应该讲,表达是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在信息收集结束的时候,等待译者的便是如何将之表达出来,他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将所获信息见诸纸上。词汇或句型结构属于事先积累的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下面,我们继续前文的翻译。
Je rétrograde par la pensée au moment où je pris la première cuillerée de thé (A) . Je retrouve le même état, sans une clarté nouvelle (B) . Je demande à mon esprit un effort de plus, de ramener encore une fois la sensation qui s’enfuit (C) . Et, pour que rien ne brise l’élan dont il va tâcher de la ressaisir, j’écarte tout obstacle, toute idée étrangère, j’abrite mes oreilles et mon attention contre les bruits de la chambre voisine (D) .
——Marcel Proust,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A段以直译为主:
我回过头来苦思冥想,想到饮第一口茶的时候。我又体会到同样的感受,但没有新的明白无误的感觉。我要求自己的思想再作一次努力,再次召回那正在逝去的感受。为了不让要捕捉的感受在折返时受到任何破坏,我排除了一切障碍,一切与此无关的杂念。我闭目塞听,凝神静思,拒听邻近房间的声响。
B段以意译为主:
我在脑海中将时光倒转,回想到喝第一口茶的时候。我又一次体会到那样的感受,但仍然没有新的启迪。我再作努力,欲再一次找回那正逝去的感受。我排除一切障碍,摒弃一切荒诞的想法,我塞耳凝神,拒不理会隔壁房间的响动,以期那种待捕捉的感受在回流时不受任何冲击。
这两段译文属于两种翻译策略。首先要选定直译与意译,其次才是语义与技巧。虽然这段句子并不复杂,但却都对表达技巧有要求,尤其要求译者对语义的深层理解。整个段落的主线为:“回想起品茶时,追寻那种感觉,又怕那种感觉受到邻房的干扰,而凝神静心。”掌握了主线后,便是结构选择。汉语的表达既活络又僵化。活络在于它的行文不大讲求连接,僵化在于它的状语必须置于谓语之前,即使谓语已经距主语很远了。
至于句际间的衔接与连贯,作者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予以讲解。在法语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中涉及的翻译多以练习某个结构、某个词组为主,所以操练的单位多以句子为主。先将段落分解为句子,再将分解的句子组合起来,重新回到段落。这个过程将有助于同学们发挥出自身知识,即使水平没有提高,也能发挥出更佳的能力。译文的效果自然比平时好。
我们之所以通过以句子为单位楔入翻译讲解,是因为句子已经成为课堂中实践最多、较易把握、较易将所学的用于实践的单位。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句子在组合后,还存在着整合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
概言之,掌握了句子层次的表达阶段,仅仅意味着完成了初步的翻译,距真正成稿付梓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译文还未通过逻辑校验、修辞润色,还未经过冷处理等等。
再有,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理解容易、表达则不易的现象。显然这不仅仅是汉语水平问题,而更多的则是源语的信息有如桎梏一般,束缚住了译者的手足,令其思维得不到相应的施展。此时最好的做法是突破原结构,在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基础上,从段落与语篇的高度着手,便可能解决看似难以突破的问题。请再看下面的例句:
[6]Ce pâle enfant des faubourgs de Paris vit et se développe, se noue et 《se dénoue》 dans la souffrance (A1) , en présence des réalités sociales et des choses humaines, témoin pensif (A2) . Il se croit lui-même insouciant ; il ne l’est pas (B) . Il regarde, prêt à rire; prêt à autre chose aussi (C) . Qui que vous soyez qui vous nommez Préjugé , Abus, Ignominie, Oppression, Iniquité, Despotisme, Injustice, Fanatisme, Tyrannie (D1) , prenez garde au gamin béant (D2) .
——Victor Hugo, Les Misérables
理解阶段
就例句而言,翻译的难点分别为:
1. 动词“se noue et 《se dénoue》”的理解,因为这两个词的表达并不要求落实在字面,而是要求落实在透过字面的语义。
2. (A2)句,因为它是独立的省略句,而并不是前半句谓语的状语。
3. 对形容词“insouciant”的理解,如译作“无忧无虑”行吗?肯定不行。“无忧无虑”表示独善其身,与外界无涉。然而从上下文看,这个法语词显然表达着一层词义,别被他的“insouciant”所蒙蔽,因为他在观察,随时想嘲笑出声……
4. 对于(D1)的理解,主要集中在“ Qui que vous soyez qui vous nommez... ”,这就需要通过语法分析来确认这两个“qui”有无关系,随后再从语义上来认定后跟的系列宾语与主句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能够有机地连接语义?
在琢磨了这些问题后,便可以考虑组织译文用词。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就不再将过程经过逐一打开,而直接给出参考译文,希望读者加以思考,感悟字里行间的深层语义,以及用词的差别。比如为何非要用“没心没肺”而拒绝用“无忧无虑”,尽管法语词上看不出区别。
表达阶段
A. 巴黎近郊的这个孩子脸色苍白,生活着,成长着,在苦难中被 捏圆搓扁 ,饱受摆布 (1a) 。面对着社会现实和俗世诸般事物,他成为有心的见证人 (1b) 。他自以为生活得 没心没肺 ,其实则不然 (2) 。他观察着,随时想嘲笑出声,随时想做些其他事情 (3) 。无论你是谁,纵然你的名字叫偏见,叫滥用职权、卑劣行径,叫压迫、不义、专制、不公、热狂、暴政 (4a) ,你都得留心注意这个张着嘴的街娃儿 (4b) 。
润色后
B. 这孩子面如菜色,在巴黎近郊生活、成长。他在苦难中被 捏圆搓扁 ,饱受摆布 (1a) 。他目睹了现实的社会和滚滚红尘,并非没有想法 (1b) 。他自认为活得 没心没肺 ,其实不然 (2) 。他在观察,随时想嘲笑出声,随时想做些其他事情 (3) 。无论你有多么了不起,纵然你的恶名叫偏见,叫滥用职权、卑劣行径,叫压迫、不义、专制、不公、热狂,叫暴政 (4a) ,你都得留心这张着嘴欲言的街娃儿 (4b) 。
检查润色阶段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译者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种或那种错误,失误和错译是不可避免的。为此,需要有一个检查和重新润色的过程。在启动检查之前,译者首先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以便完全忘掉头脑中的固有的理念,然后再以完全冷静的思维再度审阅译文,这期间可以发现和纠正误译。与此同时,还可以改正笔误、用词不当、前后矛盾等语病,增强首尾的衔接、上下呼应、语气的前后贯通等。准确地讲,这是个不可忽略的阶段,任何稿子每看一遍总能有新的感悟,要么找出新错误,要么构思出更佳的搭配。
译文得到正确处理的保证之后,剩下的便是润色与拔高。如果写作是创作,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文学作品就似在处理一种纯意象性客体,内中充满着“未定因素”和空白。译者的任务便是填充信息,将之虚化或具体化。译者必须为此发挥创造性思维,调动修辞和审美的经验,将感知客体的表象、形象加以延伸、扩大,克服因思维方式造成的语际交流障碍。必要时,译者可对原文语言形象作些艺术处理:如夸张、扩大或缩小等,从而尽可能地实现文本的“对等”,即语义的对等、文体的对等、审美效果的对等。显然,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往往是采用以实化虚或以虚化实的处理方式,从而填补文本中的空白。不过在发挥译者的主观介入时,需要把握好分寸。轻不得重不得,过分则内容失真,不足则造成内容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