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 翻译主体

狭义而言,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完成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他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也是无法体现个性的特点,因为译者的职业性质便不允许他不顾环境的种种影响:如社会环境、原著作者、译入语读者、赞助人等等。

就翻译而言,译者是语言迁徙过程的关键人物。他的作用便是原著作者的传话人,将自己从源语文本上获得的原作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从而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就能解决。翻译活动是一项工程,并不是靠会翻阅字典、会抄些词藻就能完成的。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哲学、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学等等。其中有理论,有技巧,更不用说相应的知识。严复那“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之感叹便足见一斑。

要做好翻译工作,就需要经过勤奋的学习、大量的实践、不断的积累。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乍一看好似一个轮回,而正是生生不息的轮回,促进了翻译学的发展、进步、完善。法语译作汉语,从初学语言到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确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完成三大任务:一、语言的学习。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还存在着汉语的提高。二、知识的积累。要能够承担翻译工作,便需要不断地了解和积累百科知识,与时俱进般地掌握科学、社会发展现状,做个有心人。三、治学的严谨。在准备阶段,需要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话对翻译工作来说尤为重要。人非全才,孰能上知天文下谙地理?如果真有这种人,那就不是人,是妖!除了治学严谨之外,更重要的便是责任心。译者必须对作者负责,为读者服务。这是责任,也是工作的座右铭。

1.7.1 语言要求

法语译作汉语,除了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法语理解力之外,使用汉语的能力亦不能差。对中国学生而言,由于没有语言环境,更多的情况是理性地学习法语,所以缺乏相应的感性认知。而作为母语的汉语,好似并不存在感性认知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将法语译成汉语,意味着用汉语来表达法语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法语理解力,以及深厚的汉语表达力。

应该讲,翻译水平的提高是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优秀的翻译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初级阶段。如何在初级阶段搞好翻译?利用已有的法语知识解读翻译的文本,如若遇到理解的困难,可借助语法分析予以解决。学习语法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理性地运用语言。语法规则就如阿里阿德涅 的线团一样,能够帮助同学走出理解的迷宫,准确地理解原文语义。再有,就是汉语,如果能够熟悉运用,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别忘了,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句子的顺序排列就足以表明句际间的衔接关系。这既是法译汉的优势,也是法译汉的劣势。优势在于汉语包容度大,可以较易进行衔接。劣势也因为它的包容度大,稍有不慎,极易造成歧义。

总体上讲,法语也好,汉语也罢,两种语言都需要相当高的水准,否则无法实现高水平的翻译。要想提高翻译,就需要大量的练笔,否则就奢谈翻译了。

1.7.2 百科知识

除上前面谈到的语言要求外,还需具备相应的百科知识。翻译家是个杂家,他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自不必说,而且需要尽可能地扩大知识范畴,因为译者不可能预测到什么题材、什么学科的翻译材料等着自己。当然,在学校里,课堂上讲的更多的是文学翻译。因为文学翻译涉及的翻译理论与技巧最多,最具有普遍意义。文学语言最具弹性,内涵最丰富。如果通过文学翻译的训练,掌握了相应的翻译技巧,便能很快将之用于其他学科的翻译。不妨以科技翻译为例,科技翻译除了在相应的学科要求外,对质量的追求首推是准确,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而“信”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简洁明了。

无论从事文学翻译还是科技翻译,都会涉及熟悉或不熟悉的知识。对于熟悉的东西,毋庸赘言。但是文本如果涉及不太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内容,解决信息的迁徙便不仅仅是外语水平的问题了。译者需要借助相关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而译者面对的知识有时之博杂,并不是他都能够掌握了的。为此,他不可避免地需要掌握一些有助于获取信息的资料库或辞书工具书。

1.7.2.1 工具书

工具书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字典,如法汉、汉法字典等相关辞书,还涉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如果涉及科技翻译,便需要具备专业辞典,没有它的帮助,便可能在译文中闹笑话。不同的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会有不同的称谓或表达习惯。概言之,即使处理文学、社科类的文本,也需要具备常用翻译专用工具辞书:如人名、地名、政治、哲学等文化类相应的专门辞典,以备不时之需。众所周知,翻译的内容涉及面不仅广泛,而且博杂,谁也无法预料会遇到何种学科中的何种问题。或许有些内容并不涉及水平问题,但是使用工具辞书的目的在于落实翻译的规范化、科学化。过去,由于翻译的随意性给翻译造成不能寻源的后果,读者甚至会出现误解。为此,权以汉语为例吧。现在的汉语在我国存在着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祖国大陆地区之分,大陆地区的“布什”在台湾地区译作了“布希”。当然,由于美国总统是名人,不易造成误解。但是如果这个“Bush”是个普通人或者说名气不大的人呢?或许便会将“Bush”误认为两个人。为此,新华通讯社译名室制定了统一的译名标准,对人名进行统一。而对于地名的统一,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负责,统一标准的宗旨便在于避免一些具有唯一性的专有名词可能出现的混淆。

再有,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艺术品、发明等都具有唯一性的特征,都可以通过翻译专业性强的工具书来实现统一化、标准化,但单凭这些已经成熟化的工具辞书还不够,还需要追踪最新的信息,以及掌握来不及载入辞书的新成果。法语译作汉语,就是将法国先进的东西介绍给我国的读者。这时需要提请译者注意的是,他服务的对象是谁?虽然同为汉语读者,但是在我国却分着祖国大陆的、台湾地区的或是港澳地区的读者。他们对汉语的认知存在着地域的差别,所以在选词用语上,译者也需要予以考虑。

1.7.2.2 网络系统

当今的时代已经实现网络化、信息化。随着电脑软硬件的不断开发,信息的传输方式早已跨越了传统的模式,极大地突破了书本的容量,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在过去,大部分翻译工作者都曾有过痛苦的经历,经常为落实或确认某个信息而遍查群书而不得,更不用说资料不凑手的现象。过去,一支笔几沓纸,埋头伏案,伏案躬身,即使被厚厚高高的工具书所包围,即使背后还有巨大的书架,即使挥汗如雨、孜孜不倦,但也可能会苦恼于某个问题的阻挠。一个词、一条信息,经常成为拦路虎挡在面前,如何解决某字某词,如何为某个词条作注,从何处引经据典?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从而促成译者心生奢望:何年、何月、何时,自己能够在桌前,不用起身,不用查阅厚重的工具书,仅仅是需要便能解决问题?

现在计算机获得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化已经快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以往的案头工作,现在都已转移到电脑上完成了。最简单地讲,电子辞典已经取代了不少工具书的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翻译速度。当然,汉英、英汉电子辞书以及汉英专业电子辞典因市场需求大,开发与发展都能赶在浪头,不仅易得,而且质量也相当不错。凭借这些电子类辞典,通常足以应付一般的翻译活动。而对汉法、法汉类的电子辞典而言,便只可用初级阶段来形容,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发展。

然而除了辞典之外,信息的网络化已经给翻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百科问题。坐在电脑前,敲上几个键便能解决需要的信息,哪怕是旮旮旯旯中的不起眼的甚至难查的信息,便可以在网络上很快查询出需要的信息。细致处,不仅可以准确获得相应的译名,而且还能获得相应的背景资料。在法译汉的活动中,经常遇到国外的一些历史事件、人名而无法得到解决。有些是因为其影响力,有些是因为工具书有限,有些甚至是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不得不利用网络进行搜索检寻,由于网络的信息大,我们经常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1.7.2.3 知识结构

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在许多新领域中,时常会遇到新的知识与理念。这些内容往往超乎译者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范围。当然,译者的知识如果广博,或多或少会有些帮助。他可以不了解某些科技的新成就、新突破,但不能不具备科普知识。翻译工作者既然被称作杂家,就意味着他各方面知识都懂些,当然可以不精通。事实上,正是这些基础的百科知识,能够帮助译者找到方向。找对了查询资料的方向,便能按图索骥地解决相关问题,确定专业范畴,查找答案,翻阅最新的辞书,查阅有关的报刊等等。再有,译者需要熟悉社会发展与变化、国内外事件、热点新闻。这些东西或许当时没用,但不知什么时候的资料会逼你去回忆某个事件、某条新闻。假如要求译者翻译《空客380推迟交货》一文,虽说是新闻报道,但其中可能涉及相应的飞行与飞机建造方面的科技知识,译者就得用些科技术语,否则译文较难具备说服力。

如果遇到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科技文本翻译时,由于其内容远远超过了译者的知识结构,他在处理这类文本时,别说是理解源语文本,连汉语文本都可能读不懂。此时的他,如何奢谈翻译?如果硬逼他做这类翻译,结果只可能有一个:一堆文字符号堆砌的垃圾。译出来的文本不仅别人看不懂,自己也不知所云。用词不准、行文别扭、破坏兴致还在其次,更严重地可能会出现误译、错译。常言道,画鬼易画狗难。因为画鬼没有参照点,如何胡涂乱画都不为过。然而狗的外貌早已深入人心,任何一处描写不当,便会受到批评,便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就是要求译者最起码能画出简笔画,虽然不精,但应像一回事。即使画狗,也有三分狗样。

译者可以不懂行,但必须对下笔的文字负责,必须经过逻辑分析,理解行文走向及表达的内容。译者可以认为自己因知识所限,无法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拒绝工作。翻译业务是不可能固辞或拒绝的,这或许是译者的无奈。解决的办法便是与专业人士合作,自己负责文字传递,同行解决专业知识,将文字的信息讲解给对方听,专业人员结合专业特点讲出实意。这时,译者便可下笔了。末了,译者最好还请他们再次审阅自己的译本。

1.7.3 高度责任感

翻译素质中仅有治学严谨与责任感不属于语言水平的范畴,但又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求。翻译的责任感必须从治学开始培养,从学习语言时便应该具备准确的下笔习惯。遇有不懂必须要有深入钻研、穷究根源、不找出答案誓不罢休的态度。要知道,“信”乃翻译的第一要求。无信则不立,失去根基的翻译如水上浮萍,何言传意?

翻译任何文字都必须有客观依据,客观地传递客观的内容。换言之,译者在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中,必须符合语言翻译的客观规律:准备缜密、理解正确、译笔有据、内容忠实、符合逻辑。动笔前,需要认真阅读全文,全面了解翻译文本的内容。如果超出了自身的知识结构,还须阅读相关知识书籍,准备相关工具辞书,查阅背景资料,在正式落笔前做好充分的物质及精神准备,决定翻译的策略。理解正确是翻译的根本要求,而汉语作为母语,只要稍许认真,估计并不难解决。然而有些内容可能涉及历史、文化等知识,绝不可掉以轻心。

“译笔有据”要求译者不得妄加信息,不仅要求行文准确,而且任何信息都必须源自于源语文本。翻译不等于创作,不允许添油加醋。忠实于原著,这是译者的责任。高度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方面,译者必须对作者负责,不能曲解或更改他的意图。符合逻辑,这是译者对自己的要求。有这么一句话,合乎逻辑的译语文本并不一定正确,但是不合乎逻辑的译语文本肯定不正确。逻辑通常是检验译文文本的手段之一。

有了高度的责任感,译者的翻译过程便不会草率,往往需要数易其稿。原则上讲,第一稿处理信息,第二稿确认并通过逻辑校验,校验的过程也是对文字的再处理,宏观到文体风格,微观为标点符号、词组及配合。译道高手,无论多么精明都不可能一气呵成,只要细加追究译文,就能发现其中的毛病。第二稿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往往会出现不少疏漏或误译。如果是文学作品,结果可能被出版社弃用。如果是科技翻译,后果更是可想而知,造成损失或许还是小事,说不定会造成纠纷。第三稿为润色定稿,这也是翻译的最后环节。如果可能,最好冷处理一段时间译稿。译者在完全忘记译稿后,再重拾起来做最后的处理,头脑因冷静而变得更加敏锐,会有力地拔高译文的质量。总体上讲,第三稿就是在完整把握信息的基础上,再次整合语言,恰到好处地调整话语的冲击力或震撼力,从逻辑、审美等方面来润色文本,提高译文的质量,使之达到可以付梓的水准。 6BdwkiIpRW9qG8NqeTEA4eRRfNpo/T+DdzYZ6e8xpVeRPk3ivqgsKGZwVaTSOM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