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心理健康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的前提与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暴怒、怨恨、猜疑等不良心态中,轻则妨碍潜能开发,重则导致心理变态。但是,要讲清楚心理健康并非易事,因为心理现象是一个精神现象,它的度量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不像人的躯体健康与不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那样具体、精确,比如脉搏跳动的次数、体温的高低等,所以要区别心理是否健康也不那么容易。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提高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早期的精神病学家门宁格(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1958年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198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总之,目前对心理健康,虽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综观各类定义,不难看出心理健康包括狭义和广义、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从消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障碍和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起码标准;从积极层面看,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内涵,它意味着不仅要减少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更要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二)界定心理健康的原则

那么,界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第一,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第二,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致。第三,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

心理健康的不同等级。 根据中外心理健康专家们的研究,大致可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第二,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可恢复常态。第三,严重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尚无一个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情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因为人的心理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即使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可能有突发性、暂时性的心理异常。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在当今社会像感冒、发烧一样不足为奇。还有,心理健康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现在健康不表示永远健康,现在不健康不等于永远不健康。在人一生中,可能有的时候会处在不健康的状态,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可能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志: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主观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心理学家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951),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一直从事对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他是第一个研究成熟的、正常的成人而不是研究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为此他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种指标:(1)广延的自我意识,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2)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3)具有安全感的情绪,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好坏优劣都如此;(4)客观的知觉,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和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6)自我形象现实、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7)内在的统一的人生观,能着眼于未来,行动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根据中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标准不难看出,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都是从智力水平、自我认知、情绪状态、意志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提出的。表2-2以对比的方式给出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特征。

表2-2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特征 rWFa1RXVujFa3x7ld7/vC0ilmAUTQ/2JeYbt7qDJninR/MA6Un16iiZDSAPJKY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