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各国(地区)推动开源运动的政策分析

开放源代码运动给世界带来的不光是理念上的冲击,各国(地区)的软件产业也因之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特别是对软件业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开放源代码不啻为一次难得的机遇。首先,开放源代码是一种知识创新、价值创造的全新模式。在因特网、特别是开放源代码运动出现之前,计算机软件业之所以成为了少数科技发达国家的垄断优势,正是因为其较高的门槛——只有对计算机硬件具有相当的制造能力、并具备普及软件教学能力的国家(地区),才可能掌握软件业的“话语权”。然而,开源运动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它使得网络上的“草根”阶层也有机会获得、学习和研究高精尖的软件源代码,并通过网络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同道中人合作、沟通、交流,从而参与到大型软件的编写过程中来。在这个意义上,开源软件让所有的科技发达国家(地区)和科技欠发达国家(地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而这是传统私有软件所难以设想的。其次,使用开源软件有利于发展各国(地区)的本土软件业。众所周知,软件业是当今时代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然而除了微软之于美国之外,却没有哪一个国家(地区)能够把软件大业寄托于本国(地区)的软件企业上。因此,很多国家(地区)以推进开源软件为契机,培植本国(地区)独立的软件设计能力,发展信息科技技术,最终实现摆脱国际性科技的垄断。再次,出于国家(地区)安全的考虑,采用开源软件可以避免外国商业软件的“后门(back door)”漏洞,保证国家(地区)或企业重要机密不会流失到他国手中。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多采用微软的系列软件,如果把这许许多多关乎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的流通与安全全部放在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企业上,而这个企业恰恰不能做出公开源代码、加强安全性的话,那么国家将要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根据中国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在2003年的统计,微软视窗计算机病毒感染率逾87%,比2001年上升了25.57%。而计算机受病毒破坏就达63.57%。 为了尽可能地排除私有软件带来的风险,必须开发本国的开源软件。此外,垄断的市场会带来垄断的价格,当软件市场只有微软“一枝独秀”时,自己生产、自己定价的情况就在所难免,而别无选择的用户也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地任人宰割了。出于以上考虑,各个国家(地区)纷纷采用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推广开源运动,力图借助开源运动的东风给本国(地区)的软件产业一个成长的机会。2003年底,马来西亚政府宣布拨出专款,扶植国内的开放软件业发展。而德国慕尼黑市市议会2003年也宣布将拨款3000万欧元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转换成开放原始码的Linux;甚至计划未来将舍弃微软Office办公室软件,改用开放源代码的Open Office 软件。

(一)美国的相关政策

作为世界头号软件大国,美国对待开源软件的立场似乎从来不能明确地以“Yes”或“No”来判断,这也难怪,虽然开源运动最早发起于美国,但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软件公司微软也是美国的“国宝”。正如IDG(国际数据集团)的报告所说:“美国内部(对开源软件)的反对力量十分支持其本国软件企业,特别是微软,这也正是为什么美国政府迟迟不肯明确表态支持开源软件的原因。” 但纵然如此,美国仍然成立了很多半官方性质的推广开放源代码组织,而GOCC就是其中之一。

GOCC成立于2004年6月30日,全称为“政府开放源代码合作组织”(Government Open Code Collaborative),这是一个公共事务部门和非盈利学术机构基于自愿的合作组织,成立目的在于鼓励专用于政府部门的计算机代码的开发、共享和传播。在其主页www.gocc.gov上,GOCC建立了一个代码“智囊团”,凡是签署了GOCC协议的参与者均可以在智囊团里“存储”或“撤回”自己的代码。智囊团里的代码除专用于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外,其中的某一部分代码也可以对公众开放。

具体来说,GOCC的职能是基于经OSI批准的许可协议提供程序及其源代码,并接受其成员贡献的程序及其源代码,并将这些程序组织、整理起来建立政府软件“智囊团”,并将“智囊团”里的信息随时提供给相关的政府部门;同时,它还辅助贡献者根据“智囊团”的全部程序整合出可供政府部门直接利用的商业计划。例如,如果某人设计了一套“得克萨斯州图书馆”的项目,而智囊团里又确实已经存在与该项目有关的开源软件,这时,假如阿拉巴马州的某个小城镇恰恰想要建立某个类似的图书馆的话,便可以直接使用该开源软件完成这个项目。 但是,假如这个城镇没有相应的人员可以独立完成该项目,那么也可以聘请该项目的贡献者完成该项目并为该城镇提供相关培训,而该贡献者可以就此收取一定的费用。

美国的各个政府部门(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及从事公务的部门都可以通过签署一份“GOCC运作协议”加入到GOCC成为其成员。非盈利性质的学术机构也可以签署该协议,并成为会员。另外,非营利性的公共机构联合会(行会组织)的代表也可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GOCC,并参加每两周举行一次的GOCC讨论会。

参与GOCC项目的实体很多,已经有包括马萨诸塞州、犹他州、得克萨斯州和纽约在内的8个州加入了这一项目 ,而GOCC的目标是吸引所有的州都加入进来,因为参与者越多、智囊团越大,就越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效果。

至今GOCC的“智囊团”不但为大量的政府部门提供了及时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同时对开源软件及商业项目的贡献者来说也都有相应的物质回报作为激励,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也必须看到,在GOCC的背后,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其技术后盾,前者强大的商科力量加上后者无人可及的技术优势,共同构建了GOCC的成功模式。

(二)日本的相关政策

根据日本政府关于开源软件的调查报告《 Collaborative Software Effort —Activities in Japan and Cooperation in Asia》 ,日本政府对待开源软件的态度主要如下:(1)支持政府采购计划;(2)认可利用开源软件的积极意义;(3)政府对其使用的软件应该有所选择;(4)但在同等条件下不会优先选择开源软件。

日本政府之所以没有特别地“偏爱”开源软件,这与其软件业相对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国情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也没有完全地依赖以微软为代表的美国软件,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基层开发者层面,都采取了一些举措支持开源软件的发展。

1.加强开源软件人才的建设

重视教育一贯是日本的优良传统,在开源软件方面,日本政府同样表现出了对人才、对教育的极大热情。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日本政府便通过MITO软件工程发现并培养了大量的软件人才,从而完成了开源运动所宝贵的人才储备工作。

2.支持开源软件的研发工作

2003年至今,日本政府开展了AIST桌面项目(AIST Desktop Project),该项目不但为向开源软件环境的移植提供了技术支持,还实现了文字处理和打印系统的日文化,并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条件。

3.推进开源软件网络服务器的广泛应用

由下图可见,全世界使用Apache服务器的大约为61.74%,而在日本,这个数字则高达80.53%。

4.积极推进开源社区的建设

日本有很多相关的组织、协会或社团致力于开放源代码的推进工作。主要包括:日本Linux协会(Japan Linux Association—JLA)、TRON协会、日本嵌入式Linux协会(Japan Embedded Linux Consortium—Emblix)、日本Unix社团(Japan Unix Society)、Linux商业化推进会(Linux Business Initiative)、开源软件技术联盟(Open Software Technology Alliance)等。除了上述的组织、协会和社区之外,还有一些非营利性机构,如LPI Japan、日本自由软件推进会(Free Software Initiative of Japan—FSIJ))、开源推进会(Open Source Promotion Initiative)等。组织、协会、社区和非盈利性机构联合在一起,使得日本的开源运动不只是“由上至下”或是“由下至上”的单向发展,而是一种上下沟通的贯通机制,真正实现了开源运动“自由”、“平等地实现自由”的平民化理念。

5.重视使用者回馈意见

除了加强建设开源社区之外,日本政府还极度重视使用开源软件者的反馈意见,这不禁让人想起以优质的售后服务著称的日本产品来。的确,当开源软件与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就必须遵循“用户第一”的市场经济规则,同时,由于开源软件尚不成熟,聆听使用者的反馈、加强对使用者的培训,这些都是有助于开源软件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仅以上文提到的报告中为例,就列举出了三十余种Linux或BSD的用户组织。

6.重视与世界各国各组织的开源合作

自1998年以来,日本开始组织Linux大会;到了1999年,日本政府更是开始组织LinuxWorld(东京)大会,时至今日,LinuxWorld(东京)大会已经成了开源软件界不可小视的一次盛会。1999年,与会者只有9500人;发展到2002年,竟然已经有4.1万人前去参加大会,可见日本已经逐渐成为开源软件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此外,根据中、日、韩三国信息通信部长共同签署的《中日韩三国信息通信领域合作安排》,2004年4月,中、日、韩三国信息通信部门共同签署了《中日韩三国关于开放源代码软件合作备忘录》,确定了10项合作计划,并举办了三届IT政府级会议和三届东北亚开源软件OSS推进论坛,这标志着中、日、韩三国关于Linux方面的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7.采用多种途径普及Linux教育

虽然关于开源软件的网站和电子杂志很多,但是真正将其“纸件化”成为正式出版物并吸引了大批读者的只有日本。在日本科技类杂志中,月刊《Linux Magazine》和《Linux World》都有不俗的销量,其他的刊物如《Nikkei Linux》、《BSD Magazine》、《UNIX User》和《Embedded UNIX》也各自拥有专业读者,且订阅数量在不断攀升。这些杂志无疑将对普及开源软件的理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政策

在我国台湾地区,很多开源软件民间团体一直活跃在“Open Source”的舞台上。台湾地区对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普及率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力争于2007年实现服务器30%,桌面应用软件10%的普及率。 因此,台湾地区通过《自由软件推动方案》,作为推进开放源代码软件进程的推力器。 下面将该方案简要介绍如下:

1.在台北市计算机公会设立Linux兼容性认证测试中心。目的是提供一般使用者在选用硬件、Linux以及应用软件时的参考。譬如某用户想用A品牌的计算机安装B品牌的Linux系统,再使用C品牌的某一个应用软件D,究竟会不会有不兼容的问题呢?如果这个中心的网络布告栏里有这个组合,就表示它已经被测试过了可以放心使用;目前在台北市计算机公会已登录的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组合已有几百个。

2.开放系统协会,编写标准作业程序(SOP)。主要目的是整理出最常用的一些开放源代码使用文件,提供给一般非技术人士,使其可以依照内容逐步地开始使用这些开放源代码软件。此外,还可提供中文必要套件,使得国外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在处理中文时能尽量减少使用者的障碍,该协会也得到了官方及民间的大力推广。

3.资策会,主要工作是负责开放源代码相关的市场数据分析(信息市场情报中心)、开放源代码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研讨(科技法律中心)、以及各类人才培训(教育训练处)等等。资策会是台湾地区软件界的龙头,有相关需求的企业(例如Linux使用者训练)都会向其寻求协助支持。

4.“中央研究院”(信息所),建立自由软件铸造场。这个铸造场的主要目的虽然是提供社群成员活动的平台,但是企业如果想要知道台湾地区知名开放源代码计划参与者的动态,或是想要认识开放源代码软件“高手”,都可以去参观了解。 /w85OeHgClWuin4o58tHdflP/TDwzkDipgEKXjvjA+EfgggTEsxBwPe9qfq1Y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