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18世纪俄罗斯戏剧

第一节
18世纪俄罗斯戏剧发展概述

1749年,彼得堡陆军学校业余剧院由军校学员演出了苏马罗科夫的戏剧《霍列夫》,这是18世纪俄罗斯戏剧史上一大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俄罗斯戏剧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之前,俄罗斯的戏剧活动还属于业余性质,如神学校的宗教剧,某些城市世俗剧院根据外国骑士小说翻译改编的爱情剧,以及民间节庆期间的民间草台戏。

真正对俄罗斯戏剧文学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8世纪30—40年代来俄罗斯进行巡回演出的外国剧团(主要是法国剧团),他们演出的拉辛、伏尔泰等人的悲剧,给俄罗斯观众展开了另一个世界。正是在此基础上,苏马罗科夫开始了自己的悲剧创作,并且把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原则带入俄罗斯。他不仅用自己的诗体论文对古典主义悲剧艺术作了理论阐述,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奠定了俄罗斯古典主义悲剧美学的基础,那就是取材于历史,特别是俄罗斯自己的历史;戏剧的基本冲突是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对君主的责任。一些古典主义悲剧的基本戏剧手段也得到确立,如五幕结构、英雄性格、人物语言亢奋、情感表达“真实”;相当于法国“亚历山大诗行”的六音步抑扬格;三一律,等等。但是俄罗斯悲剧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西欧悲剧那样注重个性悲剧,而更多地围绕君主政治展开。

1750年,罗蒙诺索夫为宫廷剧院创作了悲剧《塔米拉和谢里姆》,他把杜撰的巴格达王子谢里姆的爱情故事放置在真实的库里科沃战役——这一俄罗斯摆脱鞑靼人统治决定性战役——的背景下展开。苏马罗科夫的弟子们也在悲剧创作方面有所建树。A.勒热夫斯基在60年代创作了取材于古波斯历史的悲剧《伪斯麦迪斯》,其内容与主题和苏马罗科夫的《伪皇德米特里》有所相像,但是多少影射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王位的现实事件。Я.克尼亚日宁(1740—1791)是18世纪后半期一位突出的戏剧家,1772年他因挪用公款险些被判死刑,之后以很大热情投身戏剧创作。他的《弗拉基米尔和雅洛波尔克》(1772)仿照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克》,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之间的悲剧冲突。他最著名的悲剧《诺夫哥罗德的瓦吉姆》(1789)取材于编年史中关于古代自由城市诺夫哥罗德的记载,剧中的主人公瓦吉姆誓死捍卫自由传统,反对留里克的专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共和思想。而赫拉斯科夫的悲剧《解放了的莫斯科》(1798)表现了17世纪初抗击波兰侵略者的历史事件,在结构上对三一律有所突破。

18世纪俄罗斯喜剧也有了长足进步。出身宫廷仆人的В.鲁金(1737—1794)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戏剧家和翻译家。他对俄罗斯喜剧的突出贡献是他最早将喜剧与讽刺倾向、平民化风格相结合,面向俄罗斯的现实生活,面向普通民众。他剧中的人物姓名具有直接寓意,表明其本性和作者的态度。他的《杂货店主》(1765)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和尖刻言辞,嘲讽了那些形形色色“上层人士”的丑恶嘴脸,《挥霍无度的人被爱情所改变》(1765)描写了一个轻浮的浪荡青年在爱情面前幡然悔悟,在他和爱人善良的仆人们的帮助下战胜阴谋,终成眷属。出生于乌克兰的诗人和戏剧家В.卡普尼斯特(1758—1823)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他曾经写下《奴役颂》(1783)反对叶卡捷琳娜二世把农奴制推向自由的乌克兰。他的讽刺喜剧《诉讼》(1794—1796)揭露了乡村一群高唱“有什么拿什么、不拿要手干什么”这种贿赂歌的法官、检察官等官吏,徇私舞弊、收取贿赂、听信谗言、诬陷好人的恶劣行径。

第二节
亚·彼·苏马罗科夫(1717-1777)

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Сумароков,1717年11月14日出生,1777年10月1日去世)是18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古典主义诗人和剧作家,被公认为“俄罗斯戏剧之父”。

苏马罗科夫出身于世袭贵族家庭,彼得大帝曾是他的教父。他在父亲和外国教师指导下接受了家庭教育。1732年入刚建立的陆军贵族士官学校。当时的学校,除了军事,还有历史、地理、法律、外语以及击剑、骑马、音乐、跳舞等科目,还培养学生对戏剧和诗歌的兴趣。少年苏马罗科夫喜爱伏尔泰、拉辛、高乃依等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作品。毕业后不久成为女皇宠臣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的副官,任职十多年。

1747年,他的首部悲剧《霍列夫》由军校学员演出。虽然戏剧就艺术本身而言还不成熟,但是却让戏剧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1756年,他被任命为第一个国立公共剧院经理。当时剧院主要上演苏马罗科夫本人的剧作。他热心剧院事务,关心演员培养,但是他自傲火暴的脾性使他不得不在1761年离职,此后专事写作。

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后,起初是对他青睐有加。随后由于他一些颂诗作品吁请女皇进行改革而被疏远。60年代后期因为分家产、婚变以及建立剧院和作品上演等事宜与各界交恶,家庭财务也出现危机,处境越来越坏,经常为权贵嘲弄。家庭破产、妻子亡故、再婚失败,一系列磨难导致他酗酒成疾,1777年去世。

苏马罗科夫的早期颂诗用特列季亚科夫斯基诗体写作。40年代与罗蒙诺索夫走到一起,这一时期诗作以罗蒙诺索夫精神写成。1747年,他完成了具有古典主义文论性质的两部诗体书简。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推崇颂诗和悲剧为崇高体裁,并且大量写作的同时,他也开始表现出自己的特性和偏好,他对所谓中间和低级体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例如牧歌、田园诗、歌曲、寓言、喜剧诗等。他与他的弟子和追随者们对于这些问题,在题材、主题、语言、形象以及格律和韵律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给苏马罗科夫带来崇高文学声誉的是他的戏剧创作。作为剧作家,他共创作了9部悲剧,包括《霍列夫》、《西纳夫和特鲁沃尔》(1750)、《维舍斯拉夫》(1768)、《伪皇德米特里》(1771)、《姆斯季斯拉夫》(1774)等。

西欧悲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苏马罗科夫戏剧情节则取材于俄罗斯历史。尽管作品用的主要是人名,而不是真实史料,但是由于他的努力,民族历史主题成为俄罗斯古典主义的突出特点。他的作品结构质朴简明,人物角色很少,而成熟时期的作品一般都是幸福结局。他的悲剧的戏剧冲突核心是爱情和责任的斗争,而责任最终取胜。他的悲剧颂扬贵族“公民”美德,主人公为责任而战胜自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在于抨击专制暴君(“不管权臣,还是领袖、统帅、君王/没有美德就是令人鄙夷的生物”)。他在其唯一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悲剧《伪皇德米特里》中,号召推翻这个17世纪初在波兰支持下窃取王位的“暴君”,因为他是“莫斯科、俄罗斯的敌人和臣民的折磨者”。不过,推翻暴君的“人民”没有超越古典主义原则,还只是弱小的萌芽。同时,他笔下的德米特里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切暴虐的化身。反对暴君并不意味着对君主制度的批判,而是用“明君”取而代之。但是作品的客观作用大大超越了其主观意图,《伪皇德米特里》成为俄罗斯政治题材悲剧的开端。

苏马罗科夫在喜剧方面也有贡献。他早期喜剧只是讽刺以人物为化身的某种恶习。60年代的喜剧《监护人》(1765)、《高利贷者》(1768)等风格怪异,主要揭露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卑鄙情欲。监护人觊觎孤儿财产而将青年贵族变成奴仆;高利贷者出于吝啬让仆人半饥半饱,逼他们去偷木材。他还曾为俄罗斯第一部歌剧《采法尔和普罗克里斯》(1755)撰写了脚本。

苏马罗科夫在诗歌语言方面的贡献,对俄罗斯文学规范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普希金曾多次说过“苏马罗科夫非常了解俄语(比罗蒙诺索夫了解得更好)”。

第三节
杰·伊·冯维辛(1745-1792)

杰尼斯·伊万诺维奇·冯维辛(Денис Иванович Фонвизин,1745年4月3日出生,1792年12月1日去世)是18世纪俄罗斯最著名的讽刺作家、戏剧家。

冯维辛出身于古老的贵族家庭。他4岁时开始识字,10岁时进入刚刚成立的莫斯科大学附属学校,176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开始发表作品。两年后,他进入外交部担任翻译,后来曾在负责管理剧院的内阁大臣叶拉金手下担任秘书,在这期间他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他早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翻译一些具有道德训诫意义的外国作品。他的讽刺诗《给我的仆人舒米洛夫、万卡和彼得鲁什卡的信》(1763)开始揭露欺骗和自私横行于世的现实。

1769年,他完成了喜剧《旅长》,这是他第一部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在这部喜剧中,他讽刺和嘲笑了贵族的愚昧无知和道德堕落。本来是儿女定亲,结果却变成了两对夫妻之间、儿子与未来岳母之间求爱和调情的闹剧。作品借正面人物杜勃罗留波夫之口说出:“难怪说万物之源在教育。”

喜剧《旅长》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在此之后,冯维辛结识了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最有影响的重臣、立宪分子、外交大臣和太子教师潘宁伯爵,并且和他产生思想共鸣,成为其主要助手。1773年以后,潘宁为首的反对派在宫廷的影响逐渐削弱。1777—1778年间,冯维辛曾游历欧洲,在法国结识了达朗贝尔等名人。1782年他创作了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讽刺喜剧《纨袴少年》,作品一上演便获得广泛好评。1783年他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从80年代初开始,沙皇政府开始排斥贵族自由分子。1782年,潘宁不得不退职,冯维辛也随之离职。此后他写下了被称为“潘宁遗嘱”的文章《论国家大法之必要》,批判叶卡捷琳娜二世专制制度和宠臣制度,与此同时,正面提出了潘宁的立宪纲领。该文一直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直到1905年才发表。从这时开始,他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支持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谈话良伴》杂志上发表一些讽刺作品,其中最为尖锐的当属《某些能引起聪明和正直的人们特别注意的问题》(1783),他的20多个问题都是针对现实十分迫切的社会情况提出的,而女皇化名为“《真话与谎话》的作者”,对这些问题避重就轻,以“人各有志”、各地习俗不同、人性天生具有缺点等论调回避其批判锋芒,并且警告提问者说话太放肆。女皇认为俄罗斯民族性格就在于“敏锐而迅速理解一切,模范的服从和造物主赋予人的所有美德的根深蒂固”。在此之后,冯维辛作品的发表受到极大限制。

1785年,冯维辛骨折瘫痪,后期政治上的挫折和生理上的疾病使他的宗教情绪有所加强。

冯维辛的《纨袴少年》不仅是他的个人创作,而且也是整个18世纪俄罗斯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外省地主普罗斯塔科夫家收养了远亲、孤女索菲娅。女主人普罗斯塔科娃是一个典型的野蛮专横愚昧的贵族地主。她起初想把这个包袱甩掉,让索菲娅嫁给自己的弟弟、人如其姓的地主斯科季宁(意为“牲口”);而当她得知索菲娅的舅舅斯塔罗杜姆(意为“旧信仰”,指尊重彼得一世的思想)到来后,会给她一大笔钱作陪嫁,又转而想要她嫁给自己好吃懒做的儿子、“不想学习、只想结婚”的“纨袴少年”米特罗方。他们为此打得不可开交。但是最终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索菲娅的舅舅做主,把她许给倾心相爱、正直勇敢的贵族青年米伦隆。同时另一个正面人物普拉夫金(意为“真理”)代表政府,宣布普罗斯塔科夫一家因为残酷对待农奴,其家产被国家接管,普罗斯塔科娃被送交法庭审判,米特罗方被派去服军役。

虽然作品名称和剧中角色与娇生惯养、游手好闲、愚昧无知、自私蛮横的贵族少年米特罗方有关,但是全剧的核心绝不在此。在这里,爱情以及围绕爱情展开的阴谋,都只是核心问题发生的背景。作者借助正面主人公斯塔罗杜姆和普拉夫金关于开明君主、美德的培养和贵族的责任的宏论,道出了自己的启蒙主义理想:君主应美德在身,同时惩恶扬善;正直的贵族应该注重美德培养,努力为国家服务,给国家带来益处。而普罗斯塔科夫一家以及斯科季宁等人,恰恰是缺乏责任心和道德感的恶劣习性的产物,因此他在普罗斯塔科夫一家受到惩罚后说:“这就是恶劣习性应得的结果!”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受到启蒙主义者提出的“教育万能”思想的影响。

《纨袴少年》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展现了当时俄罗斯贵族地主生活的真实场景,他把批判锋芒指向“贵族自由令”颁布后(1762年),许多贵族放任自流,不学无术,过起寄生生活的俄罗斯现实。这种批判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冯维辛的喜剧用散文创作,运用了许多古典主义戏剧的表现手段,如人名具有寓意,“三一律”原则,人物的类型化等等,但是同时又把视线投注于社会现实。相比较而言,他作品中的正面人物不如反面人物那么生活化,但是由于他们身上拥有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和高尚情操,所以更受到当时正直人们的喜爱。

冯维辛开创了俄罗斯社会讽刺喜剧的先河,被普希金称作是“大胆的讽刺艺术之王、自由之友” NK5lEN+IRbRjc3j3tRf4hUQWutFwIml4q6ciy6nu47GPcu+uJSMzqAV+T1IfGO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