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曾国藩把自己的命改了

曾国藩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为什么还要注上农历十月十一日?就是因为他了不起,如果他不是了不起,这些日期根本没有人会理会。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人活得有没有价值,要看你死了以后别人会不会重视你是哪年哪月生的,你的家乡住址是哪里,你的生平事迹有哪些。比如我们知道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他的乳名叫宽一,本名叫子城,字叫伯涵,号叫涤生,28岁的时候改名为国藩,死后谥文正,等等。

人活着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人死了,看起来没有什么,死后名声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不争一时争千秋。现在很多人忙活一辈子,精疲力竭,看上去很热闹、很有贡献,但可能死后二十年之内就销声匿迹了,那基本就等于白忙活了。可是老子只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不得了,到现在还“活”着,我们对他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才叫作人生价值。口袋里有很多钱又能怎么样?迟早会花光;身体很好又能怎么样?最后还是会被装进棺材。

我们要留一些东西给后人。台湾街上的乞丐经常说的几句话里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好心”,是说人要凭良心做事;“有度量”,是说人要能够宽恕别人的错误;“拿一些来分”,就是说人要跟人家分享。所以不要以为乞丐没有学问,乞丐其实是最有学问的人。他用三句话就把所有道理都讲完了。他提醒你做事要凭良心,要舍得把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有时候,其实宝贝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曾国藩不但把曾家的地位提高了,把湖南的地位提高了,把他“国藩”这两个字的名望提高了,他还留给我们很多财富。这些财富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识人用人。识人用人是他最大的本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知人善任。所以为什么说“为官要学曾国藩”,因为他会看人,他会用人,而不是样样都是自己在做。什么事都是自己做是不行的,你怎么可能什么都做得好呢?“无所不至管”,样样管,肯定管不完。现在知人的人很少,会用人的人也不多,那人类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一、屡考不中:最妙的就是连考不中

曾国藩一开始走的是乾卦,乾卦的初九爻,爻辞是“潜龙勿用”。(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很多人看到“潜龙勿用”就可能会笑说:“哎呀,潜龙勿用,意思是有才能不表现,那不就跟没有才能一样吗?这根本就是废话。”像这种话,大家以后少听为妙,因为说这种话的人根本就不懂。

“潜龙”,比喻人隐居不出,静处不动。遇此爻,不可有所作为。中国人说“潜”,其意思就是要用,如果你不用,那你连“潜”也不必了,你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勿用”不是不用,而是暂时不要用,但最后该用的时候一定要用。中国话没有那么容易解释的。现在都只按字面理解,“‘潜龙勿用’,意思就是不要用,既然不要用,那你的才能用来干什么呢?”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却害人不浅。

曾国藩16岁以前,随他爸爸曾麟书读书,曾麟书是谁?如果没有曾国藩,谁都不会在乎他是谁。曾国藩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他,我们不得不对他的父亲也表示一点敬意,认为他会教孩子。这就叫“大孝尊亲”。一个人真正的大孝表现在,因为你,你们全家人乃至整个家族都出了名。但是出名有两种:一种是出好名,一种是出臭名,出臭名就糟糕了。现在社会上每天都在不断涌现出各种“红人”,他们也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名是好名还是坏名?”

曾国藩16岁的时候,参加长沙府童子试考了第七名。现在有些父母可能会说:“你应该考第一名,怎么才考第七名?”可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却不一样。曾国藩考了第七名,他反倒觉得这孩子还不错,就把曾国藩专门送到一位老师那里去好好学习。曾国藩20岁起在衡阳师从汪觉庵。曾麟书觉得这还不够,要让曾国藩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21岁时,曾国藩入湘乡涟滨书院。随后,23岁中秀才,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24岁中举人,已经很不错了,美中不足的是,名次都并不靠前。而最妙的是25岁、26岁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名落孙山。

这样好不好?当然好,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事。如果他一路顺利,依我看,曾国藩不可能成为他后来所成为的人。人一生太顺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因为大器往往是晚成的。曾国藩如果没有经过这些坎坷,很难有后来获得的那些成就。他一直到27岁,都是在“潜”。历史上有谁“潜”这么久的?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整整潜了27年。他一直坚持“不适合我出来,我宁可不出来,我不是那种有官就要当,有事做就要做的人。不适合,我宁可藏起来”。只有这种人,等到他“下山”以后,才会有了不起的表现。

没有准备好就居高位,这种人是最可怜的。我们今天谁都知道“Are you ready”,这句话怎么翻译?现在普遍的译法是“你准备好了吗”,这就太肤浅了。什么叫“你准备好了吗?”是行李准备好了没有,还是什么准备好了没有?“Are you ready”,是指“你心中有数吗”。你心里有个数没有,有个谱没有,没有的话,宁可不做,宁可不要。“人要舍得”,这句话谁都会说,但是一到关键时候,就都不知道了,糊涂了。有人问“Are you ready?”你马上回答“耶”。这样沉不住气肯定不行,甚至很有可能是去“赴死”。而安安静静的,不说话也不回答的人,才最可能有大才。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一定要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掉入漩涡,一不小心就会被害,因为很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话都是很肤浅的,完全没有深度,也经不起考验。大器是晚成的,你急什么?有什么好急的呢?慢慢来嘛。

二、结婚生子:该做的事绝不能拖拉

曾国藩25、26岁这两年没有考中,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他就有工夫考虑养育子女的事了。

29岁,长子纪泽出生。他这时候别的事情不忙,而是抓紧生孩子,这有很重大的意义。老实讲,一个人在这个阶段不尽快把孩子的事情解决好,后半段再要做事情,就会很麻烦。如果早不生,等到临终的时候,可能就会很后悔。因为父母年纪太大,孩子年纪太小,这是人生的遗憾。曾国藩死的时候,我们后面会讲到,纪泽一直在旁边陪他。曾纪泽也为国家做了很多事情,为什么他也那么有出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父亲曾国藩常把他带在身边,边带边教。其实父母的责任就是这四个字,现在很多人却不这样做。有的父母说“不带他,他才会自主”,“不用教,他什么都会”,还有的甚至说“教也没用,他不听”,“现在的情况变了”。但这哪里是情况变的问题?每个时代都会变,不同代人当然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有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应该也不会变的。做父母的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完全“无为”,对孩子放任自流,那父母的责任、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小孩子懂什么?你如果完全顺着他,他就可能整天打电动、玩游戏,那肯定不行,所以你必须要跟他讲清楚道理。

我孙女买手机的时候,我们就很清楚地告诉她:“这部手机你只能用来做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妈妈,不能用来做其他的。”于是她就不用手机了。你一定要给孩子交代清楚。你如果很爽快地说,“这很好玩,你拿去玩吧”,那结果就可能会很糟糕。“你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你有手机,你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你的电话号码,否则你会忙不过来的。但是你不能没有手机,为什么?因为你有时候需要跟妈妈联系,妈妈会担心你的安全。”这样跟她讲清楚就好了,这就叫“道”。

现在时代变了,应该想着怎么去有效地因应,采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些才是父母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才是为人父母应该抱的态度,而非轻易就气馁或者放弃。

一个人该做的事情要尽快完成,不要拖拖拉拉。该结婚生子的时候,就要结婚生子。可是我们很多现代人在这点上很麻烦,二十几岁的时候说“还早”;三十几岁的时候说“怎么这么快”;四十岁的时候说“找谁啊”;最后到了五十岁,只能说“算了,一个人过日子”。这是自己耽误自己。该做什么事就要做什么事,不可以找理由骗自己,骗自己最后是害自己,害不了别人。而且你这样拖,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呢?老实讲,今天的父母最后是两个字——寒心。“不要讲了,讲了也没用,随便他”,这是很令人难过的。其实这样就已经是不孝了,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我没有别的长处,我唯一的一点好处就是,到了60岁还是很听爸爸的话。其实我会出来讲课,完全是因为我爸爸的一句话,“你就出去讲”。当时我心里还觉得好笑,“我讲给谁听啊?”那时候台湾根本没有谁出来讲课,可是我听话,因为我听话就有了现在的结果。老实讲,当时我已经是大学教授了,我就对他说“爸爸你不懂现在的状况,这不可能”,但实际没有什么不可能。所以我爸爸最大的成就,就是他让我现在每次想到他的时候都会觉得,幸好当初听了他的话。

三、进翰林院:被冷冻时是什么反应

乾卦的九二爻,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就是“现”,指出现。所以你完全不用着急,当你心中有数,上面的人也知道你值得信任,你不会惹麻烦,不会占了位置不做事,更不会上台容易下台难的时候,你就可以出现了。但是“见龙在田”,最要紧的是要“利见大人”。你要做官,朝中一定要有人。你想要表现,就有人会出来帮你的忙,这才叫“利见大人”。“利见大人”的先决条件是你自己要有大人的气象。你没有大人的气象,人家凭什么提拔你、拥戴你?他会觉得没有必要,就会袖手旁观。

曾国藩28岁中进士,算是比较晚的,但是也已经很了不起了。科举时代,读书出仕,这是理所当然的道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子弟唯有通过科举才能改变命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这个门槛是很高的,他也顺利地跨过了。

但是他的仕途,也就是官运,却不是很亨通,他仅仅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可就是不亨通才好,亨通反倒不妙。因为仕途一旦亨通,就会像一下子升得很高的气球,最后往往也会很快就爆破了。他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虽然也升过官,但都只是空有名号而没有实权。翰林院是什么地方?相当于秘书处。在那里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常常跟皇帝见面,仅此而已,其他什么都做不了。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当你被“冷冻”的时候,你会是什么反应?你如果天天怨叹,天天羡慕别人,或者天天急于“上进”(这个“上进”并不是真的“上进”,只是拼命追求升官),那你就不会有大成就。

很多人一到翰林院,就开始钻门路,拉关系,等做官。有的进士被派到地方,很快就飞黄腾达了,但是往往也很快就出事了。曾国藩就待在翰林院,哪儿都不去。他待在那里干什么呢?他没干什么大事,可这样他反而没有事。最要紧的是他下了这样一个决心:从此不再为无谓的八股文浪费时间。八股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其实没有多大用处。可很多人却不这样想,很多人认为“我好不容易考中进士了,我从此就要天天练这个,作八股文作一辈子”。这有什么用呢?没有用。我看过很多博士论文,这些论文写得很好,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可现在的学术界就是这样。而且这还不算,很多人好不容易等到拿了博士学位,该好好干一番事业了,他又想“不行,要再深造”,还要继续写,就这样一直折腾到最后,人也老了,什么都没干出来。这是在开谁的玩笑?开自己的玩笑,大好的生命就这样浪费了。当然,纯粹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又另当别论了,但我们应该都清楚,如今的学术界中学者、著作、论文充斥,能真正称得上学者,真正算得上学术研究成果的,少之又少。

他集中精力追求一样东西——安身立命、经国济世。我为什么不用“经济”这两个字?因为我们现在一看到“经济”,就会想到money。“经济”怎么会是money呢?“经济”是经国家、济世人,是治国、救世人,这跟money有什么关系呢?安身立命、经国济世,才是真学问。

因为在翰林院不能做什么事,时间很充裕,所以很多人就到处消遣,打发时间,浪费自己的青春,可是曾国藩却没有。北京历来是人才荟萃之地,他趁此机会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提醒我们,当自己不得意的时候,应该赶快去结交一些好朋友,这样,将来得意的时候,才有人可以合作。当自己顺利的时候,出现在身边的人多半都是小人,而当自己落难的时候还肯跟自己在一起的,才更可能是君子。

四、一病再病:病时要有病时的做法

曾国藩在京十多年,“勤读史书,培养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可是他30岁的时候病了,至于怎么会病,历史没有清楚记载,但不管怎样,重要的是有欧阳兆熊、吴廷栋这些人精心地护理他,他也因此交到了很知心的朋友。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你生病或者遇到其他挫折困难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做人到底成不成功。如果你生病的时候,只有护士,只有医生在你旁边,那你就要检讨,“朋友跑哪里去了?亲戚怎么都不见了?”他因为生病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我还有好朋友”,他也慢慢开始悟到:一个人认识多少人不重要,有没有三五好友,这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31岁的时候,他向当时的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道。曾国藩其实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表面上很恭恭敬敬地向唐鉴请教,可实际上私底下有时也会觉得唐鉴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他在人前会表现得服服帖帖,其实这样就够了。我们不要要求别人在背后也不骂我们,这不是一种好心态。一个人如果让别人羡慕,让别人嫉妒,就要反省自己,因为一定是你有做得不对、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往往只怪别人没度量,不懂得赞美人。可我们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要欣赏别人的长处,我们自己做得到吗?自己做不到,却拼命诅咒别人,做人怎么能这样呢?一个人千万要记住,你有任何成就,都不要到处去彰显,不要引人嫉妒,不要引人羡慕,也不要以为自己有很多观众,自认为了不起,而要始终保持低调和谦虚。

曾国藩听了唐鉴的话以后,就开始致力于研究和践行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其实也有缺点,可是曾国藩只吸收它的长处。下面这些就是曾国藩从中挖掘出的可取之处,很多其实现在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早起。每天都要如此,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早起就得早睡,这样身体才会好。现代人的生活完全没有规律,却又要求身体好,这怎么可能呢?

第二,静坐。现代人很麻烦的一点就是,能动不能静。无论是坐地铁,还是坐公交,坐飞机,你都会看到很多人听音乐,打游戏,玩手机,玩电脑,一刻也停不了。虽然现在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非常强调时间观念,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工作也都很忙碌,但时不时地要让自己静下来、停下来,这无论对我们的身还是心,都会非常有好处。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好的变化。

第三,读史。其实历史真的是需要很认真地去读、去体会的。读史绝不是读历史书,光读历史书有什么用呢?这点我们后面会具体说明。

第四,谨言慎行,而且还要养气。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既要三思而后行,也要三思而后言,因为人很容易受情绪控制,或者短时间内考虑事情很容易不周全,这样就容易犯错,而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的影响都会是决定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口气在支撑,因此这口气就必须要好好养。小孩子刚开始阳气都很足,慢慢地,他越长大,这股阳气就会越衰弱。整个社会也是一样,社会混乱,道德败坏,各种污浊、阴暗之气渐长,这就需要更多的光明、清净之气注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重拾对道德的信心。我们要发动所有人的力量,使整个社会一齐为之努力。

第五,保身。我提倡“明哲保身”,可能很多人会有异议。他们会认为“明哲保身,就是怕死,死算得了什么?”其实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人本来就应该保身。老子说人最麻烦的就是有身体,表面上看,他好像很不喜欢身体,其实不是这样。老子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身体虽然麻烦,但是如果没有它,我们是活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

第六,书法。其实书法也是练气的。练书法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写字漂亮,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比如它能让你变得更有耐心,因此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就赶快去练书法,通常很快就会没有脾气了。

第七,夜不出门。这一点很多现代人都做不到。其实这方面我很羡慕美国。在美国,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夜不出门的。这可能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我们平时看的一些有关美国的影视作品中,好像美国人的夜生活很丰富,每天都是灯红酒绿,夜夜笙歌。而实际上他们没有夜生活,只有少数乱七八糟的地方才有夜生活。

通过学习,曾国藩慢慢有“大人相”,这个大人相是要靠自己培养的,然后他就改写了家族的历史。其实不管他后面做了什么,他能有“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壮志,就已经很值得我们学习了。这里我再强调一遍,后面怎么样其实不重要,能不能实现、能不能成功是自然的结果。结果不是很重要,出发点,也叫动机才更重要。

有大人相,改写家族历史,这就是“见龙在田”。什么叫作“龙”?非常灵活,让别人没办法完全看清楚的才叫“龙”。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标榜自己“绝对透明化”,这其实是很糟糕的事情。我只说一句话:当一切都透明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作任何决定。因为才刚刚开始商量,还没有做定案,就闹得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人人都来指手画脚,那你还怎么做事呢?根本就没有办法做事。而且我也不相信有什么透明化,很多东西完全公开、完全透明是很麻烦的。

31岁的时候曾国藩得唐鉴指点,“终日乾乾”。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为什么要采用多少岁干什么事这种形式,就是为了让你可以跟他进行对照。你想想自己31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做了什么。如果你看了曾国藩的经历之后,心里告诉自己,“哦,还不会太晚”,这就对了。因为曾国藩就是慢慢地、一步一步才爬上去的,而且走得也并不容易。如果他很快、很顺利地就上去了,那你还学他干什么呢?他是天才,他家世好,他怎么怎么样,那你就完全不用学了,反正你也学不会。采用这种形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能很直接地学。比如你看到这里,就可以问自己:“我31岁的时候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指点,我有没有改变自己?”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调整自己,少走邪路,少走弯路。

乾卦的九三爻,其爻辞中就不再有“龙”了。初九爻有“龙”,即“潜龙”;初二爻有“龙”,即“见龙”。而到了九三爻,哪怕你是龙,也会变得不像龙。因为这一关没有那么好过,你不表现则已,一表现所有打击就会都来了,全都集中在你身上。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根本就没有人打击我?”那是因为你没有表现。你只要一表现,所有打击就都会涌向你了。你不参加选拔,谁也不知道你做了什么坏事;你一参加选拔,你做的那些坏事就尽人皆知了。甚至连你自己都已经忘记了的,都会有人把它抖出来。这就是没事惹事,这些麻烦都是你自己惹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清楚一点:如果表现自己会怎么样。一个人要不要表现,自己要好好斟酌,因为表现的结果通常是很凄惨的。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昼则勤勉,夜则警惕,虽处危境,亦无咎灾。”什么叫“君子”?《易经》每卦六爻中,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中间位置,象征正道和大道。君子就在三、四两爻,因为它是人位,而初爻、二爻象征地位,五爻、上爻象征天位。所以我们常用“不三不四”形容不正派的人或事,就是指其不在正道或大道上。

“乾乾”就是指勤勉努力,固守刚健正中。“刚健正中”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一个人的意志是不能被打倒的,不管前面的路多么艰难,多么辛苦,一旦决定要做,就要克服万难,不逃避,不退缩,但也不能死拼。“惕”,即警惕,“若”是语气助词,“惕若”,就是“惕然”,亦即警惕的样子。因为夜晚和白天一样危险,照理说夜晚应该很安全,但是实际上夜晚也是危险的。比如你在睡觉,别人还在写你的负面新闻,马上就要曝出来了,所以夜晚也要非常警惕。其实人也只有在夜晚的时候才会比较警惕,因为白天根本没有时间警惕,一直都要忙于各种琐碎的事情。“厉”,指危。“咎”,是灾的意思。为什么会“无咎”?你如果好好地去因应,认真采取措施应对它的话,你就会“无咎”,会没有过失。但是你如果不好好地因应,你就一定会“有咎”。所以《易经》说“无咎”就是告诉你,本来是“有咎”的,但是你好好因应,就会“无咎”。

人一定要未想赢,先想输,凡事都要先想自己会怎么输。多问自己“我输得起吗?”如果输得起再做,“再输也不过如此”,所以为什么没有钱的人往往更敢冒险,就是因为他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他还怕什么呢?而有钱的人往往更不敢冒险。同样的道理,到底是有钱人比较怕死,还是没钱的人比较怕死?当然是有钱人怕死,没钱人怕什么?他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像这些问题,大家好好去想一想,其实道理都蕴含在《易经》里。

36岁的时候,曾国藩又病了。一个人多病几次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往往生病的时候,会领悟一些平时领悟不到的道理,你会比以前,比别人更珍惜生命,更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等等。我们一定要慢慢调整我们的观念。身体好的时候,要有身体好时的做法,身体不好的时候,又要有身体不好时的做法。

曾国藩在报国寺养病的过程中,才悟到“执两用中”的大道理,而这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执两用中”,是说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一般人都说中庸之道是不走极端,我不认为是这样。中庸之道不是指不走极端,而是说在衡量轻重之后,能够不走极端就尽量不走极端,但是一定要走极端的时候,就像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该冲的时候,还是要冲的。这当然不是蛮干,必须有一定的把握才可以,而且能守的时候还是得守。尽量做到有进有退,能进能退,有刚有柔,另外还要能刚能柔。人活着就是要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随机应变,但绝对不是投机取巧。

五、整理家训:闲的时候就要找事做

37岁的时候,曾国藩升任内阁大学士,还是没有实权,但是这个大学士的名号很厉害。当时很多人看他是大学士,就来拜码头,前来拜他为师,这样他就得以广结人缘。所以,大学士的职位虽然没有实权,但它还是给曾国藩带来了好处,对他后来要走的路也有帮助。

第二年,次子纪鸿出生了。曾国藩知道这样闲下去,会越来越不知道要干什么。他心想“那干脆做点事吧”,于是就决定把曾氏家训编辑起来,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机会“治国”的话,最起码他可以把“齐家”做好。这就涉及我们后面会着重讲到的“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曾氏八字家训(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六、多次上疏:曾国藩也“愤青”过

39岁升礼部右侍郎,后兼任兵部右侍郎。这时候他就想到孔子曾经说过,人到40岁,不能不做点正经事,不能不做点积极事。于是他就上了一个疏,名叫《应召陈言疏》。“疏”就是意见书。他非常直截了当地说当时的官场如何萎靡、如何因循守旧,等等,把这些弊端全都抖出来,把官吏的腐败无能也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他这样做,好不好呢?

我说一句很不敬的话:“他这就是上了孔子的当。”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你怎么知道晚生不会超过你呢?但是“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很具体的表现、贡献,那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会有什么大成就,自然也就不足为惧。曾国藩便想到自己快四十了,不能不表现一下了。那他是怎么表现的?表现的结果又怎样呢?四十岁的时候他就直言:“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这是不是在对朝廷发牢骚说“你们不会用我”呢?所以很明显他这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41岁的时候,咸丰皇帝刚登基不久,曾国藩又上了一个《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结果咸丰皇帝气得直接将它扔在地上,准备要杀他,“又在说,我椅子都还没坐热,你就又开始说,你也让我稍微坐稳一点再说”。我不反对一个人当英雄,但是你自己必须在心里好好盘算盘算,到底值不值得当这种英雄。整个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谏臣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魏徵,只有他一个,再也没有别人了。我们都知道谏臣这条路是很难走的,但是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鼓励我们当魏徵。我从来没有鼓励一个人当魏徵,我要你自己好好掂量掂量。魏徵其实“死”过很多次,大家不要以为唐太宗真的那么宽宏大量,他其实心里想的是“我看到你就火大”,有好几次甚至想要杀魏徵。

我当过老师,我知道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是那种人,从不发表反对意见,哪怕安安静静地坐着打瞌睡,也不会给你难堪,你无论讲什么他都举双手赞成,那你不给他80分怎么对得起人家?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这种人虽然不完全值得我们学习,但毕竟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人要有意见,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你要先把自己的性命保住,才可以有意见。而且说话尽量迂回一点,缓和一点,不要直言,直言不一定会有好处的。

42岁的时候,曾国藩还不知自己是书呆子,再上《备陈民间疾苦疏》。这一次咸丰皇帝是真的要杀他了,但是有一个人救了他,这个人就是洪秀全。洪秀全起义之后,镇压起义便成为当务之急。我在这里说一句话,可能很多人不会赞成,“曾国藩最大的敌人是洪秀全,但他最可靠、最牢靠的靠山也是洪秀全”。没有洪秀全,他可能命都没有了;有了洪秀全,他就快没命了。这两句话看起来差不多,实则意味无穷。没有洪秀全,他就没有利用价值;有了洪秀全,他就只好自己去面对、去接受朝廷交给自己的剿匪重任,他不能叫苦,而且就算叫苦也没用。同样,咸丰皇帝的想法也是如此,“没有洪秀全,我不杀你才怪;有了洪秀全,那就要看洪秀全会不会把你杀掉”。这些道理如果你都想清楚了,后面的事情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七、出任主帅: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任何一个卦,前面三个爻叫下卦,后面三个爻叫上卦,这当中有一个界限。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走下卦,他没有时间,也没有体力,更没有实力走到上卦去。

乾卦的九四爻,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或跃在渊”的意思是,你如果有实力,有丰富的阅历,那你就去跳跳看。你跳得过就是跃登龙门,跳不过就会掉到深坑。但是它还是告诉你“无咎”,也就是说,你因应得宜的话,就不会出事。但是如果你不该跳,那就不要跳,很多人在基层做事,明明做得很愉快,为什么一定要到高层去呢?在高层的日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过的,在高层并不一定就比在基层好。每个人记住四个字:适可而止。但曾国藩却是不得已,因为每次有事情,都会把他“拱”得天翻地覆的,当时的形势、社会舆论都会把他推至风口浪尖,让他不得不出面。而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备经挫折、备受考验的人,否则他不可能有大成就。

到前面的九三爻,就叫小成了。这个时候就心满意足,不再有所欲求,到底好不好?答案是要看是谁。每个人心中都要衡量一下,自己到底能够做到什么地步,不要永远不知足。“当科长,我会非常心安理得,你如果叫我升官,那我只好敬谢不敏。我干吗自讨苦吃,把自己整得死去活来呢?没有必要嘛。我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够了。”

那么不满足于小成,想尽办法超越下卦,一心向上,到底对不对呢?也不能说不对。我的建议是,你可以试试看,但是不要说非怎么样不可,这要随缘。所谓“随缘”,是说你先要试试看,不是说你自己连手都不伸出来,那肯定随不了缘,也随不到。很自然地往上走,这样可以;太勉强、太功利地向上走,就不可以。但是不管怎样,你自己心里一定要非常平衡。

而他既然名叫国藩,立志要“为国藩篱”,经国济世,所以就必须“跃”,必须努力拼搏向上,才能实现志向,创造一番事业。那么,他“跃”的结果怎么样呢?变乾卦为蹇卦,接下来的一段路越走越艰难。

42岁的时候,曾国藩回乡奔母丧。我之所以特别讲这件事是想说,有时候父母爱护子女,会及时地走掉,就是为了给子女一个机会,让他可以回来好好冷静地想一想,“你已经陷入这个境地了,你逃也逃不了,那你就要考虑现在到底该怎么办”。这时候正赶上太平军出广西,攻长沙。太平军如果攻别的地方,也就跟曾国藩没关系。可是他们别的地方不攻,偏偏攻曾国藩的家乡,而他正好又因守母丧在家,这就叫作时机的巧合。所以对任何外界的变动,你都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凡是碰到内外的变动,你都要告诉自己,这是老天对你的考验,你是必须要面对的,你要想“没办法,老天要考验我,我跑也跑不掉,我只好面对它,我想办法来因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加以应对。

湖南为什么到处办团练?因为太平军越来越壮大,而那时候清兵打仗是不行的,为什么清兵不行?要知道清兵本来是很厉害的,连明朝军队都打不过他们,怎么会变得不能打仗了呢?因为一旦天下太平,大家就都开始享乐,享乐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军队不能打仗,所以地方只好办团练自保。如果清兵能够打仗,那么就轮不到地方去办团练。谁要敢随便练兵,朝廷绝对会马上来干预,“你练什么兵,你想干什么?”那肯定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而恰恰在这时候,巡抚张亮基又给曾国藩写了一封很诚恳的信。所以时机如果到了,谁都挡不住。大家看他是怎么写的:“亮基不才”,一个人最厉害的就是自认为不才,“我比较差劲,你比较厉害,所以换你去死”。“承乏贵乡”,我被派到你们这里来当巡抚,“实不堪此重任”,我担当不起。“大人乃三湘英才”“国之栋梁,皇上倚重,百姓信赖”,高帽子一直戴。他一定是看《三国演义》看多了,所以这句话才讲得这么熟练。“亟望能移驾长沙,主办团练,肃匪盗而靖地方,安黎民而慰宸虑”,请你一定要来,与我共济时艰,以安定地方。我前面讲过,曾国藩的母亲死得正是时候,为什么?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推辞,“我在守丧,我怎么能出来”,“岂有母死未葬,即办公事之理?”这就是以退为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人往往都是先说不要,然后才慢慢接受。曾国藩本来在家守丧,别人说要办团练,请他去主办,他如果马上就去,那肯定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你是想干什么,你是想抓住机会是不是?你是想办法要当皇帝对不对?”那朝廷一定会先把他给杀了,以绝后患。

结果这时候唐鉴出来了。唐鉴以一生薄名作担保,向皇上竭力推荐曾国藩,然后又对曾国藩本人劝以“时势造英雄”,并引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说“贤弟素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壮志,此为老夫所深知”。另外还有一个人叫郭嵩焘,其实郭嵩焘是个非常倒霉的人,但是那时候他还没有倒霉,他还跟曾国藩是好朋友。他也劝曾国藩出来:“虽有智慧,不如趁势,今时机已到,气运已来,还犹豫什么呢?”说曾国藩这时候就该出来,而且要当仁不让。

曾国藩终于成了湘勇的主帅,他如果一开始就去,最多能当个副手,然后上面慢慢放权给他,“奏准移驻衡州练兵,建船厂,购洋炮,筹建水师”。因为当时太平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居然在南京定都,号称天京,“这还得了!”所有人都慢慢感觉到,随着太平军的不断发展,曾国藩的声势也一定会越来越强。所以说曾国藩最大的靠山就是洪秀全。一个人要会利用敌人,而不是跟敌人死拼,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

我们来看看蹇卦,蹇卦上面是水,下面是山,叫水山蹇,就意味着“坎险在前”。什么叫作“水山”?就是山上面有水,现在叫作堰塞湖。堰塞湖很可怕,因为它随时可能被冲垮。可它同时也告诉你该如何应对: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内心要有“知止之明”,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曾国藩如果稍微膨胀一点,他就会没命。皇帝最乐意的就是他为自己平定太平军,而最害怕的是他反过来打自己,所以只要曾国藩显露出一点造反的苗头,皇帝一定会立马除掉他。

我经常讲这个案例给大家作参考。当皇帝信任一个大将军,把50万大军交给他的时候,是百分之百相信他的。可是当这个大将军把50万大军带到城外去的时候,皇帝就开始怕他了,“只要他掉过头来,我就完了”。同样,当老板很信任你的时候,你是很受荣宠的,但是当你越来越得人心的时候,老板就会日夜不安了,他就非要把你除掉不可。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微妙差距以获得平衡?这就得看你的功力了。

“临危授命,既艰困又阻塞,稍不留意,即祸患无穷”,这叫蹇卦。有很多东西大家可以说是巧合,譬如蹇卦的卦辞是“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这与曾国藩所面临的抉择正好相符。“利西南,不利东北”,就告诉曾国藩,他去打太平军是安全的,可他如果回头去打在北方的皇帝,他的处境会很危险。而且还要“利见大人”,就是朝廷一定要有人替他说好话,否则他很难渡过这一关。

因此他把自己的志向定为“为保皇而不为革命”,之后又定为“为中兴却不得意忘形”。很多人都因此批评他,而这一点可以说也是他一生中最受争议的地方之一。太平军的将领被他抓到以后就对他说,“我们都是汉人,你干吗帮那个满清异族来打自己的汉人同胞?”而且还向他保证,“你只要跟我们一起,我们全都拥护你,也不让洪秀全当皇帝了,你当皇帝”。曾国藩有没有那个实力呢?他是有那个实力的。那他会不会心动?当然会心动。可是他如果不知道蹇卦的卦义,听从旁人怂恿的话,那他肯定就会很危险,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九五”指咸丰皇帝,曾国藩是“六二”,“不逾九三”,“九三”就在“九五”和“六二”之间隔着,所以《易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曾国藩绝不可行造反之事。

“险难当前,防掉入深渊。见险能止,蹇得精神。”这个“止”字,其实是我们做人必须秉持的一点。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分。曾国藩如果真的豁出去了,跟皇帝对着干,他会不会成功?答案是没有把握,因为还有左宗棠在。客观地说,通常都会是左宗棠那种性格的人得天下。曾国藩自己折腾半天,最后别人当了皇帝,那他不就亏大了?如果事败,他自己的命就没了;如果事成,最后当皇帝的也可能是别人。这才是当时的真实状况,非常复杂,不是像我们常人所想的,“你有这个实力为什么不做?你应该为我们汉人争一口气才是”,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的。

山上有水就说明,山势是很险峻的,而且又有横水阻塞其上,这象征什么呢?“险阻重重,寸步难行。”那该怎么办?《易经》告诉我们:“君子以反身修德。”可以说曾国藩一生受这句话的启发非常之大。当你遇到挫折,遇到险阻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做得不够的地方,以及自己该如何去调整。记住:只有修德可以逢凶化吉,其他都是虚的,没有用的。“以艮止之德,面对坎险之灾。”务求“蹇不害己”,无论多艰难,也不能失德。所以曾国藩从这个时候起就告诉自己,每天都要读书。他真的没有一天不读书,打仗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凶险,他都坚持看书。

我相信他是看过蹇卦的初六爻的,其爻辞就是简单的四个字,“往蹇,来誉”。根据蹇卦的“利西南,不利东北”,刚开始会走得很艰难,但最终的结果会很好。所以他应该好好打定主意,只打太平军,而不要动脑筋想去打皇帝。其实中国所有的历史都告诉我们,只有北方人打得赢南方人,南方人很少打得过北方人。这是什么道理?太简单了,北方天气那么冷,南方人如果要去打北方人,不管带多少衣服都不够,整箱子都是衣服,保暖都有问题,还怎么打得好仗呢?而北方人打南方人,边打边脱,所以越打越轻松,最后自然就容易打赢。历史上都是这样,南方人到北方打仗,到了冬天,连粮食在哪里都不知道,因为粮食都被雪掩盖了,找不到吃的,而且又冷;北方人到南方打仗,南方到处都是吃的东西,所以他们不必带粮食,也不必带很多衣服,就会轻松很多。

八、兵败投水:曾国藩走投无路了

蹇卦的六二爻,爻辞是“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咸丰皇帝日夜坐立不安,曾国藩也是艰难险苦,王臣(九五、六二)同处艰困。这不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当时整体的形势造成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怪某个人,说“你这皇帝怎么当的?”他心里会觉得好笑:“你来当当看,你当得过我吗?”老实说有些事情真的是谁都没有办法的,这就叫“大势所趋”,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

曾国藩“以六二自居,尽力往济九五”,但是他不是为自身利益,而是为中兴大清,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一出手,别人就会看他的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你如果一出手,所有人都看出你是为私,那你就惨了,大家就都会来趁火打劫。所以每次动乱都会有人发财,这叫发国难财;每次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都有人发财,那些人就是抓住机会,自己狠狠捞一笔。但是你如果一出手,所有人都说你是为公的话,那么,就算你再做错,别人也会认为你是对的。曾国藩就是牢牢抓住这一点,才会始终坚持“我就要这样做,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

44岁的时候,曾国藩兵败靖港,投水自杀,最后获救。其实他获救是必然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投水。刘备也是这样,他就知道一定会有人救。如果一看周围没有人,曾国藩会跳才怪呢。我没有诋毁任何人,只是这才是人性。小孩子从脚踏车上摔下来,他会哭吗?不会,他会先看有没有人,如果没有人,就自己爬起来又骑;一看妈妈在,就立马开始哭。人的天性如此,这才叫聪明。曾国藩自杀过好多次,可见他当时真的是觉得自己无路可走了。

45岁时,“石达开攻湘军水营,烧毁战船百余艘,座船被俘,文卷俱失,欲策马以死”。他实在是决心要死了,因为走不下去了。大家想想看,清廷的军队都打不过太平军,那曾国藩草草训练出来的兵怎么能打得过呢?而且太平军的人那么多,他的人又那么少。可是他看了《三国演义》,他就知道他会打赢,因为《三国演义》里面这种以少胜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常常劝人看《三国演义》,因为如果不看实在是太可惜了,但是一定要从中看出道理来,不要一天到晚只会看热闹。现代人都喜欢看热闹,如果看不到门道,看不到其中的道理,那是没有用的。

他甚至还写遗书给皇帝:“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恭具遗折,仰祈圣鉴事。臣于初二日,自带水师陆勇各五营,前经靖港剿贼巢,不料开战半时之久,便全军溃散……”他说自己实在没有办法,非死不可了。最后结果怎么样?左宗棠救了他。左宗棠一听曾国藩要自杀,就马上赶了过去。刚到曾家正好看到有人抬棺材进去,他吓了一跳,以为曾国藩真的已经死了,赶紧跑进去,结果却看到曾国藩正闭着眼睛躺在椅子上,他心想“原来你还活着”,当即毫不留情地破口大骂:“好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大丈夫不做,效愚夫村妇。”骂得如此难听。曾国藩就问:“为什么说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然后左宗棠每一条都讲得很具体,很实在,最后终于把他给唤醒了。

听了左宗棠的话之后,曾国藩顿时明白死不能解决问题,自己的问题在于恒心不足。“只有恒久,才能成事。”我之所以特别要讲这件事情也是想让大家知道,平常交朋友要交一个敢骂自己的人。如果左宗棠心存坏意,那么听到曾国藩要死,他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他要死,就让他死好了,他死了,我才有机会”。而同样难得的是,曾国藩也有足够的度量,老实说他其实很不喜欢左宗棠。凡是那种骂得别人没有面子的人,别人都不会喜欢。但是他还能几次跟左宗棠合作,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喜不喜欢是一回事,该不该和他相处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一定要分清楚。他如果不交左宗棠这个朋友,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提醒者和得力的帮手;但是交了这个朋友,他就经常要挨骂。因为左宗棠的脾气很坏,尤其他跟曾国藩的年龄相差无几,所以他更是有资格骂曾国藩。

曾国藩46岁的时候,坐困南昌,幸亏太平军内讧。所以很多人说他很能打,其实不是这回事。他打仗,每打必败。有一次实在没有办法,就写了一封信求救,说“我自从领军以来,屡战屡败,情况很凄惨,请你赶快来救我”。旁边的人看了就说:“你这封信给谁,谁都不会来。你屡战屡败,他还会来救你?”曾国藩说:“难道让我说谎吗?这是事实,我骗不了人。”那人便说:“你也不必说谎,你改一下就好了,改成‘屡败屡战’,为什么要写‘屡战屡败’呢?”中国话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仅仅颠倒一下顺序,其意义就完全不同。别人一看到屡败屡战,就来;一看到屡战屡败,就都缩起来了。后来他就改了,果然就有人来救他。其实很多事情,区别只在细微处,但结果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曾国藩虽然常常失败,但却开始变得有恒心,能坚持,最后终于等到了局势的扭转。

九、回家反省: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这时候,他父亲又去世了,他非得回家去守丧。这就又给了他一个反省的机会,他也因此得以走到蹇卦的九三爻。九三爻的爻辞是“往蹇,来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一直冲下去,会越来越困难,但是你这时候如果回家好好歇息,好好反省一下,然后再重新出发,这对你会是好事情。所以凡是碰到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就要感谢老天,这其实是老天在帮你的忙,你要自己去慢慢感悟、慢慢体会。你心里如果想着一切都是好事,你就会真的好事连连;反之,如果天天抱怨自己怎么这么倒霉,你就真的会越来越倒霉。这叫什么?这叫心想事成。于是曾国藩就“回归老家,坚守静止之德,再思良策,以往济九五”,他还是要去救咸丰皇帝。

48岁时,胡林翼进兵。49岁时,李鸿章来襄助军务。其实李鸿章也是曾国藩不太喜欢的人,因为李鸿章的个性太猛,往前冲得太厉害,而且度量也不是很大,可是没有办法,他需要用人,所以管不了这么多。

50岁以后,胜算越来越大,转忧为喜。蹇卦的九三爻,小象(《象传》是对《易经》的解说,分为大象和小象,大象针对全卦,小象针对各爻)正好是“内喜之也”。所以《易经》为什么会那么灵?这里我顺便说一下,信基督的人多半会有本《圣经》,当他苦恼不堪、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都会静下心来翻《圣经》,往往翻到某页看到某段文字时就会突然醒悟,会觉得“啊,这就是神给我的启示”。《易经》六十四卦,跟《圣经》的作用其实也是一样的。当你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时候,你去翻它,翻到某一卦,你往往会越看越觉得对,而且感觉好像就是对你说的话。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写得很含糊,写得不清不楚,所以很多情形都能与之对应,科学上的说法是它引发了我们内心的第六感。所以,庙里的签一出来,怎么解释都可以,它通常也只是让我们事后想起来会觉得很准,而绝不可能让我们事先就明白。

“命可改,唯有自己改。”这是曾国藩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道理。那么该用什么来改呢?用学习来改,但先决条件是要学对。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学错的东西,学那些实际上会害死自己的东西,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曾国藩自己写得很清楚:“从军以来,怀临危授命志向,生病在家,常怕病死,违背初志,失信于世人。复出意志更坚定,全心全力,死了也无遗憾。”他还在49岁的时候,“与太平军生死决斗之际,将几千年来圣哲选33位,命纪泽挂于墙上,并作《圣哲画像记》,从此终生效法”。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下功夫,才慢慢才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的。

十、决心改变:曾国藩一生的功课

曾国藩后来慢慢领悟到:“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一个人的本志是不可移的,而能不能持之以恒,才是成与不成的关键。曾国藩自己想要慢慢修到恒卦去,他的书信里面就曾好几次提到恒,因为他知道按蹇卦走下去会很辛苦,最后结果会怎么样,真的很难想象。所以他才努力要改自己的命,并最终决心以恒卦来改变命运。他要始终坚持正道,持之以恒,然后尽人事听天命,自得其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藩32岁的时候,他在日记上写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决定他一生的关键。他说:“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漫,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曾国藩发现自己的病根在于没有恒心。我们每个人看到这里,其实都应该好好反省。现在很多人也都是,今天对自己立了什么要求、规定,明天就全忘光了,还是像以前一样散漫,还是旧病复发,改不了,这就是典型的“我知道,就是做不到”。

他说他自己没有常规可循,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总是摇摆不定,没有固定的准则。现代人把这叫作求新求变,前面我说过,求新求变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原则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谈“变”?那么将来再去面对群众,群众肯定也不会相信他,因为大家看他总是这样摇摆不定,就知道他多半说话不算数,那“我听你的,我不是傻瓜吗?”而且这样的人,做事情也一定不会有成果,为什么?因为他往往是虎头蛇尾,开始想得很好,但是很快就会灰心丧志,就放弃了,那怎么可能成事呢?所以一定要戒掉这个毛病。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病根就是没有恒心,我们就要开始改变自己。很多人都是前一天还咬牙说一定要怎样怎样做,可第二天就都忘光了,老毛病又出来了。人都有缺点,这没有关系,问题是你的缺点能不能改得过来,这才比较重要。

曾国藩这一天的日记可以说是他自我改造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但即便发现了问题所在,而且也下定了决心,其关键仍然还是他能否真正做到。

后来他又在给弟弟的一封信中说道:“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深耻矣。”一个人要能勇敢地面对自己,要能找出自己的缺点。记住,你的缺点就是你这辈子的功课。“我怎么那么小气?”这就是你的功课,你是要继续小气下去,还是要从此变得大方一点?但是你也不能随意大方,随意大方也不对。你用这种方式慢慢调整自己,就可以逐渐改变你的命运,这其实是非常科学的一种做法。

“等到办理军事,志向才最终确定,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最后他得出结论:恒不是策略,而是信念。信念就是自己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的东西。“我从此一定要有恒、有恒、有恒”,这样你就可以慢慢走上恒卦。

我们现在来看看恒卦,它是《易经》的第32卦,其卦辞是“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人能有恒,则亨通而无咎,利在于正,亦利于有所往。”“亨”,就是亨通的意思,“无咎”,是说你如果有恒,就会无咎,就会利贞。“利贞”,就是你一定要走正道,才会亨通,才会无咎,才会利有攸往。“利有攸往”就是利有所往,你不管到哪里去,事态发展都会对你有利,这样你才算亨通。光“亨”(顺利)还不够,还要“通”(无碍),只亨不通,你的处境也不会很好。

恒卦的整个卦象就是“雷风恒”,打雷的时候风比较持久,有风的时候雷就比较常见。台风来的时候,听到打雷我们就会很高兴,因为“一雷破九台”嘛。

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一旦超越中间的度,它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样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所有情形都涵盖在一个卦里面,这是做不到的。同样,任何道理也都有它的局限性,在它的安全系数范围内,你照那样去做没有错,但是一旦超出安全范围,情况就会变了,结局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这点你必须要考虑到。

“君子以立不易方”,立于其道而不改易。君子看到“雷风恒”就会想到,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志向,永远不要去改变。其实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常常会见异思迁,常常经不起诱惑,看到别人好,就会想学别人,按着别人的路去走,因此总是改来改去。现在的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我是主张可以改来改去的,但是不能超过五年,五年以后就应该大概知道你这辈子要做什么,然后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也不赞成从小就立志,然后就坚定不移,万一这个志立错了怎么办?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到那个年纪你才比较有资格谈志向。15岁就讲,20岁就讲,太早,也太危险。比如,一个人15岁的时候就说“我这辈子要当钢琴家”,到了40岁才知道方向错了,那多半来不及了,所以立志也不要太早。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是无恒,一是误解了恒。”这都是引用的曾国藩的话,我不能把我的话直接放进来,那就变成我在说我的事情了,我还是讲曾国藩,只是要把他的话里面的道理抽离出来,这是我要做的工作。

见异思迁,求新求变,追求时尚就是无恒。喝酒的人会不会有固定的口味,就是喜欢某个牌子的酒?当然会,这叫习惯。可是现在你喜欢抽的烟,没过多长时间就没有了,厂家不生产了;你现在喜欢穿的衣服,很快也没有了,找不到了。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太快了。现在很多中年妇女也穿那种比较暴露的衣服,我就问过一个人:“你好意思吗?这么大年纪还穿得这么暴露。”她说:“没有办法,现在都是这种衣服,我有什么办法?”她说的也确实是事实。

刚开始变是应该的,那叫调整。但是一直变,没有固定的原则标准,就表示你是不成熟的,也说明你是根本没有定向。“误解了恒”是什么?比如安于常态、刚愎自用,或者死守规矩。其实到现在还是这样,很多人不是这种人就是那种人,容易走极端。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要在两端找平衡,那才是最佳状态。

曾国藩对“恒”这个字,花了很多时间,也下了很大功夫去体会、去参悟。他把“恒”当作什么呢?

第一,在忧患中成长。人没有忧患,是成长不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是我们现在却只一味追求安乐,这样还怎么经历练而坚强,经忧患而成长呢?

第二,持正道以开新。曾国藩并不排斥“新”,因为他后来也是主张我们要自强,要造洋炮,要学洋人的科技,他并没有封闭。但是他也明确指出并反复强调,学了要为我们自己所用,要能自己独立制造,而不是总向别人购买。

第三,恒久中行善德。“恒”的目的是什么呢?“恒”就是要不断修德。

这三点是他自己悟到的,而他这实际上就是在坚持恒卦的九二爻。九二爻说的是什么呢?“悔亡”“能久中”,也就是说只要能长久地走上合理的途径,最后你所有的后悔就都会消失。“恒”可以解决你很多的问题,可以化解你很多的苦难。你只要一变,又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冒出来,你跑到别的地方,也会有很多新的挫折出现。

从蹇卦转到恒卦,就能“持盈保泰”。尤其是在一个人的鼎盛时期,更需要小心谨慎,以尽量避免灾祸,这样才能保住自己原来的地位和已成的事业。

十一、发挥余热:为国为民谋求福利

曾国藩51岁的时候,定三路进兵之策,曾国荃围攻金陵,左宗棠攻打浙江,李鸿章主攻江苏。52岁时力陈“中华之难中华当之,绝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这就是他又是自强派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的原因。他反复说“我们不能老指望洋人来替我们解决问题,我们不能老羡慕洋人有洋枪洋炮,我们还是要学,但是我们不能忘本”。这点尤为关键,我们不能忘本,学了要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做他们的奴隶,做他们的奴才,为了赚一点钱而剥削我们同胞的血汗,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我想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制成的时候,曾国藩说了这么一句话:“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意思是说这样他们就不能骄傲,说他们比我们能干,因为他们能做的,我们也能做。

53岁时登上中国第一艘木壳小火轮,曾国藩非常高兴,于是就将它命名为“黄鹄号”。54岁时攻陷天京(今南京)。我在这里顺便说一句,他如果54岁的时候还不完成这个任务的话,就可能完成不了了。诸葛亮死于54岁,孙中山也差不多是这个年纪去世的。年纪轻的时候容易莽撞,年纪大了又往往太保守,而这时候正当有为。所以他就在这时候完成了他一生之中最重大的任务。

55岁时收养八百孤寒子弟,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打仗就会死很多人,这是难免的,可是自己的罪孽还是很深。诸葛亮也是一样,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都烧死了很多人,他心里都非常清楚,所以也做了一些功德来弥补。

56岁的时候,连续两次请假,在营调理,专门停下来好好调整自己。57岁时扩大江南制造厂的规模,58岁时得以觐见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当然他那时候能够觐见太后、皇帝也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

十二、裁军不辞官:功成身退得善终

曾国藩最后采取的方式是“裁军不辞官”,为什么不辞官?他可以上书清廷,“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要告老还乡”,可是他敢吗?他如果那样做的话,清廷就会认为他是在挑战自己了,“好像我一定要给你实权,要让你做大官,你才过瘾,否则你就要回去号召所有人来打我是吗?”所以当官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辞的,有时候请辞就等于在威胁上面的人,“我不干了,怎么样?”那上面多半会说:“怎么样,先杀掉你再说。”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追悔莫及了。

曾国藩保命的方法就是他自己不辞官,但同时军一定要裁掉。太平军被消灭之后,湘军对于曾国藩本人,对于皇帝,都成了大包袱。曾国藩倘若与朝廷权贵结盟,对皇权就会构成很大威胁。有人甚至劝他自立为王,但是他却很清醒,说这是坏人要他行非分之举。一般人可能就会受这些影响,心想“来啊,我怕谁,大不了一死”,但是曾国藩没有。最终,军队都被他遣散了,其实这也是他感到非常于心不忍的事情。大家想想看,湘军都是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跟了他,把最宝贵的生命完全交给了他,结果他功成名就以后,就把他们一脚踢开,“你们都回家去”。但是曾国藩没有办法,他也是形势所逼。这样做才救了他一命。不辞官,裁军,这两件事情他只要有一件没做,他就死定了,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太平军了,清廷还留着湘军干什么呢?

59岁时奏请练兵、饬吏、治河为要务。他总是跟皇帝强调,“我在做实在的事情,我不求功名,我饬吏”,他很巧妙地告诉皇帝,“你不用怕我”。

60岁的时候肝病日重,右眼失明。过于操劳的人,往往最后的结局是得肝病。61岁时,亲友在上海给他祝寿,因为他平常不太庆寿,所以我才特别写出这件事。62岁时书告所有兄弟,仕途是很险恶的,要他们一定要保重,“官途险,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实属不易”,能够很妥当地因应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好自为之。3月12日午后散步的时候,突然间感觉到脚麻,就对儿子纪泽说:“你扶我进去坐一坐。”他回到书房,端坐了差不多三刻钟,然后就走了。

这叫什么?叫好死,叫善终。“人死为大”,千万记住,一个人,不管他生前怎么样,他死了,就是完成他这一生的任务了,我觉得这是中华文化里面非常好的一点。不要再去议论他,我们对曾国藩都没有议论的资格。我们只是跟大家分享他的一生经历是怎样的,他自己有什么体会、感悟,其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抱的态度。 iDSlAlbOi/iLo+SZIiHptvf9sYb71j87dD7IuJtTaDMQqunmCgMKVuck4kW1rv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