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头狼需要避免的管理误区

狼性销售团队,指的是企业借鉴狼性文化而打造的销售团队。

狼性销售团队必须有一头处于领导地位的头狼,统领整个狼群的行动,还要有一群具有战斗力的成员,使得整个团队像狼群一样,积极进取、果敢拼搏、永不言弃。

销售团队的管理者常常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的管理误区,狼性销售团队的领导者,要注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1.感觉错位,把自己当成销售人员

有些销售经理虽然处在经理的位置,但脑子里始终有一个意识:时刻准备冲锋陷阵,凡事都亲力亲为。这样的销售经理,其实就是把自己作为销售人员时的一些感觉带到了管理岗位上。

销售人员和销售经理是不一样的。销售人员要做的工作,是搞定客户、拿下订单、超越对手、冲锋陷阵;销售经理的工作要以统筹为主,要让队员们亲自感受到拿下订单、攻城略地的成就感,而非自己冲锋陷阵。

表 1-1 从几个方面列举了销售人员与销售经理的工作区别。

表 1-1 销售人员与销售经理的工作差别

某些销售经理常常感觉错位,因为他们以前是普通销售人员,而现在被提拔为经理,但人有惯性思维,虽然坐在了经理的位子上,思维却还停留在普通销售人员阶段。这种错位是最可怕的。

举个例子,在某些企业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有这样一种销售经理:自己动不动就提着包去拜访客户、推销产品、讨价还价,他们喜欢上战场、挑战客户的感觉,只有这样做,他们才会感觉到高兴。这样的销售经理,完全忘记了自己现在处于管理层,已经不是基层的销售人员了,他们不清楚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销售经理,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但因为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所以很难改变。

以下是一则关于巴西球员的故事。

有一天,一栋大楼失火了,一个妈妈抱着小孩站在大楼上,喊着救命。由于火势太大,她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只能在楼梯口呼唤救援人员。

这时,一位巴西足球守门员跑了过去,对着楼上大喊:“女士,把孩子扔下来给我!我保证能把他接住!”

这个妈妈认出他是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守门员。他很厉害,能接住速度飞快的足球,所以接这个小孩应该也没问题。

所以这个妈妈就放心地说:“那你要小心,我抛了!”说完她就把孩子抛了下来。

这个守门员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一个箭步冲过去,伸出双手,“啪”的一声,稳稳当当地接住了孩子。周围的人都忍不住为他鼓掌。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周围的掌声还没停,这位守门员就顺势把孩子往空中一抛,“啪”,一脚踢了出去。周围的人都傻了。

为什么这个守门员会把已经接住的小孩再一脚踢飞?就是因为他具有习惯性思维。平时守门员的工作就是接住飞来的足球,然后踢出去,所以当这个守门员接住一个东西时,他的习惯性思维就导致了他做出后续的动作:踢出去。不仅是守门员,每一个人,甚至每一种动物都会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这是很难改变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只猴子被车轧死了,它死后跑到上帝那里,对上帝说:“上帝,你不公平!我这么年轻,你就让我死了,你要补偿我!”

上帝怜悯它,就说:“好吧,为了补偿你的损失,我让你变成人的模样。”

于是猴子以人的模样重生了。

但是这只猴子变成了人之后,却摆脱不了猴子的习性,看到树就想往上爬。

所以说,他的脑子还停留在猴子阶段,而忘记自己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了。

80%~ 90%的销售经理都犯过类似的错误。当公司派下来一个项目时,某些销售经理会异常兴奋,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摩拳擦掌,一副随时要上战场的样子。其实这不是销售经理应该有的反应。

一个优秀的销售经理,遇到大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安排人员,如何制订战术,然后派出销售人员上前线,自己在后方观察战况,掌握局势变化。销售经理要明白一点:自己已不再是当年前线的小兵,而是后方指挥的将领,必须将自身的观念扭转过来,摆正自己的位置。

2.个人能力强,领导力很差

销售经理要考核的不应是个人的业绩,而是领导力。所以说,销售经理应该成为一个局势的掌控者,而非一个亲身参与者。这一点销售经理应该注意。

销售经理亲力亲为,就是因为他们做销售人员时,业绩遥遥领先,所以养成了“凡事不能没有我”的思维习惯。当其做管理时,总是觉得下属做得不到位,认为自己苦口婆心地教导,下属却根本学不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慢慢地销售经理不相信自己的下属,不敢放手让下属独立完成工作。事实上,如果销售经理事必躬亲,不但不能达到其预想中的效果,反而会使事情变得很糟糕,并且下属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这对销售团队的成长非常不利。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号称“智慧的化身”,但是他的领导力其实并不高明,而且他的领导风格也不为世人所推崇。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诸葛亮有才华,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为人专制,不善听取意见,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诸葛亮的管理其实是“能人管理”。能人管理非常可怕,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但是我认为“能人手下多无能”,能人不一定就可以聚集有才干的人。如果有人在诸葛亮面前谈论天文,正说得起劲,诸葛亮会摆摆手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懂。”那么这个人就会非常失望。像这样的人无法在诸葛亮那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为继续待在蜀国没有意义,还不如回老家种地,于是纷纷离开。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

强人和能人不能混为一谈,强人能文能武,是有“能”而强。即强人具备优秀的能力,有管理的才能,并且在事业上有杰出的表现,能够管理好下属。而能人往往是自身的能力很出众,管理别人却不在行。诸葛亮是能人,但却缺乏领导力,没有管理的才能,更将人的品德和才能混为一谈,不能很好地“用人”。

诸葛亮是如何用兵的呢?“刘大将军,请你出马,看我的小旗子往哪边挥,你就往哪边打。听懂了吗?我如果……你撒腿就跑。”最后诸葛亮还不相信人家,在将军临走之前给了他三个锦囊,告诉他不到困难时不能打开第一个,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打开第二个,只要不是刀压在脖子上,绝对不能打开第三个。这其实也是诸葛亮不信任部下的一种表现,认为别人只有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才是对的。

人才是需要锻炼的,但是诸葛亮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这样的论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不仅导致自己身体累垮了,还使得手下的人才没有展现才能的机会。不得不说,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令人称绝,令人折服。但是另一方面,这会导致每一员大将都唯命是从,最后,只能培养出一群从来不动脑子的人。这也是缺乏领导力的必然结果。

提升领导力首先要学会授权,到底怎么授权呢?如果单纯地按照理论来讲,是很难说清楚的,大家也不容易理解。就算理解了理论,真正操作起来,还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并且很多人讲授权,往往是一刀切,搞完美主义,但真正在公司中操作,需要逐步推进,慢慢落实。

我认为授权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做”经理,第二阶段是“坐”经理,第三阶段是“作”经理。这三个字读音一样,但是字形有差异,所要从事的工作也不同。

销售经理在刚开始打拼、只有两三个下属时,不要时刻把自己塑造成领导的样子。这时的销售经理,仅仅是个“大业务员”,必须和下属一起奋斗。在这个阶段,销售经理要亲力亲为,并且做事情要带头表率,为下属塑造一个好的榜样。所以说,第一阶段的销售经理必须“做”经理,即要亲自做事的经理。

臧老师语录:

销售经理第一阶段要“做”经理,第二阶段要“坐”经理,第三阶段要“作”经理。

而当销售经理已经有十几个下属时,他就不需要亲自做业务了。否则,就没有时间去管理下属,并且很容易和下属发生利益冲突。如果一个团队缺乏管理,那就像“瞎子放驴”,完全没有约束性,这样的销售团队不会有向心力,别人也不会看得起它。所以说,发展到这个阶段,销售经理尽量不要亲自做业务,公司也不需要考核销售经理的个人业绩。

此时销售经理需要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应该如何招聘员工?怎样去培训和辅导员工?最近哪些销售人员表现良好,为什么表现好?谁的表现差,差在哪里?怎样调动员工积极性?怎样与员工沟通?团队里有哪些矛盾……销售经理应该进入“管人”阶段,观察每一个销售人员的工作状态,思考团队的未来趋势,逐步推进团队发展。所以说,这一阶段中,销售经理要做的是调动、分工、协调、激励、赞美等一系列管理性事务,然后逐步推进。“坐”经理,是坐下来慢慢思考的经理。

到了第三个阶段,销售经理已经成为分公司的负责人,就必须“作”经理。在这个时候,销售经理要使自己静下来,思考团队文化,在团队文化开发上“作”文章。一个团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作支撑,优秀的团队文化能够得到队员的认同,成为队员价值观的一部分,这样的团队才是成功的。所以说,这个阶段要学会“作”经理,学会用企业文化和团队文化来感染、统领整个团队。

到了第三个阶段,授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仍有很多销售经理非常依赖自我,不想授权,总有一种“自己是领导,团队离不开自己”的感觉。这样做将无法提升销售经理的领导力。

销售经理要记住一句话:经理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优秀的员工,把他培养成能人;销售经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优秀的员工,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这才是经理人该做的工作,其他都是假的。

不管你在哪一家公司工作,都要好好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既是为企业考虑,同时也是在锻炼自己的领导才能,对双方都有利。

3.心胸狭窄,容不得下属成长

有一次我在青岛讲课,一个销售经理跟我说:“老师,我和你说,在我们的团队里,我的个人业绩占70%以上。”

我吃了一惊:“我的天!你这么厉害,那其他人在做什么?”

他得意地说:“其他人也就是帮我发发资料,打打电话,约约客户。”

这个销售经理独揽了所有的业务,把别人当助手。也许有人认为,将所有的客户资源揽在自己身上,独占庞大的客户信息,好处大大的。其实不然,我的看法恰好是相反的,这样做,不仅对公司有非常大的危害,而且对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曾经有一家民营公司的老板对我说:“臧老师,其实销售团队不好带啊!”我很好奇,追问其原因。

他说自己的公司年营业额达到了 2000 万元,但是一直以来,公司的业务只需要两个销售人员就可以完成,根本带不出好的销售团队。我一听,非常惊讶,一家公司再小,也不至于只有两个销售人员吧!

“你们公司的销售人员太厉害了,但是为什么只有两个?数量太少了!难道这些年你们公司一直靠这两个销售人员撑着吗?这两个销售人员是谁?”我又问。

“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太太。”他自豪地回答。

为什么他会说出这样的话?

后来我得知,这个老板能以这种方式开公司,是由于他以前在别家公司上班时,把公司所有的客户都揽在自己身上。他自身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然后开了自己的公司,依靠这些客户维持业绩。

可以说,这家公司的老板和他的太太不需要其他的销售人员,就可以维持一家公司。这位老板的太太曾经是他的员工,后来才成为他的太太。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现在他太太能变成顶尖的销售人员,而其他的员工都不行呢?我认为问题不在员工身上,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老板只相信他的太太。

人都是习惯性动物。一家公司不愿意栽培员工、公司老板不愿意帮助员工成长,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自私,第二是老板害怕员工学会了技能之后会把自己打败。其实,就是骨子里不愿意相信别人。这种心态一旦养成,一旦变成个性,不管一个人处于什么位置,即使是自己开公司,也同样不相信别人。这就是惯性思维。

所以我认为,这家公司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销售人员都没有。老板缺乏对员工的信任,同样,员工也不可能掏心掏肺地为公司工作,在工作上不可能全力以赴。

臧老师语录:

不是员工没有能力,而是你不相信他们能做好。

所以说,销售经理的心胸要放宽,应该全力以赴地帮公司寻找能人,培养人才。

这样做,不但对销售经理自己没坏处,反而能积累更多的人脉,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销售经理真的有本事,并且一直抱着培养人的态度,就可以很快地“复制”很多能人。最怕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一直防范他人,不肯将权力下放的心态。这样不仅会导致自身工作过多,下属得不到锻炼,也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得不到下属的尊重,对自身的影响是最大的。

4.感情用事,不会客观评价下属

很多的销售经理会有这样的抱怨:好人留不住,坏人赶不走。他们会觉得,优秀的销售人员都被别的公司挖走了,自己的公司里只剩下一群不会动脑子的庸才。

其实这多半是销售经理或相关领导者的责任。销售团队出现这样的问题,每一个领导者都有责任,都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销售经理处于管理阶层,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不能用单一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必须全面地考虑问题,理性地作出决策。但是某些销售经理却总是唯我独尊,有着“顺我者对,逆我者错”的思维定式,感性地评价员工,缺乏理性的一面,甚至认为只有听话顺从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殊不知,听话的没业绩,有业绩的不好管。销售人员往往有一些劣根性,特别是带有棱角的销售人员最麻烦。但是往往有自我想法的人员都比较有能力,业绩比较好。如果一个销售经理心胸不够宽大,那么当销售人员对他的态度不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时,他肯定就会处处针对这个销售人员。销售经理肯定会想:“和我对着干,跟我不和,我就想办法折磨你,让你知难而退。”最后这个能力很强的销售人员就会被“逼走”。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有能力、有个性的销售人员都离开了,留下来的都是听话的销售人员。这是一家公司最大的悲剧,因为只会听令行事、没有自己想法的销售人员往往没有业绩,提升的速度也很缓慢。一家公司只剩下这样的销售人员,自然不会有发展。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销售经理要学会正确评价下属,从效率效能的管控方式入手,主要看销售人员业绩的大小及其对整个销售团队绩效贡献的多少。

臧老师语录:

特别要小心溜须拍马的人,避免忽视木讷寡言而勤于做事的人。

评价失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人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要尽量做到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一个人的评价失误,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做事方式和评价体系有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审定现有的评价体系。销售经理要审视自身的做法,是否有排斥“不听话”的销售人员的做法,如果有,要尽早改正,否则后患无穷。

也许有人认为无所谓,认为人性总是自私的,喜欢听好话无可厚非,只要自己看不顺眼的,暗地里动手脚就不会有问题了。但是大家永远不要忘记,纸永远都包不住火,这点非常关键。

在现实中,许多销售经理往往根据个人情感来管理工作,而不是根据销售人员的业务情况来进行管理。只要销售人员没有遵从自己的命令行事,销售经理就认为其工作不合格,不是自己需要的“人才”。这就是典型的“顺我者对,逆我者错”的思想,没有从大局出发,仅仅从个人情感考虑。

某销售经理手下有一个销售人员,叫小李。小李的销售业绩占了团队销售业绩的 50%,能力很出众。但是销售经理却不喜欢小李,因为他们曾经由于意见不合,大吵了一架。在这之后,不管小李的业绩如何傲人,销售经理都要挑他的毛病。

有一天,部门要开每月一次的例会,但是小李由于家庭原因,迟到了一个小时。销售经理大发雷霆,指着小李的鼻子大骂,不仅针对迟到这件事,还牵扯到了平日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小李忍受不了销售经理的打压,选择辞职。

小李辞职后,销售部门的业绩一落千丈,月销售额不及以前的一半。很多销售人员由于不认同销售经理的管理模式,也纷纷辞职。销售经理遭到了总经理的批评。

这个销售经理知道小李很有能力,但是由于个人情感方面的原因,他不能容忍一个和自己针锋相对的员工,于是他处处打压,无视小李对公司的贡献,最终错失一个优秀的人才,导致了公司的损失。

因此,销售经理必须做到公平客观地对下属进行评价。每个人都有情绪,但是不要让自身的情绪蒙蔽了你的双眼,要善于发现真正的人才,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下属才会尊敬你,全心全意为公司工作。

5.业绩好的就是人才

销售经理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一个销售人员如果个人业绩很好,那么他的能力就很强,他就是公司需要的人才。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一个销售人员的业绩再好,如果缺乏团队总目标,那么他就不是团队需要的人才。这样的销售人员留在队伍中,只会拖团队的后腿,销售经理应该明白这一点。

某一年的 10 月,我在河北一家电信公司讲课。下课的时候,有两个销售人员跑到阳台上聊天,我正好在他们后面休息,他们不知道,就一直在聊自己的工作。

其中一个销售人员说:“你知道吗,我全年的指标,这个月不到月底就能完成了。我已经想好了,等全年指标一完成,我就跟经理请假出去旅游。”

听到这句话,我马上浮现这样一个想法:这个家伙脑袋里面没有团队总目标的意识。一个员工的脑袋里没有团队总目标的意识,他往往就缺乏奉献精神。所以作为销售团队的领导者,销售经理一定要让销售人员培养起团队总目标的意识。完成个人目标是应该的,但在完成个人目标的前提下,还需要不断去冲刺团队的总目标。销售人员要把完成团队总目标作为己任,全力以赴。

想要完成团队总目标,就要培养每个销售人员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否则,整个销售团队就会非常散漫。

在战场上,一个总司令经常会有这样的命令:“来!一团左边掩护,二团右边掩护,三团从中间往上冲!”这时,如果三团的团长有任何的迟疑,心里想着:“为什么他们是掩护,却让我来冲?”就会导致这场战斗的失败。在战场上,需要这样的团队:愿意为了其他兄弟部队,为了总目标的实现,自己冲锋陷阵,成为枪靶子。现在做销售,远不及战争的残酷,若还要瞻前顾后,怎么能做好销售呢?

有一次,我在河北讲课,教室前排坐着的一个学员总是跟我唱对台戏。但是我很高兴,因为上课时有了这样的人才有气氛。我拿他开玩笑:“帅哥,你们公司去年的总目标是多少,今年的总目标又是多少,你回答得上来吗?”他想了想,说:“这是公司领导的事情,是老板在管,和我没关系啊!”

他给出这样的答案,说明他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公司的总目标。这就是缺乏团队意识的表现。销售可以说是一场别样的战争,如果人人都瞻前顾后,没有往前冲的勇气,那么肯定会失败。所以销售经理一定要让销售人员记住:公司总目标是第一目标,个人目标是第二目标,从事销售工作不仅要完成个人目标,还要全力以赴为公司、为团队作奉献。

6.目标不清,管理随心所欲

如果在管理中缺少目标,随心所欲,那么结果肯定会一团糟。但是销售经理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自身发展目标不明确,团队管理目标不明确。

(1)自身发展目标不明确

当一个人在做销售人员时,其目标应该是业绩第一,并且盼望能成为对下属发号施令的销售经理。而一个人当上销售经理后,其目标应该是团队业绩第一,团队进步、队员成长最重要。

只关注培养自己的能力,不愿意培养其他人的能力。这是销售经理常犯的一个错误。

销售经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优秀的销售人员,使其为了团队目标而奋斗。这才是销售经理的工作目标,其他的工作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服务。

(2)团队管理目标不明确

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销售经理要不断学习实践科学的管理方法,定好团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团队管理目标不明确是销售经理常犯的又一个错误。为了避免因团队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管理混乱,销售经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用总目标指引团队的前进方向。

所有的销售团队,都要用团队的总目标来指引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销售团队的领导者,都要学会为团队画饼,为队员造梦。就像伟大领袖毛泽东,一开始倡导大家打土豪、分田地,所有的老百姓都愿意跟着共产党打天下。只有有梦想、有理想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打拼,而奋斗,而奉献。当然,团队的梦想要切合实际,要建立在队员个人梦想的基础上,不能盲目画大饼。

一个销售团队的领导者,如果不善于给大家画饼,不善于编织梦想,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好领导。有了目标,才能够鼓舞人心,才能够使人们有前进的方向,为了理想而打拼。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员工,他无比憧憬地说:“我们公司明年要上市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无比坚定,充满强烈的自豪感,浑身散发出一种奋斗的激情,周围的人也被他感染了。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若是一个销售经理连团队发展的梦想以及未来的规划都没有,或是有梦想却不让销售人员知道,永远将规划夹在自己的本子里,那他真是太失败了。销售经理必须学会设计蓝图,做好团队发展的规划,并且将团队的规划转换为销售人员个人的目标,使其了解企业发展方向,使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团队的发展规划。这样,销售人员才能够将团队的发展视为己任,将个人发展融入集体,而销售团队也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每一位销售人员进公司,都带着梦想,希望这家公司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希望自己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很少有人一进公司就想着跳槽。所以说,很多销售人员都是抱着为公司创造价值、不断锻炼自己的想法的,销售经理千万不要总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毁灭他们的梦想。

马云经常会提起阿里巴巴公司的“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就是指当初与马云一起创业、没有离开过公司的那十几号人。

2003 年之前的阿里巴巴,一直处在危机中,不断地亏钱。别的公司老总发工资时都是面带微笑,马云一到发工资,脸色就变难看了。他发不起工资,只能打白条。后来他公司的财务总结了一句顺口溜,“人家老公做老板,老婆跟着去收款。我们老总做老板,我一天到晚去打白款”。甚至最后企业资金窘迫,马云就和员工说:“兄弟,借点钱,借点钱!借了我给你发工资。”

向员工借钱发工资,我做老板这么多年,也没干过这种事。试问有多少个企业老板敢像马云那样干。如果在其他企业,员工早就离职了。这就是马云的厉害之处。

到了 2005 年,阿里巴巴还没上市,互联网上很多人认为马云是一个江湖大骗子、大忽悠,但是马云和公司全体员工坚定信念。转眼,马云变成了互联网的教父、阿里巴巴教父,这要归功于公司员工的不离不弃,艰苦奋斗。

马云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带领一个团队,最关键的一点是:给员工一个梦想。为什么在公司财政困难的时期,这些员工不肯离开阿里巴巴?原因非常简单:马云用一个大家共同的梦想来领导着每一个人,用梦想维系着每一个员工,他将所有人都吸引在自己周围,让大家为了梦想而奋斗。这个梦想是什么呢?

马云说:“只要做企业,没有不做宣传的,当初的阿里巴巴就是用雅虎竞价来做宣传。”他认为所有的产品都要宣传,而他有B2B、B2C、C2C可以帮助别的公司进行产品宣传,并且他针对宣传之后的交易打造了支付宝,让交易者把钱打进支付宝里。

支付宝是一个资金集散地,而阿里巴巴是资金的监控者。比如我是一个卖家,有人要买我的产品就必须把钱先打到阿里巴巴公司,由阿里巴巴公司进行资金监控。等我将产品寄给客户,客户确认产品合格了,再经由阿里巴巴公司确认付款。通过以上的环节,阿里巴巴才把钱发给我。用支付宝购买商品既简单又快捷,也能够保证双方资金的安全,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使用支付宝来购买商品。

如果有一千万人使用支付宝,并且一个人的支付宝账户里有一块钱,那么支付宝这个“蓄水池”里就有了一千万元。如果所有的人都养成用支付宝的习惯,那么支付宝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资金集散地,其中的资金将会是非常惊人的。就像微软公司的Windows视窗,现在所有的客户都习惯使用Windows视窗,如果有生产商生产的电脑和这种视窗不匹配,销量肯定很低。

支付宝就是马云为员工编织的梦想。当时中国还缺少这样一个系统,很多人愿意为了这样一家有潜力的公司而奋斗,很多的人才前赴后继地跟着马云打拼。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这是马云的魅力,也是阿里巴巴的魅力。阿里巴巴凭此吸引到了大量的人才,并且拥有大批将企业目标放在第一位的员工,在企业危难时期一直不离不弃。

第二,用每个人的目标来激发个人。

销售经理不仅要用团队目标来带领销售团队,还要用每个销售人员的小目标来激发个人潜力。

如果一个员工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那么这个员工的工作热情肯定很高,一旦工作激情高涨,他的工作就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员工工作有进步,不仅仅是员工自己受益,领导者也会从中受益,这就实现了个人和公司的双赢。

所以说,销售经理首先要鼓励销售人员树立自身的个人目标,目标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导航。

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去打猎,一到了森林,这位父亲就让三个儿子分头行动,约定好傍晚的时候在路口集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傍晚时分,他们四个在路口碰头。

父亲看了看,大儿子手中只有刚开始带去的猎枪,什么猎物也没有;二儿子左手拿着一只野兔,右手拿着一只山鸡;而小儿子背着猎枪,拖着一头大山猪。

父亲问比较大的两个儿子:“你们是否知道自己和老三的差距在哪里?”

大儿子说:“因为我的枪不好。”二儿子说:“因为我的速度不够快。”父亲摇摇头,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接着又问:“你们这一整天都看到了什么呢?”大儿子说:“我看到了很多的树。”二儿子说:“我看到了很多的树和野兔。”小儿子说:“我只看到了山猪。”

父亲点点头,说:“目标不一样,这就是你们的差距。”

这个故事里,三个儿子的装备都是一样的,但是只有小儿子满载而归,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大儿子眼中只看到了满森林的树,根本没有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盲目地去寻找,最后一事无成;二儿子眼中看到了树以及野兔,有了一定的目标,但是由于目标不专一,收获不大;而小儿子的眼中只看到了山猪,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非常明确,所以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在企业中也一样,销售人员要有一定的目标,否则就会像大儿子一样,盲目地工作,最后一事无成;目标要专一,否则会像二儿子一样,收获不大。所以销售经理要及时引导销售人员树立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且用其个人目标来激发他们的潜力。

我经常会在课堂上说:“我这儿有 100 块钱,谁想要我就送给谁。”一般情况下,现场的学员都不会相信我的话,肯定都在想:“拿你的 100 块钱,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其实这些学员都想错了,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把钱举起来,如果真有一个人跑上台,我怎么好意思把钱收回去呢?

曾经有一次,我遇上了一个很积极的小伙子,那一次真的亏大了。上课期间,为了活跃气氛,我拿出了 500 块钱说:“谁要我就给谁!”然后有一个小伙子从第八排的中间“嗖”地跳了出来,一把将钱拿住,速度惊人。

我问他:“小伙子,你跳到桌子上,万一踩到别人的手怎么办?”结果他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臧老师,这叫看到目标就往前冲,在向着目标前进的时候我是看不到任何障碍的!”

这就是目标的力量。

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要使员工有目标,就要使他们转变思想,集中注意力。人是习惯性的动物,同时也是专注的动物。

比如,有一个人在装修房子,第二天就要交工了,所以忙得不可开交。等到中午终于闲下来的时候,他突然看见自己的袖口血迹斑斑,这时才发现自己的手指头被划破了。等到看见了伤口,才觉得异常疼痛。别人肯定会问:“你刚才怎么不痛呢?”那是因为之前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工作上,当一个人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别的事情。这就是注意力的作用。

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不能让你的员工集中注意力,盯着目标,那么这个员工一定会惹出很多麻烦,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人的注意力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关注消极的消息,有的人会关注积极的消息,他关注哪方面的事情,就会导致相应的结果。比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为什么会香消玉殒呢?因为她一直关注消极的事情,积郁成疾,最终郁郁而终。所以销售经理不能让销售人员分散注意力,要鼓励他们树立个人目标,引导他们的前进方向,避免产生消极后果。

三一集团的董事长梁稳根有一句名言:“老板们一定要会用目标来感染和激发员工的动力。”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有目标的销售人员就如同有了前进的轮子,只要经理给予一定的助力,他就可以前进得很快,走得很远;而缺乏目标的销售人员,不管经理怎样推,也都只能原地打转。

7.沟通不注重方法

很多公司有着融洽、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工作氛围非常轻松、愉悦。同时,也有很多公司存在着领导辱骂员工的现象,工作氛围非常压抑。这就是沟通是否顺畅造成的不同结果。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上下级的沟通,使得沟通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认为有三个技巧。

(1)要学会用“生理语言”

假如一个人到商场采购,在购买的整个过程中,讲的是真话多还是假话多?有一个说法是——顾客是“骗子”,也就是说,顾客说的多是假话。如果一个人和他人进行沟通,只听别人嘴里的文字,那他肯定会上当。一个销售人员最应该做的就是要学会察言观色。顾客买东西,经常会“表里不一”,口头上说“过会儿回来买”,但心里的真正想法是“不想买”。如果一个销售人员在与顾客沟通的过程中仅仅注意其口头上的语言,那么他的业绩肯定不高。

臧老师语录:

良言亦须善道。

现实中,许多人也认为沟通一定要靠嘴,依靠语言来传递信息。但是我认为,销售经理在传递信息时,要明白一点:不管是传递信息、双方进行沟通交流,还是对他人进行鼓励、赞美,不仅可以使用口头语言,还可以运用一个更为重要的渠道——生理语言。

其实每一个人与外界联系,不管是与顾客交流,还是与下属沟通,都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而人与人之间就有三个信息传递渠道:第一个是文字语言,第二个是语音语调,第三个是生理语言。其中的生理语言渠道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他人受到鼓舞。

生理语言不等同于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只运用肢体的动作来传达信息,容易让人误解,而生理语言是指与他人交流时,能够运用眼神、面部表情,甚至运用自身的发型、领带传递信息。

销售经理与销售人员进行沟通时,要适当地运用生理语言,以避免销售人员理解偏差。如果一个领导来视察工作,往员工面前一站,说:“小伙子不错啊!”这样一句话,若配上不同的表情,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果领导笑容可掬地和员工说这句话,那么员工会非常高兴,会觉得领导真的在称赞自己;如果领导说这句话的时候阴阳怪气,眉头上扬,双手抱胸,那么员工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赞扬,肯定会两腿发抖。同样的内容配以不一样的表情,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说,真正能够传递信息并且对他人造成影响的,往往是生理语言。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前方来了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衣着档次看起来比你高,那么当三个人相遇的时候,对面的两个人会让开。如果正好相反,那么你会主动走得远远的。你们之间没有沟通,没有说话,但是生理语言表达了双方的感觉。若是两个销售人员一起推销产品,一个人西装笔挺,给人一种成熟稳重、专业性强的感觉;而另一个人穿着汗衫,配着夹脚拖鞋,走路弯腰驼背,眼神不坚定。这种时候,多数人会选择先听前一个销售人员介绍,这就是生理语言的力量。

有很多女孩子在和男孩子聊天时,喜欢指着男孩子的脑袋说:“你好讨厌!”其实这个女孩子不是真的讨厌那个男孩子,她真正的意思可能是:“哎呀,你好可爱!”所以说,不能以口头的语言作为判断意图的唯一标准。很多事情都一样,人和人之间传递信息,口头语言是其次,生理语言才是关键。

生理语言具有说服他人的巨大感染力,所以我们不管是和上级、下属还是顾客沟通,都要适当运用生理语言,其次才要注意语音语调和语言文字。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销售经理在进行团队讲话时,一定要铿锵有力,要有气势,将自己最佳的状态展现出来,适当运用生理语言,使听众折服。

(2)对事不对人

销售经理在与下属谈话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这句话许多领导者都明白,但是能做到的没有几个人。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天,公司的副总在经过走廊的时候,发现地板有点脏,于是他就把负责打扫卫生的保洁员叫了过来。

“这地板怎么这么脏啊,你怎么没有打扫一下?”这位副总略带不满地说。

保洁员一听就急了,连忙解释:“不是的,我扫过了,刚打扫的。”

这位副总一听她这样解释,又问:“已经扫过了,那地怎么还这么脏啊?”

保洁员一脸委屈,坚持自己已经扫过了,认为副总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而副总却仍然认为地很脏,保洁员态度也不好。于是副总和保洁员就这个问题争论了很久。

这位副总就是典型的“既针对事,又针对人”。

如果副总一开始直接指出地很脏,这就叫“就事论事”,没有涉及人格。但是他问保洁员“怎么没有打扫一下”,实际上就是对别人的工作态度产生了怀疑,就是对人格的一种质疑。

保洁员在解释自己已扫过之后,副总的应对使得矛盾更深,“已经扫过了,那地怎么还这么脏啊?”这句话有三重意思:第一,你怎么可以质疑领导的话;第二,你胆敢跟我狡辩;第三,你不诚实。

其实保洁员只是为自己的工作态度进行辩护,但是后来矛盾加深,完全是由于副总的表达有偏差。如果一开始,副总对保洁员说:“地还有点脏,你再扫一下吧!”这样一来,不管保洁员有没有扫过地,她都会听从指示,也就不会再发生后来的争论。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争吵,都是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并且争吵一开始针对的是事情,而后容易转变为针对人。

许多夫妻会产生矛盾,也是因为其中一方将错误归咎到人的身上,没有针对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丈夫由于要处理一个加急文件,下班回家晚了,妻子一看到他进门,就说:“你做事就是这样磨磨蹭蹭,等你半天了。”丈夫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会不高兴,这样夫妻两人就可能会发生争吵。

所以说,针对人的批评往往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大家正在开早会,某个部门的员工迟到了,匆匆忙忙从大门进来。这时候领导说了一句:“小刘啊,你整天迟到,怎么那么懒啊?”听到这种批评,如果这个员工很老实,那么就会乖乖认错,如果是很有个性的员工,可能就会回答:“我怎么了?不就迟到四次嘛!”这样就可能引发双方的矛盾。领导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小刘啊,这是你第几次迟到了?以后多注意啊!”那么员工肯定会不好意思,会态度诚恳,承认错误:“对不起,经理,我以后会注意的。”

所以说,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并且最好不要当众批评一个员工,要注意不要让其自尊心受损。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价值和重要感是人人都需要的,所以员工往往很在乎自我尊严,领导者在工作中要注意这一点。

如果对方做错了,那就针对这个事情来进行讨论,地板脏了就谈论地板,迟到了就按规定扣分。总而言之,领导者批评员工要有技巧,与员工沟通要注意自身的表达,就事论事,切记批评不要涉及人格。

(3)不要给下属讲官话、空话、套话

在谈话交流时,销售经理不要总是给员工讲官话、空话、套话,这些僵化的语言很难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销售经理要经常和员工谈心里话,要学会谈心,更要学会交心。只有双方交心之后,双方才能相互理解,这样才可以获得成功。

如果一个销售经理经常跟员工讲官话、空话、套话,那么很有可能引起大家内心的反感。这样一来,团队间肯定会有隔阂,不容易产生凝聚力与向心力,团队协作也会出现问题,最终会导致团队效率降低,公司业绩下降。

从前有一个将军带兵打仗,那场战争拖了很久,大家都已经被拖得筋疲力尽。

有一天,将军在帐篷里面思考作战方案的时候,听到外面有一个声音,他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士兵在咒骂:“真晦气,这战争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天天待在这鬼地方,我受够了!”将军一听,可不能让这种思想蔓延开来,否则对于整个队伍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于是他走出帐篷,将士兵叫了过来。

“来,和我去走走。”将军叫上那个士兵。

他们就开始在营地周围散步,将军一边走一边和士兵聊天,“我都年过半百了,还要出来带兵打仗,家中的孙儿出生了,我都还没见过他……唉!”将军开始和士兵聊起家里的事情,把他的不满一股脑儿发泄了出来。士兵一听,顿时觉得同病相怜,认为将军能够理解自己,于是放松了心情。

聊着聊着,将军又说:“但是,一想到我是为了国家在战斗,为了我的家人在战斗,我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我不坚持,他们怎么能够过安定的日子呢?为了他们,我一定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听到将军这样说,士兵陷入了思考中。一阵沉默之后,士兵说:“将军,我明白了,与其在这里抱怨,不如一鼓作气,结束战争!”

在那之后,这个士兵再也没有抱怨过,团队的士气也慢慢恢复,最终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位将军很睿智,他听到了士兵的抱怨,采取了迂回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军没有指责这个士兵,也没有一味地和他讲述大道理,而是选择了聊天的方式,倾诉自身的苦恼,并且适时引出战争的必要性,使得士兵能够接受并理解。这样不仅能够鼓舞这个士兵的士气,也能够避免消极的情绪在军队中蔓延,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销售经理要学习这位将军,要学会真正地和下属谈心,这样才可以拉近关系,在团队中营造向心力,最后“一呼百应”。如果销售经理平常不下功夫,和下属的关系很僵化,到需要下属冲锋陷阵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那是不管用的。很多公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能力的人纷纷离职,脱离了团队,离开了公司,只剩一个光杆司令。这样的团队很可悲。

留人有三种方法,心思留人法、愿景留人法和情感留人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留人法。情感留人法,就是通过建立深厚的情感留住员工。通过这种方法,即使有别的公司出更高的薪酬,员工也不会离职。有很多公司运用的就是情感留人法,经理和员工的关系非常好,为公司留住了很多的人才。

利用好生理语言,谈话对事不对人,少说官话、空话、套话,多和下属交心,建立深厚的情感。这样才能够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更有目标性地整合团队,建设团队文化,也更利于团队同心协力提高公司的业绩。

8.对销售人员的招聘毫不上心

销售经理自身的偏见会导致公司充满庸才。我曾经在一家公司做咨询,公司的总经理抱怨说:“老师,我经常让销售经理到人才市场招聘,但是每次招聘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我们公司的待遇很好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样的烦恼相信很多公司都遇到过,其实这就是销售经理的问题。很多销售经理不敢招能力很强的人,有一种“带起了徒弟饿死了师父”的心理,处处刁难有潜质的销售人员,生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其实销售经理应该摒弃自身的偏见,认真地甄选销售人员,因为,公司绝对不会否认一个优秀的销售经理的功绩,如果销售经理能够带领好团队,肯定能够得到上级的提拔和赏识。

如何进行招聘呢?招聘要有一定的技巧,不能盲目地寻觅人才。

第一,一定要销售部门的人员去进行现场招聘,人力资源专员起的是协助作用。

很多公司都喜欢到人才市场进行现场招聘,而到人才市场进行招聘的往往是人力资源专员。我认为最好不要让人力资源专员去招聘销售人员,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力资源专员招来的都是适合做人事工作的。也许这句话带有一点偏激,但其实是有道理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第一眼看到一个人,就非常喜欢他,即使没有进行交谈也觉得很投缘;而有些人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其实这是源于人和人之间的磁场与气场,有些人一见面就感觉相见恨晚,就是因为生理语言、生物磁场相吸引。所以说,如果要招聘销售人员,可以让公司的销售精英参与,也可以由销售总监亲自出马。招聘者级别越高,选人的眼光也就越高,他第一眼看中的人员的档次也会比较高。人力资源专员可以在旁协助,收集、整理资料。这样既可以让销售经理用销售的眼光去挑人,也可以让人力资源部门从人员挑选的角度去看问题。二者相结合,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第二,在人才市场招聘,一定要学会“造势”。

招聘是一个双向的选择,不仅仅是公司选择人才,人才也在挑选公司。如果一家公司完全没有造势,不能完美地展示企业的魅力,怎么能吸引到应聘者呢?

有些保险公司的招聘人员在人才市场进行招聘时,会一直观察整个人才市场的人员动向。他们的两只眼睛像猎人的眼睛一样锐利,四处搜寻,若是发现某个应聘者的状态和气质比较适合做保险,就会主动出击,“唰”地跑过去,“来来来,过来坐,你有兴趣加入我们公司吗?”这样做,就可以网罗到许多人才。但是很多公司却相反,他们的招聘人员到了人才市场后,就开始看小说、吃零食、聊天……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去进行招聘的,而是去休闲娱乐的。他们完全不去观察周围的应聘者,怎么可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呢?

招聘,首先要做的就是“行销你自己”。只有将你自己优秀的一面向应聘者表现出来,才能够吸引应聘者的目光,才能令他们折服,从而获取人才。

如果造势成功,那招聘时在公司展位前的应聘者就会比其他公司多,他们待的时间也更长。这样,公司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更有可能招聘到合适的人员。所以说,一家公司在招聘的时候,要学会造势,加深应聘者对公司的印象。

不要再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了,销售经理要从自身做起,摆正自己的心态,把好招聘这一关,为企业挑选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 5bMkjA0i1aj2WmLVvzNwUat20bGS/bm+T9+Fp4/PZZYw4Edp1Pq9i4fPTTyTvB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