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从远古的原始社会走来,身上尚未退尽猿类的习性,就已迫不及待地想要认识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了。在力求维持自己生命的过程中,最浅显、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便是日往月来,白昼黑夜。这种两极对立的自然现象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日明夜暗的相对概念。再联系所有可以见到的事实,竟发现两两相对的对立体是所有事物的共性,于是人们便用“阴阳”来代表所有对立现象的两个方面。
阴阳观念的产生,迄今至少也有3000多年,传说中的文王演 八卦,就是在阴阳观念比较成熟之后形成的,最早记载八卦的书是《周易》。不过《周易》全书并无阴阳二字,只有“一一”“一”两 种符号,由这两种符号组成乾(☰)、坤(☷)、震(☳)、艮 (☶)、离(☲)、坎(☵)、巽(☴)、兑(☱)8种模型,分别代 表天、地、雷、山、火、水、风、泽八类自然物质(或现象),而 这些物质及现象则代表着整个宇宙。八卦用“一一”“一”,两种符号分别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物质,其来源即是“近取诸身” (指男女两性生殖器官)、“远取诸物”(如昼夜、寒暑、日月、水火、生死等物质现象),所以说《周易》虽无阴阳之名,实已具阴阳之实。
阴阳学说中解释与推测事物运动变化的功能是无懈可击的,这一点用“阴阳鱼图”(图1)即可以证明。
图1 阴阳鱼图
阴阳鱼图是我国古代学者用来概括《周易》阴阳之理和认识世界物质运动的宇宙模型。该图形为一圆球形平面图。图案为黑白互回。中间有两个形似小鱼的对称体,图形最外圈表示“太极”(又称为“太虚”或“无极”),示意宇宙万物是由元气所化生,并进行不断地运动和循环。圆圈内白鱼在左,头向上,为阳;黑鱼在右,头向下,为阴。两条鱼相互缠抱,表示负阴包阳,左升右降,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象表述。阴阳鱼以“S”形曲线为界,寓意阴阳平衡并不是两个半圆形的对等,也不是天平式的对称,而是变化的,动态的,你消我长,我消你长。在运动中呈“S”形发展。鱼的眼睛,寓意阴阳互为根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这种太极图案在我国古代到处可见,最常见的是在道观、丹服(炼丹家所穿的服装)、经学图书和宋代以前孔庙的殿梁等处,成为道家、丹家、医家、儒家的志徽。
1937年,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访问中国时,对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概念,深感震惊。玻尔说,他提出的“互补性原理”,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当玻尔被王室封为爵士,需要制定族徽时,便选中了中国的太极图为族徽图案,并在图形上亲笔题写了“对立互补”的铭文。
阴阳学说的精髓,在于它揭示了阴阳对立是世上所有事物的特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阴阳两种属性的相互运动、相互冲突才得到统一,并且强调事物内部结构的相对平衡是万物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认识对音乐疗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至于五行学说,最先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一些零散的单字,如:木( )、火( )、土( )、水( )。但作为“五行”整体观念,其发生时期则稍晚于阴阳学说。
最早将“木、火、土、金、水”五者连用的记载是在《尚书·大传》之中。该书记载:当周武王带领部队讨伐暴君纣王,队伍行进至商朝都城郊外时,士兵们为即将获得最后胜利而欢呼雀跃,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努力地干吧!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用水和火创造食粮,金与木被我们用于制造工具,肥沃的土地滋生万物,它将为人类贡献一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将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的物质作为人类物质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了。
五行作为一种学说和思想,产生于殷商之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五行不仅仅只是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从这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中,提取出普遍适用的本质性的内容,用这种内容去解释、说明、推理自然界的所有现象。例如:“水”,就具体物质来说,它仅仅是流动的液体,但五行学说中的“水”,则成了具有“润下”特性的所有物质的总括。中医将肾称为水脏,是因为它有水液代谢,润养人体,排出小便的作用;音乐中“羽”音属水,则因其音质柔润低下,凄切哀怨,具有沁人脏腑、骨髓的效果。诸如此类,可以类推:凡具有炎上特性的事物便属火,具有柔和畅达特性的便属木,具有清肃肃杀特性的便属金,具有滋生孕育特性的便属土。
那么,为什么要用“五”作为基数,将世间万物归为“五”大类,而不用其他数字呢?对这个问题,学者专家们有以下几种认识。
1.认为以人体生理特征为认识论基础 人身最常见和最熟悉的器官——手与足,都是只有五个指(趾)头,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表示古代数字的古文也只有一、二、三、四、五5个。国外不少少数民族或土著民族至今仍然只有5个数。由于自然界以五为特征的事物比比皆是,古人的认识能力又比较低下,因此将五这个现成的数字作为对宇宙规律的认识基数,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所以这种说法自有它的道理。
2.认为来源于地域方位 有的学者认为,古人对“五方”——东西南北中,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五”的概念由此发生。持这种看法的学者用出土的甲骨文中大量出现的东西南北字样来证实。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没有明显的指地域方位的“中”,因此,“五方”的说法能不能成立尚有争议,如果“五方”得不到证实,则“五方”产生“五行”便毫无根据。
3.认为来源于天象 即指辰星(水星)、太白星(金星)、荧惑星(火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在天体上的运行。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没有确切的证据,因为把五星与五行结合起来,已是春秋以后至汉代的事,远远晚于五行观念的形成。
4.再一种说法,认为产生于“五材”所谓的“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西周末年的史伯有过论述:“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春秋时的子罕则明确提出:“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这种提法,比较贴近实际,因而比较可靠。
图2 五行图
五行学说的思想精华,是古人对世界物质进行归纳的结果,大概地说,凡是人们可以认识到的所有事物,无论多么纷繁复杂,都可以用“五”作为基数来进行表述,天上地下,四季寒暑,人事情感,音乐声音,脏腑器官,无不可以比照五行特性进行分类。例如:音乐与人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本来并无任何表面的联系,但正是通过五行理论,“五音”与“五脏”找到了共同的特性,因此五音作用于五脏就有了理论基础,正因为人体与万事万物都可能发生性质上的联系,那么,中医学术也就要求治病救人的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情感百艺(包括音律知识),多多涉及。
五行在中医学术上的重要地位,被历代学者推崇备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领主导地位,而且国外学者也很重视,控制论专家艾比在《大脑设计》一书中画了一个“内稳定器模式图”,与五行学说所推导出的五行图(图2)完全一致,由外圆内星组成的五行图博得了国外不少有识之士的赞美,有一位加拿大学者称该图为:“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界动力模型的最简单的形式。”这些动力关系在科学与医学上具有巨大的价值。五行学说突破了人体与自然物质、脏腑结构与精神因素等界限,为音乐疗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思想史的源头,阴阳与五行并不是一回事。春秋时代以前,它们分别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到了春秋时代,人们在天地对立的观念指导下观察自然与社会,使“阴阳说”与“五行说”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起来,古人开始试图同时利用两种学说去认识、发现同一个事物。随着理论上的不断成熟,“阴阳说”与“五行说”便融汇成了一门新的学说。例如:墨子将“五行”看成是世间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物生有两”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包括对立面,而对立面的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阴阳与五行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宇宙观,自此以后,人们看待事物,都逐渐自觉地用阴阳与五行两种观念来审视与指导。
阴阳与五行的结合,实质上是将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与对事物运动性的认识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思维模式。阴阳与五行的结合还使两种思想克服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以其各自长处的互补,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