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这家公司的领导人已经离开了,员工也能像领导人一样,拥有企业家的思考精神。一家企业必须演化出一套自演进的系统,不再需要依赖现任领导人。
——张瑞敏
提升清晰度,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找到引领性指标。
“引领性指标”一词最初出现于克里斯·迈克切斯尼等人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何谓引领性指标?我们举个例子:我要减肥,计划2018年减掉20斤。请问这个指标如何?是不是要等到2018年12月31日这一天才能见分晓?如果到这一天一称,发现没有减掉20斤,那么木已成舟,没有挽回余地了。怎么办?在定下2018年减肥20斤的重要目标之后,必须将其分解成几个具有预见性和可控性的“引领性指标”,比如:
1.每天不吃晚饭;
2.每周跑两次5公里;
3.每个月爬一次山;
4.保持好心情。
如果上述四项“引领性指标”能够得到坚持,到2018年12月31日,十有八九能够减掉20斤。如果中途觉得效果不明显,可以更换上述引领性指标中的任何一项,以确保最终结果的达成。
所以,引领性指标就是帮助最重要目标达成的关键过程手段。对于自驱动团队来说,清晰地认知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引领性指标来实现。让我们再次回顾重要性—清晰度矩阵,见图4-1。
图4-1 重要性—清晰度矩阵回顾
解决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向第一象限迁移的核心办法就是增加清晰度。员工如果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得很清晰,则行动起来就具有自觉性、惯性,直到进入自驱动状态。
这种清晰度的认知分为三种状态:
1.不知道自己有问题;
2.知道自己有问题,并能够解决;
3.知道自己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
我们对业绩不佳的团队做了深入研究,在业绩不佳的团队里,大多数员工处于第一种状态——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
1.按照领导的指令操作,自己独立思考较少;
2.被客户的需求推着走,自己主动出击较少;
3.在其他部门的带动下工作,辅助性工作多于核心工作。
这三种行为表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长此以往,所做的努力将会“惰化”,工作越做越差。
同样,我们对业绩持续优秀的团队做了深入研究,在业绩持续优秀的团队里,大多数“有问题的”员工处于第二、第三种状态——知道自己有问题。他们知道自己有问题,并力求去解决。具有以下四种行为表现:
1.不管职位高低,每个人都对自己负全责;
2.明确知道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3.知道做出怎样的具体行为才能达到这个结果;
4.不断改进这些具体的行为。
这四种行为的共同特点是抓住了工作的重点。这个重点不是领导给的,也不是客户要的,而是“结果”发出的指令。达到了这个结果,领导会满意,客户也会满意。当把注意力聚焦到结果上时,员工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因为“结果”不会说话,没有情感,不会产生矛盾和对立。这样,员工就把人和事分开,把情绪和工作分开了。
试想,如果员工把重心放在人身上,势必会遭遇众多人为感受的障碍,这些障碍有些是确实存在的,有些是想象出来的;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无效的……长此以往,当事人自己也糊涂了。
所以,聚焦在“结果”上的行为,接近于自驱行为;聚焦在人上的行为,接近于他驱行为。
通过创建“引领性指标”,来把基于“结果”的核心要点明确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在国家电网、比亚迪汽车、海尔集团等众多团队的培训辅导实践中验证了这个道理。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创建引领性指标:
第一步:思考各种可能;
第二步:按影响力排序;
第三步:测试最好的几个主意;
第四步:应该做到何种程度?
第一步解决了提出引领性指标的问题,通常会采用匿名式头脑风暴法,由团队成员分别提出。
第二步解决了排序的问题,按照重要性、可行性两个维度来考量,对重要且可行的指标进行提取。
第三步解决了测试的问题,按照预见性、可控性两个维度来考量,把重要目标和引领性指标关联起来。
第四步解决了定量的问题,做到什么程度,匹配哪些资源,什么时间实现,中间可能需要怎样的调整(表4-1)。
表4-1 引领性指标创建步骤
最后,我们对本节第一部分内容做一个总结和回顾。
关于定义,所谓自驱动团队,就是认为工作重要,且知道哪里重要,并能主动达成目标的团队。
关于特征,第一,自驱动团队认为工作是重要的,那是因为他们赋予工作以意义;第二,自驱动团队能找到工作的重点,那是他们定义好了想要的结果,并分解成有力的引领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