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的“两栖神功”
我曾将影响因子游戏比作学术江湖的《葵花宝典》。纯粹出于修辞方面的考虑,不妨将这个比喻再沿用一次。《自然》、《科学》之类的西方科学杂志,能够在学术江湖中获得“顶级”的名头,确实有一些中国公众不熟悉的“神功”,这次就介绍其中的一项。
却说这项“神功”,那几家在中国科学界以及与科学沾边的圈子中名声都非常大的所谓“国际顶级科学期刊”,比如《自然》、《科学》、《柳叶刀》等等,无不勤加修炼,而且成效显著。
其实这项“神功”我已经在之前“泄露”过一点端倪,只是没有正面详细陈述而已。简单地说,这项“神功”就是让自己的杂志两栖化——既刊登学术文本(包括原创的论文以及综述文章),也刊登各种各样的大众文本。
就以《自然》杂志为例,目前它每期刊登的文章中,属于学术文本的仅3个栏目:论文(article)、归类于“原创研究”的通信(letter)以及综述评论(review)。通信比较简要,是对某项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绍,论文篇幅稍长,是对某项研究工作更全面的介绍。但是一定要注意,《自然》杂志还有另外的15个栏目呢!它们是:
消息和评论(News and Comment)、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讣告(Obituaries)、观点(Opinion)、书籍和艺术(Books&Arts)、未来(Futures——就是我以前在本专栏中谈到过的那个发表科幻小说的栏目)、书评(Book Reviews)、消息和观点(News&Views)、洞见(Insights)、评论和视野(Reviews and Perspectives)、分析(Analysis)、假想(Hypothesis)、招聘(Careers)、技术特征(Technology Features)、瞭望(Outlooks)。
那么前3个栏目和后15个栏目的篇幅比例如何呢?从SCI数据库逐年统计的文章篇数来看,目前大致是1比2,也就是说,《自然》杂志的学术文本只占总篇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两栖神功”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神秘关系
这或许会使许多一直跪倒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面前的人大跌眼镜:不会吧?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观念,这样的话《自然》杂志不就成一本“科普杂志”了吗?
许多人一直习惯将《自然》和《科学》当成“国际顶级科学期刊”,在他们心目中,这样的杂志应该是何等的“学术”!中国人自己办的科学期刊,目前在影响因子游戏中——只有英文期刊才能加入这个游戏——成绩最好的是《光学科学与应用》,2014年的影响因子是14.6,这只及《自然》杂志影响因子的三分之一。而能够“有幸”加入影响因子游戏的173份中国期刊中,90%以上的影响因子都低于3.0,当真是瞠乎其后。可是中国科学期刊都是极度、完全、纯粹学术的,那些影响因子数倍、数十倍于中国科学期刊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难道不是比低影响因子的中国科学期刊更“学术”数倍、数十倍吗?我相信许多一直跪倒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面前的人心里,一直就是这样想当然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怎么可能三分之二都是非学术内容?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不仅《自然》是如此,《科学》和《柳叶刀》也是如此。这个名单中还可以加上《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它们都是在影响因子游戏中遥遥领先的“顶级科学期刊”。
看看这几家“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玩影响因子游戏的成绩吧,以下是它们2014年的影响因子数据:
《自然》:41
《科学》:33
《柳叶刀》:45
《美国医学会杂志》:35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55
在上列影响因子游戏的“顶级高手”中,说实话,《自然》杂志相对来说已经要算最“规矩”的了——如前所述,它的学术文本目前占到了约三分之一,《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更放得开了,它们的学术文本只占约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对数字较为敏感的读者或许已经有一点朦胧的感觉了:是不是杂志的两栖化和杂志的影响因子之间有着某种神秘关系?你看,《自然》杂志非学术内容约占三分之二,影响因子41;《柳叶刀》非学术内容约占四分之三,影响因子45;《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非学术内容约占五分之四,影响因子55……
恭喜你,你猜对了!不过事情也不像你初步想象的那样简单。这里先看一组尚不过时的数据,为你下次可能经历的“头脑风暴”稍稍热身:
2014年全球进入SCI收录的科学杂志共8659种,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20种杂志中,符合我们中国学者想象习惯的“纯学术杂志”,即只刊登原创科学论文的杂志,只占1种!其余19种杂志中,两栖类占9种(上面提到的5种都在其中,《自然》杂志名列第7);综述类,即全部刊登综述文章的杂志,占据10种。
中国杂志拒绝与国际接轨
能够在影响因子前20名中占据9席,这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偶然现象,这一数据至少强烈提示了这样一点:两栖化是提高影响因子的“王道”之一。至于具体怎么提高,有怎样的作用机制,我的学术拍档穆蕴秋博士已对相关的“大数据”作了深入挖掘,堪称发微射覆,限于篇幅,将在后续介绍。
中国改革开放已逾三十年,许多国外杂志出版了中文版,中国学者在图书馆或网上阅读国外杂志也越来越容易了,按常理来说,中国的读者,中国的杂志编辑或出版人,应该不难注意到上述“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的两栖色彩,为什么未见中国杂志起而仿效呢?
穆蕴秋博士已经对2000年以来被SCI收录的中国科学期刊中影响因子前20位的刊物作了考察,发现全部是以发表原创研究论文为主的论文类期刊。我估计,即使对目前被SCI收录的中国科学期刊全部考察一遍,也还是相同的结果——事实上,中国几乎不存在《自然》、《科学》、《柳叶刀》这类的两栖杂志。
当然,罕见的例外也许是有的。说来有趣,被中国科学界顶礼膜拜的《自然》和《科学》这两种杂志,各有一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相似的中国“孪生兄弟”,中文刊名就叫《自然》和《科学》,英文刊名也是Nature和Science,这两个杂志都在上海。不过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两个期刊都被毫无疑问地界定为“科普杂志”,即使在那上面发表了具有学术文本形式的文章,中国科学界也是绝对不会认可为“论文”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也就不是什么“例外”了,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获得“科学期刊”的资格。附带说说,这两个刊物都订户日少,举步维艰,而且知名度非常之小,许多人从未听说过它们。
让人费解的是,国内学界对《自然》和《科学》这两种期刊崇拜得五体投地,却又看不起科普,认为在一份科学刊物上发表非学术文本就会“不纯粹”,就会大大降低刊物的学术品位。“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已经甚嚣尘上好多年了,许多人唯一能想到的“接轨”方法就是办英文杂志。而在两栖化这件事情上,中国杂志看来一直在顽固地拒绝与国际接轨。中文《自然》和《科学》杂志的落寞,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