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法国的科学杂志《新发现》月刊,是欧洲最著名的杂志之一,以我在巴黎街头所见,报刊亭无不陈列。我从2006年开始应邀给它的中文版写专栏,专栏名称就叫“科学外史”,至今已经持续到第十三年。十三年来,我的专栏已经换过好几任责任编辑,但我和这家杂志的合作一直很愉快。

多次有媒体朋友问我:你怎么可能将一个专栏写那么久?通常情况下,作者写个一年半载,就会有被“榨干”之虞,每月要定期交出一篇文章,能够持续到十年以上,确实比较罕见。我想这除了我做事比较能坚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和《新发现》杂志的良好合作:杂志充分尊重和信任我,随便我天马行空写什么都行——只要和“科学”沾上边就行。杂志还主动增加我专栏的篇幅,两次主动提高我专栏的稿费。这些当然都有助于维系我对杂志的“忠诚”。此外,顺便说一句,目前我正在写着的专栏中,有一个已经持续了十六年,“科学外史”还不是冠军呢。

前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现任商务印书馆上海公司总经理的贺圣遂兄,是我“科学外史”专栏的垂青者之一,2013年,在他的提议下,我将“科学外史”专栏的文章结集成书。那时我的专栏已经写到第七年,考虑到书籍的篇幅,我预先在电脑上编好了两册,但和出版社约定,先出第一册,过一年再出第二册。

2013年9月《科学外史》第一册问世。我们原先的图书定位是供小众把玩,所以书做得比较精致,精装,设计风格走典雅路线。

不料书出版之后,居然迭邀虚誉,在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在官方渠道它入选了首届“中国好书”25种之一,又获得了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在商业渠道它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进入了许多榜单。不久它又入选国家机关干部读书活动推荐的13种书目之一,享受了一点“政府采购”,俨然成为出版社的“双效益”品种。

在此情况下,出版社乘势推出了《科学外史·II》,它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这或许和《科学外史》的带动效应有关,但实际上,第二册中的文章战斗性更强,论战色彩也更浓。当初编这两册时,我不受专栏文章发表顺序的约束,有意将战斗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的一些文章留给了第二册。

以“科学外史”专栏每年12篇的速度,我大约需要三年才能产出编一册的文章,现在编第三册的文章已经绰绰有余,所以这次我选了36篇编成《科学外史·III》。仍然不受发表顺序约束,而是根据主题将文章分成六组。

只不过,“为报西游减离恨,阮郎才去嫁刘郎”,垂青《科学外史·III》的出版社不止一家,最终“花”却落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因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将三册《科学外史》成套出版,这当然对各方面都更有吸引力。

江晓原
2018年7月8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fKGHU8f5nlQvFuww3ys3tv0IE0Z+rdYq1pOjCh3VaS/C/xnIkchKk+iD8KHiV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