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学是对抗“互联网+”的最后堡垒吗?

“互联网+”攻略视野中为何没有大学?

历史上著名的争议人物之一金海陵王完颜亮,虽是女真人却也接受汉文化,传世诗文不多,最有名的当然是这一首:“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此诗标题或作“南征至维扬望江左”,或作“题临安山水”,总之是表现海陵王面对南宋锦绣河山时那种急不可待的征服欲望。

现在,提兵百万的海陵王已有一群,他们就是当今互联网企业的弄潮巨头们,马化腾当然是其中的一位。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中,马化腾和他的部下、谋士、同行、友人及“文学侍从之臣”们,立马吴山,踌躇满志,将工业、农业、金融、交通、能源、建筑、零售、物流、社区等尽数纳入准备征服的视野,“万里车书一混同”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然而奇怪的是,在他们的攻略视野中,我没有找到大学——事实上,在这本450余页的书中,连“大学”这两个字都几乎没有出现过!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书影

大学是什么地方?大学不是最早亲近互联网的地方吗?不是硅谷的依托吗?为什么这样一块风光旖旎的临安山水,竟然没有出现在互联网海陵王征服的视野中?难道大学已经变成对抗“互联网+”的锡安要塞?还是成了终止海陵王南征的采石战场?

互联网降低学术准入门槛但也矮化了学术

“互联网+”最近成为极热的热词,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有多种解释版本,比如官方版、马化腾版、阿里版、李彦宏版、雷军版,文字各有异同,意思大同小异。用我自己理解的大白话来说则是:互联网技术的洪水冲决以往各种准入限制,各行各业大洗牌,最终达到打破垄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新局面。这个精神我是完全赞成的,因为它在整体上对全社会有利。这和我以往“赞成作为通讯工具的互联网”的立场,也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互联网海陵王的“临安山水”中所没有的大学,我已经观察很久了,互联网对这片山水的影响,其实是喜忧参半的。

在前互联网时代,学术资料的获取具有很高的准入门槛,比如,你要想研究某个美国学术商人的成功奥秘,不亲自跑到美国去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研究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去一趟美国当然需要成本,这成本就构成了准入门槛。所以很长时期,中国学者普遍回避西方的研究课题,获取学术资料的准入门槛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互联网冲破了这样的准入门槛,现在中国学者在自己的校园里,就可以获取许许多多在美国的学术资料。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的博士们,就成功研究了多项美国和英国的课题。这种现象是符合上述“互联网+”精神的,也是互联网对大学的正面影响。

但是,再正面的影响,如果一味扩展下去,也可能走入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中去。比如,互联网冲破了学术资料的准入门槛,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可以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政治背景,可以研究《自然》杂志的前世今生,那么只要有了互联网,某个地区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也可以研究啊。再往下想,某个考不上大学的乡村学究也可以研究啊。不错,他们都可以研究,进而言之,谁都可以研究。这不正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吗?

这样的影响,在现实世界确实已经产生,其结果之一就是“学术论文”的急速增长。据说在以往十年中,全世界论文的发表数量增长了100倍。你当然可以将这样的现象解读成“学术繁荣”的表现,但显然也可以有别的解读。

要在十年中让论文的发表数量增长100倍,没有互联网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你无法想象世界上的纸质杂志在以往十年中增长了100倍。是互联网提供了“网络出版”这种玩意儿,越来越多的作者网络投稿,外包的公司网络审稿,然后杂志网络出版。杂志不再受到篇幅的限制,想发表多少论文就发表多少论文。进入这样的局面之后,“发表论文”的实际含义,也就和以往人们熟悉的含义渐行渐远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对于大学的学术研究而言,固然有打破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的功效,却也在同时矮化了学术。而这两点,并不是大学乐意看到的。

大学教育筛选功能与“互联网+”的对峙

现代教育,或者我们先收小一点,现代大学教育,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一大堆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和美国都一样,甚至在发展中国家和在发达国家都一样,至多只是问题的侧重和程度有差别。而在我看来,现代大学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最主要的根源,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已经越来越偏离教育的原初宗旨了。

教育的原初宗旨是什么?可以用八个字一言以蔽之,就是“技能传授,人格养成”。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想当然地认为,现代的大学教育,就是为了实现这八个字。上面我们谈到的“互联网+”精神冲破准入门槛,和这个原初宗旨是不矛盾的,甚至是相得益彰的。

然而,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现代教育另有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不是“技能传授,人格养成”,而是“筛选”!

只要社会资源处于短缺状态,“筛选”就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让一部分人出局,我们的社会资源才够在剩下的人群中分配。以前靠贵族血统或武力杀戮来完成筛选,大家越来越感到太不公平、太不人道。人类社会一直在寻找着更公平、更人道的筛选方式,而现代大学教育就是被选中的相对最公平、最人道的筛选方式。

为什么要搞应试教育?为什么孩子要在学校里学那么多根本没用的知识?……我们完全不必为这样的问题义愤填膺。因为无情的答案是:就是为了让一部分孩子学不下去,好让他们出局。怎么可能人人都当美国总统呢?怎么可能家家的孩子都从北大清华毕业呢?用学习成绩来决定谁出局,总比靠“拼爹”公平,比靠打架人道吧?现在普遍流行的“智商测试”,发挥的也是教育筛选的辅助功能。

如果我们同意现代大学教育具有这样的筛选功能,再去看大学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就会别开生面。比如慕课(MOOC)问题——这几乎是目前人们能够想到的大学和“互联网+”之间唯一的接口,在450余页的《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只有一页的篇幅谈到了慕课,作者认为中国的慕课发展得不如人意。

其实,慕课是符合“互联网+”精神的,它希望冲破门槛;但它却偏偏是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筛选功能直接冲突的,因为筛选功能要求高筑门槛。人们推介慕课时,经常会讲“非洲穷孩子也能听到哈佛名师的课”之类的动听话语,也确实有一些“哈佛名师”的课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或共享。但是“非洲穷孩子”听了这种课有什么作用呢?为哈佛做做广告是不错的,让这孩子对哈佛心向往之。不过,你没指望这个“非洲穷孩子”也能从哈佛毕业吧?如果慕课真的能让全世界想从哈佛毕业的孩子都从哈佛毕了业,它就彻底摧毁了现代大学教育的筛选功能。而这对于当下大学的利益来说,将是毁灭性的伤害。

所以我预言:只要我们还需要现代教育的筛选功能,“互联网+”攻城略地的兵锋就会在大学校门口停下来,大学校园就是互联网海陵王面临的采石战场。我甚至怀疑,马化腾已经知道了这一点,因此在他《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的临安山水中,根本没有画上大学这一块。 2A7ynG4qV9Uf3/xv23Aj0TF8LRNWTS9E9ueNAKdGj8ChIdXZJD+uGB4b+BUZB07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