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本来我以为,《科学外史》只能是小众图书,聊供少数同好把玩把玩而已,所以当贺圣遂先生提议将我在《新发现》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时,我还私下暗想“这样的书送送朋友倒挺好”。没想到《科学外史》出版之后,不过半年多时间,居然迭邀虚誉,已经获得至少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这完全出我意料之外。

现在这本《科学外史Ⅱ》,也许有读者会以为,是不是和电影得了奖或有了票房之后就拍续集那样,出版社和我看见《科学外史》得了奖,就乘势再出续集?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我将《科学外史》定稿交给出版社时,《科学外史Ⅱ》已经在我电脑上编好了,时间恰好在一年之前。这种情形在电影行业也是有的,比如著名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就是事先规划好的,只是推出时间有先后而已。按照我和出版社原先商定的计划,就是准备一年后再推出《科学外史Ⅱ》——这已经在《科学外史》的自序中明确预告了。由于这一年我继续在写《新发现》杂志上的“科学外史”专栏,所以这次编定《科学外史Ⅱ》时,自然就在原稿上增加了12篇。

在《科学外史》入选年度“中国好书”之后,有些媒体为此前来采访,不止一家媒体的记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听说您即将推出《科学外史Ⅱ》,请问它和《科学外史》有什么不同呢?

由于《科学外史Ⅱ》早已在我电脑上编好了,所以我可以很肯定地给出答复:

和《科学外史》相比,《科学外史Ⅱ》的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读者若垂顾本书正文,将发现事实正是如此。

现在回顾起来,当初将专栏取名“科学外史”,还真有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因为这个名字高度开放,可以容纳几乎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事情、人物、概念,它允许作者在许许多多迥然不同的场景中随意跳转,选择话题,这非常有助于本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我要感谢那些喜欢在《新发现》杂志上或我的新浪博客上阅读“科学外史”专栏文章的读者,他们的喜欢鼓励了我的写作,有时还能激发我的灵感。

江晓原
2014年5月21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Pzzuu4qJ4kBcotTv6IF//vp//dIbiq2pH+IhtuBmjnq4lxF1MFLN2EXsp08PUQ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