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佳评推荐

令人眼前一亮的趣味性。竟可以写出这样的书吗?

——鹤见俊辅(日本反战人士、哲学家、评论家)

读罢此书,如醍醐灌顶般地理解了历史学的趣味……不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左右,勇于将自己独立的判断发表出来。作者的获奖可谓名副其实,我真心感到高兴。

——加藤典洋(日本文艺评论家、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名誉教授)

不是单方面地提出结论,而是指出通往结论之门的方向,也就是说,(本书)给了读者评论的空间。

——桥本治(日本作家、评论家)

与“口感温和”的参考书截然不同,这本书充满了“辛辣”的内容,而我正是被那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刺激之处所吸引。

——堀江敏幸(日本作家、早稻田大学教授)

这部获奖作品一经出版就成了热议的话题,我已经读过一遍。这次重新品读,再次感受到了内容的精彩。这是不会让人感到厌倦的作品。

——养老孟司(日本脑科学专家、畅销书作家)

讲义的准备十分周密……并用恰到好处的语言书写,完成了这部如同过去的惊险小说一般,又具有现实批判性的作品。

——关川夏央(文艺评论家) va1cTdGLp4ZM65aaH98z5eD6czs4WiAepM5Q2D5wSUT3IAtMSO1a2UyKVKQXoZGr



中译本序

拙作《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于2009年在日本出版,正好是10年以前。10年时间里,这本书获得了为数不少的读者,实属荣幸。听闻浙江人民出版社将要出版发行本书的简体中文版的消息之后,我真是感到万分欣喜。

与此同时,因为在本书中登场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所以让中国的读者们读到这本书,也让我颇感压力。2019年的中国,不仅是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达到第二位的经济大国,更是成功到达了月球背面的航天大国。虽然本书所讲述的历史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但是正如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所说的那样,“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对于过去的评价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当下视角的影响。这本书已经有了整整10年的历史,希望接下来您将读到的内容,还不至于因为这些岁月而变得过时。

接下来,我想先说明一下写作这本书时的时代背景和意图所在。我写下这本书的2009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肆虐了一年多时间。虽然在这本书出版时,针对世界规模的经济不景气,各国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然而,在这之后的2011年3月,日本又遭遇了东日本大震灾以及随之而来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到了2012年9月,因为日本突然展开对钓鱼岛的“国有化程序”,使得中日关系也变得极为紧张。因此可以说,写下这本书的2009年以及之后的数年间,日本在受到世界金融危机打击的同时,还面临着其他诸多问题。虽然其中不少问题都是因日本自己而起,但是确实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日本人的所谓“安全感”开始被重新定义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当时就想到在今后的日本社会内部,围绕着日本近现代史以及日本的未来这些问题,恐怕会不断发生尖锐的对立和论争,而且这些对立和论争也会与日本的对外态度互相影响。事实上,日本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否认从军慰安妇、强制劳工、南京大屠杀等事实的反动潮流,以及针对首相“战后70年谈话”的评价等问题,确实都陆续发生了。

在本书的后记中,我写道:“我们在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的同时,总在无意识地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做出评价和判断。在评价或是判断当今社会的状况时,又会无意识地借用过去的事例进行类比,当进一步对未来进行展望时,同样会无意识地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事例。

“在这些时候,年轻人的脑海中储存了多少可供类比的历史事实,对这些事实又进行了什么程度的整理分析,这些因素最终将会左右他们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判断。”

现在重新回顾这段话,我觉得依然如此。甚至可以说,对于初中和高中学生这样的年轻一代,抑或是年纪虽大,但是头脑还年轻的人们来说,越来越有广泛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也就是那些战争的历史的必要性了。

我这样想的理由,首先是因为刚刚所讲的,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正如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人一样,2009年的日本人也在主观上产生了某种危机意识。另一个理由则在于,围绕着73年前制定的《日本国宪法》,如今护宪与改宪双方正在展开激烈的争论。在序章的“战争与社会契约”这一节中,我提到了卢梭的理论。他认为,对于战争中的国家,其终极目标就在于改写敌国的宪法,也就是国家存续所仰仗的社会基本秩序。日本在二战战败之后,就按照占领军的要求改写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天皇制,以新的《日本国宪法》与象征天皇制取而代之。

那么,为了讨论宪法的修改问题,就有必要把1945年8月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前提进行思考。在《朝日新闻》2015年春天进行的有关“日本开战的原因”的舆论调查中,对于“目前为止本国的追究与阐明是否已经足够充分”这个问题,尚有65%的人选择“还不充分”(《朝日新闻》2015年4月18日晨间版)。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那场战争还留有诸多有待解释和定义的问题。

刚刚我已经提到,这本书是为年轻人所写的。不过,对于过去日本利用日俄战争的回忆,来将“九一八”事变正当化这种做法,即利用过去战争的观念与历史,为新的战争进行背书的行为,是值得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警惕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既没有制海权也没有制空权,作为对手的美军则拥有压倒性的技术优势。但是,中日两国于1931年之后在中国东北与华北平原上展开的战斗,则大部分是士兵之间面对面的杀戮。日军给中国带去的惨祸,自然罄竹难书,而很多日本士兵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战争神经症。近年来,吉田裕的《日本军兵士》与中村江里的《战争与心理创伤》等研究,很好地揭示了这些事实。

当时身在中国的日军士兵与军官之中,也有不少人对于中国有着很深的理解。日本从明治初年开始施行义务兵制,到1943年甚至废止了对于学生的暂缓征召制度。因此,像在东京大学文学部学习研究中国文学的武田泰淳(1912—1976年)这样的人被征召进军队的例子,也并不罕见。

武田在他所写的《司马迁》的序文中,这样写道:“我对于《史记》的思考,始于昭和十二年踏上战场之时。在充满危险的战地生活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这千古流传的古代经典的强大之处。那些在汉代写下的历史的世界,也让我有一种现代的感觉。当我思考着历史的严酷、世界的严酷,或者说现实的严酷之时,总是能在《史记》中找到一些参考或是根据。”

武田入伍之后被派往自己研究的国家——中国,他在那里重新认识了《史记》的世界和古代经典的力量。在战争期间,他写出了《司马迁》并成功出版。司马迁的《史记》完全着眼于政治中的个人,武田将司马迁这种对于世界的理解娓娓道来,意在与当时日本所信奉的“万世一系”的天皇神话形成对照。身处战争中的审查制度之下的知识分子,应该会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番用意。

在经历了长时间战争的国家之间,居然还存在这样的关联性,我本人对于这一点也深感兴趣。在日本人与美国人之间,就很难发现诸如武田与司马迁,或是竹内好与鲁迅之间的那种关联性。反过来,如果是英国人或是美国人,倒是有可能通过文化、艺术、音乐等媒介,与德国人产生相似的关联性。长久以来不断从中国学习文化的日本,在近代以后又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日本视角下的说明,希望中国读者也能有所了解。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学生,目前正在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学习日本近代史的章霖,他利用写作博士论文的宝贵时间,付出了非同寻常的努力来翻译这本书。同时,也要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为出版本书所做的诸多努力。这本书另有繁体中文版已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不过,作为作者,我相信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才是最能正确反映我想法的中文“决定版”。

2019年1月听闻中国月球车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
加藤阳子 va1cTdGLp4ZM65aaH98z5eD6czs4WiAepM5Q2D5wSUT3IAtMSO1a2UyKVKQXoZGr



序言

一直以来,我所写的通俗读物或是学术著作,大多是面向年龄层较高的读者,而非高中或者初中的学生们。那么我又是为什么突然起意,要和高中生们一起探讨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人所做的选择呢?首先,我想要从这一点开始说明。大学老师说话难免会让人感觉有些绕圈子,还请稍加忍耐,继续读下去。

从我到东京大学讲授日本近现代史开始,时间一下子已经过去了15年。因为隶属于文学部 ,所以我的学生都是进入东大两年以上的本科生或是研究生。毫无疑问,他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首先在教养学部 时期将学生分为文理两科,再让文科学生分别进入法学部、经济学部、教育学部、文学部这种做法,我越来越感到疑惑。因为这样一来,最终就只有文学部的学生才会接触到日本近代史课程,这种安排是不是太迟了?有句老话不是说,打铁要趁热吗?

我所研究的对象,是从1929年“大萧条”开始的时代。那场经济危机经常被拿来与现代的金融危机相比较,当时的经济危机规模空前,影响了整个世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其中,我主要的着眼点是20世纪30年代的外交与军事。在报纸和电视上,人们常常会简单地把30年代的历史与现在的状况进行对比,但是,要简洁地回答从30年代的历史教训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

大家如果被问到30年代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能够马上回答出来吗?在这里,我试着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帝国议会众议院议员选举与县会 议员选举的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止,当时的民众一直试图通过政党政治来实现国内的民生改革(比如制定相关法律来认可劳动者的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等权利,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实施的诸多类似改革)。其次,当时的民众也强烈期盼着能够有一个新的政治体制,通过正确地反映民意,来实现政权的更迭。

但是,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在战前的政治体制下,那些呼吁进行改革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在既存政党、贵族院、枢密院等诸多“围墙”的阻挡下始终未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因为在既存的政治体制下无法实现这些改革,结果就造成许多民众转而支持军部这个似是而非的改革推动者。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吧。但是,单就当时陆军提出的各种改革方案来看,诸如创设自耕农、制定工厂法、改进农村金融机关等内容,可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民生改革。

大家应该可以想到,我在这里使用“似是而非”这个词的理由。因为这种改革的姿态终究只是一种假象,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最重视的肯定是国家的安全保障。如果到了与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或是要与美国开战的地步,那些旨在保障民众生活的改革就会在第一时间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通过这一点,我想要揭示的教训就是,当本来应该对国民的正当要求加以回应的系统无法正常运作时,就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政治势力,他们通过向民众虚假地展示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来获得人民的支持。当然,我完全没有战前陆军那样的政治势力可能会卷土重来之类的意思。《莱特战记》和《俘虏记》的作者大冈升平 也在《战争》一书中大胆宣称,历史绝非单纯的循环,诸如“这条路似曾相识” 之类的想法,本身就是失败主义。

那么,现代政治体制的机能不全又是什么样的呢?一方面,其来源于如今选举制度的桎梏。在众议院议员的选举中,虽然也同时使用比例代表制,但六成的议席还是从小选区选出的。在一个选区只存在一个当选人的小选区制度下,执政党就有可能在失去民众支持的情况下,也不解散众议院进行总选举。这种情况在2008年和2009年都真实地发生了 ,在失去民众支持的情况下,本应该重新进行选举,但实际上却没能实现。

另一方面,同样在小选区制度下,那些对投票充满热情,并且在人数上占有优势的群体,其意见就会相对得到尊重。根据2005年的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日本总人口的两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老年人还非常较真,投票率很高。例如,在2005年的选举中,高唱邮政民营化政策的自民党获得大胜。当时,60岁以上人群的投票率超过了80%,相对地,20多岁的年轻人的投票率则徘徊在40%。面对这种情况,小选区制度下的政治家显然无法忽视那些踊跃投票的老年人的意见和要求。这与战前的政友会等政党因为支持者中存在大量的地主,而未能实现创设自耕农、制定《小作法》 等政策的情况,十分相似。

再过17年,我也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年人,所以刚刚那些言论恐怕对我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所有孩子能够得到健康保险,对单亲妈妈给予额外的援助这类政策亟须优先实施。遗憾的是,这些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预算支持,其中就有年轻一代的需求在政治上没能得到很好地反映这一客观原因。

这样的话,我觉得政府即使被批评偏袒年轻人,也必须下定决心去实施照顾年轻一代的政策,否则就没法公正地发挥自己的职能。在教育方面,一方面,国家需要从早期开始就准备好众多的优良教育内容来供人们选择;另一方面,我希望年轻人抱有自己是国家未来希望的觉悟,不分文理,努力学习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知识。刚刚是从30年代的历史教训说起的,一下子就说到这里了呢。

这本书以朝日出版社铃木久仁子准备多年的策划为基础,在神奈川县私立荣光学园的石川昌纪老师、相原义信老师、福本淳老师,以及在后记中所提到的诸位老师的无私协助下,最终得以完成。另外,我还想说,对于在东京都私立樱荫学园度过了初中、高中生活的我来说,荣光学园是我踏入的第一所男校呢。

2007年底到2008年元旦,我进行了为期5天的讲座,本书就是以该系列讲座内容为基础构成的。全书分为5章,序章从历史学家面对历史事件时的反应出发,引出世界著名历史学家们围绕历史事件所提出的问题,然后从这些了不起的问题出发,讲述历史在被解读的过程中可以变得多么富有趣味。第一章主要着眼于甲午战争,第二章则是日俄战争,第三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下来是“九一八”事变与中日战争,最后以太平洋战争收尾。要是单纯喜欢历史的话,从哪一章开始读大概都没问题,但是如果还抱着“历史不就是死记硬背吗”,或者“历史怎么看都不像是真正的学问呀”这类问题的话,还请务必从序章开始读起。

记得以前在写《战争的日本近现代史》 这本书时,我就有一个计划,希望能够弄明白日本这样一个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差不多每10年就经历一场大战的国家,是如何将一场场战争的理由正当化,从而获得民众支持的。之所以要厘清这些事实,是因为我自身一直抱有一个疑问,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同样会被国家的那些说辞所欺骗,我很怕自己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这次课程主要的探讨对象虽然已经众所周知,但这一次我希望尝试拓宽视野来关注这些问题。例如,在序章中,我将从以下三个论点出发,尝试总结出战争的根本特征。(1)“9·11”恐怖袭击之后的美国与中日战争期间的日本在对外认识上有什么共通之处?(2)在经历了出现大量死伤者的战争之后,国家为何需要新的社会契约?(3)卢梭曾说战争是一种攻击敌国宪法及构建社会结构的基本原理的暴力形态,那么作为太平洋战争的结果,日本又有哪些基本原理被改写了呢?

总而言之,本书探讨的主题就是各个时期的战争究竟对国际关系、地区秩序、参战国家及其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各个时期的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战争这一惨祸一直无情地反复发生着,不断地将参战各国的人民逼向绝望的深渊。在这次课程中,我希望让同学们站在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或是被派遣到中国东三省的移民等当事者的立场上,引导大家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让这些过去的战争在我们的课程中再现。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就需要简洁明了地总结那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的战争的根本特征,以及战争带给地区秩序、国家及社会的影响和变化。这些思考的全部结果,就是这本书了。

另外,本书不会像地心说一般,只把日本作为中心,我也会从中国和西方列强的视角出发来审视问题,并尽量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将甲午战争视为日本与当时的清政府对东亚地区领导权的争夺的观点,以及根据旅顺会战中日本陆海军相对良好的协同作战能力,将日俄战争视为新形态的近代化战争这种俄国方面的观点。相信这种尽可能让人身临其境的讲述方式,不仅会得到年轻读者的喜欢,也不会辜负更高年龄层的读者们对本书的期待。 va1cTdGLp4ZM65aaH98z5eD6czs4WiAepM5Q2D5wSUT3IAtMSO1a2UyKVKQXoZ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