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历史的误用

出类拔萃的精英们错了吗?

回顾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当需要做出政治方面的重要判断时,人们从历史事件中得来的错误评估和经验教训是如此之多。最后,我想通过介绍美国历史学家欧内斯特·梅(Ernest Richard May),来谈一谈历史的误用。梅教授是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他在1973年出版了《历史的教训》( The Lessons of the Past )一书。对比英文书名就知道,“历史”一词只是译者的翻译,实际上是指过去的经验教训,或者说是关于过去的一堂课。

梅教授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决心要写《历史的教训》这本书呢?他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大家能想到吗?提示一下,这本书是在1973年出版的。

——石油危机。

嗯,这个点不错。再想一想受到石油危机影响的事件,就能得出答案了。

——越南战争的结束。

对,非常好,就是越战。越战结束于1975年,而1973年是美军从越南撤军的年份。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策划了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和平协议,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梅教授当时在做什么呢?他因为编纂越南战争史的缘故,暂时待在政府机关里。

梅教授当时怀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会如同掉进了泥沼中一般,深陷越南局势之中?”越战的相关政策是由美国政府机关中被称为“最好和最聪明的人”(The Best and Brightest)所制定的,这些出类拔萃的精英们为什么会做出跳进泥潭的决定呢?梅教授在阅读史料与相关记录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进一步将其整理成三个命题。

1.外交政策制定者(makers of foreign policy)常常会受到他们所相信的历史所给出的教训或预测的影响。

2.政策制定者(policy makers)则经常会误用历史。当他们准备制定政策、思考那些自己必须做出判断的问题时,会一边承受着压力,一边拼命地希望从历史中找出类似的案例。过去的人们面对相似的问题是怎么做的?当时的政府又是怎么做的?但是,关于当时的历史往往还有很多事实没有被完全阐明,而且人们所能想到的历史,范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思维很容易被自己首先想到的案例所局限,即便是最优秀的政策制定者,要在尽可能广泛的历史事件中找出类似的案例,也是非常困难的。梅教授首先认定,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即决策者)所陷入的历史的误用,就是在这样的框架下产生的。

当人们必须做出重大决定时,会无意识地把自己所知范围内的过去的事件用自己的解释,将“这件事、那件事,还有那件事……”进行参照,并互相联系,同时在脑海中极其快速地进行整理比较,找出哪件事可以作为参考,哪件事与这次的问题具有“一致性”。当大脑进行这种工作时,思考范围的广度及对于过去经验教训所进行的解释的真实性,都会对正确使用历史作为经验教训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历史时就不应该有偏左或偏右的观点,如果一味偏向一方,那么存储在脑海中的关于经验教训的“历史”索引就无法正常运作,也就没法得到恰当的答案了。

反过来说,在做出重要决定时,那些更有可能在最后做出正确决定的人,就是能够在头脑中广泛地将大量过去的事件与其接近真实的解释相联系进行思考的人。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梅教授的第三个命题。

3.政策制定者可能会有意识地对历史进行选择性的利用。

简而言之,梅教授想说的就是,请为政府指引方向的政策制定者们多多阅读历史吧。梅教授为了让政府的决策者们能够仔细倾听自己的主张,非常翔实又生动地讲述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冷战后、朝鲜战争时以及在越战的局势中,都是如何误用历史的。接下来,让我们来稍微谈一谈梅教授所举的误用历史的案例。

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梅教授认为,美国在选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方法时,很明显地误用了历史。那是指什么呢?其实就是“无条件投降”这件事。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为何坚持要求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呢?这一点是否推迟了二战的结束?如果观察当时德国、意大利及日本三国的国内状况,就会知道,上述三国实际上都已经出现了希望结束战争的动向。梅教授思考的是,在只接受无条件投降与有条件投降这两种状况下,哪一种更能降低对美国国民的损害,是不是像到一战为止的所有战争一样,由参战各国商讨投降条件反而会更好。

顺便提一下1945年(昭和二十年)7月26日对日本发出的《波茨坦公告》。根据现在的研究,虽然铃木贯太郎首相确实对记者们说了“不对《波茨坦公告》进行回应,继续战争”这样的言论,但美国在发表《波茨坦公告》的时候,其实已经认可了对原子弹的使用(此时的总统是接替当年4月逝世的罗斯福而成为第33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所以,这样的假设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即如果日本方面更明确地向同盟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意思,就可以让广岛和长崎免于被原子弹轰炸。

总而言之,根据梅教授的解释,罗斯福总统坚持要求无条件投降,就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方式这个历史教训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罗斯福认为,“无论如何就是不能妥协,1918年就是因为妥协才失败的”。大家知道罗斯福所指是什么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是以停战的形式结束的。当时,德国方面认为,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可以接受,所以就考虑在1918年11月停战。因为德国接受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一战也最终得以停战。然而,在1919年于巴黎召开的对德和会中,威尔逊所提倡的理想主义和谈方案却因为英国和法国的反对而化为泡影。因此,美国也不免受到德国关于停战条件与最终和约不同的指责。

“当时没有同意停战就好了”,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在卡尔老师所说的危机的20年间持续地在德国国内蔓延。由此,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到的教训就是,不能与敌国商量停战的条件。

梅教授除了考虑美国国民的牺牲,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局势进行了思考,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对大战末期苏联的态度以及斯大林的发言等加以考量,就应该充分预料到在德国与日本战败后,苏联会在东欧和东亚地区施展自己的影响力。因此,为了牵制苏联在战后的影响力,也应该放宽德国和日本的投降条件。

战争无法停止的理由

美国误用历史的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美国深入越战的理由。美国到底被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或者说创伤束缚住了呢?第一个例子,是一战时的威尔逊的亡灵束缚住了二战时的罗斯福,那么在越战时,又是什么样的亡灵束缚住了美国呢?

——虽然不太敢肯定,但感觉是朝鲜战争在双方依然处于紧张状态下停战的事。

朝鲜战争的经验束缚住了美国吗?确实是这样。当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突然越过“三八”线向南进攻的时候,美国其实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另外,美国也没能预料到中国会派出志愿军参战。从某种程度上看,也就是因为开战初期的这种近乎天真的乐观,使得美国直到最后都没法掌控战争的节奏,而1953年7月27日签订的也只是停战协议。美国是不想在越南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了吧,即在未能取得胜利的状态下停战。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强硬要求对手无条件投降,结果是让德国和日本实现了民主化。因此,美国只要鼓起干劲去推进,总会得到成果。

美国在“9·11”事件后对伊拉克战争的有关想法,可以说就是来自对占领日本这一成功案例的思考。通过坚持强硬的手段来结束战争,美国确实让德国与日本成功地民主化了。这些讨论倒是可以帮助了解如今美国这种“十字军”式的做法的本质,但美国无法从越战的泥潭中抽身,应该是源于过去更大的教训。

——(美国国内)曾经存在“红色恐慌”,在麦卡锡主义下搞得人人自危,因为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而不得不变得强硬。

这是对美国介入越南局势的时代背景有着充分理解的回答。对美国而言,虽然苏联是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但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友,是与美苏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纳粹德国作战的同盟,苏联在打倒纳粹的过程中有相当大的贡献。因此,美国对越南局势的恐惧可能又和对于苏联共产主义的恐惧有所不同。如果美国对越南的革命,或是胡志明们的影响力置之不理的话,正在非殖民化进程中的亚洲各国恐怕会渐渐走向社会主义。

虽然大家举了许多例子,而且已经很接近答案了,但是我设想的答案还是没有出现呢。这是在战后反倒容易被遗忘的视角,那就是美国“失去中国”这一经验。

二战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代表中国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对日作战,中国因此成了战胜国之一。但在中国之后爆发的内战中,直到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胜利为止,美国都对中国局势无能为力。在“九一八”事变和中日战争时期,美国担心中国的庞大市场会被日本独占,“门户开放”政策无法维持,因而支持国民政府。但美国在好不容易打败了日本,且战争期间对国民政府进行了巨额援助的情况下,却眼睁睁地看着国民党在1949年丢掉了政权。

对于这种结果,美国估计是扼腕叹息的吧。关于中国市场,以前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只要让10亿中国人每人买一支高露洁牙膏,那就是10亿支的销量。但在1949年之后,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止,外国资本都无法进入这个有着诱人经济前景的市场进行商业活动。“失去中国”的回忆给美国留下了相当巨大的阴影,这一阴影使美国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即在他国发生内战之时,不如彻底介入并扶植自己所期望的政权。因此,当越南民主共和国与南越对峙时,美国不仅将南越傀儡化,试图间接地影响越南民主共和国,而且直接出手,试图推翻越南民主共和国政权。

以上就是欧内斯特·梅所举出的美国在介入越战之际,误用历史的案例。在美国轰炸越南民主共和国并捏造(frame-up)了东京湾事件后,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的强烈批评,总统也曾经多次考虑停手。但是,鉴于之前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这个邻近苏联,又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倒向共产主义的经验,他最终抑制了这种想法,“失去中国”的经验强烈地束缚着美国对于越南局势的态度。

回顾今天所讲的内容,大概会有一种尽管人类一再地考虑各种情况,但是仍旧无法避免惨祸发生的感觉。我们无法随时获得所有的信息,但是我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所得到的有限信息中,尽最大的努力去广泛地回想过去的事例,从中找出最适当的部分,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历史加以选择和利用。学习历史并加以思考,这将是我们今后在决定自己如何生存、如何选择时最大的力量。

[1] 原书题为 What is history ?,日本译为“歴史とは何か”,岩波书店1962年版。中译本《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vIjJqOxy2y7xthRa/pbFWwqpqO4NxqN6mDpCVf4gnQN5Dw/tpVtXmaopm+PzzQ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