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

刘春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先后多次提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所阐述的。 自此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国内外众多重要场合就“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是简单的口号,也并非某种概念或观念,而是充满丰富的时代内涵,彰显了当下全人类的时代需要。当今世界,伴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网络安全、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传染、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严重威胁了当前的国际秩序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在当前的国际发展形势下,人类不论国籍、不论肤色、不论信仰,事实上已经处于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之中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来对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进行理性寻求。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是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长期以来,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世界,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所有国家在主权层面都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能随便干涉他国内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教导他国如何发展的权力。当前的国际社会,急需一次在权力观层面的革命,以国际权力观来取代当下的国家权力观,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国际权力观有别于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国家权力观,主要以全球主义和多边主义为价值基础。国际权力观要求主权国家对于自身的权力进行适当的让渡,以凝聚成促进全球性事务解决的力量,以相互之间共同协商的手段为基础,利用这部分国际性权力对当前国际社会中部分国际事务上的政治权力真空进行填补,从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权力基础。这就要求各国之间必须树立政治层面的平等观念,彼此相互尊重,摒弃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偏见,不因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差异而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其他国家。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之间才真正具备共同协作、交流协商的基础,才有可能构建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是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商业贸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都被紧密地联系起来。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得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平面”,所有人都被置于这个平面之上互联互通。在这样的条件下,既有可能带来互利共赢,也有可能导致一损俱损的全球性危机。单边主义与“零和博弈”是无法促进全球整体发展的,只有团结协作,人类才能作为一个共同体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各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产生的任何行为,不仅仅是自身国家利益的延伸,同时也是国际利益的延伸。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国家间的利益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利本国”,更要“利他国”,最终实现二者相统一的根本目的。各国对于共同利益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明确各国共同利益的目标追求,在此过程中促进人类整体利益的进一步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构建促进整体利益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促进整体安全进步的“安全共同体”,促进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共同体”。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是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集体安全。只有达成集体的安全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旨在追求世界性安全而构建的共同体。环顾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超脱于世界国家体系之外来构建自身的国家安全,更不可能在不安全的世界国家体系之中实现自身的安全。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反思。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人类才会去思考如何进行和平共处的问题。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愿景是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相互包容。在世界范围内,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性。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本质特征。伴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崛起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格局已经不再是西方主导一切的旧格局了。当今时代,是各个国家的各种不同文化平等交流的时代,各个国家的各种不同文化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都可以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承认当前人类社会各种文明的平等地位,就是要树立包容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型文明观。我们不能依靠“文明冲突论”制造文明间的相互对立,更不能利用“普世价值观”来对其他异种文明进行演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未来世界将朝着多民族、多国家、多文明之间相互包容、共同协作的世界新秩序不断演进,各国文明将在竞争中相互借鉴、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指导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和”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体系中的“顶层设计”,也是其不断发展与完善中的“世界秩序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基于此,只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深刻的理解,对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精准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理论价值与思想内涵。

首先,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当今国际格局下各国联系日趋紧密。纵览当今世界格局,世界各国间的合作不断增强、日趋紧密,并逐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但如果区域性的矛盾与冲突问题不能得到妥当处理,很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国家间危机与冲突。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都应当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各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目标,拒绝“零和”思维,尽量规避和减少冲突与矛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希冀展现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此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加强协作、共同发展。

其次,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要求各国间加强共同治理。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不仅是和平与发展、南北关系、环境污染等传统的全球性问题,还包括生态发展严重失衡、人口爆炸式增长、国际性恐怖主义蔓延、跨国犯罪行为日益增长以及信仰危机不断爆发等一系列新形式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些全球性公共问题,是全人类都无法回避的,严重妨碍了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基于此,世界各国必须连接成为一个“共同体”,针对这些全球性问题进行共同治理。世界各国只有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促进相应管理、治理机制的建立、发展与不断完善,才能够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促进世界各国实现更好的发展,最终促进世界格局实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新理念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十次在国际、国内公开场合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世界各国主要领导人进行会晤交流的时候,也不断提出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想。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必须坚持平等相待、真诚相助,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不断增加自身的凝聚力,促进各国利益的实现与国际公平公正新秩序的构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我国对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更促进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与维护。

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精准把握与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阶段,对不同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同发展历程进行清晰的认识。

第一阶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际关系的时候,认为国家间应当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在追求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应当兼顾他国的合理诉求,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以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世界各国之间并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不存在你输我赢,而是追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从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阶段,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推广与普及。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所作的演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一次向国际社会进行推广。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各国之间日益紧密的依存关系,批判了曾经的殖民思想、扩张思维和冷战思想,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回答了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属性。

第三阶段,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联系。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演讲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将“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了起来,提出了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案,指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主张

为了国际社会的有序、稳定发展,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中国对于国际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脱胎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面对当前的全球性问题所进行的“中国诊断”,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崭新的“中国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范围内的诸多重要国际场合,向全世界呼吁,中国积极倡导、推动建设、努力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阿富汗问题第2344号决议”,首次载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一决议的通过,代表着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一理念,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理念凝聚的共识,彰显了中国主张对全球治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来自中国对国际局势的精准把握,是一心谋发展、促和平的战略诉求,旨在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是中国率先提出并率先实践的重大举措。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就“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专门的针对性论述,但马克思的很多思想中都蕴含着共同体的概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的共同体发展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称得上是在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这正是从“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向着“真正共同体”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必要阶段。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国家之间将摆脱原来“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的阶段,对共同体的异化进行实质性的消除,从而走向“真正共同体”。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的继承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不是天马行空地随意而为,而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对当今世界发展格局进行深刻的考量之后提出的。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而不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相关论述,分别体现了全人类一体的整体观念、彼此平等与相互包容的和谐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中国“和”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和”文化表达的是各方面的协调、协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为中华传统的“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将其应用到当前国家间关系处理的层面上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依托“和”文化提出了共同谋求和平发展的人类共同价值,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得到了充分的扩展,更促使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较大的增强。“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体现了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永恒追求。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内核保持一致。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人类日益发展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了中国对于国际社会发展的新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自中国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勾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体现。我国人民不仅仅追求自身的福祉,同时也和各国人民一样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都属于中国对于世界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与追求。我们可以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各国发展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必须树立牢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下把握正确的方向,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根本目标。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引领全球化时代世界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思路,为世界发展贡献新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与世界含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世界人民的期待,是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新思路下所提出的新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在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整体趋势的思考与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站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整体考量上所升华出的思想成果。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社会信息化更是进一步密切了人类作为整体的联系,当今世界早已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新时代的新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更多国家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促进全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世界经济发展的合作共享,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使得各国在合作进程中促进经济发展、达成政治互信、实现和谐共赢,最终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让世界人民共享美好未来。中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真真切切付诸行动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发起与建立,使得亚洲日益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命运共同体,进而覆盖非、欧,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全球范围,促进了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可以说,现阶段中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识的构建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 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片面地坚持一国安全观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面对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应当加快构建整体安全观,尽快走出利己主义束缚下的安全困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框架下,促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中国首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以身作则、率先践行。为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人类范围内进行践行传播,为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各国中形成共识,中国必须加强参与全球治理程度,依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规划的路径进行创新性实践。

首先,促进国际权力观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这样的道路选择,不仅仅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坚持,更是基于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寄希望于通过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又渴望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国希望“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的构建、国际交往交流网络的畅通、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诸多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都为中国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的繁荣与发展营造了一个战略机遇期。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发展,这正是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世界各国和中国一道,前行在共同发展、共促和平、共创美好的道路上。

其次,促进共同利益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中国要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就必须处理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就必须创新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新方法、新路径,不断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思维。对于大国关系的处理,中国应当以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对于国家间交往问题的处理,中国应当探寻“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道路;对于地区争端的处理,中国应当倡导通过对话协调的机制来处理分歧。在大国关系的处理上,中俄关系应继续保持高水平运行,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充实与深化;中美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应继续保持自身的开创性,以和平共处、对话沟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与方向;中欧关系应当坚持深度与广度并重的全方位对话合作,中欧之间应当加强在经贸方面的往来与合作,加强互利共赢。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推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中国必须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周边的总体稳定,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在保持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世界人民。

再次,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通过合作协商的机制来促进利益分歧解决的成功经验表明,国际合作是当今时代各个国家的理性选择。当各个国家都可以在时代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利益的时候,国际合作也就愈发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当前,中国已经同世界各国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并坚定“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的信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与发展,中国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积极的推动,有助于国家间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与升华。对于国际合作的理念,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发展、联动发展所构成的共同发展为合作的指导思想;对于国际合作的动力,中国以促进共同利益的不断扩大为驱动力,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经济创造增长点;对于国际合作的途径,中国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心,促进国家间在基础设施、制度设施、人员交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通过渐进式的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以经济合作为先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方位发展;对于国际合作的目标,中国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朝着利益共存、责任共担、价值共享的目标发展,在利益共存层面加强务实合作、推动持续增长、促进利益融合,在责任共担层面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开放、促进世界稳定与发展,在价值共享层面,促进文明包容、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共存发展。

最后,促进全球治理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当作自身对外政策的基石,通过巩固经济互惠、推进“南南合作”等重要举措,促进了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的密切与发展。自2015年始,中国外交的谋篇布局就一直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联系与沟通的重要渠道,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共同覆盖了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为世界人民呈现了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世界梦”,是对中国“新型国际关系”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与创新。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促成各方和谈,为世界和平与正义的维护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历来重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支持联合国在国际范围内发挥积极的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权益、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的错误行径,中国历来都敢于说“不”。未来世界的发展,不仅要“求同”,更要“存异”,我们要从全球的维度去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从全球的维度去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SpuAZHz0bm7Cbj/Dv5gghfKLP8lNlyw1Zc//63ik8OXjK0uIHeNeE7D/6hGmxI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