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族国家研究述论

王 凡

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西欧,自17世纪在西欧建立民族国家以来,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由于不同学科研究方法、范式的差异,加之民族国家自身的复杂性及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学界对民族国家概念、内涵的解读至今还存在争议。本文力求综合学界关于民族国家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分析民族国家的概念、内涵及其构建与建设等内容,思考民族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问题。

一、民族国家的内涵

全球化时代国际局势持续变化发展,民族国家一度成为政治学、民族学、国际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然而,由于不同学科研究方法、范式的差异,加之民族国家自身的复杂性及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学界对民族国家的概念和内涵仍存在很多争议。

(一)单一民族国家论

单一民族国家论是一种将民族国家认为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的观点。历史学及民族学的学者大都普遍认同这种观点。譬如英国民族学家史密斯认为,“民族国家是一种历史传统与现代性相连的共同体观念” ;纳瓦里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具有相同语言文化,由自己的人民治理并为其利益服务的主权单位” ;戴维·米勒定义民族国家时结合了民族和国家两个要素,融合了政治、领土及历史、文化两种不同结构。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乐民、周弘认为:“欧洲的民族国家是一个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 我国民族学学者陈永龄认为:“民族国家是由一个民族组成的国家。” 朱伦认为:“民族国家是由一个民族组成一个国家,其与多民族国家根本上是对立的。” 在我国,与朱伦持一派观点的学者还有费孝通、张树青等。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历史学和民族学学者强调民族属性,从“民族”的角度理解“民族国家”的概念和内涵。一个民族组成一个国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当今世界仅有一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几乎不存在。关于民族国家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过分强调表面内涵而有些脱离现实,同时对中国多民族构成现状下的民族国家统一造成了冲击。

(二)主权国家论

主权国家论是一种将民族国家与主权国家或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等同起来的观点。这一派学者普遍认为:“民族国家构成了国际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学学者大都普遍认同此观点。譬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民族国家是一套制度模式,依靠法律外的暴力维持统治,行政垄断划定边界的领土。” 摩根索认为:“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安全是国际体系稳定与世界和平的基础。” 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坚持“国家中心论”,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我国学者姜鹏也持“通常情况下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的观点。

国内持民族国家就是主权国家或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观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我国国际政治学学者宁骚。他认为:“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拥有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民族利益与国民文化,在法律上代表人民,并由统治阶级治理。” 初育国将“民族”与“国家”两概念等同使用来研究民族国家起源问题,他认为“民族国家的核心是主权” 。曹泳鑫认为:“作为当今世界国际社会主体,在伸张和维护主权的国际交往中应将民族国家称为主权国家。”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国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学者强调国家属性,从“国家”的角度定义“民族国家”的概念和内涵。将民族国家等同于主权国家或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从现实来看同样也是过于强调表面内涵而忽略现实;民族国家形成以前国家主权就已存在,若将二者等同则无法解释这一事实。

(三)国家形态论

国家形态论是一种将民族国家视为一种特定国家形态的观点。民族政治学的学者普遍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民族国家不是简单的民族构成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对一种特定国家形态的概括。” 民族政治学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定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和内涵,周平认为:“民族国家首先出现于西欧……其本质就是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主权国家。” 其丰富内涵具体说来包括:首先,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其次,民族国家是统一国家认同的国家;最后,民族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周平指出:“国族是民族国家的根基所在,民族国家依托于国族通过一套制度安排,实现和保障了民族国家的认同。” 周平还指出:“新的民族共同体成为国家共同体内一股时常与王朝政权发生冲突的强大到足以与国家政权抗衡的社会力量。为了解决逐渐觉醒、形成的民族与王朝国家间的矛盾,为了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统一,民族国家这种新制度框架应运而生。”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民族政治学学者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民族国家”,这是当前学术界对“民族国家”概念和内涵的新诠释。笔者认为,民族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是属于人民的统一国家认同的主权国家。

二、民族国家的构建

民族国家最早在17世纪的西欧建立,在之后3个多世纪以来的不同历史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相继建立起诸多其他民族国家。学界也随之展开了对民族国家构建的研究,并不断地扩展深入,包括原生性的欧美民族国家的构建,以及后发的模仿性的亚非拉民族国家和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一)欧美民族国家的构建

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西欧,首先是英国,然后是法国、西班牙等国。在民族国家构建的悠久历史中,以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为代表的第一批民族国家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构建过程,并形成了示范效应,为后来许多民族国家构建提供了借鉴。学界对研究原始民族国家的构建问题兴趣浓厚、成果颇丰。沃森在其论述“民族与国家”问题的权威著作中,分析了全球各典型国家,指出了民族与国家的本质区别,揭示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吉登斯认为:“民族国家构建中需同时进行民族与国家构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以社会发生学为视角通过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分析了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以社会现代化理论为视角,详解了西欧民族国家形成、蔓延的整个过程。 英国学者布勒伊在《民族主义与国家》中提出“民族主义”是利用“国族主义”追求国家权利的政治活动,深刻论述了二者间的关系。美国政治学家蒂利在《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一书中,通过探讨资本主义扩张及战争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提出了战争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观点。

徐勇认为,民族国家构建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关注此过程中民族与国家的非均衡性,缓和政治整合和文化整合的矛盾。 李宏图认为,近代西欧的两种民族主义对西欧民族国家构建发挥了重大作用。 岳蓉深入探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问题。 王联著有一本描写欧洲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及蔓延,分析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关系的著作,这是一本在我国较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和民族学教材。

(二)亚非拉民族国家的构建

随着欧美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民族国家形态开始向全世界扩张,开启了后发的亚非拉民族国家的构建历程。与欧美原生性的民族国家不同,亚非拉国家后发的模仿性的民族国家构建历程有较多的模仿成分。但是,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由于构建的历史条件、采取的方式手段等各种因素的差异,亚非拉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其独特的内涵。西方学者对亚非拉民族国家的构建研究多以比较研究为主,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通过论述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种种难题,提出了“强政府理论”。 阿尔蒙德的《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通过国别研究来探讨政府的目的。 除比较研究以外,还有个案研究。例如,新加坡及南非等国的族际政治整合研究。西方以欧美学者为主导对亚非拉民族国家的构建研究成果虽多,但多以西方民主思想进行价值判断,忽视了其差异性,我们在借鉴时需有所甄别。

刘鸿武的《从部族社会到民族国家:尼日利亚发展史纲》是一部民族国家构建的专著,通过分析非洲历史文化和现代政治发展,系统论述了作为非洲大国的尼日利亚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 刘务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基于民族政治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缅甸1988年民族国家构建以来的现状、挑战和机遇等问题。 昝涛以国家现代化为视角,考察了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的演变,通过土耳其的民族国家构建历程厘清了民族主义与国家构建的关系。 钟志清通过探析希伯来语复兴如何影响国家重生,呈现了以色列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 刘辉探讨了苏丹民族国家构建的艰难历程,指出其至今仍面临民族整合的重任。

(三)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学术界尤其关注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现代化是西方学者普遍用于研究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一个视角。杜赞奇从全球视野来探讨分析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成就了一部美国汉学界研究中国的巨作。 罗兹曼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从中国的历史和20世纪的转变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 孔飞力从政治参与、竞争及控制角度探寻中国民族国家的起源。 斯考切波在《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中以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比较分析了法、俄和中国的国家转型与社会变迁。

我国学者周平近年来系统论述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这一重大问题。 周平指出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国是否是民族国家”这一重大问题。郑大华通过论述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关系,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初步建立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冯建勇探讨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新疆和内蒙古政治变迁的边疆问题。 罗志田在《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中从广义的文化视角,通过考察战争、外交及民族主义思想分析了民国时期的民族国家构建。 胡兴东的《治理与认同:民族国家语境下社会秩序形成问题研究——以1840—2000年云南边疆民族为中心》,以云南为例提出了新时期为建设和谐边疆,国家应如何建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控制体系及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容。 张媚玲基于全球化视角,从民族性原则立场上,探讨了近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关系的重中之重,即政治关系。

由于民族构成和疆域版图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从王朝国家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事实上,中国仅在民族构成意义上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从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开启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到新中国成立建立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建立了一个完全的民族国家。

三、民族国家的建设

民族国家建设始于民族国家构建的结束。由于学界对民族国家概念、内涵解读的差异,学界对民族国家建设的纯理论分析较少,运用民族国家建设理论解读现实问题的则少之又少。美国学者杜赞奇通过分析中国20世纪初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探讨民族国家的建设问题。 赵穗生在《民族国家的构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力量》中,以中国民族觉醒为视角探讨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

国内学者周平近年来对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及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周平在《论中华民族建设》《再论中华民族建设》及《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等文中皆不同程度地探讨了民族国家的建设问题。周平指出,现在进行民族国家建设的许多国家民族构成复杂、宗教信仰多样、国家认同阻碍重重,加上民族国家自身的复杂性,在民族国家建设中必须关注政治统一、政治整合、国家认同和现代国家等内容。刘务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基于民族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1988年以来缅甸的民族国家建设。 张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分析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加拿大的民族国家建设,提出多元文化影响民族国家建设的观点。 钟贵峰、张会龙通过多个维度分析了民族国家建设。

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不仅面临以上同样的问题,而且存在一些自身的特殊问题。上述欧美民族国家的建设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同样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仅仅是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开端,使其具有了民族国家的基本框架,面对民族国家自身复杂的内涵,为了筑牢民族国家的基本框架,中国的民族国家在初步构建完成后还需不断推进建设。通过对民族国家概念内涵、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建设相关理论的梳理,面对当前中国民族国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政治整合、认同建设、国族建设、疆域整合等维度加强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

(一)政治整合

民族国家建设首先就要进行政治整合。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现在进行民族国家建设的许多国家都存在宗教信仰复杂、民族构成多样、民族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民族国家的建设皆存在解构的威胁。所以,政治整合不容忽视。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本就包含着政治整合的功能,但是由于现在发展中的民族国家大都属于后发的模仿性的民族国家,在构建的历史条件、采取的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大大不同于原生性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为了推进民族国家的建设,亟须将在此漫长而又复杂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力量整合到同一个政治共同体中。

(二)认同建设

认同建设对于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对于民族构成复杂、多样的民族国家要保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可谓是十分困难,认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民族主义”为取向的民族认同和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国家认同的统一过程就是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过程。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这一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往往表现为问题的形式。为了促进民族国家的建设,必须推进民族的认同建设;为了确立和加强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必须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为了统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国家首先要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以此达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整合。

(三)国族建设

国族建设始终贯穿于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整个历程。作为民族国家的根基,国族的形成并非自然而然的,而需对其进行构建,构建完成后还需不断地进行建设。当今世界仅由一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几乎不存在,由于国内多样的民族构成和复杂的族际关系,各民族对国族的认同程度高低不一。大多数发展中的民族国家都存在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间的博弈现象,这些现象威胁着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迫切需要将民族国家内的各个民族整合为一个整体——民族共同体。纵观全球,国族认同程度高的国家比国族涣散的国家存在民族分裂主义的可能性更小。为了有效避免民族分裂主义,推进民族国家的建设,亟需进行国族建设。

(四)疆域整合

疆域整合作为民族国家建设的新维度越来越重要。由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结构影响着民族群体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多聚居于边疆地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既有“多元”,更是“一体”。在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的国族建设,使得国内各民族有机整合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这种文化上的不断整合渐渐冲淡了原本区域间的差异,原本隶属于各民族的分散的传统边疆也开始整合为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的边疆。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疆域的“中华民族化” ,疆域整合随着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也需不断地进行调整。

四、民族国家何去何从?

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等局势的不断冲击及跨国组织的持续挑战,学术界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何去何从持几种不同的态度。学界关于民族国家发展走向的看法大致可分为民族国家过时论、民族国家终结论、国际行为主体论等观点。

(一)民族国家过时论

西方部分学者对民族国家发展走向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民族国家已经跟不上全球化时代的进程,从而提出了民族国家过时论。其中最典型的言论来自法国学者伯努瓦,他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终将丧失权力”。 美国学者霍夫曼指出,“核时代的民族国家已不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美国学者托夫勒也提出,“民族国家所发挥的作用在超国家组织不断建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逐渐削弱”。

国内部分学者发出民族国家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的言论。李云龙认为,“欧洲的民族国家可能在政治走向超级国家的过程中消失”。 阮西湖等学者认为:“民族国家理论是西方社会无视事物多样性将自身经验普世化的产物,并不具普遍性,随着多元文化和‘多民族国家’理论兴起,‘民族国家’理论也即将过时。”

(二)民族国家终结论

西方世界秩序论一派的学者,从全球性认同角度提出民族国家终结论,主张取消民族国家。这一派的学者,基于全球化时代对民族国家的冲击和挑战,从世界秩序的角度提出强调全球性认同和实现人类普遍利益 ,还有一种主张取消主权国家的超越民族国家过时论的观点。譬如,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及国家能力遭受严峻挑战,民族国家急需被超越。 法国学者古恩罗宣称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民族国家时代的终结。

(三)国际行为主体论

西方对民族国家持积极态度的学者不乏其人。譬如,布热津斯基认为:“民族国家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公民效忠、文化多样……动员个人牺牲的中心力量。” 霍尔顿认为,“全球化严重影响了民族国家却无法彻底消灭它”。 西方现实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国家将仍是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西方学界提出民族国家过时论动机不良,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干涉发展中民族国家的内政。此时提出民族国家过时论为时尚早,民族国家将仍是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贾英健以哲学为视角,全面剖析了民族国家的发展走向问题,他认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仍将长期存在”。 潘志平指出,冷战后出现的民族分裂现象只是由于处理民族问题不当和外部势力影响产生的历史性反弹,民族国家不会无限分裂下去,民族国家仍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西方及国内都存在部分学者持民族国家过时论的观点,他们认为跟不上全球化时代进程的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了;更有主张取消主权国家的西方秩序论一派的学者提出了超越民族国家过时论的观点,即民族国家终结论。同时,西方及国内认为民族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唯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的学者也不在少数。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民族国家的概念、内涵解读,民族国家的构建、建设及发展走向态度等相关研究的梳理,笔者认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客观规律,此时提出民族国家过时论,甚至终结论皆为时尚早,民族国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且仍是重要的、基本的、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

结语

全球化给民族国家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带来的不仅仅是负面影响;由于自身极强的适应性,民族国家在寻找生存空间时,也给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反作用。首先,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若取消民族国家,仅依靠世界政府进行全球治理,目前仍然为时尚早。其次,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仍旧是担任推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再次,后发国家需要借助民族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全球化时代孕育的机遇与滋生的挑战中寻求更好的发展。 最后,民族国家在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威胁全球稳定的当下,仍是维护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种相对于古老的政治形式而言最终被有效采用的形式,民族国家发展至今已相对成熟。黑格尔提出任何历史形态一旦成熟即开始走向衰弱的论断。 全球化时代出现了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民族国家已然过时,民族国家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面对全球化时代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局势冲击,民族国家发展虽遭遇壁垒,但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更好的国家形态取代民族国家,此时提出民族国家过时论,甚至民族国家终结论皆为时尚早,民族国家仍是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仍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继续演绎。虽然民族国家的问题备受学界关注,研究较多且成果较丰富,但因此问题研究意义重大且全球化时代国际形势的持续变化发展,我们仍需不断地深入研究,以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曹泳鑫.从现代化的全球推动看民族国家关系的发生与发展[J].国际观察,1999(3).

[2]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扩张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82.

[3]戴维·米勒.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28.

[4][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卢明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8.

[5]姜鹏.民族主义与民族、民族国家——对欧洲现代民族主义的考察[J].欧洲,2000(3).

[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12.

[7]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69.

[8]孙保全.论中华民族构建过程中的边疆整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1).

[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6.

[10]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4).

[11]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8.

[12]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J].政治学研究,2009(4).

[13]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0(3).

[14]周平.论中华民族建设[J].思想战线.2011(5).

[15]钟贵峰,张会龙.民族国家建设的多维向度[J].广西民族研究,2013(3).

[16][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VIT6JLlLZORbMouG/YWRg22p/Zpk/5qP32w/Qf+6YY2QHqfyxKL67wqXw8392B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