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技支农帮扶活动成果

开远市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18年8月13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举行了为期5天的云南省开远市“三下乡”实地调研考察。在当地政府的陪同下,我院师生受到热情款待。其间,参观调研了开远市轻工业产业园、开远市高效现代农业园、小龙潭热电循环园区、云天化红磷公司,并对当地社区易地扶贫拆迁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当地的现代农业园区走的是特色农业引领的道路,从区域独特自然资源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然而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在产业化道路、产品创新以及营销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对产业园区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本文也将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为产业园区提供相关参考建议,如提供政策支持,做大龙头企业等。

一、发展特色农业可以显著提高国内农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一)解读国内农业竞争力现状

农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上,主要由于生产率的差异,使得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占据相应的市场份额和获得一定盈利的能力。自2004年以来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根本原因还是产品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攀升,国内产品极难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力。

(二)特色农业的界定

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特色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产品的途径包括开发特色资源,依靠先进技术和密集的资金投入。具体来讲,其具有四个特征:相对性、资源依赖性、高投入和高风险性、市场导向性。

(三)主要理论依据

1.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与特色农业

该模型涉及的影响因素,多数与特色农业有关:(1)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和改善要素禀赋。(2)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创造消费热点,引导和推动消费需求。(3)发展特色农业对其他竞争要素的影响。

2.比较优势原理与特色农业

(1)亚当·斯密的绝对代价。根据该理论,由于各国的自然禀赋或有利的生产条件,这些国家在生产和对外贸易方面可以处于比其他国家更为有利的地位。因此,很明显,特色产业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2)大卫里卡多的比较成本。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没有绝对优势,只要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价格比率不同,每个国家都将具有比较优势;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优势。相对于绝对优势,充分利用这一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也可以显著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3)柏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H.O因子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的商品价格一般取决于生产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国家应出口国内资源相对丰富的产品,进口国内资源相对稀缺的产品;在正常情况下,国际货物的自由流动可以部分取代生产要素的流动。根据这一理论,如果各国根据生产要素的丰富性和稀缺性来划分和结合专业化生产(发展特色产业),并进行自由贸易,就可以实现“共同利益”。

3.需求弹性理论与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弹性,实现农民的经济利益。

二、开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及其发展现状

(一)优 势

1.资源禀赋

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坐落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片区,区位气候优势独特,海拔1320米,全年无霜期341天,年均温度19.8℃,年日照2077小时,水源充足,空气质量优良,适合菊花、蝴蝶兰、玲珑花、绣球、玫瑰花等鲜花以及优质蔬菜、水果、苗木的产业化种植。

2.产业基础

开远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重工业发达,产业基础好,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政策优势

共商、共建、共享是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的发展理念。开远市委、市政府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机制,改变过去政府园区“管委会”“养人养事养机构”管理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以商招商”。集建设方、运营方、服务方于一身的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入驻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有求必应,保证为入驻企业通水、通电、通路、通网、通煤气以及平整土地,实现企业“拎包入驻”。

(二)发展现状

2016年以来,开远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用60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5.3亿元社会资本投入高效现代农业园建设。

1.创新运营模式,助力企业发展

以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承接这笔专项基金,政府监督企业使用政策资金进行土地流转,完善基础设施。企业以商招商,推进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建设,最后再由企业还本付息。市委、市政府与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几经磋商,一个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的理念产生了,同时还催生了一个高效现代农业园。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规划面积10000亩,一期建设5000亩,由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投资建设主体,建设集高效现代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互联网销售、创新创业等为一体的高效现代农业园。项目以开远市60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向发行贷款的6000万元专项建设基金为引子,带动多元主体参与,撬动多元资金投入。与此同时,“多个笼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笼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推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衔接和联动,发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激活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活了金融和社会资本融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开远现代高效农业园的建设转变过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大包大揽的方式,将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保障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投资回报,带动多元主体参与、撬动多元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破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瓶颈。

2.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品牌和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配套建设集花卉种植良法示范、苗木种植繁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展示区,为入驻企业开展就业培训,召开商务会议,最大限度地做好服务。

截至目前,已有云南爱必达园艺有限公司、云南丰岛花卉有限公司、昆明立深新园花卉有限公司、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开远瑞禾园艺有限公司、云南花语鲜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四季丰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远绿硕种植有限公司、云南恒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家企业签约入驻,园区主体已达16家。其中花卉企业9家,水果5家,苗木2家。

3.特色农业与关联产业互动增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到黑泥地社区劳动服务公司登记,有务工需求的农户已达1000多个,园区现在用工200人,满员生产运营后每天不会少于1000人,黑泥地社区下一步就是要发挥党组织作用,依托劳动服务公司为企业和农户做好服务。第一,要加强培训,提升素质,转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服从管理,按照企业管理规定,搞好生产;第二,要监督用工企业,为农户购买保险,按时结清工资,为老百姓做好服务;第三,要相对统一园区零工的工价,不能相互打价格仗。目的就是不让老百姓闲着,不让企业吃亏。土地流转前,涉及村庄的农户户均耕地为5亩,年种植收入在1万元左右,土地流转后,农户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地租收入为7000~9000元,按照户均至少1名劳动力在园区务工,月收入平均为2000元左右,年务工收入为24000元左右,地租+务工收入为31000~33000元,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如1户有2名以上劳动力到园区务工,增收幅度更大。园区核心区建成运营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年提供2000个长期就业岗位和10000个临时性岗位。

(三)开远市特色农业评价

一招对路,全盘皆活。开远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规模化种养殖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双轮驱动”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建设运营模式、农业供给机制、联农带农机制、基础设施建管机制,以专项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高效现代农业园建设,有效破解了现代农业发展中主体培育引进和资金瓶颈,快速催生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开远实际,引领农业改革创新的新路子。

三、开远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优势特色农业有力地助推开远市经济发展,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虽然目前开远市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成功的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特色主导产品较少

开远市主打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七彩云菊,高端果蔬,但相对而言,种类较少,面对市场风险的抗性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加工层次较低

以七彩云菊为例,七彩云菊是开远市的特色农产品,至今只有一个初级加工厂,当地农民大多只是简单地出售原始产品;产品加工水平有限。

(三)科技支撑不足

研发能力不足。一方面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先进技术利用力度小;另一方面人才缺乏,缺少技术支持。

(四)发展资金匮乏

首先,虽然当地农业投资的绝对值有所增加,但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其次,农业集体经济实力较弱,农业投资主体的能力基本丧失。最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此外,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民收入低,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集中有效的投资。

(五)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

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是目前开远市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不能及时面对市场风险,出现“菜贱伤农”的难堪景象。三是技术风险。四是社会风险,部分企业存在环境污染的情况。

(六)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农业和农民组织程度低,经营效率低,风险高。目前,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民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提供相关服务上,仅限于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中介组织的发展取决于有能力的人以及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数量。与农民的关系松散,能力不强,生存能力脆弱。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在驱动力方面的作用,无法全面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

四、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择优扶强、规模开发、发展产业、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原则,树立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观,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开远区域农业比较优势,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特种花卉苗木基地、特色果蔬种植园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园区)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服务之间的横向联合,使开远特色农业真正发展成集规模效益性、辐射带动性、技术创新性、竞争主动性和增值性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加大科技支撑,增强特色农业竞争力

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为确保实现开远农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对科技的投资力度。

1.建立健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市农业科研机构,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和农村基地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三位一体布局,主要方向明确,资源互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紧密结合科研促进,适应产业优势和基本农村特色。此外,要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质高效配套生产,特色农业综合无公害管理,特色农产品的储存、保鲜和深加工,生态发展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和整合观光农业模式。发展重点技术领域,结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研发和特色农业的应用,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2.建立健全高效率 、高效益的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利用现有的宣传渠道,深度与群众结合,让人们在思想程度上愿意接受科技现代化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培植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价值,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农民的收入。据估计,加工后农产品可以增加2~3倍,加工业与农业产出的比例增加0.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12000人就业,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00~200元。开远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市场情况的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

(三)推广特色农业品牌,提升产品档次

为了保持高效率、高增长,发展农业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必须大力提高质量,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监督认证制度,逐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的标准化和质量。积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做好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工作。注重推广,政府、企业、广告公司等共同积极利用各种农产品推介会等展示和销售特色农产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借名人效应、导游推介等手段,生动地讲解每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方法、特点、营养价值、烹饪方法等,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四)加强农业服务设施建设

1.建立健全农业中介组织

目前,已建立的农业中介组织主要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尚未覆盖服务。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领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连接各个环节(种植、添加、供应和销售)的中介组织。改革农业相关服务组织现有的法定运行机制,明确职责,积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建立科技型企业,重点发展合作社服务和有偿服务,为农民提供前期生产、中间和后期制作的序列化和集成服务。大力培育和加强农村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解决矛盾。

2.建立农业风险规避机制

全面落实特色农业保险政策。农业主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应当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提高农业保险效率、减少保费、增加奖励等措施,切实落实特色农业保险政策。加强特色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对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和预警,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如手机短信系统、电视台节目、纸媒等运营商,及时提供农产品及其销售和价格信息。向农民和农业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改善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同时,加强特色农业网站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介绍相关技术、市场条件和政策。

(五)探索多种方式,加快特色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因此,加快中国特色人才资源的开发,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瞄准新技术,依托产业基础,通过良好的住房、生活条件和丰厚的工资,从种植、养殖、产品开发、加工生产、供销等特殊农业的各个方面吸引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多种方式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派遣当地优秀人才和村干部到大学或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践技术培训,使各类农村人才掌握相对系统的农业实用技术;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教授和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给农民讲授科学技术,教授先进的农业技术。总之,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特色农产品人才群体,有利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2]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李冠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01).

[3]姜松,王钊,周宁。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个案解析与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01).

[4]吴晓迪。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世界农业,2014(02).

[5]李丽纯。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2).

[6]刘成玉。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04).

[7]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改革,2013(08).

[8]黄红球。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3(07).

[9]刘超,朱满德。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3).

[10]柳一桥。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和巴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世界农业,2013(03).

[11]曾福生,高鸣。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3(01).

[12]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01).

[13]杨少垒,蒋永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01).

[14]王玉斌,陈慧萍,黄静,黄蓉,翟捷。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07).

[15]Steven Archambault.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southern Sweden:reducing emissions to the Baltic Se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5). 0ypW8Aq6g3utHN3LNyhoOiOzszsUw/+GxqE+vCjW0Pj+5Rka4X9y/RBhau+5xy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