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昆虫的外部结构与功能

昆虫的种类繁多,形态变化也很大,研究昆虫的外部形态就是要从千姿百态的昆虫中找出它们共同的外部特征,以利于更好地识别不同种类的昆虫,以及为如何保护益虫和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昆虫的体躯可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分别称为头部、胸部和腹部,每个体段都着生有一定的附属器官,并具有相应的功能及作用。

一、昆虫头部及附属器官

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部分,称“第1体段”,外壁有坚硬的头壳,以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昆虫的头部主要着生有1对触角、1对复眼,多数种类还有1~3个单眼等感觉器官和取食器官(口器)。因此,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昆虫头部的构造

1.头壳分区

昆虫的头部由若干个环节愈合而成,但其分节现象仅在胚胎发育阶段才能见到,胚胎发育完成后的各虫期头部已愈合成一个坚硬的头壳而无法辨别。另外,昆虫头壳表面因有许多沟和缝而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头壳上方为顶,顶下方和头前面称额,额下方依次为唇基和上唇;头壳两侧为颅侧区,此区域着生有复眼,复眼下为颊;头壳后面为后头区。(见图1-2)

2.昆虫的头式

口器在昆虫头部着生的位置(或方式)称头式。可将昆虫的头式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和后口式三类。(见图1-3)

1.头部正面 2.头部侧面 3.头部后面观

图1-2 昆虫的头壳分区 (引自关继东,2002)

1.下口式 2.前口式 3.后口式

图1-3 昆虫的头式 (引自黄少彬,2006)

(1)下口式(hypognathous):口器着生于头部下方,头的纵轴与体躯纵轴几近垂直。多为植食性昆虫,如蝗虫、鳞翅目幼虫等。

(2)前口式(prognathous):口器着生于头部前方,头的纵轴与体躯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多为捕食性和钻蛀性昆虫,如步甲、天牛幼虫等。

(3)后口式(opisthognathous):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后方,头的纵轴与体躯纵轴成一锐角。多为刺吸式和虹吸式昆虫,如蝉、蝶、蛾成虫等。

(二)昆虫的触角

除极少数昆虫外,绝大多数昆虫都在头部复眼内侧额区的触角窝内着生1对触角(antenna)。它是昆虫头部的1对附属器官,具有感觉、嗅觉、听觉的作用,是昆虫用以觅食、聚集、求偶、避敌和寻找产卵场所的重要器官。

1.触角的基本构造

触角由3节构成,基部第1节为柄节,第2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统称为鞭节。(见图1-4)

图1-4 触角的基本构造仿周尧)

2.触角的类型

不同种类的昆虫,其触角类型多种多样,甚至同种昆虫的雌雄个体也有不相同的现象。最常见的触角类型有丝状、刚毛状、念珠状、锯齿状、羽毛状、球杆状、鳃片状、膝状、锤状、具芒状、环毛状等。(见图1-5)

1.刚毛状 2.丝状 3.念珠状 4.锯齿状 5球杆状 6.锤状 7.羽毛状 8.具芒状 9.鳃片状 10.环毛状

图1-5 昆虫触角的主要类型 (仿周尧)

(1)丝状(或线状):细长,基部1~2节稍大,其余各节大小、形态相似,向端部逐渐变细。如蝗虫、蟋蟀等的触角。

(2)刚毛状:很短,柄节与梗节较大,其余各节突然缩小形似刚毛。如蝉、蜻蜓等的触角。

(3)念珠状:鞭节由近似圆形的小球串连而成,形似一串珠子。如白蚁等的触角。

(4)锯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边外突形似锯齿。如芫菁雄虫、叩甲等的触角。

(5)环毛状:除基部2节外,触角其余各节均有一圈细毛,且接近基部的毛较长,逐渐向端变短。如雄性蚊类和摇蚊等。

(6)羽毛状(或双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两侧呈细枝状突出,似鸟类的羽毛。如雄性蚕蛾、毒蛾等的触角。

(7)球杆状(或棒状):基部各节细长似球杆,端部数节稍膨大,整个触角形似球杆或棍棒。如蝶类的触角。

(8)鳃片状:鞭节末端数节扩展成片状,形似鱼鳃。如金龟类的触角。

(9)膝状(或肘状):柄节长,梗节短,各鞭亚节大小相似,鞭节与柄节弯曲成膝(或肘)状。如蜜蜂等的触角。(见图1-4)

(10)锤状:与球杆状相似,但很短,端部大如锤。如小蠹、瓢虫等的触角。

(11)具芒状:触角短,鞭节只有1节,比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1刚毛状或具芒状构造,称触角芒。如蝇类的触角。

(三)昆虫的眼

眼(eyes)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在取食、群集、避敌和决定行动方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昆虫一般都有单眼和复眼(compound eye)。

1.复眼

除极少数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种类的复眼退化或消失外,多数昆虫一般都有1对复眼。复眼位于头部的两侧上方,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等;也有少数种类的复眼分离成两部分。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小眼组成。小眼的数目因昆虫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小眼数目越多,其视力也越强。

昆虫的复眼对光的强度、波长和颜色等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能看见人类所看不到的短光波,尤其对330~400nm的紫外光有很强的趋性。总之,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对昆虫的取食、寻觅异性、群集、避敌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2.单眼

多数昆虫(成虫、若虫或稚虫)的单眼(ocellus)位于头部背面或额区的上方,称背单眼,一般为1~3个,也有极少数昆虫无单眼。另外,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其单眼位于头部两侧,称侧单眼,一般每侧各有1~6个。单眼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无成像功能。单眼的有无、数目及着生位置是昆虫分类的依据。

(四)昆虫的口器

口器(mouthparts)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取食器,位于头部下方或前方。它主要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因昆虫种类、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其口器在外形和结构上也各不相同。常见的口器类型有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等。另外,还有舐吸式(家蝇)、锉吸式(蓟马)、嚼吸式(蜜蜂)、刮吸式(蝇类幼虫)等口器类型。

1.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在演化上是最原始的口器类型,其他类型的口器均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咀嚼式口器是取食固体食物的口器,主要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见图1-6)

1.上唇 2~3.上颚 4~5.下颚 6.下唇 7.舌

图1-6 咀嚼式口器的结构 (引自关继东,2002)

上唇是唇基下方的一双层薄片,覆盖在上颚之上,能前后活动,可防止食物滑落,其内壁为柔软的内唇,具有味觉的功能。上颚位于上唇的后方,是1对呈倒锥形、坚硬而不分节、中空的结构,主要起磨碎食物的作用。下颚位于上颚之后,左右成对,由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其中内外颚叶具有握持和撕碎食物的作用,下颚须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功能。下唇位于颚后或下方,由后颏、前颏、中唇舌、侧唇舌和下唇须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托持食物,并协助把食物推入口内。舌位于口器的中央,呈狭长囊状,其上有许多毛和感觉器,具味觉作用;唾腺开口于后方,可分泌唾液与食物混合下咽,送入消化道。

咀嚼式口器对植物的危害特点:造成植物组织和器官的残缺。如叶片的缺刻或孔洞,茎干或果实的蛀孔、隧道以及咬断幼苗的根和茎等。

2.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它是取食液体食物的口器。(见图1-7)其构造特点是:①上唇退化为倒三角形小膜片;②上颚、下颚特化为坚硬细长的2对口针;③下唇延伸为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如蝽类、蝉类等的口器。

刺吸式口器对植物的危害特点:不会造成植物组织和器官的残缺,伤口小,被害部位常出现不同颜色的褪色斑点,枝叶卷曲、皱缩或在受害部位形成虫瘿等,严重时造成枯萎或死亡。有些种类还能传播植物病害。

图1-7 刺吸式口器的结构 (引自黄少彬,2006)

3.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是蛾、蝶类成虫特有的口器类型。(见图1-8)其构造特点是:①上唇、上颚及舌常退化,下唇呈片状;②下唇须发达,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形成喙管。此类昆虫的喙平时卷藏在头下方两下唇须之间,取食时伸出吸食花露,除吸果夜蛾外一般对植物不造成伤害。

1.头部侧面观 2.喙横切面

图1-8 虹吸式口器的结构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4.口器类型与害虫防治

不同口器类型的昆虫,其危害特点不同,防治害虫的方法也不相同。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如蝗虫、天牛幼虫、蝶、蛾类的幼虫等,主要是危害叶片、花、果实、根茎,造成受害部位的残缺、破损,一般可用触杀剂、胃毒剂或生物制剂防治。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蚜虫、介壳虫等,危害特点是刺吸咖啡等植物幼嫩组织体内的汁液,开始时表面几乎看不出受害状,同时这类害虫大多在其体表都有大量的蜡质,因此胃毒剂和触杀剂的防治效果都不理想,而应使用内吸剂、熏蒸剂或生物防治。虹吸式口器的害虫一般只吸食暴露在植物表面上液体食物,可将胃毒剂制成毒饵进行诱杀。

二、昆虫胸部及附属器官

胸部是昆虫的第2体段,由膜质的颈与头部相连。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从前向后依次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昆虫胸部主要着生3对足和2对翅,即前足、中足、后足和前翅、后翅,足和翅都是昆虫的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一)胸部的基本结构

每一胸节都由4块骨板组成,即背板、左右两侧板和腹板。昆虫的前翅着生于中胸背板上,后翅着生于后胸背板上;前胸、中胸和后胸的侧板下缘(或侧腹面)分别着生前足、中足和后足。(见表1-2)昆虫的胸部肌肉一般都比较发达,这有利于昆虫的运动和飞行。

表1-2 昆虫胸部器官着生位置

(二)昆虫的胸足

胸足(thoracic legs)着生于昆虫胸部各节侧腹面的基节窝(coxal cavity)内,是可起到支撑昆虫身体以及完成爬行、跳跃等活动重要的分节附肢。

1.胸足的基本构造

成虫的胸足一般由基节、转节、腿(或股)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6个部分构成。基节短而粗,着生于胸节侧板与腹板间的基节窝内;转节较小,多为1节;腿节又称股节,是胸足中最粗大的一节;胫节较细长,可折贴于腿节下,两侧常具成列的刺,且端部常有距;跗节常分为2~5个亚节;前跗节是胸足最末端的构造,包括1对爪和1个膜质中垫。(见图1-9)

1.基节 2.转节 3.腿节 4.胫节 5.跗节 6.前跗节

图1-9 昆虫胸足基本构造 (仿管致和)

2.胸足的类型及功能

不同种类的昆虫,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胸足的功能也有相应的改变,其形态和构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常见的胸足类型有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开掘足等。(见图1-10)

1.步行足 2.跳跃足 3.捕捉足 4.游泳足 5.抱握足 6.携粉足 7.开掘足(①基节 ②转节 ③腿节 ④胫节 ⑤紿节 ⑥前跗节)

图1-10 昆虫胸足的类型 (引自黄少彬,2006)

(1)步行足(walking leg):也称常态足,各节无显著特化现象,适于行走或停息等。如蝗虫前足和中足,以及瓢虫、步甲、蝽类等的足等。

(2)跳跃足(jumping leg):腿节特别粗大,肌肉发达;胫节细长,可折于腿节下方,适于跳跃。如蝗虫、蟋蟀的后足。

(3)捕捉足(grasping leg):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沟槽,槽的两边有2排刺,胫节腹面有1排刺,可弯折嵌合于腿节的槽内,便于嵌住猎物,防止猎物逃跑。如螳螂、猎蝽的前足。

(4)游泳足(swimming leg):足各节扁平如桨,胫节和跗节上有很多细长的缘毛,适于在水中游泳。如划蝽、龙虱等水生昆虫的足。

(5)抱握足(clasping leg):跗节特别膨大,且有吸盘状构造,便于在交配时能抱握异性。如雄性龙虱的前足。

(6)携粉足(pollencarrying leg):胫节宽扁,外侧平滑稍凹陷,便于携带花粉,称“花粉篮”;第1跗节膨大,内侧有横列刚毛,适于采集花粉,称“花粉刷”。如蜜蜂的后足。

(7)开掘足(digging leg):足粗短,胫节膨大宽扁,前端有齿,跗节呈铲状,适于挖土、打洞穴。如蝼蛄的前足。

(三)昆虫的翅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wings)能飞行的动物,除较原始的无翅亚纲及少数因适应生活环境而退化或消失的昆虫外,绝大多数昆虫都有2对翅。翅极大地扩展了昆虫的活动范围,对昆虫觅食、求偶、繁衍、躲避敌害以及扩展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昆虫的翅与鸟类的翅来源不同,鸟类的翅由前肢转变而来,而昆虫的翅与附肢无关,是由背板向两侧扩展而成的。

1.翅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翅大体呈三角形,它的角和边以及各个区域都有一定的名称,即“三边三角和四区”[三边:前缘、外缘、后(或内)缘;三角:顶角、肩角、臀角;四区: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见图1-11)

图1-11 昆虫翅的分区 (引自黄少彬,2006)

在昆虫的翅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和纵向由气管演化而来的脉纹,称为翅脉,起支撑和加固翅面的作用。翅脉在翅上的数目和分布形式称为脉相或脉序。(见图1-12)同类昆虫的脉相相对稳定,因此可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图1-12 昆虫翅的假想模式脉相 (引自张中社,2005)

2.翅的类型

不同种类的昆虫,因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从而使翅的形状、质地和功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翅的形状、质地、功能和覆盖物,可将昆虫的翅分为膜翅、复翅、鞘翅、半鞘翅、鳞翅、缨翅、平衡棒等类型。(见图1-13)

1.复翅 2.膜翅 3.鳞翅 4.半鞘翅 5.缨翅 6.鞘翅 7.平衡棒

图1-13 昆虫翅的类型 (仿牡丹江林校)

(1)复翅(tegmen):质地加厚,坚韧如皮革,一般不透明或半透明,翅脉可见,主要起保护后翅的作用,兼有飞翔的能力。如蝗虫、螽斯、蝼蛄、螳螂等的前翅。

(2)膜翅(membranous wing):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清晰可见。如蜜蜂、蜻蜓的翅。

(3)鳞翅(lepidotic wing):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被有鳞毛、鳞粉而不透明。如蝶类、蛾类的翅。

(4)鞘翅(elytron):角质坚硬,翅脉消失,已失去飞行的能力,主要起保护后翅和身体的作用。如金龟、瓢虫等甲虫的前翅。

(5)半鞘翅(hemielytron):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或角质,端半部为膜质透明。如蝽类的前翅。

(6)缨翅(fringed wing):质地为膜质,狭长,翅脉退化,翅边缘具缨状长毛。如蓟马的前、后翅。

(7)平衡棒(halter):小型棒状结构,已失去飞行能力,主要是飞行时用以平衡身体的作用。如蚊、蝇的后翅。

3.翅的连锁与飞行

许多昆虫飞行时前、后翅借助特殊的构造连接起来,使其在飞行过程中能动作一致,增强飞行效能,这种连接称翅的连锁。昆虫翅较常见的连锁方式有翅缰、翅轭、翅钩、翅抱、翅褶等。

(1)翅缰连锁:大部分蛾类的后翅前缘基部有1根或几根鬃毛(即翅缰,通常雄蛾1根,雌蛾2~9根),在前翅腹面的翅脉上有1簇毛状钩,飞行时翅缰插入钩内,使前、后翅连接在一起。

(2)翅轭连锁:在低等蛾类及蝙蝠蛾的前翅后缘基部有1指状突起,称翅轭。飞行时,它能伸到后翅前缘的腹面,以挟持后翅,使前、后翅飞行动作保持一致。

(3)翅钩连锁:如蜜蜂等的后翅前缘有1列小钩,飞行时可钩住前翅后缘的卷褶。

(4)翅抱连锁:蝶类和枯叶蛾等的后翅肩角膨大突出,飞行时常伸到前翅的后缘下方,使前、后翅紧贴在一起,从而保持飞行动作的一致。

(5)翅褶连锁:如蝉类的前、后翅都有卷褶,前翅后缘向下卷,后翅前缘有一小段向上卷,飞行时前、后的卷褶相互叠合在一起,从而保持飞行动作的一致。

三、昆虫腹部及附属器官

腹部是昆虫的第3体段,紧连于胸部之后。昆虫的内脏器官大部分都包藏在腹部以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器官等;腹部末端还有外生殖器,所以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昆虫腹部多为圆筒形,常由9~11节组成,每一腹节由2块骨板组成,即背板和腹板,两侧为膜质,被向下延伸的背板遮盖;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相邻两节相互套叠,后一腹节的前缘套入前一节的后缘内。腹部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伸缩性,有利于昆虫的取食、呼吸、交尾、产卵等生命活动,也有利于容纳大量的卵。

腹部第1~8节两侧各具1对气门,用以呼吸。另外,腹部第8或9节上还着生有外生殖器,个别昆虫在第10或11节上还有尾须。

(二)附属器官

昆虫的附属器官主要有雌性外生殖器、雄性外生殖器、尾须以及幼虫的腹足等。

1.雌性外生殖器

雌虫的生殖孔多位于腹部第8~9节,在生殖孔周围着生有1对腹产卵瓣、1对内产卵瓣和1对背产卵瓣,合成雌虫的产卵器。(见图1-14)

图1-14 雌性产卵器基本构造 (引自黄少彬,2006)

2.雄性外生殖器

雄虫的交配器主要包括阳具和抱握器,着生于第9腹节上,常隐藏于体内,交配时才伸出体外。(见图1-15)

图1-15 蝗虫雌性外生殖器 (引自黄少彬,2006)

3.尾须

尾须是昆虫腹部第11节的1对附肢。尾须在低等昆虫中较普遍,其形状、长短等变化较大,有的分节,有的不分节。此外,尾须上还生有许多具感觉作用的感觉毛。尾须的长短、形状和分节数目可作为分类的依据。

4.腹足

有翅亚纲昆虫只有在幼虫期腹部才有腹足,常见的如蜻蜓、蝶、蛾类及叶蜂类等的幼虫均有用于爬行的腹足。腹足由亚基节、基节和趾节组成。趾节腹面称趾掌,末端有能伸缩的泡称趾,趾的末端有成排的小钩称趾钩。幼虫腹足的数目、趾钩的数目和排列形式可作为昆虫种类的鉴别特征。

四、昆虫体壁及衍生物

昆虫的体壁(body wall)又称外骨骼,是昆虫体躯外面较坚硬的组织,具有如同高等动物的皮肤和骨骼的作用。

昆虫体壁的功能:具有保持体形完整,提供肌肉和感觉器官着生;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入侵;与外界保持联系等。

(一)体壁的构造及特性

昆虫的体壁由内向外由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个部分组成。(见图1-16)

1.体壁纵切面模式图 2.上表皮结构模式图

图1-16 昆虫体壁的构造 (引自关继东,2002)

1.底膜

底膜是体壁的最里层,在皮细胞层之下,直接与体腔中的血淋巴接触。其成分为中性黏多糖。其主要作用是把皮细胞和血腔隔开。

2.皮细胞层

皮细胞层位于底膜与表皮层之间,是排列整齐的单层活细胞,具有再生能力,向外分泌形成新表皮,向内分泌形成底膜。昆虫体表的刚毛、鳞片、刺、距和各种腺体,以及视觉器、听器等感觉器官都是由皮细胞特化而成。

3.表皮层

表皮层是由皮细胞向外分泌而形成的非细胞组织。昆虫的表皮层从内向外又可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3个层次。

(1)内表皮:是表皮层中最厚的1层,厚10~200μm,呈片状结构,无色柔软,富于延展性。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几丁质。几丁质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也不溶于稀酸和浓碱。

(2)外表皮:由内表皮外层硬化而来,质地坚硬,厚约占表皮层的1/3。主要成分是骨蛋白、几丁质和脂类。昆虫体壁的坚硬程度取决于外表皮的厚薄。外表皮对蜕皮液有很强的抵抗性,当内表皮被蜕皮液消化溶解时,外表皮则不受侵害而成为蜕的一部分。昆虫蜕皮即蜕去外表皮和上表皮。刚蜕皮的昆虫身体柔软色浅,待充分延展后数分钟内颜色变深并硬化。

(3)上表皮:是表皮层中最薄的1层(厚度不超过1μm),不含几丁质。其结构也是最复杂的1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多元酚层、蜡层和护蜡层。上表皮具有较强的疏水性,是阻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保护昆虫免受外界有毒物质侵害的一层重要屏障。

(二)体壁的衍生物

体壁的衍生物(terivatives of the body wall)是指由皮细胞和表皮产生的特化结构。它大致可分为体壁外长物和皮细胞腺两大类。

体壁外长物可分为细胞外长物和非细胞外长物。细胞外长物是由昆虫皮细胞参与形成的一些突起,又可分为单细胞外长物和多细胞外长物。单细胞外长物是由1个皮细胞向外凸穿透表皮层而形成的突起,主要有刚毛、毒毛、感觉毛、鳞片;多细胞外长物是由体壁向外凸出而形成中空的刺状物,如刺和距。非细胞外长物是指没有皮细胞的参与,单纯由表皮形成的一些刻点、脊纹、小刺或微毛等。(见图1-17)

1~2.非细胞外长物 3.刺 4.距 5.刚毛 6.毒毛 7.鳞片

图1-17 昆虫体壁的衍生物 (引自关继东,2002)

皮细胞腺是体壁内陷,由皮细胞特化形成的具有分泌作用的腺体。按其功能可分为唾腺、丝腺、胶腺、蜡腺、毒腺、臭腺等。

(三)体壁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体壁,特别是表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与害虫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防治时所使用的接触性杀虫剂必须要穿透体壁,进入到昆虫体内才能发挥药剂的毒理作用。

(1)体壁柔软、少蜡、少毛的昆虫药剂易于穿透体壁,杀虫效果较好。

(2)幼龄幼虫体壁薄,组织幼嫩易毒杀;老龄幼虫体壁加厚,抗药性增强。

(3)脂溶性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优于水溶性杀虫剂,因此,在农药中加脂溶性物质可增强其渗透性,提高杀虫效果。加惰性粉能擦伤表皮使昆虫失水而死。

(4)灭幼脲能抑制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不能形成新表皮,使昆虫变态受阻或畸形,甚至死亡。

五、昆虫的体色

昆虫有极其丰富的体色。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多呈暗褐色、黄褐色、黑褐色、黑色等,如蝼蛄、蟋蟀;生活在草丛中的昆虫多为近似植物的绿色,如螽斯、蚱蜢等;还有的色彩艳丽、斑斓夺目或具金属光泽,如铜绿丽金龟等。

昆虫的体色多为体壁和它的衍生物或表皮下的组织及血液的颜色,根据颜色的成因可分为色素色和结构色两大类。色素色是由色素化合物形成的颜色,这些物质可吸收某种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形成各种颜色,它们多是代谢的产物或副产物(如黑色素、类胡萝卜素等)。当色素存在于表皮内部时称表皮色,昆虫死亡后仍保持较长时间,如翅上的斑纹;如色素位于表皮下的真皮细胞内则称为真皮色,往往随着昆虫的死亡而逐渐消失,如有的绿色昆虫死亡后变为黄褐色等。结构色是光照射在虫体表面不同结构上而产生折射、反射及干扰而形成的颜色,如昆虫身体的金属光泽,结构色不会因昆虫死亡或漂白等处理而消失。昆虫的色彩多为混合色,如幻紫蛱蝶的翅呈现黄褐色并有紫色闪光,其黄褐色是色素色,而紫色闪光是结构色。

昆虫的体色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一是对昆虫起较好的保护作用,如有的昆虫颜色与它所栖息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而使天敌不易发现;有的具有光彩夺目的色彩,平时藏而不露,关键时刻可用来惊吓敌人;有的具有较强的金属光泽,可以反射太阳光线而使捕食性天敌难以弄清其大小和距离等。二是在雌雄通信上有重要作用,体色与性激素结合成为两性间信息传递的基础。 GAaKplrD3mkQrNWL5lt4UIYYtnvI178Iqw1XpX10rDPRIRLxIZj8hUU8TZgc1K4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