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昆虫分类

昆虫是自然界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之间存在着血缘的远近和亲疏关系。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的要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规律等方面也近似。昆虫分类就是按照这种亲缘关系建立的分类系统,是正确识别昆虫的基础,也是合理开发和利用益虫及进行害虫防治的重要依据。昆虫分类的方法主要以形态学为依据。

一、昆虫分类基本知识

(一)昆虫分类的分类阶元

由各分类单元按等级排列的分类系统称分类阶元(category)。昆虫的分类阶元(也称单元)包括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7个主要阶元。在分类等级中,通常还采用一些中间等级,如亚纲(subclass)、亚目(suborder)、总科(superfamily)、亚科(subfamily)、亚种(subspecies)等。现以咖啡透翅天蛾为例来说明昆虫分类的一般阶元。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鞘翅目 Coleoptera

科:天蛾科 Sphingidae

属:透翅天蛾属 Cephonodes

种:咖啡透翅天蛾 Cephonodes hylas(Linnaeus)

(二)种的概念

种也称物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是生物中具有统一的构造和适应幅度,占据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在自然状态下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的个体总称。种内个体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种与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的现象。

(三)昆虫的命名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名称,一般将其称为俗名,但俗名不能在国际上通用,国际上通用的物种名称被称为学名。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昆虫的科学名称必须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书写。一般采用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的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命名,即一种昆虫的学名由1个属名和1个种名(属名+种名)2个拉丁词构成。属名在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首字母小写;另外在种名之后通常还附上定名人的姓,首字母也要大写。如咖啡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olat。

另外,亚种的学名则采用三名法(trinomen),即属名、种名和亚种名。

(四)昆虫的分类系统

昆虫分类是昆虫分类学家根据昆虫各个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所建立的。较新的昆虫分类系统将过去归属于昆虫纲下的原尾目(Protura)、弹尾目(Collembola)、双尾目(Diplura)分别提升为原尾纲、弹尾纲和双尾纲,并将传统分类中的同翅目(Homoptera)合并在半翅目(Hemiptera)内,食毛目(Mallophaga)合并在虱目(Phthiraptera)内之后,目前昆虫纲包括30个目,与咖啡有关的昆虫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竹节虫目、缨翅目、螳螂目及脉翅目等。

表1-4 昆虫分目表

续表

为咖啡昆虫重要目。

二、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一)直翅目

体形中至大型,头多为下口式,少数为前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常有2对翅,前翅狭长,复翅;后翅膜质,停息时呈折扇状纵折于前翅下;有无翅、中翅、短翅种类。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状,中后胸愈合。前足、中足多为步行足(蝼蛄除外),多数种类的后足为跳跃足。雌虫多具有发达的产卵器,呈剑状、刀状或凿状等,雄虫通常有听器和发音器。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多数植食性。主要包括蝗虫类、蟋蟀类、螽斯类、蝼蛄类等。

1.蝗科

蝗科(Acrididae)俗称蚂蚱。身体粗壮,触角丝状、剑状或棒状,短于体。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常盖住中胸背板。前后翅发达,也有无翅或短翅类群。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两侧;雌性产卵器锥状,卵产于土中;雄虫后足腿节能与前翅摩擦发出声音。后足为跳跃足,跗节3节,爪间有中垫。生活于田间及草丛中,植食性,常取食多种农作物、竹类及咖啡等植物叶。全世界记载近10000种,中国已知的有1000多种,如危害咖啡的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黄脊竹蝗(Rammeacris kiangsu)等。(见图1-34)

2.蟋蟀科

蟋蟀科(Gryllidae)俗称蝈蝈、蛐蛐。头多为下口式。触角丝状,长于体。跗节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外侧大于内侧,此特点可区别螽斯科。产卵器发达,矛状或针状。后足为跳跃足,尾须长而不分节。多植食性或杂食性,穴居,常栖息于地表、土中、砖块下或杂草丛中,危害各种苗木近地面部分。如大蟋蟀(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等。(见图1-35)

图1-34蝗科 (引自周尧)

图1-35 蟋蟀科 (引自周尧)

3.蝼蛄科

蝼蛄科(Gryllotalpidae)俗称土狗。触角丝状,短于体,但多在30节以上。前足为开掘足,跗节2~3节。前翅短,后翅长,纵卷成尾状常超过腹部末端。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但不发达,似裂缝;雌性产卵器不发达(不露出体外);尾须长而不分节。常栖息于地下,昼伏夜出,咬食植物的根部、刚发芽的种子,对幼苗的破坏极大。世界已知的有5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3种,如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等。(见图1-36)

4.螽斯科

螽斯科(Tettigoniidae)触角丝状,长于体,30节以上。翅的变化较大,发达、缩短或消失。雌虫产卵器刀状或剑状;有翅个体的雄虫靠左右翅摩擦发出声音。跗节4节,有翅种类多生活于草丛中林边等,无翅种类栖息于土穴内、树洞、石块下或近地面;多为植食性,少肉食性。世界已知的有近10000种,我国有100多种,危害咖啡的如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a)。(见图1-37)

图1-36 蝼蛄科 (引自周尧)

图1-37 螽斯科 (引自李成德,2004)

(二)等翅目

等翅目通称白蚁,俗称飞蚂蚁,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体小至中型,柔软,多为前口式,触角念珠状,咀嚼式口器。翅有或无,有翅型具2对翅,膜质狭长,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相似,因此称等翅目。翅基部具脱落缝,成虫婚飞后,翅可沿此缝脱落留下1对鳞状残翅,称翅鳞。跗节4或5节,具2爪,尾须短。

白蚁属社会性昆虫,具多型现象,有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及分工,每个巢穴内有蚁王、蚁后以及生殖蚁(长翅型、短翅型、无翅型)和非生殖蚁(工蚁、兵蚁)等。蚁后无翅,腹部极大,专与蚁王交配产卵,每巢有蚁王1至数只;生殖蚁有雌、雄两性,多有翅,季节性产生,在云南多为雨季来临前成熟,多在较闷热、下雨前后的夜晚成群飞出,求偶交配脱翅后入土建立新巢;工蚁无翅,承担群体生活的大部分工作,如觅食、筑巢、培养菌圃和喂育若蚁等;兵蚁无翅,一般头部上颚极发达,主要职责是御敌。(见图1-38)根据筑巢的地点可将白蚁分为土栖型、木栖型和土木栖型3类。渐变态。白蚁常危害农林

图1-38 等翅目 (引自黄少彬,2006)

作物、房屋、桥梁、水库堤坝等,给生产建设和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危害咖啡的白蚁种类多为白蚁科(Termitidae)。

白蚁科 头部有囟,即头前端有1个小孔,为额腺开口称囟。前胸背板中部隆起呈马鞍状,窄于头;前后翅鳞几近等大;跗节4节,尾须1~2节,以土栖为主。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果树、甘蔗、林木等植物的重要害虫,危害咖啡的根及树干皮层,造成苗木死亡和影响树势。常见的白蚁科有黑翅土白蚁等。

(三)半翅目

半翅目包括传统分类中的半翅目和同翅目。成虫体小至大型;头式为后口式,刺吸式口器;触角有丝状、锥状、刚毛状等。半翅目中的蝽类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触角多为丝状,3~5节;前胸背板和小盾片较发达,在后胸侧板前缘近后足基节处常有臭腺;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半翅目中的同翅亚目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翅叠于背面呈屋脊状。

多为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伸入寄主幼嫩植物组织内吸食汁液,受害部位常褪色、发黄、营养不良,器官或组织萎蔫、卷曲、畸形,甚至形成虫瘿,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还能传播植物病害。少数为捕食性,如猎蝽等。繁殖方式多样,多为渐变态;也有少数行过渐变态,如雄性介壳虫和粉虱类等。

1.异翅亚目(Heteroptera)

(1)蝽科(Pentatomidae):体中至大型,身体宽扁,头小不能活动;触角丝状,多为5节,少数4节;复眼发达,常有2个单眼,喙4节。前翅为半鞘翅,明显分为革片区、爪片和膜片区3部分;小盾片发达,倒三角形,长度超过爪片而短于革片;膜质区域有多条近平行的纵脉从同一基横脉发出。常具臭腺,多为植食性。危害咖啡的如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等。(见图1-39中的1)

(2)缘蝽科(Coreidae):体中至大型,多狭长。身体两侧接近平行,褐色或绿色。头部远比胸部窄且短触角丝状,4节,着生于头部两侧上方。前胸背板及胸足上常有叶状突起或尖角。小盾片小,短于爪片。前翅膜区有多条平行纵脉,基部无翅室,稀有网状。后足腿节常粗大,具瘤状或刺状突起,胫节呈喷叶状或齿状扩展。植食性。危害咖啡的如曲胫缘蝽(Mictis tenebrosa)等。(见图1-39中的2)

(3)盲蝽科(Miridae):体小至中型,纤弱,稍扁平,体色多样,如灰暗、黄色、褐色至绿色、橙色、红色等均有,有的具花斑。无单眼。触角丝状,4节,第1节与头部等长或超过头部。喙4节。前翅具缘片和楔片,膜区有1~2个小翅室,其余翅脉消失。足多纤细,跗节多为3节。在同种类中雄虫多为长翅型,雌虫为短翅或无翅型。多为植食性,寄主范围广,行动活泼,成虫善飞。全世界已知约5000种,我国已记录200种左右,危害咖啡的如茶角盲蝽(Helopeltisfasciaticollis)等。(见图1-39中的3)

1.蝽科2.缘蝽科3.盲蝽科

图1一39 已翅亚目三个科 (引自李成德,2004)

(4)猎蝽科(Reduviidae):通称猎蝽或刺蝽,体小至中型,多为长椭圆形,颜色有黄褐色、褐色、黑色或红色等。有单眼。触角丝状,4节。头较窄,向前延伸能活动。喙较短,多为3节,明显呈弧形弯曲,静止时不能紧贴于头部腹面。前胸腹板两侧与前足间有1纵沟;前翅没有楔片,膜片上有2~3条纵脉,基部有2个翅室。中胸小盾片小。跗节3节,前足、中足胫节端部腹面常具海绵状垫,称海绵窝,这可能与捕捉猎物有关。肉食性,多是重要的天敌昆虫,但也有吸食哺乳类包括人类的血液种类如吻猎蝽(Melanolestes picipes)等。(见图1-40)世界已记载的有3000种以上,我国已知的约300种,多分布于南方。

(5)红蝽科(Pyrrhocoridae):属异翅亚目中的一个科。体中到大型,狭长至椭圆形,多为鲜红而有黑斑。触角4节,喙4节,无单眼。小盾片不超过爪片,前翅无楔片,膜片有7~8条脉纹,基部有2~3个翅室。有些种类有有翅和无翅2种类型。植食性,主要取食植物果实和种子。世界已知约有300种,我国有30多种,如危害咖啡、柑橘、棉花的棉红蝽(Dysdercus cingulatus)等。(见图1-41)

1.成虫 2.头部

图1-40 猎蝽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1.短翅红蝽 2.翅脉

图1-41 红蝽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

2.同翅亚目(Homoptera)

复眼发达,单眼0~3个。触角刚毛状或丝状。翅2对,前翅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置于体背上呈屋脊状。部分无翅,少数种类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如雄性介壳虫)。多数种类能分泌蜡质或介壳状覆盖物的腺体,可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可传播多种植物病害。危害咖啡的有蚧类、蚜虫类、蜡蝉类、沫蝉类、角蝉类、叶蝉类和粉虱类等。

(1)叶蝉科(Cicadellidae):俗称浮尘子或叶跳虫。体小,狭长,头部颊宽大。触角刚毛状,着生于头部两复眼之间。单眼2个或无。翅膜质透明,后足基节横置,胫节有1~2列刺。善跳,有横走习性。雌成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将植株的茎、叶划破,并成排产于其中。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并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害。(见图1-42)危害咖啡的如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s sellatifrons)等。

(2)蜡蝉科(Fulgoridae):体中至大型,体色艳丽。头圆形或延伸成象鼻状。触角刚毛状,3节,基部2节膨大如球,着生于复眼下方。前后翅发达,膜质,翅脉呈网状,臀区多横脉;前翅爪片明显。后足胫节有齿,腹部常大而扁。以成虫、若虫取食植物汁液,并分泌蜜露在植物枝叶上。(见图1-43)危害咖啡的如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伯瑞象蜡蝉(Dictyophara patruelis)、可可广翅蜡蝉(Ricania cacaonis)等。

图1-42 叶蝉科 (引自黄少彬,2006)

图1-43 蜡蝉科 (引自黄少彬,2006)

(3)角蝉科(Membracidae):通称角蝉,体小至中型,多为褐色或黑色,也有黄色或绿色的种类,有时有白色或红色的斑纹。具2个单眼,位于复眼间;触角鬃状。前胸背极度发育,有各种畸形和突起,常盖住中胸或腹部。(见图1-44)全世界已知约有2500种,中国约有150余种,如危害咖啡的中华高冠角蝉(Hypsauchertia chinensis)等。

(4)沫蝉总科(Cercopoidea):体略呈卵形,背面相当隆起。前胸背板大,但不盖住中胸小盾片。前翅革质,常盖住腹部,爪片上的2条脉纹常分离;后翅径脉近端部分叉。后足胫节背面有2根侧刺,并有2列端刺。若虫能分泌白色泡沫覆盖身体,直到羽化时才离开,故称吹沫虫或吹泡虫。(见图1-45)危害咖啡的有尖胸沫蝉科(Aphrophoridae)和沫蝉科(Cercopidae)的一些种类。

图1-44 角蝉科 (引自李成德,2004)

图1-45 沫蝉科 (引自李成德,2004)

(5)粉虱科(Aleyrodedae):体小型,体长1~3mm;成虫体表及翅上被有白色蜡粉。具2个单眼。触角丝状,7节,第2节膨大。翅短圆,翅脉简单;前翅有2条翅脉,前1条弯曲,后翅仅1条翅直脉。跗节2节,等大,两爪间具中垫。若虫、成虫腹末背面有管状孔,是本科昆虫最显著的特征。过渐变态。危害咖啡的种类有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等。

(6)蚜总科(Aphidoidea):体小型。触角丝状,3~6节。同种具无翅和有翅型类型,有翅个体有单眼,翅2对,前翅比后翅大;无翅个体无单眼。头胸部之和大于腹部。尾片多样,腹管有或无。

图1-46 蚜总科 (引自黄少彬,2006)

蚜虫的生活史较复杂,行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具周期性孤雌生殖现象,一般春夏两季进行孤雌胎生,在秋冬季出现雄蚜,雌雄交配后产生的新个体越冬。有迁移习性,如因生活场所转换而产生的季节性迁移或从一种寄主迁移到另一寄主等。1年发生的世代数与各地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世代重叠明显。被害叶片常变色,或卷曲凹凸不平,或形成虫瘿,或畸形等,可传播病毒,分泌的蜜露可诱发煤污病。(见图1-46)危害咖啡的种类有橘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等。

(7)蚧总科(Coccoidea):通称介壳虫,体小,长0.5~5mm不等。各虫态跗节为1节,爪1个。雌雄异型,雌成虫形态多样,虫体头、胸腹分节不明显,无翅,足多退化或消失,喙短,口针特长,固定在植物上不动,体被有蜡质或介壳,经历卵、若虫(1、2、3龄)、成虫3个虫态,渐变态。雄成虫体分节明显,触角丝状、念珠状或刚毛状等;有足和1对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口器退化;常具单眼,少有复眼;腹末常有2根或1丛白色蜡丝。雄虫经历卵、若虫(1、2龄)、蛹、成虫4个虫态,属过渐变态。能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是多种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危害咖啡的有蚧科(Coccidae)、粉蚧科(Pseudococcidae)等。

①粉蚧科:体小,长2~5mm,雌成虫长卵形,体节分节较明显,体壁柔软,常被有白色蜡粉。前胸背板与头部无明显界限,而前胸与中胸及中胸与后胸之间的界限则较明显,腹部背板的各体节均较明显。肛门位于腹末的背面,具发达的肛环,有时肛环陷入体内形成肛筒;大多具背裂和腹裂。雄成虫纤细,体分节明显,触角3~10节,单眼4~6个,无复眼;多有1对前翅,腹部倒数第2节有2个管状腺,腹末有1对白色蜡丝。(见图1-47)

图1-47 粉蚧科 (引自李成德,2004)

本科雌成虫常有各种蜡粉或蜡块覆盖,产卵时常分泌棉絮状或绒毛状卵囊,局部或完全覆盖虫体。危害咖啡的种类有咖啡根粉蚧(Planococus lilacinus)和柑橘粉蚧(Planococcus citri)等。

②蚧科(或蜡蚧科):雌虫长卵圆形、卵形、球形,外被蜡粉或坚硬蜡壳。体分节不明显,腹部无气门,末端具臀裂,肛门上盖有2块三角形肛板。雄成虫有翅或无翅,触角念珠状或丝状,10节。无复眼,单眼2~3对。足长而发达,交配器短,腹部末端有2根长的白色蜡丝。(见图1-48)危害咖啡的种类如咖啡盔蚧(Saissetia coffeae)、咖啡绿蚧(Coccus viridis)。

图1-48 蚧科 (引自李成德,2004)

(四)缨翅目

缨翅目通称蓟马。体小而细长,成虫体色多为黑色或黄褐色。口器为锉吸式。触角短,6~11节。前后翅均为膜质,狭长,翅缘具长而整齐的缨毛,翅内无翅脉或最多2条纵脉。足短小,末端有可伸缩的端泡。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体色较浅。行过渐变态。有外生翅芽的前蛹期,是介于渐变态与完全变态的中间类型,1~2龄若虫翅芽不外露。多为植食性。该目主要有蓟马科(Thripidae)、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等,危害咖啡的主要是蓟马科的种类。

蓟马科:体长通常为0.7~3mm,体黑色或暗褐色。触角6~8节,第3~4节有锥状感觉器。翅有或无,有翅型则翅狭长,翅端尖;前翅常有2条纵脉而无横脉。雌虫腹末圆锥状,产卵器发达,锯齿状,末端向下弯曲,卵产于寄主组织中。(见图1-49)多为植食性。危害咖啡的蓟马如温室网纹蓟马(Heliothrips haemorhoidalis Bouche)等。

1.成虫 2.头部和前胸 3.触角

图1-49 蓟马科 (引自李成德,2004)

(五)鞘翅目

鞘翅目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1个目,全世界已知的约有33万种,中国约有7000种。体微小至大型(0.25~150mm),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多无单眼。触角多为11节,形状多样,有丝状、念珠状、锯齿状、棍棒状、膝状、鳃片状等。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角质硬化为鞘翅,翅脉消失,已失去飞翔的能力,主要起保护身体和后翅的作用;后翅膜质,比前翅大,不用时折叠于前翅下。跗节3~5节,其数目是分科的重要依据。幼虫多无腹足,称寡足型,有的种类为无足型。食性较复杂,有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等,完全变态。可分为肉食亚目(Adephaga)和多食亚目(Polyphaga)。

1.肉食亚目

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能自由活动,第1腹板中间完全被后足基节窝分割开,前胸背板与侧板有明显的分界线。跗节5节,触角多为丝状。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性。

(1)虎甲科(Cicindelidae):体常有金属光泽和鲜艳的斑纹,狭长。头大,下口式,复眼大而突出,头宽于或等宽于前胸。触角丝状,11节,生于两复眼之间。鞘翅长,常盖住整个腹部。足细长,成虫行走迅速;雄虫前足第1~3节跗节具毛,此特征可区别雌雄虫。幼虫寡足型,第5腹节有1对倒钩,白天活动,肉食性。如中华虎甲(Cicindela chinensis)。(见图1-50)

(2)步甲科(Carabidae):通称步行虫,体黑色或褐色,少数类群有鲜艳的颜色。头前口式,稍窄于前胸。触角丝状,11节。鞘翅上多具刻点、颗粒或脊纹,个别种类无后翅。足多细长,适于行走。幼虫寡足型,细长,尾部具1对伪足。肉食性,捕食一些小型昆虫、蚯蚓、蜗牛等。如金星步甲(Calosoma chinense)。(见图1-51)

图1-50 虎甲科 (引自李成德,2004)

图1-51 步甲科 (引自李成德,2004)

2.多食亚目

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能自由活动,第1腹板不被后足基节窝分割,前胸背板与侧板无明显的分界线。跗节3~5节。食性杂。

(1)瓢虫科(Coccinellidae):体小至中型,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半球形,形似瓢而得名。头小,大部分隐藏于前胸背板下。触角锤状或短棒状,11节,端部3节特别膨大。鞘翅发达,盖住整个腹部,翅面上常有斑纹。跗节似3节,爪1对,具齿。幼虫体寡足型,胸足细长,行动活泼,体上常有枝刺或带毛的瘤突。多为肉食性,捕食蚜虫、介壳虫等,如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见图1-52);少数为植食性,如茄二十八星瓢虫(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全世界记录有4200种,我国约300种。

1.成虫 2.幼虫 3.跗节(似3节)

图1-52 瓢虫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2)天牛科(Cerambycidae):体坚硬,多为长圆筒形,略扁。成虫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多为鞭状(有的也称丝状),着生于额突上,常超过体长,至少超过体长的一半。复眼发达,环绕触角基部着生,肾形。胸足胫节有2个距,跗节隐5节。幼虫肥胖,乳白色,无足;腹部前6~7节背面常有卵形肉质突起,称步泡突,便于在坑道内爬行。(见图1-53)

成虫白天活动,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1个刻槽,每1个刻槽只产1粒卵。幼虫孵化后初在树皮下蛀食,后钻入木质部危害,形成不规则坑道。危害小粒种咖啡的主要是咖啡旋皮天牛和咖啡灭字虎天牛等。

(3)叶甲科(Chrysomelidae):常称金花虫,体一般中小型,呈圆形、椭圆开或短圆柱形等。触角丝状、锯齿状或向端部逐渐变粗的棒状,11节;较短,常不及体长的一半。复眼圆形,无额突,不环绕触角基部。前足基节横向,胫节端部无明显的距或仅后足胫节有1个较大的距;跗节隐5节。幼虫体肥,寡足型,胸足发达。体背面常有枝刺、瘤突等附属物。多以成虫、幼虫取食植物叶片,有少数潜叶或钻蛀危害。成虫具假死习性。(见图1-54)危害咖啡的有赤翅长颈金花虫(Lilioceris cyaneicollis)、黑额光叶甲(Physosmaragdina nigrifrons)及黄守瓜(Aulacophorafemoralis)等。

1.成虫 2.头部 3.幼虫

图1-53 天牛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 0)

1.成虫 2.胫节和跗节 3.幼虫

图1-54 叶甲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4)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成虫体中至大型,触角7~11节,鞭节为鳃片状。前胸背板发达,鞘翅较短,臀板外露。前足胫节扩展,外缘具齿,多为不发达的开掘足;中、后足较近,跗节5节。腹部可见6~7节。幼虫体肥胖,多皱褶,呈“C”形弯曲,寡足型,统称蛴螬。成虫常食叶,有的种类也危害花或果实;幼虫常栖息于土中或腐殖质内,危害植物的根、块茎和刚萌发的种子。(见图1-55)

①花金龟科(Cetoniidae):成虫体中至大型,体背面常较扁而阔,小盾片大。头部两侧复眼前方明显内凹,胸部及鞘翅上具斑点,鞘翅外缘近肩角处内凹,此处的腹板露出一部分,有2对以上气门外露,足2爪等大。成虫有访花习性,白天活动。全世界记载的有3000多种,我国约有200多种。如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jucunda)。

②丽金龟科(Rutelidae):成虫体小至中型,身体具金属光泽,体色美丽。后足胫节上有2个端刺,2爪不等大,外爪大于内爪(尤其后足更明显)。多傍晚活动,成虫取食叶和花,幼虫危害根系。全世界已知近3000种,我国约400种。如红脚绿金龟(Anomala cupripes)。

③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成虫体中至大型,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常具金属光泽。触角的鳃片部发达。前足开掘足;后足位于身体中部,接近中足,胫节上有2个端刺,2爪等大。鞘翅常盖不住腹部,腹末可见,最后1对气门外露。成虫常夜间活动,取食叶、花和果实;幼虫生活于地下,取食根系。全世界已知超过10000种,我国已知的有500余种。如棕色金龟(Holotrichia titanus)。

(5)象甲科(Curculionidae):通称象鼻虫。体微小至大型。头常向前延伸呈象鼻状。头前口式,喙宽短或长而弯曲;触角膝状、丝状或棒状等,末端3节膨大成锤。跗节为隐5节,爪1对。幼虫多黄白色,背面多横皱,体肥胖而弯曲,头部发达,多为无足型。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成虫多产卵于植物组织内,幼虫多危害种子、果实等。(见图1-56)全世界已记载40000余种,我国有400多种。如咖啡豆象(Araecerusfasciculatus)。

1.成虫 2.幼虫

图1-55 金龟总科代表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图1-56 象甲科 (引自黄少彬,2006)

(6)龟甲科(Cassididae):通称龟甲。体多小型,成虫体形似小龟。身体背面隆起,周缘敞出,头部多隐藏于前胸下;前胸及鞘翅边缘敞出部分透明。触角丝状,11节。前翅光洁或有脊线、刻点及小瘤等,鞘翅上的刻点排列成行或不规则。以成虫、幼虫取食寄主叶片,形成缺刻或穿孔。(见图1-57)全世界有2400余种,我国已知16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危害咖啡的如甘薯小绿龟甲(Taiwania circumdata)和甘薯梳龟甲(Aspidomorphafurcata)。

(7)小蠹科(Scolytidae):体小型,成虫多呈圆柱形,褐色、黑褐色或黑色等。头部略向前延伸,短喙状。触角膝状,末端3~4节膨大成锤状;复眼圆形或肾形,有的种类分离成2部分。腹部可见5~6节。足跗节5节。多数种类蛀食衰弱木、濒死木枝干,也有种类侵入健康植株及蛀食果实等。危害咖啡的如咖啡黑枝小蠹(Xylosandrus compactus)及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见图1-58)

图1-57 龟甲科成虫和幼虫 (引自李成德,2004)

图1-58 小蠹科 (引自李成德,2004)

(六)鳞翅目

鳞翅目包括蝶类和蛾类,全世界已知约有20万种,是昆虫纲中的第2大目。体小至大型,体长3~77mm,翅展3~265mm,复眼发达。触角细长多节,蛾类中有丝状、栉齿状、羽毛状等,蝶类为球杆状。口器虹吸式。前后翅均为膜质(有的种类雌性无翅),翅面覆盖鳞片,常有各种斑纹和线纹,纵脉不超过15条,前后翅均有1个中室。跗节5节,少数种类前足退化,跗节减少。幼虫为多足型,除3对胸足外,腹部还有2~5对腹足。完全变态。一般为植物性,多数以幼虫危害,大多将叶咬成孔洞、缺刻,有的卷叶、潜叶,有的钻蛀果实、枝干,有的则在土中危害植物的根茎等。根据触角类型、活动习性和静息时的形态,鳞翅目可分为异角亚目(Heterocera)(蛾类)和锤角亚目(Rhopalocera)(蝶类)。

1.木蠹蛾科

木蠹蛾科(Cossidae)成虫体小至大型,体粗壮多毛;体灰褐色,翅面上常有黑色斑纹。无喙或退化。触角线状、栉齿状或基部双栉齿状而末端线形。前翅中脉主干在中室内分叉,R4与R5共柄;后翅Sc+R1与R2分离。幼虫粗壮,光滑少毛,多为红色或黄白色,蛀干或枝条,有的种类将粪便推出并粘连在枝条上。如咖啡木蠹蛾(Zeuzera coffeae)。(见图1-59)

2.蓑蛾科

蓑蛾科(Psychidae)俗称袋蛾、避债蛾。雌雄异型,雄成虫具有2对翅,触角双栉齿状,喙消失,翅面上的毛或鳞片稀少而近于透明;翅僵很大。雌成虫无翅,幼虫型,触角、口器和足不同程度退化,生活于幼虫所织袋内。幼虫胸足发达,5对腹足,吐丝缀叶或小枝等造袋,形似巢,隐居其中,并携袋取食,头、胸伸出袋外食叶。危害咖啡的有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和白囊蓑蛾(Chalioides kondonis)等。(见图1-60)

图1-59 木蠹蛾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1.雄成虫 2.雌成虫

图1-60 蓑蛾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3.刺蛾科

刺蛾科[Eucleidae(Limacodidae)]成虫体短粗多毛,多为黄色、褐色或绿色。喙退化。触角雄蛾为羽状,雌蛾为丝状。翅短而阔,体及翅密被较厚的鳞毛。常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短而肥,蛞蝓型,头缩入前胸,取食时伸出;体分节不明显。胸足短小,腹足吸盘状。身体上生有刺枝和毒毛,有些种类较光滑或具瘤,颜色鲜艳,俗称洋辣子。有些种类的茧上有花纹,形似雀蛋。危害咖啡的已记录有60种,如黄刺蛾( Cnidocampa flavescens )、丽绿刺蛾( Latoia lepida )、褐边绿刺蛾( Latoia consocia )、胶刺蛾( Belippa horrida )等。(见图1-61)

4.天蛾科

天蛾科(Sphingidae)成虫体中至大型,色泽美丽,飞翔敏捷;体粗壮多毛,纺锤形。喙多发达,等于或长于体;有少数喙退化。触角丝状、棒状或栉齿状,端部有曲成钩。前翅大而狭长,翅顶角尖,呈钝三角形;后翅小。成虫飞翔能力强,常飞行于花丛间吸食花蜜;多数夜间活动,少白天活动。幼虫圆筒形,绿色或色彩鲜艳。每1节腹节有6~8条环纹,第8腹节背面有1尾角,食叶。危害咖啡的如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 hylas)等。(见图1-62)

1.成虫 2.幼虫

图1-61 刺蛾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图1-62 天蛾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5.夜蛾科

夜蛾科(Noctuidae)是鳞翅目最大的科。成虫体色及大小变化较大,多中至大型、颜色深暗;体粗状多毛。头小,复眼大,喙发达。触角丝状,雄蛾为栉齿状。前翅狭长,常有横带和斑纹;后翅宽,多为浅色。夜间活动,趋光性强。(见图1-63)

1.成虫 2.脉相

图1-63 夜蛾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幼虫体小至中型,有腹前胸腺;多数种类具原生刚毛,少数具毛瘤、枝刺或次生刚毛。一般有5对腹足。根据其危害习性可分为:①夜盗性种类:多为暗色,白天潜伏于土壤中,夜间活动取食,咬食植物及幼苗根、茎,称地下害虫。如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②裸栖性种类:多为绿色或较鲜艳,生活于植物表面,为食叶害虫。如粉条巧夜蛾(Oruza divis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③钻蛀性种类:以幼虫钻进植物根茎、花或果等组织或器官内危害。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等。

6.潜叶蛾科

潜叶蛾科(Lyonetiidae),小型蛾类,翅展10mm左右。无单眼。触角细长,达前翅的2/3,第1节很阔,能盖住复眼形成“眼帽”。前翅狭,顶角尖,脉序不完全,中室细长,顶端和后缘具缘毛;后翅披针形,脉更少,无中室,有长缘毛。卵扁平。幼虫体扁或呈圆筒形,胸足和腹足完整或退化,有足则趾钩单列,潜叶性。危害咖啡的如咖啡潜叶蛾(Leucoptera coffeella)。(见图1-64)

图1-64 潜叶蛾科代表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1.成虫 2.脉相

图1-65 尺蛾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7.尺蛾科

尺蛾科(Geometridae)成虫体小至中型,瘦长。翅大而薄,飞翔能力差,休息时四翅平展;前、后翅颜色多相似,四翅展开后,常有波状纹相连;少数种类的雌蛾无翅或退化。幼虫体表面光滑具原生刚毛;有些种类身体上有小突起,或管状突起等构造。多数只有2对腹足(着生于第6和第10腹节)。体色、体形似树枝,具拟态,行走时弓背如同手指量尺寸一样,故称造桥虫、尺蠖等。全世界有10000种以上,中国有1000多种,在咖啡上已发现约40种,如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小四点波姬尺蛾(Idaea trisetata)等。(见图1-65)

8.毒蛾科

毒蛾科(Lymantridae)成虫体中至大型,粗壮多毛,停息时多毛的前足伸向前方;无单眼,下唇须和喙退化,雌蛾腹部末端有肛毛簇。触角双栉齿状,雄性的栉齿长于雌性。翅发达,多数种类翅面上被鳞片或细毛,少数种类雌虫翅退化或无翅。前翅M3,R 2 5 共柄;后翅Sc+R 1 与Rs在中室基部1/3处相接。(见图1-66)多黄昏或夜间活动。幼虫具长短不一的毛簇,第6和第7腹节背面中央有1个或仅第7腹节有翻缩腺(毒腺),毒毛与毒腺相连。杂食性。全世界已知约2700种,我国超过360种,危害咖啡的有双线盗毒蛾(Porthesia scintillans)、榕透翅毒蛾(Perina nuda)等。

9.灯蛾科

灯蛾科(Arctiidae)成虫体小至大型,体粗壮多毛。触角线状或双栉齿状;喙退化或缺失。腹部多为红色、黄色,常具深色或黑色条纹或斑点。前翅三角形,M2、M3与Cu脉接近,后翅Sc+R1与Rs自基部合并,至中室中部或以后才分开。成虫趋光性强,夜间活动。幼虫体多被有次生刚毛,着生于毛瘤上;背面无毒腺。中胸在气门水平上有2~3个毛瘤。幼虫受惊时,有卷曲身体的习性。食性较杂。茧由幼虫吐丝和体管理层组成。全世界已知约有3000种,我国约有300种,危害咖啡的有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八点灰灯蛾(Creatonotus transiens)及斑腹鹿子蛾(Eressa confinis)等。(见图1-67)

1.成虫 2.幼虫 3.脉相

图1-66 毒蛾科 (引自张执中,1991)

1.成虫 2.脉相 3.幼虫

图1-67 灯蛾科 (引自张执中,1991)

10.斑蛾科

斑蛾科(Zygaenidae)成虫体小至中型,身体狭长光滑,颜色较鲜艳。有单眼,口器发达。触角雌蛾为丝状或棍棒状;雄蛾多为栉齿状。翅脉序完全,翅面上的鳞片稀薄,呈半透明状;前、后翅中室内有M脉主干;后翅Sc和R在中室前缘中部连接。(见图1-68)个别种类在后翅上还具有燕尾形突出,似蝴蝶。白天喜飞翔于花丛间。幼虫头小,缩入前胸内,身体上具毛瘤,其上生有短刚毛。趾钩单序中带式。在我国已知的种类超过140种,如危害咖啡的红颈斑蛾(Arbudas leno)、蝶形锦斑蛾(Cyclosia papilionaris)及豹点锦斑蛾(Cyclosia panthona)等。

11.卷叶蛾科

卷叶蛾科(Tortricidae)成虫体中型或小型,体色多为褐、黄、棕或灰色等。前翅近长方形,外缘较直,翅尖突出,静止时两翅全拢叠于背上,呈钟状或屋脊状。前翅的翅脉均从基部或中室直接发出,Cu2出自中室下缘近中部处;后翅Sc+R1与Rs分离。(见图1-69)幼虫体小型,圆柱状,体色多为绿色,为白色、粉红、紫色或褐色等。食性较杂,有卷叶、缀叶、蛀食嫩梢、蛀果及种子等习性。全世界已知超过5000种,我国已知近600种,如危害咖啡的有柑橘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三角星小卷蛾(Statherotis leucaspis)等。

1.成虫 2.幼虫 3.脉相

图1-68 斑蛾科 (引自张执中,1991)

1.成虫 2.脉相 3.幼虫

图1-69 卷叶蛾科 (引自张执中,1991)

12.螟蛾科

螟蛾科(Pyralidae)成虫小至中型,体细长,腹部末端尖削。静止时常有3种姿势,即筒形,屋脊状或三角形。有单眼,触角细长,多为线形,偶有栉齿状或双栉齿状。前翅狭长或三角形,R3与R4常在基部共柄;后翅宽大,Sc+R1与Rs在中室外短距离愈合或委很接近,而M1与M2基部远离。腹部一般可见7节,基部有鼓膜听器。(见图1-70)幼虫体光滑,无次生刚毛,腹足正常。多为植食性。有卷叶、缀叶或钻蛀习性等类型。目前世界已知约有2.5万种,我国有11个亚科2000多种,如危害咖啡的有甜菜白带野螟(Hymenia recurvalis)等。

1.成虫 2.幼虫 3.脉相

图1-70 螟蛾科 (引自张执中,1991)

13.粉蝶科

粉蝶科(Pieridae)成虫体中型,翅多为白色、黄色或橙色,有黑色斑纹;少数种类有红色或橙色斑纹。前足正常,与中、后足等大,爪2分叉。前翅近三角形;后翅外缘整齐,内缘凸出。(见图1-71)幼虫圆筒形,颜色单一,多为黄色或绿色,体表光滑或有细毛,每1个体节常分为许多个小环节。可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蔷薇科等植物,如菜粉蝶(Pieris rapae L.)等。

14.凤蝶科

凤蝶科(Papilionidae)成虫体大型,颜色较鲜艳,飞翔能力强。翅底色为黄色或绿色,带有黑色斑纹;或底色为黑色而带有蓝色、绿色、红色等色斑。后翅外缘波状,臀角处常有尾状突;内缘凹入。与中、后足比较,有些种类前足稍小或退化。(见图1-72)幼虫体多光滑无毛,后胸显著隆起,前胸背面中央有1翻缩腺,受惊时常翻出体外呈“Y”字形或“V”字形,能散发臭气。主要危害芸香科等植物,我国已记载有90多种。如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等。

图1-71 粉蝶科

图1-72 凤蝶科 (引自黄少彬,2006)

(七)双翅目

双翅目包括蚊、虻、蝇三类。体微小至大型,头为球形或半球形,活动自如,凸面在前,凹面在后。复眼大,常占头部大部分;多为3个单眼,少数无单眼。触角线状、具芒状、环毛状等。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等。成虫只有1对前翅,膜质,光滑,或有毛或鳞片;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部分节明显,一般蚊类11节;蝇类仅见4~5节,其余数节内缩形成伪产卵器。完全变态。幼虫根据头部的发达程度可分为:①全头型(蚊),被蛹;②半头型(虻),离蛹;③无头型(蝇),围蛹。食性复杂,有植食性、腐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

1.大蚊科

大蚊科(Tipolidae)体细长,头大,无单眼。触角雌性为丝状,雄性为栉齿状或锯齿状。多数种类中胸背板有1“V”字形沟。翅狭长,Sc脉近端部弯曲,2条A脉伸达翅缘;平衡棒细长。雌虫产卵器瓣状。(见图1-73)幼虫后气门式,肛端具可伸缩的肉质突起。目前全世界已知超过1.5万种,我国已知达800种以上,如大蚊(Holorusia sp.)等。

2.潜叶蝇科

潜叶蝇科(Agromyzidae)体小或微小,长1.5~4mm,一般为黑色或黄色,少数种类有绿色、蓝色或铜色闪光。有单眼鬃、后顶鬃、口鬃、上眶鬃和下眶鬃。触角芒生于背面基部。翅大,腹部扁平,雌虫第7腹节长而骨化,不能伸缩。雌虫可见6个体节,雄虫可见5个体节。(见图1-74)幼虫蛆式,前胸气门生在近背中线处,较接近。全为植食性,潜在叶的组织内,取食叶肉而残留表皮,造成各种形状的隧道。危害咖啡的如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等。

图1-73 大蚊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图1-74 潜叶蝇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3.寄蝇科

寄蝇科(Tachinidae)体黑色、褐色或灰色等,触角芒光滑;中胸下侧片具鬃,胸部后小盾片发达。成虫产卵寄生于寄主体上、体内或寄主的食料上。幼虫多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对抑制咖啡害虫的繁殖有重要作用。(见图1-75)如茸毒蛾寄蝇等。

4.食蚜蝇科

食蚜蝇科(Syrphidae)体中至大型,外观似蜜蜂,体常具蓝、绿等金属光泽或各种斑纹。触角3节,具芒状。前翅R4 +5 与M1 +2 脉间常有1条伪脉。成虫活泼。幼虫似蛆,常能在蚜虫聚集处见到,有时也在污水粪池处见到。食性较复杂,有捕食性、植食性或腐食性等。如黄颜食蚜蝇(Syrphus ribessi L.)等。(见图1-76)

图1-75 寄蝇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图1-76 食蚜蝇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八)膜翅目

膜翅目包括蜂类和蚂蚁。体微小至大型,复眼发达。触角有丝状、膝状或锤状等。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膜质,前翅大,后翅小;翅脉常形成许多闭锁的翅室或翅脉退化,后翅前缘有翅钩与前翅连锁。腹部第1节常与后胸愈合形成“并胸腹节”,胸腹间常形成细腰,植食性种类例外。雌虫产卵器发达,有锯齿状、锥状或针状。完全变态。

幼虫有两种类型:①广腰亚目,如叶蜂类的幼虫为多足型,有3对胸足和6~8对腹足,多为植物食性,潜叶、蛀茎等。②细腰亚目,幼虫为无足型,生活于巢内或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有肉食性和植食性种类。

与咖啡有关的主要有寄生性天敌昆虫,如姬蜂科、茧蜂科等;另外还有切叶蜂以及传播咖啡粉蚧和危害咖啡根、茎的蚂蚁类等。

1.切叶蜂科

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属蜜蜂总科(Apoidea)中的一个科。外形似蜜蜂,色暗,头大,和胸部一样阔,触角较短,膝状。体上常有蓝色、紫色的缘毛及白、黄、褐色或红色毛。上唇大,下唇舌细长;上颚长面尖锐,末端常有齿。足长有毛,雄性基节有齿,无采花粉的构造。多数种类雌成虫腹面有颜色鲜艳的毛簇,雄性腹末有缺刻或呈齿状。因常切取椭圆形的植物叶片并带回蜂巢内而得名。雌蜂喜独居,与雄蜂交配后在土中、枯树树洞内或房屋梁柱上,用带回的碎叶做巢或包裹所产的卵。如中国切叶蜂(Megachile chinensis)等。(见图1-77)

2.蚁科

蚁科(Formicidae)通称蚂蚁。体多为黑色、褐色、黄色等,头部较阔。触角膝状或肘状,4~13节,柄节很长;复眼小,头顶上有3个单眼。有性个体有2对翅,翅脉简单,只1~2肘室及盘室;工蚁无翅。口器发达,上颚形状多样,因不同型而有差异。前足的距大而呈梳状,跗节5节。具细腰,腹部第1节或1~2节显著紧缩形成小结(称腹柄结)。多数种类有多型现象,属社会性昆虫,有肉食性、植食性或杂食性种类。(见图1-78)在咖啡园内的蚂蚁多为捕食其他害虫的种类,如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等。据记载,在南美及加勒比地区有切取咖啡叶片的蚂蚁,如切叶蚁属(Atta)和顶切叶蚁属(Acromyrmex)的种类。

图1-77 切叶蜂科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图1-78 蚁 科 (引自李成德,2004)

3.姬蜂科

姬蜂科(Ichneumonidae)体小至大型,细长。触角丝状多节。前胸背板两侧延伸和肩板相接触。前翅翅痣下外方常有1个四角形或五角形小室,有2条回脉和3个盘室,具小室和第2回脉是姬蜂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胸腹节常有雕刻纹,腹部细长,其长度约为头胸的2~3倍。雌性腹部末节腹面纵裂,产卵器可从末节前伸出。多寄生于其他昆虫的幼虫和蛹内,是抑制咖啡鳞翅目害虫的重要益虫。(见图1-79)如黑巴达姬蜂(Baltazaria nigribasalis)等。

4.茧蜂科

茧蜂科(Braconidae)体微小至小型,体长2~12mm,产卵器较长,有的甚至可达体长的10倍。外形似姬蜂,但前翅脉序简单,通常无小室或不明显,只有1条回脉和2个盘室。卵多产在其他寄主体内,幼虫内寄生,有多胚生殖现象,是抑制咖啡鳞翅目害虫的重要益虫。(见图1-80)如刺蛾茸茧蜂(Apanteles parasae)等。

图1-79 姬蜂科成虫及前翅 (引自李成德,2004)

图1-80 茧蜂科成虫及前翅 (引自李成德,2004)

(九)竹节虫目

竹节虫目通称竹节虫,体中到大型,长3~30cm;体躯呈棒状或阔叶状,具拟态现象,似竹节、树枝或叶片;体色多为褐色或绿色。头前口式,口器咀嚼式;复眼小,无单眼;触角线形,短或长。后胸和第1腹节常愈合,腹部较长,环节相似,尾须不分节。前翅短,皮革质;后翅膜质,有较大的臀区;有的种类无翅。足基节左右远离,跗节5节。(见图1-81)渐变态,植食性。少见雄虫,因此多为单性生殖。全世界有3000多种,中国已知3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危害咖啡叶片、浆果的巨型竹节虫(Pharnacia serratipes)等。

图1-81 竹节虫目 (引自李成德,2004)

(十)螳螂目

螳螂目体中到大型,头三角形,下口式;复眼发达,触角多为线形,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极长,能活动。前足为捕捉足,腿节腹面具凹槽,胫节上有镰刀状锯齿;腿节与胫节折叠有利于嵌住猎物。跗节3节,无中垫。前翅为复翅,后翅膜质扇状,休息时叠于体背面。腹部肥大,产卵器退化。(见图1-82)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肉食性。螳螂分布广泛,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丰富,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有2000多种,我国约有150种,是咖啡园内重要的益虫,如中华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等。

图1-82 螳螂目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十一)脉翅目

脉翅目头下口式,能活动;口器咀嚼式;触角细长,丝状、念珠状、梳状或棒状;单眼3个或无。前胸短小;翅2对,膜质,大小和形状相似;翅脉密而多,网状,在边缘多分叉,有少数种类翅脉少而简单。跗节5节。卵多为长卵形或有小突起,草蛉科(Chrysopidae)昆虫有的卵有丝质长柄。完全变态。全世界已知约6000种,中国记载的约200种。

草蛉科:身体细长,柔弱,体色多为绿色、黄色或灰白色,复眼相距较远,有金色闪光。触角长丝状。前后翅透明,形状和脉序非常相似,翅脉网状,前缘区横脉较多,不分叉。卵有丝质的长柄。(见图1-83)草蛉科是取食咖啡园内蚜虫等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如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t)等。

1.成虫 2.幼虫

图1-83 草蛉科成虫和幼虫 (引自北京农业大学,1980)

(十二)螨类

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螨类体形微小,多在2mm以下;身体柔软,圆形或卵圆形;多为红色、绿色或黄色等;无触角和翅;具1~2对单眼,无复眼;足2对或4对。身体可分为颚体段和躯体段两部分,颚体段由螯肢、须肢、气门沟等组成;躯体段又可分为前足体段、后足体段和末体段。(见图1-84)有的又将其分为前体段(包括颚体段和前足体段)和后体段(包括后足体段和末体段)。口器由于食性不同可分为咀嚼式和刺吸式2类,危害咖啡的为刺吸式口器的种类。

多为两性生殖,有些种类进行孤雌生殖,卵生。个体发育一般经历卵、幼螨、若螨和成螨4个阶段。雌性若螨阶段又可分为第1若螨和第2若螨;雄性没有第2若螨。幼螨2对足,若螨及成螨4对足。繁殖速度快,1年少则2~3代,多则20~30代。食性较复杂,有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等。植食性种类刺吸植物汁液,引起叶子变色、脱落,使柔嫩组织变形,或形成虫瘿等。

图1-84 螨类体躯分段 (引自黄少彬,2006)

1.叶螨科

叶螨科(Tetranychidae)俗称红蜘蛛、黄蜘蛛。体微小,圆形或长圆形,一般0.4~0.6mm,多为红色、暗红色、绿色或黄色等。成螨4对足,无触角和翅;螯肢特化为口针和口针鞘;须肢6节,有拇爪复合结构,气门沟发达,雌雄异型,雌螨末体段圆钝,雄螨末体段尖削。背面具刚毛,植食性,多吸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表面出现灰白色小点,失绿、失水,导致生长缓慢,严重时落叶枯死。(见图1-85)如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等。

2.瘿螨科

瘿螨科(Eriophyidae)体微小,一般不超过0.2mm,肉眼几乎看不见,蛆形。前体段背板呈盾形;后体段直,体上有许多横向环纹。螯肢针状,短小。仅前足体上2对足。植食性,存在寄主专化性,吸食寄主植物叶片、芽或果实汁液,受害部位常出现变色、畸形或形成虫瘿等症状,并能传播植物病毒病害。如荔枝瘿螨(Eriophyes litchi)和柑橘锈壁虱(Aceria sp.)等。(见图1-86)

图1-85 叶螨科 (引自黄少彬,2006)

图1-86 瘿螨科 (引自黄少彬,2006) 7U6nfVhpB/NHaW6UKp0EPHvg+0d/xvmmZi4UiRc4FHa2lA4iuldKH37xJqRadnM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