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我国地方猪种

地方猪种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驯化、选育、发展起来的猪种。因原产地域分布、体型外貌特征、生产性能、选育方向的不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地方猪种。据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记载,中国有地方猪种76个(不包含区域性品种),分别为:乌金猪(含大河猪、昭通猪、柯乐猪、梁山猪4个区域性品种)、保山猪、高黎贡山猪、明光小耳猪、滇南小耳猪、撒坝猪、藏猪(含迪庆藏猪、西藏藏猪、四川藏猪、合作猪4个区域性品种)、汉江黑猪、八眉猪、兰屿小耳猪、荣昌猪、内江猪、雅南猪、关岭猪、白洗猪、江口萝卜猪、黔北黑猪、黔东花猪、香猪、成华猪、两广小花猪(含陆川猪、广东小耳花猪、墩头猪3个区域性品种)、桂中花猪、巴马香猪、德保猪、蓝塘猪、粤东黑猪、大花白猪、湘西黑猪、黔邵花猪、宁乡猪、华中两头乌猪(含沙子岭猪、蓝利猪、通城猪、赣西两头乌猪、东山猪5个区域性品种)、大围子猪、阳新猪、清平猪、确山黑猪、南阳黑猪、莱芜猪、大蒲莲猪、玉江猪、乐平猪、杭猪、赣中南花猪、滨湖黑猪、武夷黑猪、莆田猪、闽北花猪、槐猪、官庄花猪、皖浙花猪、圩猪、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仙居花猪、嵊县花猪、兰溪花猪、嘉兴黑猪、金华猪、岔路黑猪、碧湖猪、沙乌头猪、米猪、梅山猪、姜曲海猪、淮猪(含淮北猪、山猪、灶猪、定远猪、皖北猪、淮南猪6个区域性品种)、二花脸猪、东串猪、浦东白猪、枫泾猪、民猪、河套大耳猪、马身猪、隆林猪、湖川山地猪(含恩施黑猪、盆周山地猪、合川黑猪、罗盘山猪、渠溪猪、丫杈猪6个区域性品种)、五指山猪、海南猪、桃园猪。这些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各有其体型体况、外貌特征和性能特点,本书不一一介绍,只着重介绍分布在云南的地方猪种和部分外省地方品种。

一、云南省地方猪种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贵高原,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资源也较为丰富,中国地方猪种中分布在云南的就有10个品种,特详细介绍如下。

(一)乌金猪

乌金猪(Wujin Pig)是地地道道的本地猪,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三省的接壤地区。1974年养殖专家们发现会泽、宣威及贵州威宁的猪种为同种异名,就以其生长在乌蒙山系而统一命名为“乌蒙猪”。1976年云、贵、川三省联合普查,养殖专家发觉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20多个县的本地猪都为同一个品种,这些县都在乌蒙山系和金沙江流域一带,就共同协商将这些地方的本地猪命名为“乌金猪”。

乌金猪头较轻,耳中等大小,颜面直或微凹,嘴筒稍长,额头多有旋毛;背腰平直或微凹,臀部倾斜尾稍长,后躯较前躯丰满,肋扁腹垂;四肢粗壮、结实;母猪乳头4~6对,公猪睾丸不太明显;被毛以黑色为主(占82%),火毛色次之(占15%),也有绝少量的花毛色(仅占3%)。详见图2-7。

图2-7 乌金猪公猪(左)、母猪(中)和群体(右)

乌金猪体型分大、中、小3个型。大型猪俗称“大八卦”,体格高大、体质粗糙结实,四肢高而粗壮,成年体长120cm以上,具有八卦头、眯缝眼,耳大下垂,腰身窄长,后腿飞节上部有皱褶,晚熟(通常1.5~2岁才出栏);中型猪俗称“二虎头”,体型中等,体躯宽,成年体长110cm左右,额头窄,有旋毛而皱纹浅,面稍平直,颈长,嘴筒中等长,背腰平直,体质粗壮,结构紧凑,后腿少皱褶,较早熟(1~1.5岁出栏);小型猪俗称“油葫芦”,体躯短而矮小,头小、嘴尖,耳小,向上微翘,颈粗短,背腰稍宽而微凹,腹部较大,四肢短细,早熟(1岁左右出栏)。

乌金猪性成熟早。一般40日龄左右的小猪就会有相互爬跨的行为,母猪3月龄初次发情,发情周期21天(18~22天),公猪3~6月龄可以初配,母猪4~5月龄可以配种,9~11月龄初产,妊娠期114天(范围在110~118天)。母猪的母性强,使用年限长,大多可以利用到6岁。

乌金猪产仔数少、仔猪初生重小。一般窝均产活仔5~12头,初生个体重0.81kg、初生窝重7.6kg。据有关测定研究,头胎平均产仔6.7头、二胎7.9头、三胎8.86头。早期生长缓慢,仔猪60日龄断奶个体重仅为12.75kg,390日龄育肥体重为:公猪113.64±34.68kg、母猪118.34±26.65kg;屠宰率为:公猪70.04%、母猪71.2%;瘦肉率为:公猪47.93%、母猪45.89%。

乌金猪是比较耐粗饲的猪种,常以糠麸、青绿饲料为主,添加玉米、马铃薯、红薯等饲喂,育肥期一般在360~450天,平均日增重在200~300g,料重比4~4.5∶1。

乌金猪腿部肌肉发达,后腿瘦肉的比例高,肉质细腻色泽好,肉香滋润,肌内脂肪含量高(达6.26%),风味独特,口感极佳,是上好的火腿腌制原料猪种。

乌金猪虽然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但产仔数偏少,生长缓慢,体格偏小,体型、毛色也不尽一致,需要通过选育和改良来加以改进。

(二)大河猪

大河猪(Dahe Pig)是中国西南地区脂肉兼用型优良地方土著猪种,属乌金猪的一个重要类型。因主产于富源县的大河、营上一带,历史上一直就叫大河猪。也因富源县大河、营上一带饲养的数量多、质量好而得名。为了保护并选育提高大河猪,1975年在富源县大河镇的黄梨建立了大河种猪场。从1976年开始,在云南农业大学连林生教授的主持下,开展了大河猪的保种选育工作。因保种选育工作的开展,大河猪的名气越来越大,1981年列入《曲靖地区地方主要畜禽品种志》,1986年列入《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1987年列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7~1993年,在连林生教授主持下,又开展了大河猪火毛快长品系选育研究和提高瘦肉率研究,育成了火毛快长品系,提高了瘦肉率,取得了较好的选育效果,被陈孝华、韩光维等老一辈养殖界专家们称为“中国的杜洛克”。大河猪已被农业部130号公告和662号公告两次公布为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大河猪在富源县的大河、营上一带饲养的数量最多,1974年普查时,大河、营上2个乡镇就有基础母猪9100多头,占当时富源全县基础母猪总数的45.5%。所以,大河猪的中心产区为富源县的大河、营上两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河、营上及与之相邻的竹园、墨红等乡镇,与竹园、墨红相连的麒麟区茨营、东山两乡镇的边远山区及与大河、营上相连的贵州盘县的边远山区也有少量分布。

大河猪产区主产玉米、洋芋、小麦、大麦、蚕豆、豌豆、荞麦和少量水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魔芋、银杏为主;饲料作物以芭蕉芋、黄白萝卜、瓜果、蔬菜为主,尤其盛产芭蕉芋,精、青、粗饲料来源丰富,给大河猪的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据《富源县志》记载,富源养猪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传“有人就有猪”。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过程中,利用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饲料资源,通过自繁、自养和自选,培育形成了具有一定外貌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大河猪。据资料记载,早在西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前,当地人民就养了一定数量的猪;明朝洪武年间,养猪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清朝康熙年间,“猪则全县居民挨家蓄养”,养猪已作为人们肉食供应和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到了民国年间,大河猪饲养量逐步发展增多,民国7年(1918年),大河猪存栏26312头,民国34年(1945年),达43800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大河猪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1952年达6.26万头,1957年达7.49万头,1965年达11.5万头,1973年达15.5万头。

由于大河猪长期用青草、菜叶、瓜薯类、芭蕉芋、黄白萝卜、豆糠、米糠等青粗饲料饲喂,具备了耐粗饲、抗病力强、好饲养的特点,因此深受当地和周边地区农民的欢迎,仔猪曾一度销往贵州省的兴义、盘县,云南省的昆明、江川、曲靖、宣威、会泽、罗平、沾益等地。

在当地人民长期自繁、自养、自选、培育、发展的基础上,1975年建立了专门开展保种选育和进一步提高大河猪生产性能的大河种猪场,建场后,从当地农村选购体型较好的大河猪公、母猪组建基础群体,开展提纯复壮选育工作。1987~1993年,云南农业大学连林生教授主持开展了大河猪火毛快长品系的选育研究和提高大河猪瘦肉率研究,进一步统一了毛色,提高了瘦肉率等有关生产性能。1993年以来又一直坚持群体继代的保种选育。在当地人民的长期自繁、自养、自选、培育和畜牧方面专家、教授、技术人员的辛勤研究及持续保种选育下,形成了现在的大河猪品系。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有性成熟早、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抗逆性强、耐粗饲、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好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产仔数少、生长慢、瘦肉率低的弱点,农村饲养条件下一般要一岁左右才能出栏。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养殖技术的全面推广运用,大河猪因瘦肉率低、饲料报酬低和养殖效益低等缺点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大河猪的养殖效益,从1956年起,富源县曾先后引进过内江猪、荣昌猪、巴克夏、克米洛夫、汉普夏、杜洛克、大约克等品种的公猪,与大河猪母猪进行杂交改良,但前期改良的面并不大。至1985年,全县面上使用的外来良种公猪仅19头,年杂交改良才612窝,仅占存栏母猪的4.6%。自1986年起,省、市、县加大了良种推广扶持力度,大力引进外地优良种猪进行杂交改良,1993年杂交改良面已达全县11个乡镇160个村办,良种杂交改良的母猪已占存栏母猪的80%以上。到2000年,全县有外来良种公猪208头,累计建立猪人工授精站点65个,良种杂交改良的母猪已占存栏母猪总数的90%以上。2006年,全县有外来良种公猪275头,除大河猪保种区和保种场外,其他地方的杂交改良面已达100%。

为保护好大河猪这一地方优良猪种,早在1975年就建立了大河种猪场,开展了大河猪火毛快长品系选育研究。1990年以来,富源县人民政府把大河的格宗、启铺、黄竹和竹园的团结、纳佐5个村委会划定为大河猪的自然保护区,使大河猪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但因效益问题,群体规模一直在下降。到2006年,富源全县仅有大河猪的纯种公母猪895头,其中母猪869头,公猪26头,分布在大河、营上、竹园、墨红等5个乡镇18个村委会比较偏僻的60个自然村的775户农户和大河种猪场,其中:大河种猪场有核心群7个家系,母猪74头,公猪26头;自然保护区中有母猪366头;其他自然村有零散母猪429头。之后,进一步加大保种选育力度,群体规模有所回升。到2010年,富源全县有大河猪达2139头,其中:母猪2095头,公猪44头。分布在大河猪保种场(大河种猪场)的有8个家系,公猪23头,母猪127头;分布在扩繁保种场的有4个家系,公猪12头,母猪43头;其余的分布在竹园、墨红等5个乡镇35个村委会106个自然村1650户养殖户。为进一步搞好大河猪资源的保护,2011年又建立了保种新区,新建标准化猪舍6幢,共130间1800m 2 。同年7月,制定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乌金猪(大河猪)保种方案》,同时划定大河镇的格宗、起堡、黄竹,竹园镇的纳佐、糯木,墨红镇的世依、鲁木克、法土等8个村委会为大河猪自然保护区,群体数量又有所增加,2011年底大河猪群体规模已达2346头。2015年,富源全县大河猪存栏为1058头,分布为大河种猪场8个家系217头,其中:种公猪23头、种母猪127头、后备公猪9头、后备母猪58头;5个扩繁保种场88个家系341头,其中:种公猪16头、种母猪200头、后备母猪125头;8个村委会大河猪自然保护区8个家系种母猪500头。

大河猪体格匀称,体质疏松,各部位结合良好。体型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称“大八卦”,中型称“二虎头”,小型称“油葫芦”。三种类型的被毛、鬃毛及皮肤均为火红色。群众将其共同的体型特征概括为:“头上生八卦,嘴短脖子粗,后腿穿套裤,鼻梁三道箍,必是大河猪。”

头中等大小,嘴筒短而直,脖子较粗,额部有正、倒八字组成的菱形深皱纹,俗称“八卦”。嘴筒有三道浅皱纹,俗称“三道箍”。耳中等大小并下垂。躯干中等长,背腰微凹,腹部下垂而不拖地,乳头中等大小,排列整齐对称,但数量较少,一般只是5~6对。臀部斜尻,尾中等长而尾根低,尾长30cm左右。四肢粗壮、结实,肢势正常,蹄质坚实,后腿皮肤有2~3道明显皱褶,俗称“穿套裤”。详见图2-8。

图2-8 大河猪公猪(左)、母猪(中)和群体(右)

大河猪性成熟早,繁殖力强,公猪82日龄性成熟,152日龄初配,利用年限4年左右。母猪90.39±1.48日龄性成熟,186.62±6.17日龄初配,利用年限6年左右,发情周期20.14±1.54天,发情持续期3~4天,妊娠期114.41±1.21天。青年母猪窝产仔数6~10头,平均为7.35头,窝产活仔数7头左右;经产母猪窝产仔数10.13±1.16头,窝产活仔数10.09±1.55头,初生窝重为7.86±1.57kg,平均初生重为0.86±0.06kg,45日龄断奶体重6.85±1.07kg,断奶育成数8.99头,育成率89.1%,泌乳力20.36±3.15kg。

大河猪生长相对缓慢,据2003年大河种猪场对10头阉公猪的育肥试验资料,从平均体重22.45±2.29kg开始育肥,平均育肥138.25天,平均体重84.8±7.38kg,平均增重62.35±5.73kg,平均日增重450.8±60.02g,料重比4.51∶1。当地农民一般要饲养12~18月龄,体重达120kg左右才出栏。

(三)昭通猪

昭通猪(Zhaotong Pig)属于乌金猪的一个类型,分布在云南省昭通市的昭阳、鲁甸、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水富等11个县区内。

昭通猪体型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猪俗称“大种猪”“胯皮猪”,体格高大、体质粗糙结实,四肢高而粗壮,体长120cm以上,具有八卦头、眯缝眼,耳大下垂,腰身狭长,后腿飞节上部有皱褶,晚熟,屠宰年龄为1.5~2岁,此型约占40%;中型猪俗称“二八卦”或“二依子”,体格中等,体躯宽,体长110cm左右,额窄、有旋毛而皱纹浅,颜面稍平直,嘴筒中等长,颈长,背腰平直,体躯粗壮、结构紧凑,后腿少皱褶,较早熟,1~1.5岁屠宰,此型占50%以上;小型猪俗称“油葫芦”“萝卜猪”,体躯短而矮小,体长100cm左右,头小、嘴尖,耳小、向上微翘,颈粗短,背腰宽而微凹,腹部较大,四肢短细,早熟,1岁左右屠宰,此型猪较少,约占10%。

昭通猪有八卦头、绣球头、笋壳脸三种头型,其中八卦头最多,绣球头次之,笋壳脸极少。被毛82%的猪为全黑、15%的猪为褐(黄、火)色、3%的猪为花毛色。乳头多为6对。详见图2-9。

图2-9 昭通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昭通猪公猪2月龄性成熟,3~6月龄配种,2岁淘汰;母猪3月龄性成熟,4~6月龄配种,利用年限5~6年。母猪发情周期21天、妊娠期114天,初产母猪窝产仔6.7头,经产母猪窝产仔9头左右,仔猪初生个体重0.81kg,60日龄断奶个体重12.75kg,成年体重:公猪76.94kg、母猪102.18kg。

昭通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母性好,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好等特点。但也存在体格不够大、生长慢、产仔数少等不足。

(四)滇南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Diannan Small-ear Pig),俗称“小耳朵猪”“冬瓜猪”“小山猪”“勐腊猪”“亻爱尼猪”,属华南型地方猪种。中心产区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瑶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在云南的普洱、红河、文山、德宏、临沧等州市也有分布。

滇南小耳猪有“老鼠头、冬瓜身、骡子臀、麂子蹄”之说。皮薄毛稀,被毛纯黑,少数有“六白”特征(头、尾尖、四肢有白毛),公猪鬃毛直立。体型紧凑匀称,体质结实,骨骼较细,头小、清秀,额部皱纹较少,嘴筒略长,耳小、直立。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腿肌丰满,臀部丰圆,四肢直立、细小,蹄小、坚实。尾长,尾根粗,尾尖扁,尾尖毛呈扇形,部分有白毛。母猪乳头5对。体型较小,成年猪体重为:公猪48.81±11.68kg、母猪49.69±14.43kg。详见图2-10。

图2-10 滇南小耳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滇南小耳猪性成熟较早,公猪3月龄、母猪4月龄即可配种受胎。初产母猪窝产仔8头,经产母猪窝产仔9头左右。育肥猪可到60kg左右,屠宰率在70%左右,瘦肉率在40%左右,肌内脂肪含量为4.16%。

滇南小耳猪具有适应高温高湿气候,耐粗饲,抗逆性强,早熟易肥,皮薄骨细,肉质细嫩等特点,但体型矮小,产仔数少。

(五)撒坝猪

撒坝猪(Saba Pig),因以昆明市禄劝县撒坝营为中心集散地而得名。属于西南型地方猪种,主产区为楚雄州的楚雄、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等9个县市。昆明市的富民、安宁、东川也有分布。

撒坝猪体格中等,体躯狭长。头中等大,额窄,有八卦或不完全八卦皱褶。耳中等大,前倾而下垂。嘴筒长,少数中等。腹部下垂不拖地,臀部稍尖斜。四肢坚实有力。尾粗长,尾根低。乳头5~6对,少数7对,排列整齐、对称,最后1对乳头分开。全身黑毛,少数火毛,有少数猪的头、四肢和尾尖有白毛。详见图2-11。

图2-11 撒坝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撒坝猪性成熟早,公猪2~3月龄、母猪4~5月龄性成熟,公猪5月龄、母猪6.5月龄配种,母猪发情周期18.8±1.12天,妊娠期114±2天。经产母猪窝产仔9~12头,窝产活仔8.5~11头,仔猪初生个体重0.65kg,35日龄断奶重7.13kg,从70日龄、体重15kg左右育肥至90kg左右的日龄为192天左右,育肥日增重518g,料重比3.46∶1。成年体重:公猪120kg左右、母猪130kg左右。90kg体重屠宰,屠宰率在71%左右,瘦肉率在43%左右,肌内脂肪含量为6.41%。

撒坝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等特点。但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低,胴体瘦肉率低。

(六)保山猪

保山猪(Baoshan Pig),曾用名保山大耳猪,因主产于保山市而得名。它属于西南型地方猪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市的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腾冲县和龙陵县。德宏州、怒江州、大理州、临沧市的部分县也有少量分布。

保山猪体质粗糙疏松。头较大,额宽,额面多皱纹,形如八卦,俗称八卦头,嘴筒粗长,少数微凹且向上翘,俗称“瓢把嘴”。耳大、下垂。猪体窄长,背腰平直或稍凹。胸窄肋扁,十字部宽,腹部紧凑,不下垂,臀部欠丰满。四肢高且粗壮有力,腿及部多皱褶,又叫“穿套裤”,飞节较弯曲,多数卧系。乳头6对。被毛稀疏粗长,毛色有黑色和棕色两种,以黑毛居多,占95%。详见图2-12。

图2-12 保山猪群体

保山猪公猪110~120日龄、母猪120~130日龄性成熟,公猪6~7月龄、母猪7~8月龄配种,利用年限为公猪3~5年、母猪5~8年。母猪发情周期17~21天,持续期2~4天,妊娠期111~120天。初产母猪窝产仔9.33±2.22头,经产母猪窝产仔10.93±3.07头,仔猪出生个体重0.8~1.1kg。成年体重:公猪135kg左右、母猪125kg左右。育肥猪100kg左右屠宰,屠宰率为74.3%,瘦肉率为43.6%,肌内脂肪含量为4.58%。

保山猪具有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体型大、肉质好等特点,但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

(七)高黎贡山猪

高黎贡山猪(Gaoligongshan Pig),因产于怒江州高黎贡山地区而得名。中心产区为泸水市洛本卓乡、古登乡、称杆乡、大兴地乡和贡山县的丙中洛乡、独龙江乡6个乡。在泸水市、贡山县、福贡县的其他乡镇也有分布。

高黎贡山猪体型中等偏小,全身被毛以纯黑色为主,部分有麂子毛、“六白”毛(四脚白、额顶白、尾尖白)。鬃毛长、密,延伸至肩部,部分中等或短。头中等大小,嘴筒尖且直。两耳较小,多数外展,部分前倾、直立。背腰平直或微凹,腹大、稍下垂。四肢矮小,蹄质坚实。体型紧凑结实。详见图2-13。

图2-13 高黎贡山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高黎贡山猪母猪4月龄性成熟,6~7月龄、体重35kg时可配种,初产母猪窝产仔6.5头左右,经产母猪窝产仔8.8头左右,1岁以上体重59.75±2.63kg。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购买农户育肥10个月的公、母猪各6头进行屠宰测定,宰前活重:公猪56.32±11.74kg、母猪59.16±12.46kg;屠宰率:公猪69.0±6.6%、母猪70.12±5.65%;瘦肉率:公猪45.37%、母猪44.32%。肌内脂肪含量为7.08%。

高黎贡山猪具有耐粗放饲养管理、抗病力强、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好等特点。但体型偏小,生长速度慢。

(八)丽江猪

丽江猪(Lijiang Pig),因其分布在丽江市境内而得名。主产于丽江市,集中分布在玉龙县境内金沙江沿线的鲁甸、石鼓、黎明、鸣音、宝山等乡镇海拔1700~2500m的山区、半山区,该县其他乡镇类似地区也有分布,与玉龙邻近的古城区、宁蒗县也有零星分布。

丽江猪体型中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型近似长方形。头大小适中,呈楔子形。额部微宽,有平额和下凹额两种,额间有深陷垂直或不完全的八卦皱纹和流旋毛。眼大有神,似蛇眼。嘴筒粗长平直,有2~3道不完全箍,嘴唇略上翘。耳根凸出而软,体型较大猪的耳大、下垂,体型相对较小猪的耳小略向前倾下垂。颈直细长。躯干长,胸紧而窄,背腰平直,腹圆不下垂,后躯略倾斜,臀部中等丰满。乳房结构紧凑,发育稍差,乳头5~6对,无副乳头。四肢细长,系部直立。尾根高,尾长过飞节,尾梢毛密。头颈、颈肩、背腰和腰尻各部位结合良好。全身被毛以黑色为主,兼有“六白”和灰白毛色,成年猪鬃毛粗长。详见图2-14。

图2-14 丽江猪公母猪(左)和后备母猪(右)

丽江猪公猪1月龄就有性行为,3月龄左右开始配种;母猪3月龄左右初次发情,4~5月龄开始配种,利用年限5~6年。母猪发情周期15~24天,发情持续期3~5天,妊娠期110~120天。初产母猪窝产仔6~7头,经产母猪窝产仔8~10头,仔猪平均初生重0.77kg,育肥至100kg左右屠宰,屠宰率为76%左右,瘦肉率为41%左右。

丽江猪能拱善跑,采食能力强,具有耐粗饲、耐寒冷、善奔走、易放牧、性早熟、母性强、肉质好等特点。但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胴体瘦肉率低。

(九)明光小耳猪

明光小耳猪(Mingguang Small-ear Pig),因产于保山市腾冲市的明光乡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腾冲市北部的明光乡、曲石乡、滇滩镇和猴桥镇。在傈僳族聚居的部分山区和及中缅边境闭塞地区也有分布。

明光小耳猪体型小,体质结实。头小,有少量倒八字形浅皱纹,部分猪额部有旋毛,属窄脸型,嘴筒直长,少量有玉鼻。耳小、直立或向前平伸。背腰微凹,腹下垂,不拖地,臀部丰满,体躯短。四肢较细,肢势正常,蹄结实直立,无卧系。尻斜,尾根低,尾细、下垂,尾长25cm。被毛、鬃毛及皮肤多为黑色,被毛稀短有光泽,约5%的个体有“六白”毛色特征。乳头细小,多为5对,排列整齐对称,最后一对乳头分开,约30%的个体双侧乳头数量不均,有多只少只现象,有瞎乳头。详见图2-15。

图2-15 明光小耳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明光小耳猪母猪4月龄初情,5~6月龄配种;公猪3月龄性成熟,4月龄开始配种。利用年限5~7年。母猪发情周期19~22天,发情持续期2~5天,妊娠期112~116天。平均窝产仔6.6±0.2头,初生个体重0.52±0.02kg,成年体重:公猪43.5kg左右、母猪45kg左右,育肥猪50kg左右,屠宰率在67%左右,瘦肉率在47%左右。肌内脂肪含量为7.76%。

明光小耳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等特点。但个体小、生长速度慢。

(十)迪庆藏猪

迪庆藏猪(Diqing Tibetan Pig),因产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而得名。属高原型地方猪种,主产区位于海拔2600~3800m区域,中心产区是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的建塘镇、小中甸镇、格咱乡、尼西乡、东旺乡和德钦县的升平镇、奔子栏镇、羊拉乡。迪庆州的其他地区也有分布,相邻丽江市的宁蒗县、怒江州的贡山县及四川省的乡城、稻城、德荣有零星分布。

迪庆藏猪过去有大中小三个类型,随着数量的不断减少,至2005年,大、中型猪就已濒临灭绝,现只存有小型猪了。

迪庆藏猪体型中等偏小,结构紧凑,体质健壮。头窄长,呈锥形,中等大小。额较窄,有稀浅皱纹,呈虎头状。嘴筒长尖,呈锥状,有1~3道箍。耳小、平伸或稍向前倾,微竖立。颈扁长。体躯窄短,胸深而狭窄,背腰平直微隆起,腹部紧凑不下垂,后躯较前躯略高,尻斜,臀部欠丰满。四肢细小坚实,蹄质坚实,姿势正常,极少卧系。尾细长。乳头一般5~6对,正常乳头4对,乳头小、细、短,分布均匀对称。毛色多为黑色及黑褐色(占78%),少数为棕灰色,偶尔有“六白”毛色,冬季密生绒毛,夏季稀短。鬃毛发达、粗长,多延伸到十字部,少数到尾根。详见图2-16。

图2-16 迪庆藏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迪庆藏猪是晚熟品种,公猪5~7月龄、母猪7~8月龄性成熟,公猪6~8月龄、母猪8~9月龄初配,利用年限公猪2年、母猪4年。母猪发情周期21天,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113~115天。初产母猪窝产仔5头左右,经产母猪窝产仔6头左右,仔猪初生重0.52kg,多为70日龄自然断奶,断奶重7.8kg。2岁以上成年母猪体重50kg左右。育肥到2岁左右屠宰,体重70~90kg,屠宰率为71%,瘦肉率为45%左右。

迪庆藏猪是典型的高原猪种,具有耐高寒、耐低氧、耐粗饲、抗病力强、抗逆性强、瘦肉率较高、肉质好等特点,但产仔数少,生长缓慢,育肥期长,出栏率低。

二、省外部分地方猪种

中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由于地大物博,各地人民长期选育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资源较多,除了前面所述分布云南的猪种资源外,还有很多分布在其他省的地方猪种,本书只选择一小部分猪种做介绍。

(一)民猪

民猪(Min Pig),原名叫东北民猪,是东北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原产于东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主产区为东北三省。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兰西、望奎、富锦、集贤、北安、双城,吉林省的九站、桦甸、永吉、靖宇、通化,辽宁省的丹东、建昌、瓦房店、昌图、朝阳,河北省的迁西、遵化、兴隆、丰宁、赤城以及内蒙古与辽宁省比邻的部分地区。到2007年,只有黑龙江省的兰西县及周边地区,吉林省的长岭县、前郭县及周边地区,辽宁省的辽阳、建昌及周边地区有分布,东北三省仅存民猪900余头。

民猪头中等大小,颜面直长,面部与颈部有皱纹,耳大、下垂。体质强健,体躯扁平,背腰窄狭,腹大下垂但不拖地,臀部稍斜。四肢粗壮,后腿稍弯,多卧系,飞节上部和腋侧部有皱褶。全身被毛黑色,鬃毛长而密,冬季密生绒毛。尾粗长、下垂,乳房发达,有效乳头7对以上,排列整齐。详见图2-17。

图2-17 民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民猪公猪126.5日龄、母猪136.6日龄性成熟;母猪5月龄配种可受胎,但一般是公猪7月龄以后、母猪8月龄以后进行初配;母猪发情周期15~18天,妊娠期114.4天。初产仔数10.12头、经产仔数14.8头,仔猪出生个体重1.04kg。成年体重:公猪200kg以上,母猪180kg左右。育肥猪90kg体重屠宰,屠宰率为72%,瘦肉率为47.65%,20~90kg平均日增重507g,料重比4.1∶1,达90kg体重日龄240天。

民猪具有抗寒能力强、体质强健、产仔较多、脂肪沉积能力强和肉质好的特点,适于粗放的饲养管理。但胴体脂肪率高、皮较厚、后腿肌肉不发达、增重较慢。

(二)枫泾猪

枫泾猪(Fengjing Pig),中心产区在上海市金山区的枫泾镇。主要分布在上海的松江区和江苏的吴江市。其中吴江市以松陵、芦墟、盛泽、麻南等镇较多。

枫泾猪被毛黑色,鬃毛黑色,皮肤白色,腹线浅红色。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大额宽,额部皱褶多;耳大下垂,耳尖超过嘴筒;嘴筒长、微凹。背平微凹,腹部下垂,臀部肌肉欠丰满,有效乳头8~9对。四肢粗壮,没有卧系。骨骼粗壮结实,肌肉发育适中。详见图2-18。

图2-18 枫泾猪公猪(左)、母猪(中)和群体(右)

枫泾猪平均113.6日龄、体重25.9kg初次发情,120日龄性成熟。公猪240日龄、母猪210日龄初配。母猪妊娠期114天,窝均产仔16头、产活仔14.9头,仔猪初生个体重1kg左右,35日龄断奶个体重7.12kg。据胡承桂等1978年测定,从14.29±0.91kg开始,饲养180天,终重为75.12±2.47kg,日增重337.9±5.8g。71.98±2.98kg时屠宰,屠宰率为65.8%,瘦肉率为39.79%。成年体重:公猪150kg左右、母猪125kg左右。

枫泾猪繁殖性能好、产仔数多、母性好,抗病耐粗饲,遗传性能稳定,杂交效果显著,弱点是生长慢、瘦肉少。

(三)金华猪

金华猪(Jinhua Pig),原产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县(现为东阳市)的画水、湖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的义亭、上溪、东河,金华县(现为婺城区和金东区)的孝顺、沣浦、曹宅等地。主要分布于东阳市画水、南市,义乌市上溪,兰溪市梅江,永康市石柱、前仓,浦江县岩头、郑宅,婺城区新狮、沙畈,金东区孝顺、多湖、沣浦和苏孟乡。

金华猪的毛色以中间白、两头黑为基本特色,头颈部和尾臀部为黑皮、黑毛,胸腹部和四肢为白皮、白毛,在黑白相交处有明显的黑皮白毛的“晕带”;鬃毛较粗,多数斜竖,少数平伏;肤色两头黑、中间白。体型中等偏小,头小颈短,额部皱纹多少不等,耳中等大、下垂或前倾。背平直或微凹,腹部微下垂,臀部多倾斜;四肢偏细、直立,有正常和卧系两种,肢势正常或外展;皮薄、毛稀、骨细;乳房发育良好,乳头结实而有弹性、多为7~8对。详见图2-19。

图2-19 金华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金华猪是中国著名的优良地方品种,是腌制优质金华火腿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早熟、母性好、产仔率高等特点。公猪43~67日龄、母猪88~124日龄性成熟,公猪75日龄、母猪206日龄配种。母猪发情周期21天,妊娠期114天。经产母猪窝产仔11.7±0.73头、产活仔10.85±0.64头。仔猪出生个体重0.71kg,30日龄断奶个体重6.66kg,6月龄体重48.92±1.15kg。中等营养水平下,育肥日增重410g,育肥220日龄屠宰,宰前活重67.17kg,屠宰率为71.7%,瘦肉率为43.36%。

(四)赣中南花猪

赣中南花猪(Ganzhongnan Spotted Pig),原产于江西省中南部的泰和、万安、永丰、遂川、兴国、瑞金等县市,分布于吉安市、赣州市的大部分县市和抚州市的部分县。以万安猪为主,还包含冠朝猪、左安猪、三花猪等,均统一命名为赣中南花猪。

赣中南花猪中的万安猪,体型中等偏大,体格结实。毛色黑多白少,以黑为主,间有白花,即四肢、下腹和背、胸与臀部相连处为白色,其他为黑色;有的除腹下、四肢为白色外,其余部位均为黑色,称“乌云盖雪”。头中等、颈粗。背腰平直略微凹,腹下垂、不拖地,乳头多为6~7对。四肢粗壮,关节结实。尾粗毛多。从体型外貌上看可分短嘴型与长嘴型二种。短嘴型:体格小,头细而短,额部皱纹多而深,腹部稍大呈圆形,群众俗称“米果猪”。长嘴型:体型较大,嘴稍长,腰背长而平直,四肢较粗壮。赣中南花猪中的冠朝猪,头小,呈三角形,嘴短粗,上下唇较齐,面部皱纹少,额部皱纹呈菱形;耳薄呈钝角三角形,半竖或下垂,头部紧凑清秀;颈短粗,背腰稍凹,臀部发育较好,尾尖有白毛。详见图2-20。

图2-20 赣中南花猪群体

赣中南花猪母猪妊娠期114.7±0.36天,经产母猪窝产仔10.93±0.2头,窝产活仔10.07±0.22头,仔猪初生个体重0.69±0.01kg,成年体重:公猪100kg左右、母猪110kg左右,90kg屠宰,屠宰率为74.2%,瘦肉率为41.84%。

赣中南花猪具有早熟易肥,耐粗饲,适应性强,母性好,育成率高,屠宰率高,皮薄,肉嫩等优良特性。仔猪成活率、哺育率在90%以上,饲养9个月,体重可达75kg左右。其母猪用约克夏、长白公猪杂交,其杂交后代饲养7个月可达90kg,瘦肉率可提高到43%~54%。美中不足的是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五)八眉猪

八眉猪(Bamei Pig),又名泾川猪或西猪,因额部皱纹似“八”字而得名。据体型大小分为“大八眉”“二八眉”“小伙猪”三种类型,现存类型仅有“二八眉”。

八眉猪中心产区为陕西省泾河流域、甘肃省陇东和宁夏的固原地区。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个省区,邻近的内蒙古和陕西也有一些分布。

八眉猪头较狭长,耳大下垂,耳长与嘴齐或超过鼻端。额有纵行八字形皱纹,纹细而浅。毛色全黑,鬃毛和被毛粗硬、密厚,鬃长10cm左右。体格中等,结构匀称,体躯呈长方形。背腰窄长、较平直,腹大下垂但不拖地,有效乳头6~7对。臀部倾斜、欠丰满,后肢多卧系。详见图2-21。

图2-21 八眉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八眉猪性成熟较早,产地农村习惯是公猪3月龄开始配种,利用年限4年左右;母猪4月龄性成熟、10月龄开始配种,发情周期20.9天,妊娠期平均113.9天。经产母猪窝产仔9.78~12.65头不等。在农户饲养条件下,10~14月龄可屠宰,宰前活重75~80kg,饲养至90kg,日增重475g,料重比3.7∶1,屠宰率为72%,瘦肉率为44.87%。

八眉猪具有适应性强、母性好、耐粗饲、肉质细嫩等特点,但存在生长慢、瘦肉率低、皮厚、卧系等缺点。

(六)巴马香猪

巴马香猪(Bamaxiang Pig),俗称“冬瓜猪”“芭蕉猪”,因产于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而得名。中心产区为巴马、百林、那桃、燕洞4个乡镇。巴马县全境及田东县、田阳县的部分乡镇也有分布。

巴马香猪体型小,头轻小,嘴筒细长,颈短粗,多数猪额平、无皱纹,少数个体眼角上缘有两条平行浅纹。耳小而薄、直立、稍向外倾。体躯短、背腰凹,腹大、下垂、接近拖地而不拖地,臀部不丰满,四肢细短,前肢直立,后肢多卧系。乳房细软不甚外露,乳头5~8对,排列不对称、多为品字形。毛色为两头黑、中间白,即头部、颈部前1/3~1/2和臀部(含尾)为黑色,其他部位为白色,黑白交界处有2~5cm宽的黑底白毛灰色带。成年公猪被毛及鬃毛粗长,成年母猪被毛较长。详见图2-22。

图2-22 巴马香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巴马香猪性成熟早,公猪72日龄、母猪110日龄性成熟,公猪76日龄、母猪159日龄配种。母猪发情周期18.7天,妊娠期113.4天,平均窝产仔10.07头,窝产活仔9.5头。初生个体重:公猪0.465kg、母猪0.463kg,60日龄断奶,断奶个体重公猪6.67kg、母猪7.08kg;成年体重:公猪27.73±2.06kg、母猪40.88±1.14kg。育肥8月龄屠宰,宰前活重31.4±1.39kg,屠宰率为67.2%,瘦肉率为50.2%。

巴马香猪是在长期近亲交配与当地饲养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小型猪种,以肉味香浓著称于世,其肌肉中含粗蛋白21.32%、粗脂肪5.69%。具有遗传稳定、抗病耐粗、肉质好等特点。

(七)陆川猪

陆川猪(Luchuan Pig),因主产于广西东南部的陆川县而得名。在陆川县境内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大桥镇、乌石镇、清湖镇、良田镇、古城镇5个乡镇为中心产区。

陆川猪头短、中等大小,颊和下颌肥厚,嘴中等长,上下唇吻合良好,面略凹或平直。额较宽,有丫形或菱形皱纹,中间有白毛。耳小、直立、略向前向外伸。颈短。体躯宽深,体长与胸围基本相等,整个体型矮、短、宽、圆、肥。胸部较深。背腰较宽而多数下陷、呈凹背,腹大下垂、常拖地,有效乳头6~7对。大腿欠丰满,尾根较高、尾较细。四肢粗短、矮小、健壮、多有皱褶,前肢直立,后肢稍弯曲、多有卧系,蹄较宽、蹄质坚实。全身被毛短、细、稀疏,呈黑白花色,头、前额、背、腰、臀、尾为黑色(黑皮肤、黑毛);额的中间、颈、肩、胸、腹、四肢为白色(白皮肤白毛);在黑白交界处有3~5cm的浅灰色带(黑皮肤白毛)。鬃毛稀而短,多为白色。详见图2-23。

图2-23 陆川猪群体

陆川猪公猪3月龄性成熟,母猪5.5月龄性成熟,公猪4月龄、体重35kg左右开始配种,利用年限2~3年,母猪均为5~8月龄配种,使用年限5~6年。母猪的妊娠期113.3天。经产母猪窝产仔12.76±0.02头。初生个体重0.57kg,成年体重为:公猪79.32±2.94kg、母猪78.52±0.52kg。育肥240日龄屠宰,宰前活重65kg,屠宰率为68.72%,瘦肉率为41.37%,肌内脂肪含量高达7.75%。

陆川猪具有耐粗饲、产仔多、母性好、早熟易肥,皮薄、骨细、肉质好等特点,但个体小、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腹大拖地、臀部欠丰满。

(八)荣昌猪

荣昌猪(Rongchang Pig),因原产于重庆市的荣昌县而得名。其中心产区是重庆市的荣昌县和四川省的隆昌县。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的荣昌县、永川区、大足县、铜梁县、江津区、璧山县等区县和四川省的隆昌县。重庆市的其他区县也有一定数量的群体分布。

荣昌猪体型较大,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颜面微凹,额有皱纹和旋毛,耳中等大、下垂。体躯较长,发育匀称,背腰微凹,腹大而深,乳头6~7对,臀部稍倾斜。四肢细致结实。毛稀,鬃毛洁白、粗长、刚韧。除两眼周围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斑块外,其余均为白色,少数在尾根及体躯有黑斑。按黑色斑块大小等,分为“小黑眼”“大黑眼”“单边罩”等。详见图2-24。

图2-24 荣昌猪公猪(左)和母猪(右)

荣昌猪公猪4~5月龄开始配种,使用年限2~5年;母猪7~8月龄初配,使用年限5~7年。初产母猪窝产仔7.35±0.21头,经产母猪窝产仔11.08±0.17头。在20~90kg育肥阶段日增重542g、料重比为3.48∶1。85kg左右屠宰,屠宰率为73.8%、瘦肉率为41.8%。

荣昌猪具有适应性强、肉质好、鬃质优良等特点,是优良的遗传资源。 psYCkhOtdZGIUVy1NgYG33wxYTqvBEKknuwB1j7yJ29qBSfMee7BkCpAb67O5u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