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猪的行为学特点

随着养猪业的日趋现代化和现代生猪养殖技术的发展,猪的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和了解猪的行为学特点、行为学机理、调教方法和技术,再施以科学的饲养管理,已成为提高猪群生产性能和养猪效益的有效途径。猪的行为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猪的采食行为

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特别突出的特征。猪采食时,凭借灵敏的嗅觉及长长的嘴巴,对饲料的味道进行辨别和选择,通常是优先选吃带有甜味和香味的饲料,然后依据喜欢嗜好分层择食。猪对饲料的形状也有选择,颗粒料与粉料相比,猪更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更爱吃湿料,且摄入料所花费的时间更少。此外,猪在采食时总是喜欢用长嘴筒来回翻拌饲料。当料槽设计不合理时,饲料往往会被拱撒在地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猪的采食具有明显的竞争性,采食时会相互争抢,抢夺有利位置,并不断驱赶其他猪只。因此,整群饲养的猪比单独饲养的猪吃得快、吃得多,增重也更快。猪的采食量和采食频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加,也与不同的饲喂方法和饲喂类型有关。有研究表明,在自由采食情况下,猪在白天一般采食6~8次,比夜间多采食1~3次,每次采食持续10~20分钟。体重小的猪采食次数多,而每次采食量少;体重大的猪采食次数少,而每次采食量多。

大多数情况下,猪的饮水和采食同步进行。猪的饮水量相当大,仔猪吃料时的饮水量约大于吃料量的3倍以上。成年猪的饮水量主要取决于饲料组成和环境温度,吃潮拌料时,其饮水的次数和饮水量少于吃干粉料的时候。吃干粉料的猪,每次采食后需要立即饮水。自由采食的猪,其采食与饮水通常是交替进行,而限制饲喂的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环境温度也是影响猪饮水量的重要因素,环境温度较高时,猪的饮水量会明显增加。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应供给猪充足清洁的饮水。

正常情况下,仔猪出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乳头、吃初乳。仔猪吃奶时,先用嘴在乳头周围用力拱,拱到一定程度后,母猪开始放奶,一般每次放奶的时间只有1分钟左右。小猪出生后的前3天,每40~50分钟哺乳一次,而后哺乳次数会逐渐减少,约1小时一次,20天后1.5~2小时哺乳一次。仔猪吃奶有固定乳头的习惯,每头仔猪吃奶均有自己的固定乳头,仔猪通过嗅觉来识别自己的乳头,出生3天后乳头就会被很快固定下来。一旦乳头固定后,不论母猪是哪一侧躺卧,仔猪均能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乳头,绝不会搞乱。母猪生小猪前,每个乳头即可挤出少量乳汁,生小猪后,每个乳头能排出的乳量都大幅增加,但总的来说,越是靠前面的乳头,泌乳量越多,越是靠后面的乳头,泌乳量越少。

利用这一行为学特点,生产中常根据初生仔猪体格的大小和强弱的程度进行人工固定乳头,将体格弱小的仔猪固定在靠前面的乳头,把体格壮的仔猪固定在靠后面的乳头,以保证弱小仔猪得到更多乳汁而正常生长,强壮仔猪少些乳汁也不影响生长,进而提高同窝仔猪生长发育的均匀性和整齐度。

二、“三角定位”生活行为

猪的采食、睡觉和排粪尿都有其固定的位置,这就是猪的“三角定位”行为,一旦固定下来就基本不变。利用这一行为学特点,生产中可以对猪只进行调教,使其养成定点采食、定点睡觉和定点排泄的习惯,既方便管理又能保持圈舍清洁。在实际生产中,当猪初次进圈或合并猪群时,就要注意调教。猪一般选择阴暗潮湿或污浊的一个角落排便拉尿,刚转入栏的猪,只需将它首次排泄的粪尿放置于猪圈的某一角落,在食槽内放些饲料,将其余场地打扫干净,稍加引导和调教,猪很快就会养成“三角定位”的生活习惯,形成规律。

猪是家畜中比较爱干净的动物。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猪能保持睡觉地方的干燥清洁,并在猪栏内的某一固定地点排泄粪尿。据观察,猪一般在吃食、饮水后排粪尿,采食过程中一般不排粪尿。饱食后大约5分钟开始排粪尿,多为先排粪、后排尿。在喂食前排泄的甚少,如有排泄现象,又多为先排尿、后排粪。猪的排泄大多在白天,夜间一般仅排粪尿2~3次,夜间的排泄时间只占昼夜排泄总时间的1.2%~1.7%。由于夜间长,所以猪早晨的排泄量最大,早晨的排粪量占一天总排粪量的8%左右。虽然猪是爱清洁的动物,但如果饲养密度过大,天生的定点排便习性就会受到干扰而无法表现出爱清洁的特性。如生长育肥猪每头平均占地面积小于1平方米时,它们的排泄行为就会变得混乱。因此,在养猪生产中,保证猪群的适宜密度,对于保持猪群的良好习惯及猪群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群居与争斗行为

猪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具有许多群体生活的习性,个体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群体内的社会性,突出表现为饲养在同一圈舍内的猪,通常会通过争斗决定出优胜序列的等级结构,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这种稳定的社群关系,对于维持整个猪群的安静、安全、采食、活动以及个体的生长发育都十分重要。同一小群或同一窝猪的个体间能和睦相处,同窝猪出走时,个体间会主动保持着较近的距离。一旦受到惊吓,就会立即聚集成堆,或成群逃跑。猪的群居行为对于圈舍设计和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如果实行单独饲养或饲养群体过小,对猪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单独饲养或饲养群体过小时,如果舍内温度过低,猪不能群居取暖,能量损耗会增加,且因缺乏安全感,会增加心理负担,影响其生长发育,尤其是单独饲养的表现更为明显。

但同时,猪群也有明显的争斗性,具有明确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从仔猪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形成。仔猪出生后几个小时内,为了争夺母亲前端的乳头就会出现争斗行为。常常是先出生或体大壮实的仔猪占据前边的乳头位置,而弱小的仔猪,因争抢不赢,只能吃靠后面的乳头。所以,若不人工帮助固定乳头,则弱小的仔猪很有可能因吃不到足够的母乳而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当不同窝的仔猪重新组群时,原有稳定的猪群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则会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形成一个有位次的新群体。一般体重大、体质强的猪占优势;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占优势;公猪比母猪占优势;不去势的比去势的占优势;体重小、体质弱的猪及新加入的猪,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在同一群猪中,这种优势等级序列一旦建立后,猪只之间就开始和平共处地正常生活了。

因此,在进行猪的分群与并群时,要按照“留弱不留强、留少不留多、拆多不拆少、入多不入少”的原则进行。强弱分群,绝不能将体格和强弱差距过大的个体放在同一个栏内;进栏时,应把相对小的、弱的猪留在原圈,把相对大的、强的猪并进去;把猪只少的群留在原圈,猪只多的群并进去;并圈后的最初几天,饲养人员要多加看护,以防猪只相互咬伤。有研究表明,适度的争斗行为对猪的成长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个体的运动量和采食量,从而提高其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但如果饲养密度过大,群内的咬斗次数和强度升级,会造成猪群吃料攻击行为增加,甚至会使猪产生恶癖,降低个体的采食量和增重速度。因此,饲养管理中既要考虑相对较大的饲养群体,又要保证适当的饲养密度。

四、探究行为

猪的大部分日常活动常表现为探究行为,对地面或舍内物体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通过看、听、闻、尝、啃、拱和触摸(如摩擦)等进行探究,以此来探察和体验周围环境,获取信息。这些探究行为在仔猪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仔猪在出生2分钟后就能站立,开始搜寻母猪的乳头,并用鼻子拱掘;仔猪出生一周后就能独立嬉戏活动,对地面上的东西,通过闻、拱、咬等行为进行探究。仔猪的探究行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在猪群中,只要有一头仔猪拱、咬东西,其他仔猪就会追逐效仿。

利用仔猪表现的这些探究行为,饲养人员可以进行诱食,调教其早开食;通过短期训练,调教猪只定点进食和排粪尿等,提高猪群的生产和管理效率。

五、贪睡及昼夜节律行为

猪是比较贪睡的家畜,而且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仔猪在出生后的3天,除吸吮母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酣睡不动,昼夜休息时间占60%~70%;哺乳母猪睡卧的时间通常要长一些,但随着哺乳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平均休息时间为80%~85%;育肥猪平均休息时间为70%~85%;种猪约为70%。

猪的活动时间大部分集中在白天,但在气候温暖的季节,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阴冷天气时的活动时间减少。休息的高峰大多集中在半夜,上午8点左右活动最多。

六、后效行为

猪的行为有些是生来就有的,如觅食、母猪哺乳、性行为等,有些则是后天发生的,如学会识别某些事物、听从人们指挥等,后天获得的这些行为称“条件反射”行为,也就是后效行为。后效行为是猪出生后伴随着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猪对吃、喝的记忆力强,它对饲喂的有关工具如食槽、饮水器等及其方位,最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例如,仔猪在人工哺乳时每天定时饲喂,只要按时给以笛声或铃声或音乐声或饲喂用具敲打声,训练几次后它们即可听从信号指挥,到指定地点吃食。

利用猪的这种后效行为特点,通过训练建立起后效行为的反应,让其听从人的指挥,可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七、明显的性行为

猪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即性成熟年龄后,公猪会出现寻求配偶、爬跨、交配等行为;母猪会出现精神兴奋、躁动不安、哼叫、发呆等行为。这些行为就是猪的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

正常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变化范围为18~24天)。一个完整的发情周期包括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也叫作休情期)4个阶段。

在发情前期,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躁动不安,发出特异的叫声,食欲忽好忽坏,在猪群中会主动爬跨其他母猪,喜欢接近公猪但不接受公猪爬跨。此时期不宜配种。

在发情期,母猪会出现两耳竖立、尾巴发直上翘、频频排尿、背部僵硬、发呆等行为表现。发情高潮时,常常在圈门旁左盼右顾,眼睛有神,发出叫声。时有频频排尿,尤其有公猪在场排尿更频繁。主动接近公猪,并倒退臀部及叉腿,紧盯着公猪不想走,甚至爬跨其他猪,最后站立不动,接受公猪爬跨。饲养人员用手压其背部时,会保持静立不动,这叫“呆立反射”或“压背反射”。出现“呆立反射”是母猪配种的最佳时期。

在发情后期,母猪的食欲逐渐趋于正常,发情症状消失,无“压背反射”,不允许公猪接近,拒绝接受交配。

在间情期,母猪表现正常,无任何特殊行为表现。

有时母猪会有明显的配偶选择倾向,对个别公猪表现出强烈的厌恶,可能是排斥不好的公猪,或是不到排卵的临近时期,勉强配种也不会受胎。还有些母猪由于内激素分泌失调,表现为性行为亢进,发情频繁,也有些母猪会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

公猪在接触母猪时,会进行追逐并嗅闻母猪体侧肋部和外阴部,将嘴插到母猪两腿之间,突然往上拱动母猪的臀部,口吐白沫,往往发出连续的、柔和而有节奏的喉音哼声,即所谓的“求偶歌声”。当公猪兴奋时,会出现有节奏的排尿。由于营养和运动等原因,公猪会出现性欲低下或发生自淫现象;群养的公猪,常会造成稳固的同性性行为的习性;群体中地位低的公猪往往会被其他公猪爬跨。在生产实际中,加强公猪饲养管理和运动,实行单栏饲养,对于防止公猪的异常行为,提高公猪的配种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八、母性行为

母性行为是指母猪分娩前后的一系列行为,包括衔草、做窝、哺乳及抚育仔猪等行为。母猪临近分娩时,常有用前肢搂草做窝的表现;分娩后,常表现出强烈的护仔行为,尤其是在给仔猪哺乳期间,母猪行动很谨慎,行走、躺卧时都会尽量避免压伤踩伤仔猪。一旦仔猪被压,只要听到仔猪的尖叫声,就会马上站起。对外来的侵犯,先发出警报的吼声,仔猪闻声逃窜或伏地不动,母猪会守候在仔猪身边,张开大嘴吼叫,或向前扑咬。因此,在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小心谨慎,特别是兽医在给哺乳母猪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被母猪弄伤。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猪的母性行为已表现得不完全,如搂草做窝现象,因无条件而不存在了。不同品种的猪的母性行为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地方品种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母性,而现代培育品种,特别是高度选育的瘦肉型猪种,母性行为有所减弱。

九、异常行为

所谓异常行为,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恶癖及会对人畜造成危害或带来经济损失的行为。其产生多与环境中的有害刺激有关,如长期定位圈养或营养不良、舍内环境单调等,均可能引起猪异常行为的产生。常见的异常行为很多,如拱癖(如拱腹部)、嚼癖、咬尾、咬耳、啃咬木条和圈栏材料、吸吮肚脐、食粪癖、过量饮水、长时间蹲伏等等。

猪异常行为的发生频率与猪群的饲养密度和饲养环境等有很大关系。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和饲养环境的恶化,猪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猪的异常行为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啃咬栏柱、咬尾、咬耳、无食咀嚼、肛门按摩、母猪的嗜血症、犬坐等行为增加。长期的定位圈养会使母猪啃咬木板、栏杆和顽固地咬嚼自动饮水器。长期的舍内环境单调,生长猪会咬食附属物(如尾毛),母猪会咬死并吞食仔猪,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和损失。猪舍内的环境差,舍内粪便堆积,通风不良,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浓度过高,会诱发猪的争斗;舍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容易引起猪的体表瘙痒,诱发猪只互咬;在恶劣的环境中,噪音、强光照射等因素会增加猪的应激反应,导致打斗现象加剧。在一群猪中,如果某头猪的耳朵或尾巴损伤流血,会诱发其他猪去啃咬,血腥味又会诱导一部分猪发生咬尾。

从营养因素看,当日粮中铁、铜、钙、镁和食盐等矿物质元素缺乏或比例失调时,会使猪产生惊厥、抗应激能力下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提高等异常表现,同样也会增加猪群的互咬和打斗。当日粮中维生素缺乏时,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会导致体内代谢机能紊乱,从而诱发猪只异常行为的发生。饲料中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缺乏或蛋白质质量差,猪也会发生一些异常行为。

猪患有异食癖,会表现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等异常行为,尤其是喜食粪尿、拱地、啃木棍,并有闹圈、跳栏等现象。猪患疥癣、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时,会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猪舍内摩擦身体并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吸引其他猪啃咬而诱发咬斗。猪体内寄生虫病,尤其是猪蛔虫,会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猪体内的内分泌紊乱引起激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猪的情绪不稳定,也可诱发猪异常行为的出现。

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饲养密度的增大,猪的异常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生产中,为减少猪异常行为的发生,除了给猪供应充足而平衡的营养外,还要做好猪舍的通风、保暖、防潮、光照和粪便处理等,保持圈舍清洁,为猪群创造适宜的舍内环境;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如合理组群、适宜饲养密度、做好猪的断尾和商品育肥猪的去势、定期驱虫、及时对体表损伤的猪进行处理等,以减少应激因素。

同时,可以考虑为猪提供一些“玩具”,如垫草、磨牙的棒子或其他吸引猪咀嚼的物品,以改变猪栏内单调的生活环境,分散猪只的注意力,减少猪群异常行为的发生。有研究发现,垫草不仅可以增加猪的舒适度,还可以降低猪的兴奋活动,减少猪啃咬异物和无料咀嚼等异常行为,使猪的采食满意度增加;给猪提供探究的条件,满足其生活习性,发挥猪的探究行为的本能特性。对不能为猪提供垫草的猪场,可以为猪提供能丰富其生活环境及玩耍的物品,以满足其探究行为的需求,减少猪对集约化饲养环境和人的恐惧,进而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jEffOlfD9H5os7aPwB7fgV/DFc7tH5aIpo5h/tNKVrng1+YsovrOFbkIUTzei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