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校园暴力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

暴力行为是指故意使用肢体力量或者权力,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造成或有较大的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甚至死亡,发展为破坏或抢夺的行为。

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一个学生如果反复或长期的受到一人或多人的攻击,这个学生即是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校园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现象,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南非、巴勒斯坦等,校园暴力事件非常频繁,给教育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二、校园暴力的常见形式

(一)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

(1)行为暴力: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暴力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四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以暴力手段争长论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2)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通过语言对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行为。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通过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对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如恐吓、侮辱、排斥、歧视、孤立等行为都是心理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

(1)索要钱物,不给就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人格。

(4)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长。

(5)不堪受辱,以暴制暴,冲动报复。

(6)侮辱女同学。

(7)侮辱、恐吓、殴打教职员工。

校园暴力还可以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暴力;乱起绰号、推举“最差”等就是软暴力,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暴力,同样可以置人于“死”地。

三、校园暴力的特点

(一)校园暴力团伙化

团伙化是校园暴力泛化阶段的显著特征。在此阶段,团伙主体的年龄结构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往往因为简单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简单随机结合起来,暴力手段较为单一,形式也较为简单,团伙性的暴力案件往往缺乏目的性。

(二)校园暴力个体化

近些年来,高校内频现故意伤害、杀人等校园暴力案件。虽然犯罪主体仅为一个人,但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个体案件往往是有预谋、有针对性的,实施的暴力手段也较团伙暴力的手段更为严重。

(三)校园暴力行为结果恶性化

近几年,校内与校外,针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事件也频频发生,并且行为极端、手段残忍,新闻媒体逐渐加大了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曝光率,教训极为惨痛的同时还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此类暴力事件通常发生在一瞬间,没有预谋,没有计划,但施暴手段却令人发指。

(四)校园暴力施暴主体低龄化

近年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有一个愈发明显的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施暴主体低龄化。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和校园暴力行为是分不开的,实施犯罪的青少年在校园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或长期受到欺凌,压抑自己不敢反抗,或欺凌他人,蔑视法律和道德。

(五)校园暴力形式多样化

心理学上将校园暴力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直接暴力包括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间接暴力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害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暴力形式出现,即以将施暴视频或受害人隐私等信息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暴力。

四、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

校园中的暴力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观念和风气的影响,社会上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发生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学生模仿社会人员拉帮结派,组建团体,某些娱乐媒体为了迎合观众,对负能量的行为大肆渲染,以及一些电影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和错误观点,都会对学生形成不良暗示。

(二)家庭原因

(1)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重要的一环。因此,校园暴力中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在同伴关系中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最终选择了暴力的方式。

(2)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接受专制教养的孩子容易形成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不敢反抗权威,在学校里成为受害者的角色。放任性的教养方式没有规矩的限制,孩子做出越轨行为得不到父母有效的纠正,容易形成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久而久之,就成了校园中的施暴者。

(3)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与人相处的能力较差,容易形成隔阂而又不会化解,久而久之隔阂就会演变成矛盾,甚至变为流血的冲突。

(三)学校原因

虽然国家已经倡导素质教育,但目前很多学校的关注点只在升学率,因此教师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失,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开展起来。从而导致很多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施暴者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都无从知晓。受害的学生很多忍气吞声,害怕打击报复,不懂得自我保护的途径。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暴力行为发生后,不少学校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不愿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不愿与社会各方配合。他们认为,一旦这样做,肯定会损坏学校声誉,影响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既不能保护受害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恢复,继续健康地发展,更不能惩戒施暴者,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这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四)自身原因

一是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差,缺乏基本的理想信念,缺乏独立的评价能力,对外界事物敏感而好奇,但由于认知能力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二是法制观念的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律性差,心浮气躁,寻求刺激,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发冲动,产生不理智的行为。三是心理素质差,承受和自控能力较低,在遇到压力或发生利益之争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四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因为恋爱观的扭曲,又缺乏相应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并且行为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用极端的手段解决在恋爱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自己和对方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伤害。

五、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应对校园暴力,能否辨别是前提。既不能在遭遇突发事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那仅仅是不礼貌行为;更不能在目睹校园暴力时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打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一)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因素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同学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压力。当我们面临心理压力时,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我们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在平时的生活中,应主动努力与他人沟通,尽量敞开心扉,表达心情,诉说心声,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心理,通过外界的帮助来完善思维,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避免遇事冲动,自作主张。与他人交流时能有效地沟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心理压力的自我调节。

(二)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施暴者对法律的无知,法律意识的淡薄,是产生校园暴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一些同学考虑问题过于偏激,过于钻牛角尖,做事不多考虑,认准了一点就无法想到其他问题,想不到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甚至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以后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往往这时候后悔已晚矣。所以为了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知识,不仅要了解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还要了解国家的其他法律法规;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当自觉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法律,培养守法的观念,并形成对法律的坚定信仰,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

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助人者自助,救人者自救!助人为快乐之本,社会需要弘扬正气。同情我们身边的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出格的事情。

(四)不参与校园暴力

道理是讲出来的,而不是打出来的。珍惜生命的同时,也要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我们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文明用语“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10字应常挂口中,不讲粗言秽语。同学之间应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宽以待人,互相尊重,相互礼让,相互体谅。遇到问题时,需要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制造问题的暴力手段。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先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有最起码的善良、同情心和怜悯感。当有同学“邀请”我们去参与校园暴力时,我们应该断然拒绝,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五)不崇拜暴力文化

首先,应该远离那些充斥着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及游戏等,不给暴力文化以存留的空间。其次,不要受暴力文化的影响,贸然模仿影视或游戏里的暴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暴力不会帮助解决任何问题,它只会激化矛盾。再次,正确认识影视、书刊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意义,不盲目崇拜影视作品中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不用暴力表现自己的价值。最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多接触有益身心的文化。

(六)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

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应对暴力,临危不乱。如果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七)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淡然处之,对付语言暴力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二是自我反省,遭遇语言暴力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分析自身责任,是否是自己的行为或做事的方法本身存在问题;三是无畏回应,如果对方是有意并且是较为恶劣的人身攻击或伤害,就有必要对攻击者郑重地声明自己的立场,或给他一个严厉而意味深长的眼神;四是肯定自己,不要受对方侮辱性语言的影响,要积极肯定自己的价值;五是调整心理,对于外界的打击和辱骂,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学会爱惜自己,不要让他人的因素来影响你的情绪和健康,做好心理上的调节;六是法律维权,如果语言施暴者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诽谤,并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时,可以诉诸法律,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八)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该怎么办?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九)遭受心理暴力时的自救

对于心理施暴,要从自我心理调整入手。如果在学校遇到了排斥、歧视、孤立等心理暴力行为,我们应该自己积极、主动地去与别人沟通,弄清楚原因。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可以向老师求助。

(十)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所以一定要树立报告意识,一旦有情况发生,需要及时告诉家长、老师和警察。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可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公安机关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六、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遇事不要忍着不吭声,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受到暴力侵害时,立即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对方,以减少被侵害程度,事后立即报案。

(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如交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交往,上网交友要谨慎,网恋或私自会见网友更要谨慎;外出办事尤其是晚上尽量不单独行动,要与同学结伴而行,以免发生意外。

(三)校园安全教育不可少

学校全面加强安全教育,定期开展法制讲座,组织全体师生看法制教育电影,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校园暴力。

参考文献

1. 张根田:《公民人身安全防护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

2. 方辽洋:《人身安全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3. 刘志彧、李文阁、鲁显玉主编:《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iJOCF82r6iGsjKtaijVeLFtXoz7HhYItRbDS+yJRCjFnDHcKVSDL921nCii7R7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