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谢本书

一年前,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有人建议,应将杨杰将军的故居,作为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而主持会议的单位,最终以杨杰“知名度不高”为由,不予考虑。后经与会专家力争,才又列入。

这件事,使我深受感触。杨杰将军去世60多年了。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杨杰将军,曾被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称为“战略专家”,被英国国防大臣称为“军学泰斗”,其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亦被收入《世界名人大辞典》的《中国现代军事辞典》中,我们研究不够、宣传不够,且又无展览馆或故居陈列室之类的实物展示,致使今天的中青年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杨杰将军的事迹知之甚少,不甚明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曾发表出版过一些有关研究杨杰将军的著述论文和纪念文章;云南省亦曾在1989年举办过“纪念杨杰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但是,总的来说,对于杨杰将军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且60多年来,杨杰将军的著作、论文,都未重印过,也未出版过杨杰将军的文集。许多人不了解杨杰,是情有可原的。

2009年年底,在民革云南省委举办的杨杰将军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上,我与杨杰将军之孙女杨德芬女士(云南省政协六、七、八、九届委员,云南省“纪念杨杰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筹备委员会委员)相遇,谈及杨杰将军的众多著述,今已很难见到,颇感遗憾。杨德芬女士当即慨然允诺,愿意筹资编辑、出版《杨杰将军文集》(本书原名——《大家文丛》编者注)。此意愿得到其丈夫邹同礼先生、女儿邹炀女士及女婿亨德森·杨博士(云南亨德森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德籍华人、著名教育家)的大力支持。之后,他们邀约了在云南亨德森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严则敬先生(原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主持其事。严则敬先生与杨杰将军既有同乡之情(云南大理),又有同族之谊(白族),十分崇敬杨杰将军,故欣然应允。他们组织了一批力量,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编辑完成了这部文集。杨德芬女士、严则敬先生热情邀约我为文集写一序言,盛情难却,义不容辞。但是,写什么,怎么写,一时难以拿定主意。后经考虑选择了一个角度,即从“南杨北蒋”——杨杰与蒋方震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说明和阐述,也许有助于加深对杨杰将军的认识和理解。

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早有所谓“南杨北蒋”之说。在1943年,胜利出版社出版杨杰编撰之《孙武子》一书,介绍杨杰时就说:“先生(指杨杰)与海宁蒋百里先生,并为我国当代兵学权威及军事理论家。”将两人并列,故称“南杨北蒋”。其实,杨杰(云南人)、蒋方震(浙江人)都是南方人,不过蒋方震曾活跃于北方,担任过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固有“北蒋”之说。更重要的是:杨、蒋都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学权威,在军事理论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而且爱国精神可嘉,是这一时期影响很大,颇有代表性的军事学家,堪称双绝。从两人的比较中,可以进一步看出两人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

先谈蒋方震。

蒋方震(1882—1938年),字百里,笔名飞生,浙江海宁人。幼年就学于蒋氏私塾,记忆力极强。17岁时中秀才,是一个“天才洋溢的神童”。1901年留学日本,先入成城学校,后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成绩优异,毕业时是步兵科第一名,与同班同学蔡锷、张孝准三人有“中国士官三杰”之称。蒋方震与蒋尊簋亦同班,又同为浙江人,被他们的同乡,著名学者章太炎誉之为“浙江二蒋,倾国倾城”。1903年,蒋方震曾在日本东京主编《浙江潮》杂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开辛亥革命各省留学生创办革命刊物之先河。

1906年蒋方震回国,在东北任督练公所总参议,旋又赴德国考察军事。1910年回国后,先在禁卫军中任管带,后又去东北续任督练公所总参议。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旋又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蒋任保定军校校长一职,为时虽不长,却影响深远。而他赴京请款无着,迫而自杀(未遂),更振奋了保定师生的奋发精神,几乎被认为是保定军校的唯一校长。

1916年,蒋方震为反对袁世凯帝制而南下。护国战争结束以后,四川督军蔡锷因病请假东渡日本治疗,拟以蒋任四川督军署参谋长兼代督军,蒋婉言辞谢,乃扶蔡去日就医。1917年,蒋任总统府顾问;1918年,随梁启超去欧洲考察,1920年回国。1925年,一度出任直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因志不同道不合而去。1927年以后,蒋出任蒋介石之军事顾问、高等顾问。1936年随蒋介石去西安,西安事变亦被囚,很快获释。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组建国防研究所,搜集战时情报;1938年初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同年底因病去世,享年56岁。蒋方震逝世后,国民政府下令追赠为陆军上将。

蒋方震有代表作《国防论》,出版于1937年。去世后,后人编辑有《蒋百里全集》。

再谈杨杰。

杨杰(1889—1949年),字耿光,云南大理人。1905年考入云南武备学堂,次年选送到保定的北洋陆军速成学堂,1907年又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杨杰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毕业回国,投身辛亥革命,被任为沪军威武军第二营营长,旋任团长。后回贵州、云南续任团长、旅长,云南陆军讲武学校骑兵科科长等。反袁护国战争开始后,杨任护国第三军第五支队长、第一纵队司令、护国第四军参谋长。1917年调任北京总统府军事咨议兼陆军部顾问,不久回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任教官。1921年再次东渡日本,任日本陆军留学生的监督,但他竟以中校身份,自费考入陆军大学,苦读、钻研,取得了很大成就,开始享有战略、战术家称号。

1924年冬,杨杰毕业回国,先任西北国民军第三军参谋长,后赴广东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总参议、师长、副军长、军长。北伐战争开始后,杨杰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深得蒋介石信任;1930年任总参谋长,1932年被任命为陆军大学校长。1933—1934年间,赴欧洲20多个国家考察,回国后任陆军大学教育长,1935年晋升为陆军中将,1937年晋升陆军上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被任命为赴苏联军事考察团团长,次年任驻苏大使,对争取中苏友好,争取苏联支援我国抗日军事物资做出了贡献。后因与蒋介石在政见上发生分歧,于1944年被免职。回国后在重庆讲学,从事军事学术研究。

1945年,杨在重庆与谭平山、陈铭枢等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参与并领导反对蒋介石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在香港成立,杨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负责“民革”西南执行部。此后,杨杰积极从事反蒋活动,并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策反,为蒋介石所嫉恨。1949年,中共中央电邀杨杰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尚未与会,同年9月19日在香港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享年60岁。杨杰遇害后,中共中央极为震惊,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提出的临时提议,由主席团以大会名义向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杨杰将军家属致唁。政协筹备会副主任周恩来向全体代表报告到会人数时,特别强调:“特许列名缺席代表中的杨杰将军,已不幸于本月十九日在香港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逝世。”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杨杰为革命烈士。

杨杰一生军事著述甚多,惜至今未能成集出版。今杨德芬、邹同礼夫妇,严则敬先生等筹划、组织,并由杨杰将军的曾孙女邹炀及其丈夫亨德森·杨博士所创办的云南亨德森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即将出版《杨杰将军文集》,乃是值得颂扬的一件大事。

杨杰众多的军事著作,以1943年出版的《国防新论》为其代表。

杨杰与蒋方震作为近代中国的军事学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作为军事学家、军事理论家,在中华民族危机十分尖锐的形势下,他们都提出以“国防”为中心的军事理论,使他们的军事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蒋方震的代表作《国防论》,是蒋氏将其历年有关国防问题的主要论著编辑而成,计七篇十九章(讲),约15万字,出版于1937年春天。这部论著被誉为“民国时期国防思想的奠基石”。该书在扉页上赫然醒目地写着一行字:“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蒋氏提出的“总体国防思想”,认为:“二十世纪之国防责任,乃不在精练之兵,而在健全之民”;“未来的战争不是‘军队打仗’而是‘国民拼命’;不是一定短时间的彼此冲突,而是长时间永久的彼此竞走”;“现代战争非单纯兵力之战争,乃是全体民族之战争”。战争包括武力、经济、宣传三个部分,是一个具有国力、武力、兵力三个层次的概念,因而需要从力、物、组织三方面入手,形成综合军备,这样才可能具有强大的国防。

蒋氏还提出了国防经济建设的若干原则,包括“生产国防建设”、立足本国、农业要自足、军事工业与国防交通之合理布局等。

《国防论》问世于卢沟桥事变前夕,该书对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前途,也作了回答。他“肯定地说,只要找到恢复我们民族的真实本领,中国一定会再度强盛起来”。

杨杰的军事学著作较多,而以《国防新论》为代表。从书名上看,显然是继蒋方震之《国防论》而来,并有所发挥和发展,故称之为“新论”。《国防新论》出版于1943年春,半年之内,续出三版,成为抗日大后方普及国防教育的重要著作。

《国防新论》分为国防认识论(“战争与国防”)、国防本体论(“近代国防的型式及其组织”)、国防方法论(“如何建设中国国防”)三篇,从理论、方法到国防建设的实际问题,都给予精彩的论述。杨杰认为:“国防是人类所同具的安全感觉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竞争生存的经验集结而成的武库。”国防的意义,“不仅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国家的领土主权,社会的安宁秩序,并且是推行国策、发挥国家机能的有力杠杆”。杨杰认为,国防建设有三要素:人、物和混合的要素;国防力量应有四面体:经济、技术、军事和外交。他在论述军事与国防关系时,强调要建设现代的人民国防。

杨杰十分注意国防建设的大环境、大背景,他说:“国防新论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最高阶段,社会主义业已抬头的今天,它所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和工业电气化的时代。”提出要用两化作为今后国防建设的主要目标,把国家建设成为工农机械化的新中国。为此,杨杰建议:“国防的重心是发展民族工业;完成中国国防建设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农业国家的工业化。”

杨杰在稍后的《军事与国防》及其他论著中,进一步阐发了自己“国防”为中心的军事思想。

第二,重视军事教育与军事理论研究,成为他们共同的又一特色。

蒋方震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和代理陆军大学校长。这两所学校,在当时的中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军事学校,培养了不少风云一时的军事将领。蒋方震出任保定军校校长后,为军校的建设殚精竭虑,苦心钻研军事理论,表示:“如不称职,当自杀以明责任。”他对学生要求很严,任事三个月,即举办了野外、课堂、内务、人事管理等各种检阅,整肃学校面貌。后因学校费用无着,困难重重,他为履行自己的诺言,愤而开枪自杀,幸未中要害。这一事实反映了他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

1938年,蒋方震又继杨杰之后,主持陆军大学。这时,日寇大举进攻华中,蒋氏走马上任,旋即从武汉撤退。即使在兵荒马乱之际,他仍在准备给陆大讲演“参谋官之品格”“知与能”两个题目。到达桂林时又发表十点国事意见,直到行至宜山病逝,才算结束了他的劳累。

蒋方震的一生与军事学堂相伴,以军事理论的研究和传播为己任。

杨杰先后两次进入日本陆军院校学习,又前后主持陆军大学达六年之久。他要求陆大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救国之鉴识,御外侮之本能”,“是在求智能兼备之士,同时亦希望统帅人格之树立”。他提出:“学术是办事的工具,品德是做人的基本。”陆大在杨杰的主持之下,组织规模、教学规模日臻完善,每年招收正规班一期,每期百人。1934年又招收特别班二期,并开办参谋补习班、函授班、兵学研究院。

在提高学院军事素质的同时,杨杰还特别注意学员“人格”的培养。“换言之,就是要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然后才有责任心和义务心,然后才能为国家民族效力,而完成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

杨杰对军事学术和军事理论的研究是不遗余力的,其遗著超过百万字之多。

正因为蒋、杨在军事教育、军事学术方面的贡献,两人都曾获得过“军学泰斗”“杰出军事人才”“战略专家”“军事理论家”“兵学权威”等称号或颂词。

第三,以救亡、爱国为己任,这是他们作为军事学家的可贵之处。

20世纪前半期,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蒋方震、杨杰作为军事学家,以救亡、爱国为己任。他们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为民族自卫、抗敌御侮而研究国防理论,创立国防军事学,设计国防军事方略,并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救亡、爱国的斗争中去。

蒋方震国防思想的形成,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民族斗争进程息息相关。他的国防思想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着眼于民族的未来。他在1937年初出版的《国防论》及其有关论著中,明确告诉国人,尽管危机严重,但“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最终中华民族是有胜利希望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他毅然代理陆大校长,培养军事人才,为抗日尽力;而对投降派的活动,他坚持两句老话“千言万语,只是不能跟他们(日本侵略者)讲和”;“千言万语,中国是有办法的!”不幸的是,在抗日战争的途中,他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未能看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杨杰的国防思想,继承并发展了蒋方震的学说。他认为,当今世界,战争不可避免。为了民族复兴,必须建设强大国防;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全体性建设,应鼓励人民群众参加国防建设,实行“人民的国防”;而所谓国防政治,也就是“人民的政治”。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亡和日本法西斯灭亡中国的危机形势,杨杰大声疾呼“中国必胜”。他说:“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我尽量利用空间争取时间,逐步消弱敌人,使我转弱为强,最后战胜敌人。”只要不妥协,坚持斗争,“必可使侵我之敌寇,尽入网罗,则最后胜利,舍我其谁?”抗日之初,杨杰出任驻苏大使期间,在尽力争取苏联对我抗战帮助支持上做出了贡献。

而在抗战后期及抗战以后,面对着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杨杰积极投入了反蒋民主运动,并为此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蒋方震与杨杰所走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然而他们在各自的境遇中所作的种种努力,确立了他们近代中国历史上以及中国军事史上应有的地位。

蒋方震与杨杰毕竟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各自的背景、经历、修养和思想认识还是存在某种不同的差别。这些差别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差别或特点,大体上可以列举如下:

第一,他们虽然都是军事学家,但不是或不完全是军事指挥员或统帅,他们在军事指挥方面多半处于幕僚、参谋的地位。这种长期没有处于直接指挥者地位的军事生涯使他们获得“学院派军事家”之称。

但是,杨杰的军事指挥和军事实践经历要比蒋方震为多,因此在现代军事史上杨杰更值得注意。

蒋方震行动稳健,性格中和,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军事家、学术家和军事教育家,然而一生都未曾担任实际的军事指挥职务(1929年,蒋介石虽曾打算任命蒋方震为第五路军总指挥,却为蒋婉言谢绝),亦未直接参与战争中的军事行动。

杨杰性情直率,自视较高,除进行军事学术和军事教育以外,曾担任过实际军职,并指挥过具体的军事行动,如1913年在贵州担任团长时,曾以少胜多,击败杨荩诚所部,显示了军事指挥才能,并晋升为旅长。护国战争中,担任过纵队司令,多次取胜。在大革命时期,担任过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屡立战功。后来,杨杰还任过总参谋长、宁镇澄淞四路要塞总司令、炮兵集团指挥官等军事指挥职务,都有较突出的表现。

应该说,杨杰这种虽不很长但实有之军事指挥生涯是蒋方震未曾有过的。

第二,蒋、杨二人都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杨明显地继承了蒋的以国防思想为中心的军事理论,然而杨没有受蒋的思想束缚,对国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蒋方震的国防思想,着眼于救亡图存,为民国时期国家国防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杨杰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的前提下,其军事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的是杨杰把国防与工业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相联系,提出了“人民国防”“人民战争”的思想。他说:“由军人的战争到人民的战争,由军人的国防到人民的国防,这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野。而真正的人民国防,又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组织的特色。‘人民’,就是这个时代的象征,是新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显然,杨杰的军事思想,除了“国防”以外,更赋予“人民”“民主”的内容,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军事学术著作方面,杨杰无论在数量以及论述的广泛性方面,也在蒋氏之上。

通过“南杨北蒋”之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蒋、杨在近代军事史上之地位及不完全相同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对蒋、杨的认识和评价。

我们还要说明的是:蒋、杨同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学家。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似乎蒋方震(百里)的知名度更高。这是为什么?其实,杨杰与蒋方震是可以媲美的,杨并不亚于蒋。蒋的知名度更高,则有其他的原因。第一,蒋方震的活动,更接近于中枢。他无论对北京政权或南京政权中枢的接近和信任,都超过了杨,因此蒋的活动和信息,经常见诸各种报端和出版物。第二,蒋方震是浙江人,蒋介石也是浙江人,加上民国时期浙江出的名人更多,因而对蒋方震的宣传和赞扬也更多。第三,蒋方震的著作其数量虽不及杨杰,却出版机会更多,而且台湾方面早已出版了《蒋百里文集》,这对于了解蒋的成就是有帮助的;而杨杰的著作相当难找,在今天以前,既无“选集”“文集”出版,更无“全集”问世,这不利于对杨杰的认识。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关于蒋方震的传记著作,也出版了多种,其中包括学术大家陶菊隐的《蒋百里传》、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等,而且大多是中央级出版社出版,所以对宣传蒋方震是很有益处的。

相比之下,我们对杨杰的研究和宣传都很不够,传记著作仅在云南出版了一部,而且发行量有限。这样杨杰的知名度自然就难以上升了。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对出版《杨杰将军文集》抱有很大的希望,更希望有较多的杨杰的研究成果问世。这对于宣传杨杰,宣传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建设文化强省,都是很有好处的。

2010年11月于昆明 s8vcuW69m/eYieanS80C49kM5WQVN+n4oFG/hM8LUrytR6Rp18UjGB9KvOBjJQ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