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篇

如何建设中国国防

第一章
总说

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力推行大陆政策,使中国遭遇到空前未有的“国难”。“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八一三”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着的长期抗战,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血的教训之下,才知道国防的重要性,才知道过去许多年,一般人都忽略了国防建设这件大事,才知道列强压迫中国,破坏中国旧有的国防并阻碍中国建设现代国防的用心是如何地阴险刻毒。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希特拉的席卷欧洲,十四个国家相继败亡,以及日本在太平洋的猖獗,英美两个头等海军国的苦战,更深切地认识,不仅没有国防的国家民族不能生存,就是拥有强大陆海空军的国家,如果在军队的装备上、数量上、技术上、战术战略上不能胜过敌人,也无法逃避战争结局亡国灭种的命运。痛定思痛,触目惊心,为了要维护国家民族的生存独立,在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心里,一齐燃烧起建设国防的热情。——中华民族觉醒了!

不错,一般人都晓得“无国防即无国家”,都渴望着中国国防建设的成功。可是,中国应该建设怎样的国防,并且应该怎样完成中国的国防建设呢?

我觉得,研究如何建设中国国防问题:第一,应该把握住时代;第二,应该把握住特殊;第三,应该把握住重心。

为什么要把握时代呢?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日千里,战争的性质和型式也时时刻刻在变化。昨天的国防型式,不能应付今天的战争;今天的国防型式,也同样不能应付明天的战争。波兰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军备来抵抗一九三九年的德国,结果失败了;法国拿落伍的马奇诺主义来抵抗德国的极度流动性的摩托机械化部队,结果失败了;英国抱定经济战和守势作战的战略原则,不知加以变通,遇到希特拉的闪击战术,也失败了。时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国防观念,战争思想和军队的组织装备如果失掉了时代性,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战争中,她绝不会侥幸地获得胜利。战争是铁面无私的裁判者,谁在国防建设上落后一步,不论这种落后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或理论上的,谁就要接受一分应得的惩罚。

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新的战争方式。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国进攻波兰的战争,一九四〇年五月德国进攻法国的战争,一九四〇年十二月英国粉碎非洲利比亚意大利军队的战争,都是这种新战争方式的表现。这种方式很明白地指示出今后国防建设的道路。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胜利和失败的史实,也明白地告诉我们,甚(什)么样的国防才是最适合于现代战争的国防型式,我们不建设国防则已,要建设国防,就非把握住时代,建设适合于现代战争的新型国防不可。如果耗尽人力物力完成一种不堪一击的国防建设,仍免不了战争失败的苦痛与耻辱,结果还是让子子孙孙做奴隶牛马,受人统制宰割,仍免不了要亡国灭种,岂不是和没有国防的国家民族一样吗?不战而亡,固然是世界上最可悲悯的事;如果打得焦头烂额,结果仍然是国破家亡,永远不得翻身,那就更悲惨了。

那么,我们所要把握的足以代表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的是什么东西呢?具体地说,就是“科学”。“科学”就是这个时代的主宰。现代的国防,是科学的结晶;现代的战争,是科学的战争。最后的胜利,必然地要落到科学最进步而其他战争条件又不弱于敌人的交战国的那一边。

所谓新的战争方式,是各种摩托机械化军队的适当配合所构成的,它的特征就是摩托和机械所产生的高度流动性。战略和战术的运用,都注重在机动性的发挥和适应。而摩托和机械正是应用科学的产物,就连使用这些摩托和机械的战争的艺术,本质上也是科学的。科学实在是支配现代国防和现代战争最基本的力量,没有现代的科学,绝对建设不出现代的国防,绝对无法应付现代的战争。中国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要想把握住时代,必先把握住科学。彻头彻尾地去研究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水准。我们的科学赶上了这个时代,才能建设这个时代;我们的科学超过了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自然是时代的先驱者,我们的国防建设才可以超越时代。

理想的国防,必须是“超时代”的国防。因为今天的战争方式是昨天的国防力量的表现,如果根据今天的战争来建设国防而忽视了来(未)来战争的远景,无论他的成就是怎样惊人,结果都是无用的废物。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就是一最好的例证。

为什么要把握特殊呢?因为中华民族有他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有他自己独特的历史,有他自己独特的文化,有他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这许多独特的东西,造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这许多与众不同的制度,造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对于任何事物,中华民族有他自己的观点;对于任何问题,中华民族有他自己的解决方法。这许许多多独特的因素,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国家。

这个独特的国家,要建设,必须是自己建设;要改造,必须是自己改造;要生存,必须是独立生存;要发展,必须是自由发展。国防的作用,就是保卫这些独特的、自己的、独立的、自由的东西。中国国防的形式,也由这些独特的、自己的、独立的、自由的因素决定。

有甚(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国防。要问,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防,最好先问中国要建设甚(什)么样的国家。因为国防的形式是由国家的形式决定的,建设国家的目标,也就是建设国防的目标。中国要建设成功一个三民主义的国家,首先须建设成功以促成三民主义之实现为目标的国防,使民族能够独立、民权能够普遍、民生能够发展。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标的国防,充分地表现出中国国防的特殊性。它和德国国防的目标在实现希特拉主义,苏联国防的目标在实现史太林主义,美国国防的目标在实现泛美主义,英国国防的目标在实现大不列颠主义,日本国防的目标在实现大亚细亚主义完全不同,所以不论在国防形式上、军队组织上、战争指导上、军事理论上和战术战略上,都应当尽量发挥中国的独创精神和特殊性,不需要刻板式地模仿任何国家,生吞活剥地抄袭别人的东西。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中国,也没有第二种三民主义。实现三民主义的战争对象和实现其他各种主义的对象,是不会相同的;战争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战争经过的过程各(和)结果,也是不会相同的;我们假使不把握住中国的特殊条件而盲目地追踪别一个国家,模仿一种不适合中国特殊要求的国防型式,那简直等于自杀。

为什么要把握重心呢?孔子说过:“君子务本,立本而道生。”我们要建设中国国防,也需要把握住一个或者几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建设国防的重心。中国从满清末叶就开始修铁路、辟港湾、筑要塞、编练陆海军,从事国防建设,中间经过几度的破坏,几度的整理,一直到现在,大家才知道中国过去的国防建设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连基础都没有打好。今后要建设国防还得从根本上着手。

国防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种力量的结晶,军事是结晶体的顶点,经济是结晶体的基础。所以,国防建设必须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并进。没有进步的、稳固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现代化的军事组织是建设不起来的。换句话说,国民是军队的基础,普通教育是军事教育的基础,社会是技术军事技术的基础,一般工业是战争工业的基础,要想提高军队的知识水准、技术水准,发展战争工业,非先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准、技术水准,发展一般工业不可。从表面上看,中国遭逢空前未有的国难,不能用武力收复失地把敌人驱逐出国境以外,似乎应该归咎于中国的军事落后;实际上,支配现代战争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基本力量不是军事,而是整个国家物质的生产力,中国军事落后的原因是由于产业落后。到今天,中国还是一个十足的农业国家,国民日常生活必需用品的生产,大半依赖着古老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拿人力和机械动力斗争,在生活上在物质的生产上早已失败,军事上的胜利,还有什么希望呢?

因此,我以为建设国防的重心在发展民族工业,完成中国国防建设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农业国家的工业化。

现代的战争是全体性的国力战。但所谓国力,并不是现有物质资源,工业生产力,以及技术能力和后备人力的总和,而是能够随时动员参加战争,在战争上发生效用的全部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的工业生产力比德国要大得多,人力和经济力量也比德国雄厚,可是,在战争上,英法同盟军反不是德国的对手,以致造成法国屈降,英国失败的初期战争的不幸结局。甚至美国参战以后,非等到一九四三年同盟国的军火生产量占绝对优势的时候,也不能够对轴心国家实行反攻。可见单是产业发达的国家还不能够在现代战争操必胜之券,必须更进一步,使人力、物力、工业的生产力加入军事组织变为战争潜力,这种战争潜力才是代表国防力量的重要因素。中国有丰富的资源,有庞大的人力后备,天惠并不算薄,如能运用科学的力量把中国由农业国家推上工业化的道路,立刻便成为东亚的支配力量;论富论强,中、苏、美将在世界上鼎足而三。我们能不能实现这一个理想,全看中国能不能善于利用本身的人力、物力,发展民族工业,再把民族工业军事化。

民族工业军事化,就是国防建设的重心。

我们把握住了时代,把握住了中国的特殊性,把握住了重心,再加上天惠的各种有利条件,要建设一个合乎理想的国防,并不是什么难事。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只要我们能够运用崭新的方法,我们一定能够迎头赶上。苏联革命以后,她的产业比英国、美国要落后五十年到一百年,可是苏联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咬紧牙关,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居然把一个农业国家变成一个工业国家,不但在物质文明上已经和英美并驾齐驱,而且在国防的建设上,战争的力潜(潜力)积蓄上,其惊人的成就,反使英美各国瞠乎其后。苏联能够以十年的努力把国家的文化向前推进了一百年,中国目前的形势,比苏联革命的形势要好得多,人家可以办到的事,我们为什么办不到呢?黄帝子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从世界各国的先例看来,要想完成国防建设,除了上面所提出的条件以外,另外还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建设国防的“人”;第二个条件是建设国防的“法”。有人无法,结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什么困难,都不能克服;无论什么障碍,都不能打破。有法无人,则徒法不能以自行,也不能发挥法本身的效用。人法二者适宜配合,做一点,是一点,有一分的努力,就有一分的成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缺陷,都可以补救。

中国有伟大的革命领袖,全国上下一致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之下,从事抗战建国的不朽大业。七七事变以来,数百万将士以劣势装备对在装备上、素质上和训练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作战,使敌人疲于奔命,一筹莫展,使中国国际地位蒸蒸日上,成为反侵略集团中的要角,使中国军队成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者安定亚洲的主力。这不能不归功于民族领袖,蒋委员长伟大的人格感召和卓越的战争指导。苏联在革命成功以后的建国过程中,曾经提出两个口号,一个是“干部决定一切”,一个是“技术决定一切”,这两个口号,在今天对中国完全适用。在前方、在后方、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处处都感觉到干部的缺乏,技术的不够。可是,这种种困难,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认清楚目标,把握住各种基本条件,一致在领袖的指导之下努力去干,一定比较苏联德国和其他强国更容易完成理想的国防建设。

所谓理想的国防,也就是一种最新型的、超时代的,适合未来战争而且随时可以打击并粉碎侵略者的“战时体制”。

第二章
兵力决定的标准

一、兵力的限制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能毫无限制地来建设自己的国防,扩充自己的军备。兵力的大小,人数的多寡,受许多条件的限制,被许多因素所决定。换句话说,对于一国兵力发生决定作用的,不外两种要因:主观的要求和客观的环境。

国家民族是一个有机的战斗体,它为了要维持自己的安全独立,生存发展,便适应这种需要确定自己的政治策略,标榜一种主义。要保持现状的,就是消极的保守主义,要打破现状的,就是积极的侵略主义。政治策略和国防方针,互为表里,互相影响。抱定侵略主义的国家,要想达到侵略发展的目的,就要按照足以压倒假想敌国武力的标准,来建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处于绝对优势的海陆空军。抱定保守主义的国家,也要因应环境之需要,建立足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的军备。侵略主义国家的兵力□(非)大不可,不大不能达到消灭敌国的目的,保守主义国家的兵力亦须以能抵抗侵略的敌人为标准。因此,在主观方面,侵略者所要求的兵力为足以粉碎敌人;保守者所要求之兵力,在消极方面为足以抵抗敌人之“侵略”,在积极方面,为以粉碎敌人答复敌人之“粉碎”。国策虽不相同,却同样需要有强大的兵力。

主观方面的要求如此,客观环境的限制又怎样呢?

(一)人口的限制:兵员是组织军队的基本要素,兵员的多寡和人口的多寡有密切的关系。军队既由人民组织而成,那末(么),军队的数目无论如何不能超过人口的百分比。军队又由壮丁组织而成,那末(么),军队的数目便不能超过全国壮丁的数目,超过了全国壮丁的数目,必然地有一部分军队是老弱残兵。种田需要壮丁,做工需要壮丁,经商需要壮丁,办理国家的政务也需要壮丁,各行各业都需要壮丁来支持,如果全国的壮丁都去当兵,别的部门纵不停止活动,也要减少许多活动的力量,工作效率,必然大为降低,不能配合军事行动适应战争的需要。假使战争时间延长了,兵员的补充,物质的接济,都要遭遇到严重的困难。壮丁的数目不过是全国人口的若干分之一;能直接服兵役的壮丁,不过占全国壮丁的若干分之一;为了防止兵源的涸(枯)竭,常备的军队,仅仅占能直接服兵役的壮丁的若干分之一(通常的标准,常备军约占全国人口千分之八)。可见人口对于兵力的限制,是很大的。

(二)经济的限制:越是进步的国家,她的组织越复杂,用费越庞大。军队是消费的,军队越多,军费越大。军事组织不过是国家组织的一部分,军费的开支也应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因为国家强与不强,全看她各部的组织是不是平均发展。军事组织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组织必须经常地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军费用得太多,别的部门便因为经费的过度紧缩而废弛下去,军事力量如果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力量的辅助和支持,绝不会单独存在,单独发展的,不但未建设的军备无法建设,就是已建设的军备,也无法维持。一般地说,国家的岁入多寡,决定常备兵额,不论平时战时,军费都不应该超出国家财政力量所能担负的最大限度。大概国家财政岁入较大的国家,军事费在全国总预算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岁入较小的国家,军事费在全国总预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世界各国平时国防经费,约全国费用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急于扩充军备的国家,军事预算必然增加,不急于扩充军备的国家,军事预算必然缩小。这是一定的道理。

(三)资源的限制:现代的战争是物资的消耗战,也是物资的争夺战。大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物资消耗。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纵使地大民众,也建立不起来强大的军队。空军、海军、陆军已经高度摩托化和机械化,需要制造各种空中摩托、海上摩托、地上摩托的原料和机械,需要维持各种摩托的丰富燃料,固不消说。他如骑兵需要的是马匹,不产马匹或马的产量过少,马的品种太劣的国家,便组织不成强大的骑兵;纺织原料和金属原料缺乏的国家,士兵便着不上现代化的武装。没有装备或装备不足的军队,是炮灰的原料,再多也是徒然的。

(四)产业的限制:现代军队,依存于人口、经济、资源,也依存于产业。因为机械和摩托都是工厂里面造出来的,没有大规模的、最新式的军需工业组织,便制造不出足够的大量武器和军需用品,地大物多蕴藏富,适足以刺激敌人侵略的野心而已。楚人无罪,怀璧其罪;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运命,就是由于她们仅有资源而没有产业才被侵略者确定的。因此,一国的兵力,受资源的限制,更受资源生产工业化程度的限制。组织一百万现代化军队的条件之一,是国内军需工业先具有足以供应一百万大军的装备和作战物质的生产力。

(五)文化的限制:军备和文化的关系异常密切,应用科学和军事技术,也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闪电战术和流动性战争不产生于一九一四年开始的欧洲大战时期,而产生于一九三九年的德波战争;不产于文化落后的非洲大陆,而产生于科学发达的德国,就是文化限制军备质量的明证。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决制造不出可以和苏德英美等国媲美的飞机坦克;就把世界上最优秀的飞机坦克,送给她,她也没有操纵驾驶的技术,使它们发挥高度的效能。在军队的素质方面,固然不能超越国家的文化水准;同时,在军队的数量方面,也不能不受文化水准的限制。产业发达的国家,所用的生产工具是用摩托发动的机器,一个工人的生产品,足以供给几千几万人的消费;产业落后的国家,靠着手工业或幼稚的机器工业去从事生产,几个工人的生产品,还不能供给现代兵士一个人的消费。因此,两个国家的人口多寡相同,可是动员的人数因为产业发达的程度不同,文化落后的国家,往往是相形见拙(绌)的。

(六)国际关系的限制:军备原为世界各国对立关系下的产物,邻国或假想敌国的政略和兵力,对于本国的军备,也是一种决定力量。

近代交通发达,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战争之发生,已不限于邻国。两个国家的领土纵不连接,或者远隔重洋,只要在政治上或经济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便随时有因为利害冲突而发生战争的可能。这些国家的政略和军备,对于本国的兵力,很有影响。如果和自己利害关系密切的国家,都是些安于现状的保守分子,他们的兵力很小,本国的军备,也不妨缩小;要是处列强窥伺、虎视眈眈的环境之下,那就非整军经武扩充军备不足以御侮图存了。

(七)领土形势的限制:地理环境的优越与否,和一国的军备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要迎击跨海而来的敌人,需要海军;要跨海而去进一步征服敌人,也需要海军。一个四面临陆的国家,当然要建设强大的陆军,准备和陆上的敌人作战。一个面海背陆的国家,为了防卫领土的安全,她不能不同时建设海军、陆军,并依照海岸线的长短和战争可能性的大小来决定海军和陆军的比例。

至于空军,不论是海权国也好,陆权国也好,都是少不了的。

其次,地形也是限制兵力大小和决定国防兵种比例的一个条件。举例来说:

(甲)领土又狭又长的国家,中心离边境太近,防卫不易,需要一个组织庞大的常备军去担任防卫。假如她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天险可恃,易守而难攻,常备军的数量少一点,也没有大的关系。

(乙)有些领土成方形或者圆形的国家,国境线和领土面积的比例比较又狭又长的国家要小得多,她的兵力集中迅速,从此线调到彼线也很容易,只要控制适当的兵力于适当的地点,就可以南北东西无往不利地去应战了。在军备的数量方面,这种国家,确是占着地形上的便宜。

(丙)海岸线绵长的国家,自然需要强大的海军去保卫她,还要陆空来配合,始能达成保卫领土安全的任务。

(八)交通的限制:战争需要争取时间,交通就是争取时间的有效工具。愈是现代化的军队,在作战上愈要依赖交通。

交通便利的国家,军队的集中、运输和展开,都很迅速,一个兵可以当十个用;交通不便利的国家,人家走一天的路,自己非十天半月不能到达,结果,十个兵还抵不过一个。如果邻国在交通的设备上占着优势,大军可以朝发夕至,就需要有较比雄厚的兵力经常的担任着国境线的警戒和防卫。

总之,常备军的多寡,在交通方面,是以敌人是否易于侵入来决定的,敌人易于侵入的国家,常备军的兵力须大;敌人不易侵入的国家,常备军的兵力可小。

一国兵力的决定,虽有这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这许多限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观的努力往往可以改变客观的环境。人口的限制,可以用奖励生育,提倡体育卫生,减少死亡率,奖励移民等各种方法去改变它;经济的限制,可以奖励生产,提高技术水准,整理财政金融,管理国内国外贸易,增加各种税收等开源节流的办法去改变它;资源的限制,可以用收复失地,提高国内生产量,预行资源蓄积等各种办法去改变它;产业的限制,可以厉行工业建设去改变它;文化的限制,可以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去改变它;国际环境的限制,可以外交的策略去改变它;领土形势的限制,可以用挖河、移山、填海的办法去改变它;交通的限制,也可以用发展海运、陆运、航空各种方法去改变它。环境既然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我们建设国防,一方面固然要适应客观环境各种条件的限制,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主观的要求,以最大的努力改造环境,去完成合乎理想的国防建设。

二、中国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国防军

中国有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领土,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物产丰富,可以自给自足。因此,我们不需要侵占别国的领土;同时,我们自己的领土,也必须用我们自己的血来保护,一尺一寸,决不肯拱手让人。我们的国策,是维护世界和平,在世界和平的空气里实现我们最高的建国理想——三民主义。

就国际环境来说,中国的位置恰在亚洲的中央,是远东的政治重心、经济重心、文化重心,——是亚洲唯一的安定力量。除了苏联同日本,其余的邻邦如朝鲜、安南、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伊朗、阿富汗等,不是列强的殖民地,就是爱好和平的弱小民族,她们和中国的关系虽然密切,却很少和中国直接发生战争的可能。日本的大陆政策,不但是侵略中国、灭亡中国的政策,连苏联也成了她进攻的对象。中国的边境,有一半和苏联毗连,可是中苏两国的国策,在目前并没有显著的冲突,在新疆外蒙各处绵长的边界上,除了配备若干足以维持地方治安的军队外,事实上并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普遍设防。不过,“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用武力制造了一个“伪满”,苏日两国的边境线随着日本占领地的扩张而逐渐延长了。在我们的失地尚未完全收复以前,苏日两国一旦在远东爆发战争,日本军队便随时有越过中国边境进攻苏联或利用军事占领地侵犯中国的可能。我们为了保障和平,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在“伪满”边境,内外蒙古各地,凡是有直接间接受日本军队侵犯或威胁的地带,都有酌量设防的必要。

中国东境虽有八千余公里海岸线,可是,和英美日意等国比较起来,海岸线并不算长,如果要建军,陆军和空军应该是国防军的主力,海军处于辅助的地位。假定陆军的编制每师为一万人,依照中国环境的需要,第一线的常备陆军,至少应该有一百二十个师。这一百二十个师,需要三年至六年的时间,逐渐编配完成。

现在的陆军是以机械化和摩托化的程度作评判优劣的标准的。机械代替了人力,机械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人力。因而,越是进步的陆军,机械摩托的配备愈多,步兵不再徒步行军,摩托化骑兵队里可以不用马匹,原来用骡马和人力挽曳的大炮也全部摩托化了。军队的战斗力量,不单单以兵员的多寡和训练的精粗来决定,机械装备的多寡和机械构造的精粗,反而成为决定军队战斗力量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一支仅有训练而缺乏现代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到前线去和最新式的装备最充分的陆军作战,前者情况之恶劣,结局之悲惨,是不难想见的。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的国家,也是交通落后的国家,我们为了适应中国产业交通的特殊情况,一方面发展产业,使军队的装备现代化,一方面发展交通,使军队的运输现代化,但在全国铁路公路交通网尚未完成之前的过渡期间,不能不缩小师的编制。一个现代化兵团,组织在一个交通落后的国家里,不论在军事上、运输上、战略的展开上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幅员广大,也是中国的特点之一。就气候来说,北方近于寒带,南方近于热带,中间大部属于温带;就地势来说,有广大的山地,广大的平原,广大的森林,广大的沙漠,广大的湖沼地,为了适应中国地理上的特殊性,国防军的组织和运用,不能不采用分区制。很显然地,北方人喜欢吃麦,喜欢骑马,能耐寒冷,南方人喜欢吃米,喜欢划船,能耐溽暑,如果把南方的军队开到北方作战,或是把北方的军队调到南方作战,因为生活过不惯,精神上和身体上便觉得有些痛苦,怎么能够提起高度的士气去打仗呢?以纳粹德军的装备和训练,进攻莫斯科的伟大计划尚且为隆冬粉碎而狼狈撤退,在组织上和训练上不及纳粹德军的队伍,更用不着多说了。国防军分区组训制度,目的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战斗条件尽可能地与生活条件协调,无形之中便增加了不少的战斗力量。比方说,我们和敌人在山岳地带作战,就调集在山地区组织训练的善于山地战的军队作为主力军;在湖沼地带作战,就调集在湖沼地区组织训练的善于湖沼战的军队作为主力军;在沙漠地带作战,就调集在沙漠地区组织训练的善于沙漠战的军队作为主力军,再配合其他的部队共同作战,和不分地区混合编配的军队比较起来,效率一定高得多。因为中国有特殊的地理形势,不能不产生特殊的军事组织;因为中国要同特殊的敌人在特殊的地点作战,不能不预先组织,训练好大批特殊的军队。

战争立体化以后,空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代替了骑兵,代替了炮兵,代替了通讯(信)兵,代替了交通兵。重轰炸机变成“流动炮兵”,跳伞部队被称为“空中步兵”,成千成万的军队带着全副的装备在天空中输送着,从大陆到海洋,从后方到前方。在今天,陆海军如果没有空军的掩护和协同作战,简直无法实施战斗,空军不仅主导着空中战场、陆上战场和海洋战场,也同样受它的指导和支配。有人说,现代战争从天空中开始,在地面上结束,这种说法,在目前看来是十分正确的。可是,空军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发现,随着科学的进步,未来战争很有从天空中开始,在天空中结束的可能。无空防即无国防。没有空军或空军力量薄弱不足以自卫的国家,根本就不能应付现代战争。

领空和领土同样重要,保卫领土必先从保卫领空开始,因为敌人的侵略军的前哨是由空军担任的。我们的领土,不许敌人侵入,我们的领空,也不许敌人侵入。但是,这种任务是不容易达成的。纳粹德国是空军最强的国家,同盟国的飞机仍旧可以成群结队地飞往柏林投弹。中国的领空比德国大好几倍,怎么能织成一幅天罗地网使侵略者的机群无隙可乘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战略上,我们必须以空军对付空军,拿轰炸答复轰炸,由于列强的积极扩充空军,没有五千架到一万架的飞机,已经算不上一个强国,而且也不足以自卫。在中国的建军计划里,应该以二年到四年的时间,加紧完成一个最低限度的空军,可以随时出动八千架第一线飞机,包括着四分之二的轰炸机,四分之一强的战斗机。

要想完成领海防卫,中国在最近的将来需要建设三十万吨的海军。三十万吨的海军,和任何强国比较起来,都不成对比。不过,中国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重工业的基础更差,中国没有大规模的造船厂,连技术和原料也都感到缺乏。在这种情形之下,完成三十万吨的海军建设是相当艰难的,可是,建军的着眼点是战胜敌人,保卫领土主权的完整,我们只问需要不需要,不问它艰难不艰难。凡是我们所需要的,再艰难一点也要办;我们所不需要的东西,虽折枝反掌之易,也不必多此一举。

中国海军的建设,因为经济、产业、技术种种限制,只能采取守势主义,先完成一支小型舰队以防卫沿海沿江的安全。这支小型舰队,以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舰、敷设舰、扫雷舰、鱼雷艇多艘编组而成,只要和空军配合起来,就可以打击敌国的海军,使他无法登陆,并进一步用机动奇袭的战术予敌以打击。主力舰需费太大,建造困难,目前只有暂付缺如一法。我们与其耗费数万万以上的金钱去建造一艘主力舰,倒不如拿这笔巨款去扩充几百架飞机。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保卫我们的领海,不是和海权国家争霸。从“威尔斯亲王号”和“利巴斯尔号”在西南太平洋沉没的史实看来,凭着一支小型舰队和优势空军来共同担任领海的防卫,是可能的。

不错,中国还没有较大规模的造船厂可以自造军舰,中国还没有大量现成的干部可以随时组织成一支海军。我的意思,三十万吨的海军建设计划,八年至十年可以完成。前五年为第一期,后五年为第二期。在第一期,主要的工作是训练海军基本干部,建立造船厂,贮备各种器材,吸收并培养技术人员,并着手制造鱼雷、水雷、潜水艇和千吨以下的小型补助舰,这一期可以说是准备时期。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到第二期,以五年的时间来实现三十万吨的海军建设计划,实在并非难事。

空军的发达产生了防空军,历次的战争经验告诉我们,绝对制空权的取得,将永远成为一个理想。为了减少敌国空军袭击的损害,为了保护后方要点和空军根据地的安全,为了协助自己的空军使其更有效地消灭敌机,防卫领空,非有相当庞大的防空部队的组织不可。防空设备对于空军的作用,正如巩固的要塞对于野战军或巩固的军港对于海军一样,在使他有更大的行动自由,以完成他本来的攻击任务。陆上防空部队、海上防空部队和各重要中心的防空设备越得力,可以用在攻击方面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就越多。

因此,防空情报网、防空交通网、高射部队、照明部队,非先完全组织起来不可。假如可能做到的话,有些要点也需要设置阻塞汽(气)球网,虽然伦敦上空的阻塞汽(气)球,并没有根本阻止德国空军的袭击,它的效用,还是不能一笔抹杀的。

芬兰的曼那林防线被苏联军队粉碎以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被德国军队突破以后,新加坡军港被日本军队攻下以后,要塞的地位一落千丈,世界兵学家对于要塞的价值遂纷纷议论,多数主张重新加以估计。事实上,无论陆上的防御工程或海军的军港,都兼有防御和攻击的两种意义。要塞的功用,并不是自己的军队等着挨打,而在节省兵力,消耗敌人,疲困敌人,给自己的军队以攻击敌人的适当机会,像法国那样的迷信要塞的马奇诺主义,固然不值一顾,若根本否定要塞的价值而大唱“要塞无用”论,也大可不必。

中国有八千余公里海岸线,有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等贯穿内陆资源地带的巨流,若不处处设防,仍让外国军舰自由出入中国的港湾内河,随时攻击我们的心脏,中国将永无抬头之日。痛定思痛,我们不但应当赶快把沿江沿海的要塞建筑起来,就是陆上重要据点的防御,也不能放松一步,要塞部队依旧是构成国防军的重要元素。

自然,国防的建设是永远不会完成,永远不会达到理想的境界的,它必须随着时代的推移,自己的需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经常地在改进、扩充。在目前说来,我所提出来的建军数字,仅仅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不能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

标准的本身是富有弹性的,一国兵力的标准,不是数目字,而是国策的贯彻实现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安全。

第三章
国防军的组织和装备

在国防兵种全部摩托化和机械化的今日,军队的战斗力量,不能够单单拿战斗单位和兵员的数目来估计了。除了数量以外,火力、捶击力、运动速度对于战争的胜负,都是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假若忽略了这些不能忽略的条件,而侈谈国防军的建设,那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要把握住些什么东西,要建设哪一种形式的国防军,才能在最经济、最迅速、最稳固的原则之下达到建军的目的,实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近代战争艺术在技术上的进步,影响了军队组织的变化;而各种新式的装备,不仅是影响了军队组织的变化,并且更进一步否定了过去的军事理论,许多兵学上的原则都被部分地或整个地推翻了。至于军队的素质是否占着优势,它始终是战争结局的裁判者,这种因素的重要性,在世界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越发显著地增加起来。德波战争,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两个不同时代的军队根本无法交战。拿德波战争和苏德战争比较起来,德国军队的瓦解波兰,简直是一次很快意的旅行。法兰西崩溃之速,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军事当局过分迷信守势主义,犯了理论上的错误;同时法国军队在技术上、素质上和装备上所暴露的弱点,也实在太多太大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我们讨论中国建军问题的时候,技术问题、素质问题、装备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并且殚精竭虑地去推敲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大陆性的国家,虽说她也有绵亘数千里的海岸线,终因为受民族的保守性,爱和平的传统文化,和不侵略的一贯国策的层层限制,使她不能够向海外发展,变成一个海权国家。近百年来,横遭列强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丢掉了不少的领土,丧失了不少的利权。日本帝国主义者野心勃勃,欲壑难填,竟想一举亡华,实现明治大帝的大陆政策,独霸东亚,支配世界。五年来的艰苦斗争,把日本军阀的梦想粉碎了,虽然沿海沿江的国防工事,全被敌军破坏;虽然广大的领土,大部被敌军占领,可是战而不屈的坚强无比的抗战意志,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中华民族的前途,透露出一线复兴的曙光,最后胜利,已经不远,但要确实获得最后胜利,还需要全国上下茹苦含辛,继续努力。我们究竟凭着什么来争取最后胜利呢?唯一的手段就是建军;建军的目标,第一个是把敌人驱逐出境,收复全部失地;第二个是保障领土的安全,促成民族的复兴。中国是一个被侵略的国家,我们的制海权完全操在敌人手里,建设海军,是领海收复以后的事。在目前,我们不谈建军则已,要建军,非从陆军、空军着手不可。我们有了强大的陆军、空军,才可以反攻,才可以瓦解敌军,歼灭敌军,收复失地,并进一步运用空军的力量疲困敌人的海军,消灭敌人的海军,恢复我们的海权以掩护我们的海军建设。空军的特性是迅速、机动,他是最有效的破坏性最大的进攻武器。一颗炸弹,可以击沉一艘军舰。我们有海军的协助,自然是好,没有海军,单靠陆空军的联合作战,也可以破灭敌军,胜利地结束战局。

摩托化和机械化的装备,大大增高了军队的运动速率,使现代战争变为流动性战争。“闪击战”和“反闪击战”,充分说明了“以动制动”的战术特性。不论在战略战术上所采取的是“攻势主义”或是“守势主义”,军队的装备,都必须适合极度流动性的要求。攻击敌人,需要用飞机、坦克、摩托化的大炮;防御敌人,也需用飞机、坦克、大炮等富有攻击力、破坏力的武器。因为,攻击是最有效的防御,要是不以攻击为手段,就不能迅速而确实地达到防御的目的,比方说,高射炮和坦克防御炮是大家公认的防御武器,但是它们也要求迅速,要求机动,而且在效能上与其说是消极的防御,毋宁说是变相的攻击或攻击的另一方式。在一九四〇年的欧洲战场,用闪电战术向法国进攻的纳粹德军,反而携带着比法国军队更多的防御武器——高射炮和坦克防御炮,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中国国防军的组织,毫无疑义地,应该以适合“以动制动”的现代的战术特性为标准。但是现代战术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依赖着摩托机械化的装备和高度发展的军事技术。没有摩托和机械化的装备,军队的流动性就不会增加;没有优越的军事技术,虽有最新式的装备,也不能发挥新式装备的效用。随着新式进攻武器——飞机、坦克、摩托化大炮的发明和改进,一切旧的过时的战争理论以及战略战术,都要重新检讨过、修正过才能应用。有时候,更须大胆地推翻流行的方法,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我们如果老是模仿人家,老是跟着人家跑,以“学得像,跟得上”为满足,便永远没有复兴的希望。因为适者就是优者,一支胜利的军队,必定是知人之所不知,能人之所不能,行人之所不行,用人之所不用的军队,从最高的战争指导者,到下级的干部士兵,都是一样。

可是,中国是一个物质文明落后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重心还没有脱离旧式的农业,我们的产业十之八九还靠着筋肉动力的推动,距离电气化机械化还有一段遥远的路。我们的人民,没有受过公民教育的,数目还在全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情况,不仅直接增加了中国军队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的困难;同时,兵员的素质问题,也一天比一天严重。灾荒、战争、疾病、穷困、劳苦,再加上不合理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降低了一般国民的健康水准。因为体质的柔弱,国民的精神也就颓丧了,萎靡了,无论做甚(什)么事,都带着没精打采少气无力的样子,提不起劲。穷困、劳苦的生活,又造成了狭隘的小我观念,加强了卑劣的自私心理。为了一人一家的利益,有些人甚至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丑事。爱国情绪和国民道德的激发提高,不用说,是不大容易的。我们要想建设现代化的军备,应该先把这许多建军的障碍扫除;从教育方面、经济方面、产业方面下手,去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准、知识水准、道德水准,并增进国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士兵的素质才能提高。后备军的扩充,才不会感觉困难。

武装现代军队的先决条件,在产业方面须有大规模的以钢铁工业和机器工业作(做)基干的军需工业组织,我们要建立这种组织,技术人员和劳动干部的培养训练,是刻不容缓的事。没有数目庞大的技术优越的产业军,则资源的开发计划,战争工业扩展的计划,武器装备的生产计划,统统都成了纸上的空谈,永不兑现的空头支票。

面对着中国建军计划的困难问题,是不能一一列举的,为了要争取民族的生存,国家的独立,争取战争的光荣胜利,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动员整个国家的组织机构来实现这一个理想。不论从地形上、环境上、交通上、国际现势上或是从主义国策着眼,都可以确定中国所遭遇的未来战争和现在的战争同样是大陆性战争,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三民主义能不能实现,完全取决于空中战争和陆上战争的能否获得胜利。

基于上面这几点基本认识,可以知道中国建军问题的核心——我们全国同胞所努力以赴的总目标,就是以适合大陆性战争为目的的军事组织。我们如不能用这个军事组织打翻敌人,就要被我们的敌人打翻,永远爬不起来。

在这个庞大的军事组织里,应该包括三十个装甲师,三十个摩托化师,适合山岳地带作战装备的部队四十个师,适合湖沼河川地带作战装备的部队二十个师。北方有辽阔的原野,有一望无际的沙漠,那里是最好的牧场,我们还得利用当地出产的马匹骆驼,编练成一支强大的骑兵队。

装甲部队是陆地战场上的主力,它具有强大的捶击力,炽盛的火力,和高度的运动力。枪炮、车辆、人员是这种部队编成的三大要素。现在世界各国一个普通装甲师(九千五百人)的装备是这样的:

一、武器方面,计有:

三〇厘米口径的重机关枪四四挺

三〇厘米口径的轻机关枪四一二挺

五〇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一一三挺

三七厘米口径的坦克防御炮二六门

六〇厘米口径的臼炮二一门

七五厘米口径的大炮八门

七五厘米口径的榴弹炮二四门

八一厘米口径的臼炮一六门

一〇五厘米口径的榴弹炮一二门

二、车辆方面,计有:

轻坦克二八七辆

中型坦克一一〇辆

侦察车二七六辆

运兵车二八辆

机器脚踏车四〇八辆

机器三轮车二〇一辆

运货车一、〇〇八辆

卫生车一辆

在这一个师里,机关枪的配备是五七一挺,各种口径的炮的配备是一〇七门,坦克车的配备是三九七辆,各种汽车、机器脚踏车的配备是一、九二一辆,坦克车上的机关枪和大炮,卫生队和战地医院的救护车并未计算在内。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装甲师。德国的装甲师里,已有一个拥有五百辆坦克车的坦克旅,据说离希特拉的理想尚远;德国的坦克车,每军有四千到五千辆坦克车,在进攻莫斯科的战争中,还不能操必胜之权。我们要想建设“超时代”的国防军,它所要求的是怎样的装备,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的意思,中国国防军的建设,不妨由小而大,先打好一个模型,然后再慢慢扩充,逐步完成整个的计划。在空军方面,因为需费低廉,威力强大,须尽量扩充它,发展它,我们应当赶快建设第一线驱逐机四千架,轰炸机两千架;侦察机、通讯机、运输机五百——一千架,并积极扶助民间航空的发展,作为扩充空军的基础。

轰炸机虽有“空中大炮”之称,但空军的发达并没有动摇大炮在军队中的地位,它仍旧是军队的骨干,破坏性顶大的武力。为达成大陆性战争的任务,我们至少须制造两千门中口径的野炮,一千门重炮,两千门高射炮。因为坦克车的大量使用于战场,为了打击敌人的坦克部队,我们需要准备相当多的坦克防御炮,组织坦克防御师。

同时,机关枪已经成为现代军队的战斗核心,要组织一百二十师的陆军,必须有十万挺轻重机关枪。

至于海军的建设,应当先从江防着手,在内河湖沼的水面上,巨舰的战舰是无用的,只要有若干艘敷设水雷,袭击敌人的轻快汽艇就够了。港湾和领海的防卫,可先建设二百艘到四百艘潜水艇,一百艘敷设舰,三百艘运输舰,再建设巡洋舰,驱逐舰;小型战斗舰,陆续扩充,达到三十万吨的最低标准。三十万吨的海军和英国的一百六十万吨,美国的一百五十万吨固然是不能相提并论,就和苏联的四十万吨比较起来,也不免相形见绌。可是,一想到中国的产业和造船工业远在襁褓之中,如果能在十年以内把这一个最低限度的希望变成事实,那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若更进一步要求江防、海防和国境线的巩固,也可以斟酌事实的需要,建筑一些要塞。在本篇第二章里已经讲过,我们没有那样多的钱,去建设一道钢骨水泥的中国马奇诺防线,而且我们也不会那样愚笨,去再犯法国人建筑马奇诺防线的许多错误。防御线的建筑,第一点,要注意作纵深的配备;第二点,要使它发挥高度的机动性;第三点,要有绵密的组织系统。苏联天才军事家杜嘉乞夫斯基元帅所设计的“史太林防线”,就是具备以上三种特性的东西。所谓史太林防线,不过是一群大大小小堡垒有机的结合体,这许多堡垒没有一个是孤立的,也没有一个不能单独战斗。它无异(疑)是贮藏大量坦克、大炮、机关枪、汽油和其他军用品的仓库。进攻的时候,堡垒里面的武器就是打击敌人的铁拳;撤退的时候,苏联的民众就协助军队用拖拉车把堡垒里面的东西迁移到别的地方,剩下一个空空如也的堡垒壳。假如有工夫,还可以很快地把它破坏,免得被敌人利用。事实上,一座堡垒就是一辆坦克、一门大炮,它是为的更方便更有利地攻击敌人,不是等待着敌人的攻击的。假如我们能够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的装甲兵团系统地散布在每一个战略要点,那便是一条最理想的新式防线;不然的话,堡垒线的建设,有许多地方是可以做我们建设国防的参考的。

在飞机和装甲兵团的年代,军队的组织已经起了根本的大变革,那就是兵种的渐趋消灭,军队组织的一体化。步、骑、炮、工、辎、交通、通讯协同作战的老办法,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连陆海空协同一致,在今天,也只是学术上的说法而已。一辆百吨的巨型坦克,就是一个具备各种性能的战斗体,它载着十名到二十名的坦克手,装有一门十生的五口径的大炮,两门三生的七口径的小炮,两挺重机关枪,两架高射机关枪,它还装有无线电话,它携带着大量的弹药,机件出了毛病,坦克手可以自己修理,壕沟、河道、森林,阻止不了它的前进,连坚固的防御工事,它也可以摧毁,哪里还分得出谁是步兵,谁是骑兵,谁是炮兵,谁是工兵,谁是辎重兵,交通兵和通讯(信)兵呢?德国进攻波兰的胜利,由于陆上部队和航空部队的密切合作,挪威战役中奥斯陆德军登陆的成功,全靠着典型的陆海空各兵种的大混合。在战场上,各种部队的单独行动已经不多见了,有的是坦克和飞机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有的是骑兵和摩托机械化部队大规模的合作,而一个有力的流动突击队,更包括着空军、坦克队、骑兵和摩托化步兵,每一胜利的造成,都是各种分子的集体创作。他如空中炮兵、伞兵,空中堡垒、水上飞机、海军航空队、海军陆战队、海军防空队的出现,也都是加速兵种混合造成一体化组织的有力因素。

国防兵种的组织一体化是现代军事组织发展的新趋向,我们要建设国防军,必须迎合这种趋向。

中国是一个天天闹穷的国家,要建设庞大的现代化的军备,经济能力是否许可,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力量,能不能完成我们的建军计划呢?

在未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研究一下列强的军事预算。就拿一九三六年来说吧:英国的国防经费是一七一、一六一、一二六镑,占全国总预算的百分之二五点一六;美国的国防经费是一、〇九八、九九三、三七六金元,占全国总预算的百分之一〇点六二;法国的国防经费是一〇、七七九、七〇五、一九一法郎,占全国总预算的百分之二三点一四;意大利的国防经费是四、九、一二、八四七、四四六利尔,占全国总预算的百分之二四点〇三;德国的国防经费是一二、六〇〇、〇〇〇、〇〇〇马克,占全国总预算的百分之六七;日本(一九三七)的国防经费星一、四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圆,占全国总预算的百分之四六点一八;苏联(一九三七)的国防经费是二〇、一〇二、〇〇〇、〇〇〇卢布,占全国总预算的百分之二〇点五五。若按各国的人口数目平均分配,那末(么),四千六百万英国人,每人要负担四点三六镑;一万二千五百万美国人,每人要负担八二点七一金元;四千一百万法国人,每人要负担二六二点九二法郎;四千三百万意大利人,每人要负担一一四点二五利尔;六千七百六十万德国人,每人要负担一八六点四马克;八千六百万日本人,每人负担一六点二八元;一万七千二百万苏联人,每人要负担一一六点二卢布,如照重庆现在的外汇行市折合成国币,每个英国人所负担的国防费就是四百四十元,每个美国人所负担的国防费就是一千五百六十六元。

这里所说的,都是已经各国公布的数字,暗中扩充军备所消耗的金钱,不是局外人所能够知道的。根据苏联的统计,在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一九三八),世界各国除了德国仍然保持百分之六七的最高比率外,其余的国家军事预算对于总预算的百分比也都有显著的增加:

英国由百分之二五·一六增加到三二·二。

美国由百分之一〇·六二增加到一七·七。

法国由百分之二二·一四增加到三七·七。

意国由百分之二四·〇三增加到五二·〇。

日本由百分之四六·一八增加到七〇·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各交战国自然悉索敝赋去筹措战费;其他受战争威胁的中立国,也没有一个不秣马厉兵,扩充军备,准备迎接这民穷财尽的战争。各国在备战时期和交战期间究竟消耗了多少金钱,只有等待战争结束以后世界各国的总清算了。

从世界各国人民负担国防经费的数字比较起来,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要完成中国的国防建设,在经济上,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到小馆子里随便吃一餐便饭,照例须开饭费百分之十的“小费”,假使政府能把各行各业所收到的“小费”纳入国库,就足够完成中国的国防建设而且有余了。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对于“私税”的负担太重,对于“国税”的负担实在太轻。假使每个人都把个人生活费的百分之十贡献给国家作国防建设费,照现在的生活程度计算,每人每月的费用假定是一百元,一年就纳一百二十元的国防税,集合起来,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就有五百四十万万元之多。实际上,不过是一九三六年英国人所负国防税的四分之一,美国人所负国防税的十三分之一罢了。

自然,中国各地的生活水准悬殊,人民负税能力因为生活水准的关系,不能和英美各国的国民相提并论。不过,我们的建军经费并不需要全部由国民负担,只要做到国内产业工业化,全国工业现代化,再加上国际贸易的统制管理,关税收入必然激越地增加。我敢说,国防经费是毫无问题的。

第四章
国防军的养成

一个国家的强弱,是由军队的精粗决定的;而军队的精粗,又决定于兵员的素质、装备和它的教育训练程度。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军事组织,新的军事组织又决定了新的战争方式。前面已经讲过,随着战争方式的演变,国防兵种已无从严格划分,要想适应现代的战争,不能不把国防军组织成一个极复杂而又需要极专门的统一战斗体。

因此,一个国家要想完成优良的现代的国防军的组织,必须首先厘定适合于时代要求的优越的进步的军事制度,把(一)军官的培养问题,(二)兵士的训练问题,(三)军队的武装编制问题,(四)后备兵员的储备问题作一个根本的解决。

历史上的中国军队,因为受封建的政治制度的影响,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实在很少有国防军的价值。因为封建时代的军队,是由君主或封疆大吏召(招)募的,他的目的在保卫其已经取得的统治权,以防范野心家的夺取;清乡剿匪的原因,也多半是怕绿林英雄中会产生陈胜吴广一类的人物。在历史上,既然找不到像现代军事学校一样的教育机关,在“寓兵于农”的政策之下,自然谈不上军官士兵的教育培养。当国家有事,需要用兵的时候,就召(招)募、雇佣,或者拉夫应役,凑合成一支军队,开到战场上作牺牲品;不用的时候,马上遣散,令他们“解甲归田”。士兵们在军队中过惯了游惰的生活,沾染了许多恶习,回到家乡以后,往往不能安分守己,不是流为失业的游民,就是变成打家劫舍的盗匪,扰乱地方的治安。贱视兵役的观念,深入人心,“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之类的谚语,无形中确定了士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宋朝以后,造成“重文轻武”的风气,明清两代更甚。所谓“文官动动嘴,武将跑断腿”;所谓“总兵帐前无知县,县官随从有总兵”,虽三尺童子,也能辗转传诵。良家子弟,都以为当兵是可耻的事情,他们宁愿终身为士、为农、为工、为商,而不屑意去充将弁,当武官。再加上封建政治的传统政策,专在愚民,压低人民的文化水准,以巩固君主的政权。家庭教育,专在“应对进退”上做工夫,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抽象的东西作教条。既没有学校的培养,更没有社会教育的设备。政府对人民,只知道统治;人民对政府,只知道纳税应役。能够做到上下相安、承平无事,便自以为是“尧舜盛世,康强安乐”之国了。

谁知道海禁一开,碧眼黄发儿、木屐儿接踵而来,他们讲的是“船坚炮巨”,我们讲的是“道德仁义”,怎么抵挡得住呢?他们破坏了我们的边疆,侵占了我们的土地,摧残了我们的主权,屠戮了我们的人民;并且讥笑我们,说我们是“老大病夫”。外国人可以随便到我们的国度里,恣意妄为。政府既然浑浑噩噩,不知道革命维新,去迎合时代的潮流;人民又是一盘散沙,缺乏团结御侮的爱国热情。因此,百年以来,还没有真正的国防组织出现,就是有组织国防的企图,也因为人民文化水准太低,产业过于落后,泄泄沓沓,力不从心。所以我说,中国害的是“时代病”,要想起死回生,必须从根本上着手。第一,必须普及国民教育,发展一般教育,注重国家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准,加强人民的国家观念,发扬民族的战斗精神。普鲁士的战胜法国,日本的战胜俄国,都是国民教育成功的先例。第二,必须采取适当的军事教育,先陶冶其身心,锻炼其体魄,以补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足,然后才开始施行军事训练,使每一个国民,都学习到必要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具体地说来,国民教育的目的就是:

(1)培养必要的体力;

(2)修习必要的知识;

(3)熟练必要的技术;

(4)激发爱国的热情;

(5)养成守纪律负责任的天性。

上面这五种目的达到,国民的健康水准、知识水准、技术水准、品德水准都提高了,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国防人”的条件,都能够成为战争的潜力。我们有了现代化的国民,才能组织成现代化的国家。

德国的整个教育制度,就是系统的彻底的军事教育制度。在家庭方面:婴儿啼哭的时候,做母亲的必定告诉他:“喂,你是一个军人,不应当哭!”亲戚朋友们赠给儿童的礼物或纪念品,大都是兵、马、枪炮、坦克、飞机、兵舰之类的模型(玩具),或挖掘战壕的铁锹铁镐。在公园中,在广场上,到处都铺有平坦的沙地,使附近居民的儿童们在上面作攻击、防御的战争游戏,以培养他们的军事常识,提高他们军事兴趣。在学校方面:以造成优良的士兵为总目标,以重整齐,守纪律,尚信义,爱清洁,喜静肃,好武勇为训练重心,使国民在学校中养成军人必具的良好习惯。在社会方面,则鼓吹“德意志至上”的国家精神,强调国民兵役义务,并令青年常常加入体育协会,举行越野、球戏、田径赛、骑马、驶车、划船、游泳、滑雪、溜冰、狩猎、爬山、打靶、旅行、野营等各种集团活动,以增进国民健康、娴习军事生活;更奖励民用航空,普及防空、防毒、驾驶汽车的知识技术,使其常识化、社会化。国民在应征入伍服役以前,对于军事学术,已经有了很好的根底,铸成了良将良兵的雏型(形)。希特拉一鸣惊人,日耳曼威胁世界,都不是偶然的。

教育军事化,国民军队化,是现代世界的新趋向。我们要想国家独立生存,只有急起直追,迎合这种大时代的新潮流。现在正当抗战建军的紧要关头,我们应该怎样打破并改进目前的现状,怎样在最短期间建立最低限度的国防军,树立国防的基础呢?为了要求速成,为了要把握这个千载一时的机会,特就管见所及,提出几个比较具体的方案。

一、军官干部的培养
(一)预备军官学校

凡是当选的军官候补生,都送到预备军官学校里,使他们受充分的预备军官教育。在精神方面,陶其爱国心,提高其捍卫国家的能力,增进其自立性、合群心,使他们养成崇武德,尚侠义,奋敌忾,耻内争,守纪律,好名誉,重职守,负责任,爱整齐,讲清洁等优良品性。在身体方面,则锻炼其体魄,增进其健康,矫正其姿势,使其动作敏捷,忍劳耐苦。在学术方面,则完成其分科时的教育。受训练时的期限规定为六个月,毕业以后,分别升入各种专科学校。

(二)军官学校

军官学校分为步、骑、炮、工、辎重、坦克、交通、通信等校,各校再分为初级、高级两班。凡是具有候补少尉资格的学生,可以入初级班,专授以初级军官的学术,训练期限多则一年少则八月,毕业的学生,充任少尉,以树立初级军事学术的基础,少尉服务约二年,可以晋升中尉。在中上尉时代,必须轮流到各专科学校的高级班去受训,接受比较高的技术训练,学习各种专门战术。

军官学校里面,并附设教导队,担任下级干部——军士的训练。

现在是科学战争的时代,兵种愈分愈多,技术越演越繁,而且越是高深的专门的技术,越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越需要有完善的设备,采用混合教育制的普通军官学校,当然担负不了这种繁难的任务。因此,世界各国多根据实际的需要,采用分工教育制,按照各兵种的性能,加以精密的分工训练。不这样办,各兵种在“一体性”战争中便不能发挥特殊的效能。

军官教育采两级制的目的,是在使战术(用兵术)和技术二者并重,军官的职位升一级,他的学术能力也跟着进一步。如此,上尉的学识能力必定强于中尉,中尉的学识能力必定强于少尉,在阶级服从的原则之下,并能收学术服从的效果。下级对上级,因为知识上、能力上的悬殊,自然发生敬服的心理,在军队的统驭和领导方面,无形中便增加了很多的便利。

此外,海空军军官干部的训练,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依照着上面的原则办理。

(三)国防大学

军事学术指导着现代战争,现代战争又推着军事学术,使它向两个极端迅速地发展。在兵器的使用上,尽量使其精熟,使其专一,走上了极端“专门化”的道路;在军队的运用和战争的指导上,又尽量求各兵种的机动、协同,带着极鲜明的“统一化”的趋向。不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坦克兵、交通兵、通信兵不能独立作战,就是陆、海、空军各自为战不相联(连)属的时代已过去了。现代的国防是一体性的,战争也是一体性的。它的特点,不是在“分”而是在“合”。

在国防兵种一体化的时代,很显然地,陆军大学担负不了这样复杂的任务,代之而起的就是:国防大学。

为了要求陆海空军在作战上的协同一致,为了要求国家总动员的有效实施,国防大学必须养成具有运用现代国防组织、指导现代战争知识技术的统帅和幕僚,必须造就大批为充实并运用战时体制国家机构的特殊的、优秀的干部。

(1)选拔品格学术兼优的,曾在陆、海、空军军官学校毕业的现役军官(中尉至少校阶级),送入国防大学,授以高等的用兵学,使他们成为精通各种国防兵种性能并能指挥运用陆、海、空军协同作战的“立体战术家”。

(2)选拔曾在经济、工业、财政、外交、实业等专科学校毕业而在政府任职三年以上的优秀的历任级官吏,送入国防大学,使他们学习研究国家总动员的组织方法和运用技术,以及有关国防的军事学术。

(3)设立战术专修班,使没有机会入国防大学的优秀中上级军官,轮流入班,学习最新的必要的用兵术,以保持并提高军官干部的学术水准。

(四)军官干部的选拔和待遇

军官是军队的重要干部,他不仅是士兵的表率,而且还负着“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重大任务。因为军官的任务特别重大,所以对于军官的选择和培养也就特别慎重严格,他一方面要有以服兵役为终身职业的志愿,同时还需要有对军事上国防上作更进一步贡献的抱负。世界各国对于军官的选择,多半以有志愿,有将才,有高尚血统为条件,“将门子弟”会被政府和教育当局另眼看待。在欧洲封建时代,充任军官是贵族士族阶级的特权,直到现在,这种风习还是牢不可破。在社会上认为贵族和士族阶级得天独厚,他们有崇高的武德,高尚的人格,优异的才能,卓越的统驭力,责己严而对人恕,能以至诚感人,博得三军的爱戴。一到战时,他们能够身先士卒,赴汤蹈火以达成捍卫国家的重大使命。反过来说,父母品行不好,家庭教育缺乏的人,因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习染,大都奸佞刻薄,自私自利,取巧偷安,如果让这一类人充当军官,一定会贻误国家大事。我曾经见过一些部队行军,在出发之前,当指挥官的仅仅布达了开拔命令就算了事,对于队伍的武装是不是整齐,士兵的健康有没有问题,毫不过问。在途中,对于如何减少士兵们的疲劳,以培养持久的行军力量;如何筹办给养,使供给不感缺乏,也不知道留心。到了宿营地的时候,也不管宿营地分配得妥当不妥当,官兵们的体力和精神能不能支持,人马的给养有没有安排,就将一切必须亲自经理的工作往军士们的头上一推,自己就跑到澡堂里去洗澡,溜进饭店中大吃大喝,连一点儿“士未就宿不入舍,士未炊爨不就食”的将校风度都没有,怎么能够表现出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来呢?怪不得上下官兵弄得离心离德,一有机会,潜逃的潜逃,哗变的哗变,作长官不但威信扫地,有时节连性命都保不住。这种军队一击即溃,作战力量是异常薄弱的。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没有优秀的军官干部,是不会训练出精锐部队来的。所以,如何谨慎地严格地选择军官干部和培养军官干部,实在是国家的大事。

军官既然这样重要,那末(么),国家也应该给军官以特别优厚的待遇。例如:

(1)授以特殊阶级,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2)发给精美的服装,提高他们的荣誉心;

(3)提高军官的薪俸,以增进他们的生活;

(4)保障他们的官阶,非犯无期徒刑或死刑,不得轻易褫夺;

(5)年老退休或因疾病残废不能继续服役的军官,给以年俸,以保障他们的生活;

(6)对阵亡或因病死的军官家属,分别发给抚恤金赡养费;

(7)军官的任、免、奖、惩、调任,统由国家元首亲自裁定。

国家对军官的待遇越优,军官报国之心越切。在平时,他们会尽忠职守,不至(致)作奸犯法;在战时,他们冒险犯难,虽死亦无遗憾。假使军官有了犯罪行为,可以用严刑峻法处分他们,以整肃军纪。本着这种精神培养军官干部,才能得到优秀的干部;本着这种精神建设,一定能够建设成功强大的国家。

二、军士干部的养成

新兵入营以后,经过半年的基本训练,就可以在志愿充当职业军人的兵卒中间选拔比较优秀的分子,施以六个月的军士教育,再送到军官学校的教导队受训六个月,毕业以后,就可以回营充当军士。军士是军队的下级干部,是兵卒的直接领导者,他必须是职业化的军人,才能在长时间中学到较为丰富的军事学识,较为精练的军事技术。在平时,他们是兵卒的表率;到战时,他们是战斗群的核心。

军士是军官的助手,他们的地位,是军官和兵卒之间中间阶级,必须品行、学术、精神、体格四者都可以做兵卒的模范,方为合格。这一种中间阶级的任用,事实上非常困难。在选拔的时候,条件是很苛的,标准是很高的,他们的出路,又因为资历的限制而非常狭隘。晋升的极点,仍然不脱军士阶级,最多不过升到准尉。在中国虽然有不少行伍出身的将帅,比较进步的国家,却多不愿使军士升为军官。因为军士升充的军官一多,军官的素质就低落了。虽用种种训练的方法来补救这种缺陷,但是优秀的人才,他们宁愿直接到军官学校里去受长期的正式军官教育,却不愿充当军士。况且军士阶级服役的年限又比一般军官的年限短,一到四十岁左右,精神体力就渐渐衰退不堪服役了,退伍的年龄又剥夺了他们升迁的机会。

补救的办法,除了特别提高他们的待遇以外,在服役期间,最好当他们的年龄到达三十五岁时,就按照他们的能力和志愿,使他们分别学习各种实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到四十岁,升为军官,令其退伍,一面发给他们终身的年俸,另外介绍他们去做其他适当的工作。这,在消极方面算是保障了他们的生活,在积极方面又可以增加社会的生产,实在是最妥当的办法。

三、军官团的重要

军队的强弱,它本身的组织和团结力是一种最要紧的决定因素。列强军队所以坚强,就是因为他们在组织上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他们特别注重军队的团结力量。为了造成坚固的团结力量,他们有一种特异的组织,叫做“军官团”。

军官团的组织,大概是这样的:

不论是军事机关或部队,每一个单位里面,都有军官团的组织。军官团的团长,照例是该机关或该部队的主管长官。这种组织把机关和部队“家庭化”了。团长好比家庭的家长,团员好比里面的伯叔兄弟子侄,他们设立一个固定的军官集会所,大家随时在集会所里团聚。全体军官的教育训练在这里,饮食、娱乐、欢会在这里,学术品行的砥砺在这里,人格道德的涵育在这里,私情公谊的联络在这里。长辈指导后进,提携后进,爱护后进,无微不至;后进对于前辈之恭敬、爱戴、服从,则惟(唯)恐不过。大家雍雍和和,在生活上打成一片,彼此利害相同,痛痒相关,甘苦共当,生死与共。上级和下级之间,既没有一点儿隔阂,同事之间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摩擦和误会。像这样的生活,像这样的教育,官兵的感情没有不融洽,精神没有不团结的。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发挥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才能造成坚强有力的军队。在作战的时候,只要万众一心,协同一致,众志可以成城,还有什么艰巨的任务不能达成,还有什么重大的困难不能克服呢?

中国军队里面,军事机关里面,过去都没有“军官团”的组织或类似“军官团”的组织,学术无法研讨,精神无法砥砺,情感无法沟通,造成了上下隔膜,同僚摩擦,阳奉阴违,尔虞我诈的不良风气。官与官、官与兵、兵与兵之间的关系,全赖官僚方式维系。上级统制部下,多用权术,不是赏钱就是升官;部下敷衍上官也是权术,不是恭维就是拍马。上官既不能开诚布公,更谈不到亲爱精诚。彼此应付,口是心非,怎么能够共同肩负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责大任呢?

如何加强军官与军官的团结,如何破除军官与士兵的隔阂,如何使这一部分军队和那一部分军队能够同舟共济,正是建军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关键。要是忽略了这一点,纵然在形式上组织成若干部队,实际上毫无军队的价值。军官团的作用,不在造成形式上的组织,而在造成无形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组织的。中国人提起“杨家将”“岳家军”来,就推崇备至,赞不绝口,娓娓叙述他们的战绩;其实,杨岳两家军队之所以强,正是因为他们有类似“军官团”组织与训练。俗话说的“打仗要有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就是这种道理。

这种道理,在德国军队中称之曰“武德”,就是军官个人的“武德”和一军的“武德”发挥到极度的表现。有了此种武德,军队的威力才强。详言之:军官个人武德的精神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绝对不自私自利,牺牲个人而为国体。这种精神,能使军队的武德提高,因而造成伟业。腓特烈大王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和拿破仑第一指挥的军队,都是惯于勤劳危险、身经百战、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精神团结而成的。“总括一个军中全体个人的武德”为“团体精神”,所谓一切只有“军队名誉”。细察此种精神之陶,实胎孕于军官团的组织。

四、必须摧毁的封建传统

中国军队有一种牢不可破的封建传统,伴随着这种封建传统,便自然产生出一种狭隘的私有观念,造成了私兵制度。上自军官下至兵卒,只知有将帅,不知有国家。人民也抱着错误的观念,把那些拿人民脂膏培养出来的军队称为张三的军队或李四的军队,而不称之为“国防军”。前面说过的“杨家将”“岳家军”,就是私兵的典型。

假使统兵的将帅们都是岳武穆那一流的人物,只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以偿“尽忠报国”的素志,私人的军队也未始不能发生国防军的作用。不过,人类的意识层里都有一个“小我”观念在潜伏着,等到“小我”观念占着优势压倒了“尽忠报国”的志愿的时候,手里握有兵权的将帅就变成了自私自利的军阀。大则推翻行政元首,劫夺国家的统治权;小则也要拥兵自卫,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历代变乱相寻,此起彼伏,难有宁日,私兵制度实在是一个祸根。

私兵往往是一支漂流军,今天驻扎甲地,明天又开往乙地,没有固定的居留地点,即令有指定的地点,它也不会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同时,这种漂流军又是募兵制度的产物。而募兵制又最利于这种漂流军的扩充发展。拥兵自卫的军阀,为了多占领一些地盘,自然要尽量扩编,走一处,招一处。俗话说:“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这样一来,漂流性的军队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物质——军籍复杂。

漂流军还有几项缺点:

(1)与人民不能合作。因为军籍复杂,迁徙不定,军队和民众在语言上、生活习惯上、道德风俗上都不相同,很容易发生误会隔阂,因此军队和人民便处于对立的地位,感情既不融洽,怎么能谈得上相互的协助合作呢?

(2)容易败坏军纪。招募而来的志愿兵,贫家子弟、地痞流氓和闯祸犯罪的人占最大多数,品行端正的分子极少。因为成分杂,素质低劣,他们往往无法无天,欺压民众,弄得怨声载道,人人切齿,造成一种畏惧军人的普遍心理。“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秀才尚且如此,老百姓更不用说了。因此,他们往往拿看待土匪的眼光看待军队,拿对付土匪的手段对付军队。土匪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军队也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土匪聚集得多了,军阀们便收编成军队;军队哗变或打了败仗,便又流为土匪。兵匪同源,自古已然,流风余韵,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消灭。军纪之不易整饬,自是意料中事。

(3)无爱护地方观念。流动军因为本身有组织上和纪律上的种种缺陷,开到什么地方,往往拉夫应役,征车征马,筹粮筹饷,强占民房,强取民物,能够做到秋毫无犯者,可以说绝无仅有。军队既没有爱护地方的观念,人民不堪其扰,自然要仇恨军队了。

(4)地形不熟。在作战时候,流动军最大的困难,就是地形不熟。再加上平素不知道争取民众的爱护与同情,更难得到民众的协助。一有机会,人民就把他们引到失败的歧路上去,以泄宿怨。在这种情况之下,可说是步步荆棘,取得胜利的希望是很少的。

私兵制度是祸根、是乱源、是国家统一的最大障碍。如果不把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余毒彻底清除,真正的国防军决难建立。任何国家,要是有私兵制度存在,便很难保持长期的真正的统一,一旦中央的控制力量稍弱,私人的军队扩充,极易造成分崩离析的局面。中国自然也不乏先例。我们要想复兴中华民族,必须造成真正的永久的和平统一,确立一种不可动摇的国防军制度。

那末(么),究竟怎样才能够使私兵制的传统根本打破,组织成真正的国防军呢?我认为:

第一,须确定师管区制度。凡是在甲师管区范围之内的及龄壮丁,一律编入甲师管区训练,绝不让他们编到别的师管区里。服役期满除队退伍以后,仍然回到家里做在乡军人,成立一个会社,继续作(做)与地方有益的种种活动。

师管区制的优点很多:

(1)兵籍不杂;

(2)因在家乡服役,爱护地方的观念较深;

(3)兵卒系征集而来,多半是良家子弟,不致败坏军纪;

(4)风俗、习惯、语言……无一不同,军队的团结力坚强;

(5)军民感情融洽,可以互助合作。

第二,军官与军籍的关系须注意调整。

(1)军士阶级以在本团管区所组成之部队中服务为原则。

(2)在各师管区范围内选拔高中毕业的青年学生为军官候补生,送入军官学校;毕业以后,仍派到本籍师管区充当少(中)尉排长。

连排长为亲兵之官,必须在语言上,生活习惯和士兵一致,才能加强官兵之间感情上的联系,提高教育训练的效率。

(3)营长以上的校官、将官,由中央规定任期,迁升调派一任政府,庶无养成尾大不掉之弊。

中国人是特别注重历史的民族,封建军阀与其说是“地理”的产物,不如说是“历史”的产物。历代区分军队的派别系统,往往以地域为标准,例如满清末年的湘军、淮军,民国以来的皖系、直系、奉系,都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在清朝末年,曾国藩以湖南人的资格,编练湘军,湘军里面的官兵,大都是湖南人,李鸿章以安徽人的资格,编练淮军,淮军里面的官兵,大都是安徽人。驻扎的地点,也是湘军在湘,淮军在皖。因为它们本来是一种地方上的民团,这样称呼他们,并不算错。随后湘军淮军南征北战,牺牲很大,到处招兵买马,补充扩充,士兵的军籍就渐渐复杂了,而一般人仍照旧称曾国藩所组织的军队为湘军,李鸿章所组织的军队为淮军,一脉相传,越演变离实际越远。民国以来的各派军队,因为互相攻略的关系,直军既不一定驻守直隶(河北),奉系也常常想离开奉天(辽宁),它们完全变成了靡有定所的漂流军,所谓直系、奉系,“历史”的意味比“地理”的意味要深得多。

军队由属“地”属“人”演变为单纯属“人”,是私兵制度所产生的流动军一大特色。因为私人军队的力量充实以后,必然地要求向外膨胀,打破地域观念,这是私兵制发展不可或爽的过程。比方说褚玉璞张宗昌本是奉系,竟组织起直鲁联军;孙传芳原属直系,也曾领导五省(苏浙皖赣闽)联盟。尽管他们的名称变来变去,而领导人和主要角色还是那么几个。军阀被打倒以后,一有机会便“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所凭藉(借)的就是中上层军官干部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历史的环结”。老长官和老部下的结合,是无条件的,散伙的军人回到家里便不甘寂寞,天天希望他们的上司重整旗鼓,他好去投奔“旧主”混碗饭吃。况且在社会习惯上,一开头加入某军的人,便永远被人目为某系,如果不投“旧主”而另结“新欢”,在社会上,便要引起物议,在军队中,便要受人排挤,且以高级军官为尤甚,不称之为“倒戈”,即斥之为“变节”。三国时候蜀将赵云、黄忠因为不是刘备的“把兄弟”,始终得在关张面前低头,魏延所受的委屈更大,一辈子不能扬眉吐气。社会上对于这类的事情,又往往盲目地加以鼓励,例如:在官场中一向目尽忠职守的人为“恋栈”,以与长官同进退为“美谈”。驯致政治上宗派林立,军队中系统森严,若泾渭之不能混,如水火之不相容,只讲派别团结关系,漠视国家民族观念。由此可知,过去中国内乱频仍,团结不坚,人事制度不确定、不划一、不集中,要算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了。

要彻底打破私兵制度,造成真正统一的国防军,非从健全人事制度入手不可。人事制度不健全,军官的自由调迁便作不通,中央若不能自由调动各级军官,派别系统便无法打破。中国教育不能普及,人民知识水准低,乡土观念深,关于士兵的组织,应当尽量适应人民的地域观念和历史观念,以加强军队的团结;关于中上级军官的派遣,应当尽量打破地域观念和历史观念,限定军官服务的区域,限定军官服务某一区域的时间,使他们在经常的流动中无法形成固定的系统,制造不成“历史的环结”。军阀的军队是上层不动,下层动,愈是低级的军官和士兵,愈是动得厉害;现在我们要建立国防军,必须反其道而行,以上层动下层定为原则,越是较高级的军官,越要缩短他的任期,使他们时常调动。固然,照上面所说的办法,连以下还保留着乡土的封建关系,但是,连长绝不会反抗中央,成为一个拥兵自卫的军阀。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广东籍的团长去煽动驻在河北省的国防军反抗中央,他的部下也是一定不会接受的。

军官时常调动,不仅是防制内乱的不二法门,同时还可以扩大军官的眼光,加深军人的国家观念。又因为服务地点时常调动的关系,可以熟悉各地的地形,明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一旦国家有事,在作战时期无形之中便减少许多困难,增加许多便利。欧美各国,尤其是民主国家,特别注重这种制度。

五、开辟野营演习场

一支有用的国防军之养成,绝非仅靠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军队需要丰富的知识,军队更需要精熟谙练的军事技术。理论只有在实践的时候是有用的;理论的本身是否有用,是否适合战争的需要,全赖战场上的实验来证明。因此,战争实在是军队最好的课本,大演习场则是士兵们近于理想的讲堂。在战争中学习必须以血肉和生命作(做)学费;在演习场中学习,费用却是十分低廉的。

有用的军事知识,必须通过经验使它化为精练的技术,才能发生战争的效用,对于战争有所帮助。否则,知识再丰富一些都是徒然的。判断一支军队的价值,不但要问他们头脑中间装了多少有用的军事知识,而且要更进一步问他们在行为上能把他们所知道的知识表现到什么程度。假如演习的效果是相同的,那末(么),演习次数最多的军队,一定是比较精练坚强的部队。

因此,要想养成优越的国防军,不可不在各师管区开设大规模的野营演习场。

德国军队是世界上最注重演习的军队,在德国各地有许多大规模的野营演习场,柏林附近的丢伯里斯(Dubritz)和猫特波格(Juterbog)尤为著名。丢伯里斯是德国的步兵训练中心,猫特波格是德国的炮兵训练中心。有旷野、有森林、有山丘、有各种人造的地形,纵横数十里,完全是演习场的范围,经德国政府划为军事区域。就是射程一万七千公尺的大炮,也可以毫无顾忌地举行实弹射击演习。

在德国,不论步、骑、炮、工、坦克、交通……各兵种,都有特别设备的演习场,空军的演习场,规模更大。柏林航空公司,占地达五十万平方公尺之多,单是滑走地区及三合土路盘等,就有二十万平方公尺的面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用空军陆战队进攻克里特岛,事先曾作秘密演习;在攻击比利时、爱朋、爱曼尔之前,曾将工兵队开往东普鲁士演习了几个月。所以在正式作战的时候,德国军队的动作真是不慌不忙和在国内作实地演习没有两样。

中国军队,对于实地演习,向来不甚注意,偶尔举行几次小规模的演习,也是比猫画虎,既无敌情观念,又不经常练习,所得的效果实在是微乎其微。今后要使国军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必须选择适当地点,开辟若干大规模的野营演习场。现在是国防军组织一体化的时代,更须注意多作各兵种大规模的联合作战演习,造成生活即是战争、学习即是战争的良好环境,使国军在精练、苦练、时时训练中成为有用的军队。现在地价异常低廉,等到土地陈报完竣以后,政府就可以照“平均地权”的方法照陈报的价格收买。我想,困难的问题是没有的。

在每一个师管区内,至少要开辟四个演习场,使步、炮、坦克等部队得到充分演习的机会。有了特定的野营演习场,像过去因为军队举行野外演习践踏农田引起民众的反感那样的事,自然是不会发生了;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保守军事设备上,教育训练上,战术战略上的种种机密。军事的意义就是“秘密”,要秘密才有力量。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六、兵役制度

要使兵役的义务平均,国民的军事教育普及,战时兵员的数量增多,最好采用征兵制度,普遍的强制征兵制度。

除了增加常备兵员的数量,征兵制度还有其他的优点:

(1)人民被爱国心理驱使着,捍卫国家的意志特别坚强,军队的素质可以提高。

(2)募兵制缺少弹性,养一个兵始得一个兵的用处,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耗费太大;征兵制度富于弹性,平时常备的军队少,战时可以动员的军队多,军费较省。

(3)募集的兵,服役期长,遣散以后,往往变成流氓盗匪,贻害地方;征兵制度,因为服役期短,士兵在入营前都有正当职业,除队以后,仍然各归本业,无须设法安置。

中国最近几百年来,由于人民贱视兵役和私兵制度盛行的关系,完全采取募兵(即志愿兵)制度。在封建时代,军队的任务是保持一人一家的政权,巩固一人一家的特殊地位,群雄割据、拥兵自卫,用招募的办法去收买“打手”,固无不可。现在是民族自决的时代,军队的任务,是保卫国家民族的生存独立;战争的目的,在争取和巩固整个民族的“生存空间”,需要整个民族参加战斗。从大处看,是保卫国家民族;从小处看,就是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我们要想在现代的“全民战争”中取得胜利,非根据三民主义的原则,提高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随时作(做)反抗帝国主义者侵略的准备不可。

首先,在宪法上应当明确规定,服兵役是每一个国民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一个国民至高无上的荣誉。在教育方面,必须把握住这个观点,根除人民轻视兵役的落伍观念,从幼稚时期的家庭教育开始,经过一般的公民教育,高等教育到普遍的社会教育,必须一贯地,彻底地走向这个目标,完成这一个重大任务。在法律上,应当使军人享受特别权利,在社会上,应当给军人以特殊尊敬,使“军人的荣誉”由理论成为事实。

公民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每一个国民成为“良民”,而且是使每一个国民准备成为“良兵”;军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每一个受教育的男女成为“良兵”,而且还应该使他们除队以后去做模范的“良民”。必如此,国防军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后备兵员;必如此,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才有保障。

我们中国拥有四万(万)五千万的国民,人力的后备,在数量上占着特殊的优势,壮丁数目是绰乎有余裕的。因此,我们不能不善于运用这个优越的条件,在兵役制度上将服役的年限缩短,以提高军队的素质。依我的意思,中国征兵制的服役的期限,应规定:

(1)现役二年。自二十岁至二十二岁。

(2)预备役八年。自二十二岁至三十岁。

(3)后备役六年。自三十岁至三十六岁。

(4)国民兵役二年。自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

在预备役期中的壮丁,每二年召集演习一次;在后备役期中的壮丁,每三年召集演习一次。

此外,应特别规定一种补充兵,以补充现役兵的缺额。每年入伍的适龄壮丁,在抽签以后,凡是没有中签的,一律作为补充兵,施行补充兵的训练。训练期限:第一年为三个月,第二年为二个月,第三年为二个月,第四年至第六年,每年为一个月。

上面所述的种种办法,是专门适用于陆军兵役的。海军、空军的性质和陆军不同,士兵的选拔和训练,比陆军严格得多。最好在及龄的壮丁中,特定志愿参加海军、空军兵役办法,在志愿参加的壮丁群中,严加考核,合格的准其服役,按照兵种的性质,根据实际的需要,另行规定在营及服役年限,不合格的壮丁,仍旧到陆军里去服兵役。

因为现代军队的高度机械化和摩托化,大大地提高了士兵们的技术水准,要使士兵们的技术达到合乎要求的熟练程度,事实上,非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不可,特别是在空军和海军当中服役的一部分技术兵。国家为了要保持并提高国防军的素质,对于技术特别优越的士兵自然十分珍惜,不愿意使他们脱离部队。在训练不易和需要迫切的两个条件之下,技术军人的服役期限实有延长的必要。如果能够把兵卒分为战斗兵和技术兵两种,战斗兵服役期满,令其除队;技术兵则索性规定为职业军人(为军士),长期服役。这个问题便根本解决了。中国是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要想在最短期间完成建军工作,在普遍的硬性的征兵制原则之下,容纳一部分职业化的技术军人,确乎是过渡期间最经济而又合理的一种手段。

人口较少的国家,每年适于服役的及龄壮丁数目,通常和国家常备军兵额的比例恰相符合。中国人口众多,每年的及龄壮丁,必定超出应征入伍的士兵几倍之多,这些大量的壮丁如何运用方能增强国防力量,实在不容忽视。依我的见解,除以一部分为补充兵外,其余的都可以令他去服工役。

现代战争是机动的物质战,战线的前方就是后方的工厂,机械和摩托的生产量成为战争最公正的裁判官,因此,交战国要想取得胜利,不能不在提高国防工业的生产率上努力。可是,工厂里要是没有年富力强的壮丁做工,生产力是不会增高的。我们有无穷的人力后备,如能采取兵工役二重性的兵役制度,则良兵良工可以同时解决。这,对于建军建国的成功,实在是最有力的保证。

在目前,征兵制度的准备和实施,已有相当的成绩表现;同时,也发生了不少急待补救的漏洞。希望政府能够把握住时机,下最大决心,以最大的努力扫除各种障碍,不论贫富,不问贵贱,不分社会阶层,不受地域的限制,一律遵照法令办理,做到平均、平等、平允的地步。那末(么),国防军的组织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第五章
国防经济建设

研究国防问题或军备问题的人,总不会忘记,有一种主义支配着世界兵学家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免不了要受这种主义的支配。这种主义是什么?就是“三M主义”。

“三M主义”代表着国防建设或军事建设的三种要素。一般人认为这三种要素,第一是人(Man),第二个是钱(Money),第三个是武器(Munition),有了这三种东西,就可以从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封锁政策奏效很大,德国因为经济恐慌,引起国内的政治革命,吃了一次败仗,“经济”的威力,改变了一些军事家思想,经济力量乃成为近代战争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三M主义”也跟着起了质的变化,于是,拿破仑三个钱(钱Money)字的军事理论又传诵一时,经济力量决定一切的理论家,到处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其实,经济并不就是金钱,金钱也并非万能,钱多就可以战胜,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了。固然,“经济战争”这个名词到今天还很流行,可是经济战争的原则却和从前大不相同。世界第一次大战时代的经济战争,是用经济封锁的办法去窒息敌人,等到敌人的经济力量在长期的战争中枯竭了,军事力量自然就要崩溃,经济力量强大的一边,就可以坐着等待最后的胜利。今天的经济战争,是积极的,主动的争取胜利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期待胜利。全国的经济力量单单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全部动员,使它发挥战争的效能,还感觉到不够;还要更进一步以强大的经济力量造成强大的军备,用强大的军备去压倒敌人,毁灭敌人。胜利是不能坐致的。

从这里又可以知道,战争的决定因素不是金钱,而是物质。如果说,金钱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那末(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就不应该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美国军事更不应该失利。因为当时德国并不缺少马克,而今天的美国有的是钱。

把物质当作(做)经济的中心,是战争经济学家在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一大进步,但如把经济战理解为原始性的物质战还是不够的。现代战争是物质的机动战。所谓物质的机动战,乃是工业化了的和军事化了的资源战争。美国拥有世界无比的战争资源,拥有世界无比的工业生产力,为什么还不能争取主动,为什么还不能发动攻势以有效的手段打击敌人呢?因为美国的资源虽然工业化了,还没有做到军事化。工业化再加上军事化的资源,才能成为战争的潜力,发挥战争的效能。美国的军需生产费,根据预算局长史密斯本年(一九四二)四月的报告,下年度将由五百九十万万增加到七百万万金元。而美国生产委员会制造坦克车十二万辆,飞机十八万五千架,轮船三千万吨的伟大计划,非到一九四四年不能完成。战争胜利的凭藉(借),最要紧的就是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均占绝对优势的战争机械。

三个“钱”字的“三M主义”被这一次世界战争的暴风扬弃了,代之而起的“新三M主义”,它将把战争的要素重新规定为:(1)人(Man);(二)物质(Material);(三)机械或摩托(Machine or Motor)。这里所说的“人”,当然是能够移发生战争效用的“国防人”;所说的物,当然是能够移转为战争潜力的经济资源;至于武器,如果不是机械化和摩托化了的东西,是不配参加今天的战争的。

我们要想使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变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必须使中国民族工业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必须完成国防经济建设,必须实现军事上的“新三M主义”。故实现军事上的“新三M主义”,可以说是国防经济建设的一个目标,而民族工业现代化,却是国防经济建设的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到现在还戴着“农业国家”的头衔,我们的生产方式还是中世纪的落伍的生产方式,我们的文化还停滞在半封建社会的阶段。我们应该知道,农业经济制度,在今天就是奴隶的经济制度,世界上的强国中间没有一个是把经济重心放在农业上面的。希特拉征服了法国之后,要求贝当政府允许将法国的一部分工厂迁往中欧,目的就是要把法国变成一个农业国家,使她“殖民地化”,使她永久受纳粹德国的统治。日本帝国主义口口声声和我们讲亲善提携,七七事变以后,果然把占领区的丰富资源连同工厂里面机器一批一批地提了过去,再把她国内生产的商品携了过来。经济提携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她们“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政策,使中国“殖民地化”。其实,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制度,就是十足的殖民地经济制度,根本用不着再“化”,只要帝国主义者用束缚压迫的方法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使它不能独立、自由、向上发展,我们就只好世世代代过着奴隶式的生活,永远不得翻身。

敌人要我们做奴隶,我们偏偏要做主人,敌人要我们保持着那古老的落后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法,我们偏偏要打破它,废弃它,建设进步的经济制度,采取最新的生产方法。敌人要我们安于现状,要我们乐天安命过着安定平静的农村生活,我们偏偏要打破现状,拼命推进我们的产业,开发它,发展它,把国家的经济重心很迅速地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上,使“农业中国”变成“工业中国”。

这里,附带产生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一味地发展工业把农业丢开不管不问呢?不,决不!我们发展工业的目的,不但不抛弃农业,并且要联(连)带地发展它,使它跟着工业并驾齐驱,用机器耕耘,播种、收获、运输,使整个的农业生产过程全都工业化。在今天,工人和农人的区别,仅仅是职业上的不同,工作场所的差异,并不是根据生产工具的机械化与否来区分的。比较进步的国家,工人用的是机器,农人用的也是机器,不过,前者是在工场里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后者是在农场里从事工作的劳动者罢了。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的时期都在工业机械化之后,我们发展工业,也可以说是发展农业的一种手段,因为农业是整个产业的部门之一,不以工业现代化做杠杆去推进整个的产业,农业是不会进步的。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先决条件,工业建设又为国防经济建设的重心,经济建设如果不能完成,则一切完美的国家建设计划都成了白纸黑字的具文,任何崇高的理想,都成了毫无现实性的梦幻。经济建设虽然千头万绪,最紧要的问题,实莫过于工业建设,只要我们把握住问题的重心,集中国家的全部力量去做,最基本的工业建设完成以后,我们有了巨大的机械动力作(做)推动国家建设的引擎,其他零零碎碎、枝枝节节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任何人都会感觉到,在艰难困苦的抗战期中去做经济建设工作,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我们却不能因为工作的艰巨而放手不做,我们应该透彻地认识,后方的经济建设,它的重要性实在不亚于前方数百万将士的浴血抗战。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不和一种有效的经济制度配合,根本不会产生军事的价值,根本不会发挥战争的效能。我们虽然拥有广大的人力,和未经开发的地下蕴藏,因为产业落后的关系,很少能发生国防的效用,成为战争的潜力。有一位英国的记者赫得森说:

中国不但人口五倍日本,即天然矿产与工业原料,也都远在日本之上,特别是煤铁与棉花的出产。如果中国与日本都自一八七〇年同时维新,并且进步的程度相等,那末,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中国无疑的是远东霸主,日本仍不过是小小农业国家仅居东亚二等国而已。

是的,中国地下埋藏着二百五十万万吨的煤,单是山西一省的藏煤(约占全国的一半)就是日本全国煤量的三十倍。铁苗的藏量,据专家的估计,约十一万万吨,察哈尔的宜化就藏有九千万吨,比日本朝鲜藏铁的总量还多。煤油的藏量,一般地质学家的推断,都说是较为贫乏,近年来科学技术进步,又发现了不少新的矿苗,日本占领东四省以后,苦心经营抚顺的油矿,用油母页岩提炼煤油,每年产量已增加到一百余万吨,足以证明过去的估计并不精确,再加上陕西、山西、四川、广东、湖南、河北、河南、甘肃、新疆等省的油矿,一定可以自足自给。抗战五年,不仅煤铁石油等重工业的资源地带大部被日帝国主义的军队占领,连华北华中黄河长江下游各省的产棉区域,也相继沦陷敌手。如果这一次抗战,我们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不能够收复已经被敌人武装占领的全部领土和丰富的资源,不仅中国的复兴毫无保证,甚至连中国的存在也根本失却了凭藉(借)。东北四省地面下蕴藏着全国百分之十八以上的煤,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煤油,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铁;这正是我们中国的生命线,正是国防工业的仓库,正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和终结点,必先收复东北失地,中华民族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自由,才能实现“工业中国”的理想,才能永久适存于世界。

日本的战略原则是十分恶毒的,她第一,要确实占领巩固并控制中国轻重工业的资源地;第二,要彻底破坏中国后方各地新兴的轻重工业;第三,要完全断绝中国的海外补给线。假使她这三项目的都达到了,我们就要活活地被她绞死,她就算是取得了决定性的永久胜利。

我们中华民族自卫战争的策略,则全部和敌人的策略恰恰相反。那便是,武装全国民众,破坏敌人既得的胜利,粉碎敌人的一切企图,将敌军消灭,至少,逐出国境以外。

我们的武装基础,建筑在我们经济制度的加速发展上。国防经济建设的真正目的,一般来说,当然是在于满足平时的军事需要,并准备把全部工业系统地组织起来,随时动员去适应战时激增的军事需要;同时,还要使一般经济制度的各个部门,都配合着战争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向前迈进。在艰苦抗战的今天,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经济建设的重心必须放在工业的发展上,尤其是战争工业的发展上。我们迫切需要:

(1)尽先挖掘后方各地的煤矿,开采后方油矿,建立大规模的炼油厂,以解决战争工业的燃料问题。

(2)尽先开采后方各地的铁矿、锑矿、锌矿、锡矿、铜矿、铝矿,建立大规模的炼钢厂、锻铁厂、冶金厂,以解决战争工业的原料问题。

(3)尽先建立大规模的发电厂,以解决战争工业的动力问题。

(4)尽先建立大规模的兵工厂、引擎制造厂、机器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汽车制造厂,使战争机械得以自足自给。

(5)尽先建立大规模的酒精制造厂,迅速发展酸碱工业及其他军事化学工业,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任何国防军的力量,都是由它后面的经济和战争的潜在力决定的,而战争的胜负,又以国防力量的强弱而决定。我们有了独立自主的战争工业,有了大量自制的进攻武器——飞机、坦克、大炮,才可以和敌人独立作战;我们国防军的装备上、素质上、数量上都赶上了甚至超过了敌人,我们才有把握击退敌人进攻的武力,将敌人驱逐出中国的领土,得到真正的永久胜利。不然的话,纵使敌人不能够把我们的国际路线完全切断,我们可以靠着友邦物质上、军火上的种种援助,胜利地结束战争;但是,战场上的胜利或者可以侥幸得到,和议席上的胜利是绝不会侥幸得到的。弄不好,战争结果会是:把旧的统治者赶跑了,又来了一个或者几个新的统治者,落得一场空欢喜。

真正的胜利,是建筑在大后方重工业巨大的机械动力上的;战后的和平,也必赖自己各种产业的力量来保持。国际地位取决于军事力量所由发生的经济地位,产业和国防工业的地位。

国防经济建设的重心只有一个,而与建设国防经济有密切关联的问题却是千头万绪的,我们要完成这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人力方面,需要确定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工役制度。

矿源的开发,场屋的设备,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锻(煅)冶,机器制造装置,公路铁路的建筑,河道桥梁的疏浚架设,机械摩托的旋转推动,……到处需要成千成万的大批劳动者,没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产业后备军,伟大的国防经济建设计划是无法完成的。工作的地点,也许在人烟稀少的边疆,也许在虎狼成群的山林,也许在瘴雾弥漫的沼泽,也许在疾疫流行的荒原,除了工作上的劳苦,还有生命上的危险,这些工作,普通人是不愿意干的。现代战争的前线,已经转移到后方的工厂,在国防工业界服务的劳动者,正是敌国空军袭击的目标,其危险性实不亚于在炮火满天血肉横飞中作战的士兵。如果全赖招募自愿服务的工人,而不采用强迫劳役制,实行军事管理,有一部分工作,根本就办不起来。平时办得很好的,到战时也必陷于停顿。实行工役制度,正可以补救这种缺憾。

前章已经讲过,我们的常备兵额假定为一百二十万人,若采用二年兵役制,每年应召入伍的壮丁不过六十万人。可是,中国的人口有四万(万)五千万之多,如果照每年及龄壮丁为全人口百分之一的普通标准来算,每年应该有四百五十万应服兵役的壮丁,除去应召的六十万,尚有三百九十万人在常备兵额以外,要是实行四年工役制度,把这一大批编余的壮丁组织成一支强大的劳动军,去从事各种国防建设工作,这支劳动军的人数,纵不能经常地保持着千万的员额,无论如何,五六百万人总会有的。这五六百万人,在服工役期间,他们的组织、训练、纪律、生活,一切都是军事化的,像正规军开往战场一样地输送到指定的工作地点,像攻击敌人或防御敌人一样地去从事各种指定的工作。以打仗的精神做工,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也只有将做工当作(做)打仗,才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

当然,工役制度并不能解决整个劳动力的问题,劳动军人只能做一些普通的比较粗笨的工;除了劳动军,其他优秀的专门技术人员,还是要尽量地罗致,大量地培养训练,越多越好;那些比较专门的、熟练的,具有特殊技能和丰富经验的职业工人,仍旧是完成国防经济建设的主力。

在平时服过工役的国民,到战时,可以随时动员,征集他们到指定的工厂里做工,或担任其他能够胜任的工作。非遇特别需要的情况时,不令他们改服兵役。一则是后方生产建设工作和武力的战争同样重要;二则是吸收比较熟练的工人到各部门去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其次,我们应该怎样做法,才能完成中国的国防经济建设,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第一,在抗战的过程中,因为军事预算的膨胀,战争费用的支出浩繁,所以国库异常空虚,我们想从事国防经济建设,可惜没有那么大的资本。第二,许多国防工业的资源地带,都被敌人用武力抢去了,在失地未复之前,纵有资本,也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建设。

中国既然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像苏联那样,把各种企业都控制在政府的手里,事实上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所不许。这时候,我们只能在目前情况许可的条件下面,集中政府人民的力量,一方面逐步完成以充实国防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一方面巩固并发展独立的民族资本。其原则:

(1)直接的国防工业,如重工业、军需工业,必须全部由国家经营;在国家强力的统制之下,作有计划的扩展。

(2)间接的国防工业,如建筑工业、燃料工业、金属原料工业、普通化学工业、机维工业,可以由政府与人民合资经营,或竟多数让与民营,只要管理权操诸政府之手,等到国力充实之后,再规定经营方式。

(3)其他各种轻工业,如纺织工业、缫丝工业、面粉工业、造纸工业、茶业、油业、火柴业等,政府应该奖励私人投资经营,并指导它、扶助它、保护它,使它加速发展。

(4)确定集体生产制,提倡工业合作,把在同一地点、同一性质的企业合并为一个或数个规模较大的组织,以避免同业中间的竞争和摩擦,使政府易于指导监督。

(5)用“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办法,以限制个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府虽然因为战争的关系,弄得国库空虚;可是“腰缠十万”的国民,却大有人在。假如把国民的私人资本都用到国防经济建设上,也未尝不可以有所成就。政府应该用提倡节约储蓄或发行建设公债的办法吸收一部分游资,用作国营企业的资金;同时奖励私人投资于某种特定的企业,不论是国营的、民营的、官商同办的,使国家大量的财富都能发挥积极的,有利于国防的效用。

为了加速完成中国的国防经济建设,政府除了发行国内公债,还可以利用外资,向盟邦或友邦借款。

提起借外债来,一般国民就要担心害怕,怕自己负担不了;其实,只要借款的目的是在完成国防建设,发展民族经济,不像过去那些军阀们举借外债为的是扩充私人军队,延长祸国殃民的内战;只要国家民族能够因为外债的帮助得到了自由解放,外债虽多,也无妨碍。“留得青山在,那(哪)怕没柴烧”,以中国土地之大,物产之富,“工业化”之后,还怕没有力量清偿外债吗?

可是,向外国借债的时候,应当注意:

(1)绝不损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2)不以国家和地方税收作为利用外资的担保。

(3)不以事业的经营管理权作为利用外资的担保。

(4)不以国家的富源和权利或聘用外国人材(才),采用外国原料作为利用外资的交换条件。

只有在这些条件之下借到的外款,才能增加国家的生命力,充实我们的国防建设。我们在后方建立了稳固的战争工业的据点,在消极方面,我们用不着畏惧敌人的经济封锁,在积极方面,我们可以运用从自己的工厂里武装起来的军队,夺回已被敌人占领的工业资源地,更进一步扩大并加速中国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中国”的理想和计划。

再次,国防工业的建设,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个中心区的问题,也很值得研究。

在平面战争扩展到立体战争,具有高速度与续航力的空军,不问敌方的防空设备如何,仍然可以冒险侵入纵横袭击的今日,我们的国防建设计划,如果还在选择中心的一点上着眼,这不是与“疏散目标减少空袭损害”的原则背道而驰吗?我以为疏散目标固然可以减少空袭的损害,但事实上,空中侦察技术和投弹技术与日俱进,一个兵工厂无论如何疏散都避免不了敌国空军的袭击,过度重视疏散,反而发生连击不密周转不灵的弊病,在有形无形中所受的损害,往往比疏散所得的利益还大。我以为战争的武器愈进步,国防的条件愈复杂;条件愈复杂,国防中心的任务越重大。就平时来说,经济的资源,交通的系统,天然资源的丰歉,军需工业的管制,各政治区的联(连)属,都与国防中心有极大的关系。就战时来说,国防外线的部署,内线的连(联)络,全国总动员的次第,战斗序列的规划,物资供应的转输,给养械弹的分配,这种种的配备布置,更不能离开国防中心而各个动作。假使国防的建设散漫零乱,没有中心,或已选定的中心并不适合国防中心的条件,则平时的一切设备既多困难,战时的一切动作,更多牵制。

那末(么),一个理想的国防中心区应该具备些什么条件呢?我以为:

(1)应接近丰富的战争资源:由于工业的机械化和军队的机械化,国家的强弱,和国内的资源丰富与否大有关系。美国菲列士上校说:“一个国家的生存及将来的命运,不在食粮的丰歉,而在金属原料和化学原料的藏量是否充足。”中国交通困难,我们的国防中心,对于资源地带,更有力求接近的必要。因为现代战争的新战略,一方面要歼灭敌军,另一方面要占据敌人的资源,破坏敌人的工厂。假如一国的资源,工厂与国防中心不能作紧密的联络,一被敌人占领,破坏,或切断,则全部作战的军队,势必立刻动摇,失去战斗能力。所以国防以资源为命脉,选择国防中心,自然要以资源接近为标准。

(2)要有优良的地质:空中战争的技术愈进步,地层下建筑的工作越重要。因为地面上的一切防空机械和设备,总不能避免空袭的损害,以防空设备完善著名世界的伦敦、柏林,尚且有若干地区在空军的轰炸下化为焦土,防空设备不完善的城市,更不用说了。现在世界各国的防空设备,已逐渐转移到地层以下,凡是重要的机关和工厂,如飞机制造厂、军用化学工厂、钢铁厂、兵工厂、电力厂、军火库、汽油库、军事交通机关、银行仓库、民众避难所、中毒救治所……无一不在地层以下积极建筑。假使我们的国防中心区没有深厚坚实的地质,利于地下建筑工程的发展,便无法达成国防中心的最大任务。这又是选择国防中心的一个标准。

(3)要有险要的形势:地形在作战上的价值,因兵器的进步,已逐渐减少,但在国防设备与实地作战上,仍不失其重要地位。希特拉威震世界,席卷欧陆,却无法渡过英吉利海峡,进攻伦敦。日寇屡次“扫荡”晋南,血战五年,风陵渡仍然难以飞渡。由这种战绩事例,我们可以知道,不论攻击的武器进步到什么程度,战争的胜败,山谷之险始终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这也是选择国防中心所不容忽略的。

他如交通、民性、水利、农产,对于国防中心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关系。不过,这些都是人为的条件,可以用人力改变,故不详加论列。

根据上面的标准,我以为中国的国防中心区,最好的地方要算是陕西西安。就它的本身说:一则重工业所必需的金属原料、化学原料,以及石油、石碳(炭)各种矿藏,都很丰富。二则地质坚硬深厚,适合地层以下的各种建设。三则形势天成,不论进攻防守,以至后防的一切建筑,在纵的方面,横的方面都容易计划布置。四则气候寒冷,人民身体矫健,筋肉发达,性情坚韧,能耐劳苦,既可以做优秀的工人,又可以做优秀的士兵。五则帝国主义经济势力侵入的程度较浅,凭藉(借)着丰备的资源和俭朴民俗,民族国防工业,非常容易发展。六则邻近陕西的甘肃、山西、察哈尔、绥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各省的矿产,都可以运到陕西来,供给这个国防中心区的需要,把西安造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找遍全国,没有比西安再好的地方。

大体上说,西北各省天气高寒,人民刚强,土厚质坚,地下蕴藏丰富,重工业易于发展;中部长江流域和南部珠江流域以及滨海各省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农产品丰富,轻工业易于发展。我们正好利用这种种自然的条件,把前者造成中国的武库,把后者造成中国的仓库。

现在,我们的仓库已被敌人占领了一半,幸而武库大部完整,这广袤的武库就是复兴中华民族的本钱,我们还不茹苦含辛地去经营它,提心吊胆地去运用它吗?

最后还需要指明,国防经济建设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像交通运输问题、农田水利问题、财政金融问题、贸易管理问题、渔林畜牧问题,都与国防经济建设有密切的关系,不过,在国防工业未建立,民族资本未巩固之前,它们是不会脱离经济重心而单独发展的。

国防新论附录

呈蒋委员长兵工业根本建设之计划

满清末叶编练新军之后,中国军队一向是用外国的武器作战;直到现在,作为军队骨干的重兵器如飞机、大炮、坦克车等,我们自己仍旧不能制造,必须依赖友邦的接济。这种弱点,若听其继续存在,实在是抗战建国、复兴中华民族最大障碍。一九三三年秋,作者奉命到欧洲各国考察军事,于一九三四年秋回国,草成此计划,呈请政府对于国防工业重心的兵工业从事根本建设。时间虽然过了八年之久,计划中所提出的各项原则方案,大部分还没有失掉时效。因将原书略加节删附载于此,以作研究中国兵工业建设问题者的参考。

一、兵工业独立之需要

窃以为我国被帝国主义者任意宰割及助长内乱之原因,在我无对内对外之工具。此工具为何?简而言之,重工业之建设及兵工业之根本独立也。请将职考察所得为钧座一一陈之:

今日贫弱交迫,欲转贫弱为富强,应先竭力以图强。职见各国皆以强为富,以富益其强。故德国为争军备平等而退出国联,欲于图强以后争取其昔日丧失之土地。法人知其谋,不惜集中全国之富厚,增强其实力以制德人。窃以为我国现在惟(唯)有力求自强,巩固现有地盘,增加实力,咬定牙关,作坚决之奋斗。以钧座雷厉风行之虎威,强制人材(才)集中,共研对内对外之工具。死里求生,表面作有准备之御侮,实际行有方法之复兴,切盼于短期内实现各种国防重工业及兵工业之根本建设,以求被敌封锁后之生路。盖对内对外之工具既在中央手中,各省各地感实力之不敌,不征自服;敌人见我有此自卫之工具,亦可灭其征服中国之野心。实为民族存亡之枢机,不可不操于我政府之手;尤不可不由钧座而树立之。

我国自造军火,品质劣而价值高,遂感觉与其委诸技术不完全之国人自造,不如直购舶来品之价廉物美,且有选择之便。一旦战事停止,无须再订,可以省安置维持诸费。故近年既办兵工业退化之原因,实由于因退化而政府变更方针,未加以严厉之督责。遂使国有兵工业在事实上仅占辅助之地位。但前此均为削平内乱,外人正冀我之内争,故购械诸事,毫不困难。但,职预料世界火并战祸一开,必蔓延全世界。是时,各国自顾不暇,敌必以海军封锁我各口岸,断我军火之来源。是时,虽以亿万万金,不能得一御侮之工具。即使尚可购械,亦必备受要挟而偿以数倍平时之价格。欧战时瑞士因此获得德法两方之厚利,即其明证。且在战时购械,价格高昂而品质低劣。职闻之,欧战时法国自造军火不足,乃购之于美国,讵知美国竟以大规模制造之劣品相飨。至今法国所除美国之弹药,或以供士兵游戏打靶之用;或竟焚毁,法人思之犹有余痛。故赖付战债之原因,此亦居其一端。且兵工业独立,则御侮之工具完全,军民抗敌作战之勇气增加。欧战时,法国虽日日败退,而仍不堕其抗战强敌之决心者,由于兵工业作后盾。职窃以为今日之急务,厥为在短期间使兵工业完全独立。在现状下即使费用浩大,有损无益,在国家及民族之本身,则为安内攘外,百年之保障。兹将国内兵工业状况,略一陈明于后。

二、现有兵工业之状态

本国制造品,半为包工式,因其品质不佳,欲以价廉抵销(消)之。故上下均以消费少出品多为惟(唯)一搪塞之法门。其结果制造之品分配于军队以后,增加士兵使用上之怀疑,减少作战敏捷之效力。价值廉而效率低,此点不加改良,则兵工业之主旨,殆完全销灭。然因其制品不良,加以警惩,则率以退职为要挟。故当局者,往往改善之心有余,而整顿之法无出。任之,听之,日积月累,遂养成腐败不堪之状态。考其原因,不外左列数种:

(1)人材(才)之缺乏:我国民性酷好和平,各国制造军火之兵工学校有限。故自派留学生以来,兵工人材(才)尚寥若晨星。废清以还,留学生在外国博得头衔,为回国谋啖饭之路,所谓洋八股之流毒,举国皆知,毋待赘述。故无论何种课目,真实之人材(才)已十难得其一。况兵工一项,应用之学理高深,要求之技术精熟,屈指计之,全国不能满厂。以日本厂界计之,亦不过百零数人。故兵工人材(才)之缺乏,为兵工业落后之主要原因。

(2)人材(才)之使用不当:兵工业乃专门事业,非粗知原理之肤浅留学生所能胜任;且即使专攻此科,若不予以安定不动之环境,适宜发展之机会,则纵系人材(才),亦将逐渐朽化。前此兵工厂之主要技术人员,往往随厂长之去留而发生变动,专门人材(才),或投间(闲)置散,或用非所学;人材(才)既已缺乏,又不善为安配,如是兵工界之真正人材(才),更不能不谓其无几矣。

(3)门户意气之争:我国兵工高级人材(才),概系东西洋留学生,而留学生因其求学国家之不同,往往党同伐异,门户之见甚深。故动辄以某厂某处为某国某派之根据地。某派中有一强有力者据其处,则引用同僚排除异己。表面上似欲以同学同系之组织,收办事上指臂之效;实则滥竽之徒,欲藉(借)此谋一啖饭之所。稍有学识者,更藉(借)同学同系拥护之心理,以巩固其位置而已。进而言之,意气之争,贤者犹不能免。故苟有一人升迁较速,则同事者起而妒之,乃至愤而辞职。故意气不除,即有少数之人材(才),亦不能令其收分工合作之效。职窃以为各国留学生中,均有优秀分子,亦各均有滥竽之徒。若能以效力国家求事业成功为精神上最高之愉快互相策勉,互相提携,取人材(才)主义,打破一切学派意气之争,实为改革兵工业要点之一。

(4)责任不明互相推诿:除上述人事上之原因外,尚有物质上原因之一。兵工业统而言之,则制造军火。析而言之,则分化学工业与机械工业两大项。此两项工业所用之原理方法,均各不相同。造成以后,又须和合使用。譬诸造枪炮,是机械工业;但冶金部分,又涉及于化学。造火药,是化学工业;制造时又需各种机械。制造成之军火,乃以化学品之火药,供机械品枪炮之发射。所制军火之效率不佳,究为化学上之落后乎?抑机械上之落后乎?故枪药两厂,常发生互相推诿之纠纷。在欧美兵工先进国家,初时亦不免;但其解决之方法,不在人事上之批评,而在物质上之检验。故各国对于检验军火一项,不惜以大宗财力,集多数专门家,用精确之器械,定严格之规律,分头考验,则优劣所在,洞若观火。今我国兵工厂,以制造为主,虽有检验而不完全。发生问题之后,即使主其事者毫无成见,对于过失之责任,亦无精确之判断。判断既不精确,赏罚安得严明。即使略加惩罚,亦不足以服其心,亦不能冀其改;乃至退职要挟,均为意中之事。职故曰:兵工当局,改善之心有余,整顿之方无出,即此故也。

(5)墨守成法难冀改善:既有上述四种原因,则兵工业高级人材(才),往往不安于位,自无改善工厂之余力。于是工厂制造,乃操于下级技术人员之手。因上级人员位尊多金,争之者众,下级人员,反较安定。此类下级技术人员,任职既久,经验自多。惟(唯)因学识不足,权力有限,不能改进。故结果墨守成法,不能有丝毫之进展,有时疏忽,反见退化。故今日所造之军火,尚未脱十九世纪之传。

以上五端,特其彰明较著者。至于组织上疏忽,或员司之中饱舞弊等,尤为我国工厂一般之习惯,故兵工业退化腐败一至于此,虽有兵工业不能谓之为独立。职认为应立起直追,一面改良现有之兵工厂;一面另谋兵工业独立之计划。否则器械既虚,军心涣散,虽节制之师,亦难运用自如,而操最后之胜利。

三、兵工业独立之计划

(甲)兵工业之范围

兵工业之范围,至为广大,实际上分主要及辅助两种:

(1)主要兵工业,直接由国家经营为宜。如图30~32所示。

图30

图31

图32

(2)辅助兵工业,由国营或商营,但须国家监督与扶助。如图33~36所示。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就兵工业之独立原理上言,由原料以至成品,中间所经一切工作一切过程,均用本国之原料,本国之人材(才),方得称为独立。兵工业之主要部分,乃制造军械之本身。而其原料则仰给于(予)辅助地位之各种工业。于此可见兵工业涉及范围之广大,更可明完全独立之不易。在列强工业先进国家,兵工业之独立及扩大至易且速。在吾国,则百废待举。兵工业独立之计划,不仅在主要兵工业之本身求解决;尤须顾及在辅助地位之各项工业,使兵工业之原料有源源不断之补充。职窃以为主要之兵工业,应由国家竭力自办,不计目前盈亏,务求出品精良,与欧美出品相伯仲。庶几自造之军火,能得军人使用之信心,更可由此养成国防上核心之人材(才),不惧强敌作战之封锁。其次,辅助地位之兵工业,则应竭力提倡,设法补助,使商办之工厂受国家特殊之待遇。例如:免税减运,津贴亏耗,种种办法,皆须实行,方能使此类工厂发达。因此类工业范围太大,所需资本太多,不能全由国家包办,易受外货之抵制,故不能不由国家扶助。具体言之,就现在可筹之财力,欲求主要兵工业之完全举办,已为事实所不许,遑论及兵工辅助工业之扩充。但,若因其困难而不举办,则更无独立之希望,故职拟呈之兵工业独立计划,仅为分期次第实行。

(一)第一期计划。策略如左:

(A)就现在之情形,择其主要兵工业之最重要而必不可少者,无论难易,毅然举办。

(B)初期举办之范围内,不在一项之特殊发达,使他项太为落后,而在收同时并进和合使用之效。换言之,具体而微,求质之精,不在求量之大。

(C)预备第二期举办之计划。

(D)同时奖励兵工辅助工业。

第一期时间,如在平时,约需四年。战时加倍努力,可以缩短为二年。成功后方能长期抵抗,不惧封锁。

(二)第二期计划。策略如左:

(A)就第一期未完全者补充之,有成效者扩大之。不特使出品完全,且使数量增加。

(B)详细之计划,须在第一期计划实行后方能出现。

期间约三年,战时最快亦需二年,成功后方能反攻敌人。

(三)第三期计划。策略如左:

目的在使我陆海空军势力合并后,质量越超敌人,以为雪耻及收复失地之用。其计划须在第二期实现后,方能规划。成功后,方能不藉(借)外力,收复失地。成功至少五年,犹之苏联五年伟大计划也。

第一期计划,主要兵工业之最切要而必不可少者,因我国以陆军为主,故应办之厂如次:

(1)特别钢厂及炮厂。

(2)炮弹火工厂。

(3)既设枪厂及弹厂之改良。

(4)新式药厂之成立。

(5)新式枪厂及弹厂之成立。

(6)特别化学工业制造厂。

(7)机械制造厂——飞机修理及制造战车汽车炮架等。

辅助兵工业之最要,不能待商办,应即时国办者。

(8)

至于实业部,已有炼钢厂及酸碱厂之成立,此则仅与之切实联络而已。如实业部不能成功,或不能合用,则须另为举办,或改由兵工署督办。

办法:以上八端,均另作专门之计划,兹不赘述。特将职拟采用之一般办法,分述于次:

(I)不必仿欧美大规模之建设。查大规模之利益如左:

(1)出品多而成本低。

(2)同时出品多,而品质易得一律。

但就国内而言,其不便之点在:

(1)成立费浩大,非现有财力所能胜任。

(2)自有人材(才)不敷分配。即使成立,亦必操外人之手,有违兵工业独立之初旨

(3)建设难而破坏易。

因我国情势如此,受此三项事实之限制,虽欲得大规模之利益而不能。不得已,惟有放弃大规模之利益,而采小规模之办法。其利益如左:

(1)自筹财力,易于着手。

(2)藉(借)小规模之工厂,为培植国有人材(才)之所。即使试验失败,损失较小。小规模之失败,即可免大规模之失败。失败一次,增加经验一次,小规模工厂,可作大规模工厂人材(才)之准备。

(3)我国国防既虚,敌人空军,尤为我后方之威胁。小规模工厂,即使防范疏忽,被敌人损毁,亦损失小而易恢复。敌计不足制我死命,则军心稳固,敌人野心可渐减小。

(4)窃考世界有名工厂,均由小渐大,请述二例以证之。

(A)德国克虏伯厂之简史

克虏伯厂成立于一八一一至一八一二年。成立者为费得理克虏伯。该厂因拿破仑第一统辖全欧,封锁英国,英国熔炉所炼之钢,无法运至欧陆,市场空虚,该厂乘机取代,遂独揽欧陆熔炉钢之市场。不幸,不久失败。此后盛衰起伏,迄今百二十五年间,遂以爱森城之小厂,一跃而为全世界之一大厂。其成立之初,克氏经五年之试验与失败,乃达到熔炉钢之成功。克氏四十而卒,其子阿尔弗克虏伯以十五岁之青年起承父业,逐渐改进,至一八八七年,扩大至二万一千工人。考其成功之路径,实为不惜重资,为科学上之研究。其化学物理试验室之完善,乃有铬、铜、镍、钢之制成。更值德国俾斯麦时代,竭力提倡。直至一九〇二年,新设分厂数处,规模之大,独步全欧。克氏死,无子,长女继承。其夫哈尔博于一九〇九年为克虏伯厂总理。大战后,克厂为列强没收监视,至今仍为条约所限,仅能制造和平建设之工艺品。虽不及战前之声振(震)寰宇,然其出品之精,依然冠绝欧陆,尤以铸钢一项为特长。该厂自鸣得意之处,乃其出品之精良,纯依赖科学实验室研究之精深,管理制造之完全。该厂特将其最初成立之厂房保存,宾客至厂必导观其处,视为该厂成功之纪念碑,职躬履其地,备观陈迹,益信行远自迩,由小渐大,事所必至,理有固然。

(B)法国史莱德厂之简史

该厂起源,由于附近之开采煤矿。其后,路易十六乃在该处设蒙腾利皇家熔炼厂,大革命时收为国有。后帝制恢复,乃从事制造陆海军械。一八一五至一八三六年中,仅维持而无进步。但史莱德兄弟,乃更从事经营巴赛西厂。二年以后,即有法国自造之机关车出现。以后逐渐扩大,增加机械制造。至一八五五年,值战事发生,发展更速。七月之久,造成船用四百五十马力机关十七台,一千九百五十马力者四台,二千四百马力者三台,可见战事促成发展,乃自然之理。一八六〇年,史莱德厂乃新建冶金部分,所炼之钢,供陆军造炮,海军造船之用。此后,逐渐完备;至今,从最初矿石原料至一切成品中间,均由该厂连续制造。产量之大,品质之优,战前稍逊克虏伯,今则与之齐名。更由政府之提倡,乃驾前者而过之,然其发达程序之由小渐大,固昭昭可考也。

此外,各国名厂,其发达之经过,均由小渐大。盖事业之成功,不在创始时之大小,而在成立后之努力。努力愈多,成功愈大。故窃以为应由小渐大,不必即时追踪欧美之大规模制造也。

综上以观,世界名厂扩大之原因,由于:

1.不惜以巨资设试验室以供研究。

2·努力改造,由小渐大。

(旧试办与改善右陈第一期八种兵工业中,殊分为左列二类:

(甲)试办类

(1)

(2)

(3)

(4)

(5)新式枪弹制造厂一用新方法、新机械,求出品精良及产量增加

(6)

(7)三酸厂及氮气工业一人造阿母尼亚及硝酸

(乙)改善类

就旧有兵工厂加以改良,与右述试办各厂互相参酌。或将某部扩大,或将某部取消,应用专门人材(才)指挥,使其出品改善,此处所需资本较小。

上述试办之厂,乃国防军事之重心,非立即着手不可。盖迎头赶上,犹嫌太迟。虽试办时所需之资本较多,所出之成品有限,但,国家兵工人材(才),于此可以养成,国防根基,于此可臻巩固。限于财力,但不妨具体而微。意在不使一部过于膨胀,一部过于空虚。因兵工业及使用上之最大效率,最忌局部空虚,局部膨胀。更有进者,我国以后各项兵工业,应注意大形势之集中,又不可使各工业毗连。因集中过甚,则敌人破坏之效率较高。至于详细之规划如何决定?地方如何组织?局部交通须在本计划采用后,方能因地制宜,斟酌尽善。此处所陈,仅其原理而已。

(Ⅲ)兵工人材(才)集中及其培养与工作

右陈计划中最重要之主体,不仅在物质资本,而在人材(才)。今试分论之:

就现在情况言之,兵工人材(才)可分二大类:

(1)干部人材(才):

(a)由外国兵工学校毕业,成绩优良,有实习经验者。

(b)外国著名学校毕业,虽非兵工专家,但在中国兵工界服务有经验者。

(c)无论出身如何,由服务于兵工界多年,对局部工作有经验或特种技能者。

(2)辅助人材(才):

(a)科学专家有特长,且与兵工业有关系者。

(b)经济行政组织专家,有组织工厂及管理工厂之学识经验者。

(c)化学机械电气工程等人材(才)。

此六项人材(才),应用政府最高权力,集中成为一定之组织。交换意见,讨论今后举办兵工业之切实步骤,完成右陈各主要工厂之详密计划。至于集中之方法,用互考法或荐试法,序其等第,明其去取:

互考法之原理:

人材(才)与地位,不能不相当,否则才小权大,指挥不当,不足以服其部从,难以冀其成功。故集中后之人材(才),使相聚一堂,各叙其履历与专长,开一学理辩论会,互相考试,其余作为评断。倘一方不服,得据书籍或实验以作证明。如是胜者,又与他一组胜者再开一辩论会以分高下。辩论之外,又用实验室方法,定其实验上优劣。两相平均,遂得才能较高者,以为该组之领袖。

但此法太近于理想:(一)因评断不易,反惹起意气之争。(二)此类兵工人材(才),举国既已不多,且已有相当地位,如用此法,恐多数人为保持尊严计,不愿加入,因之不能实行。

荐试法之原理:凡具前述条件之人,可由人荐或由自荐荐举之。历述其履历及才能学识之优点后,加以登记。试验室及试办厂成立后,令其照自述之优点,实行试验。如相符,则保荐。较优,则升迁。完全不符,则解职。此法初行,不免滥竽之徒接踵而至;然实验室及试办厂成立后,由成绩之表现,优劣自分。此种方法,可使野无遗材(才),大规模之集中,当以此法为较相宜。倘用实验实施成绩甄别贤愚,则门户意气之争,自然消灭。

其次,再论人材(才)集中后之培养工作。

科学人材(才)之价值,在科学研究,或科学应用上方能显出。故集中后,在如何使其研究,如何使其应用。故实验室与试办厂,应同时举办。如是,实验室求品质之精良,试办厂求实际上之设施。互相调和,使研究之结果,改良应用之方法。应用之方法,合乎研究之要求,始由品质精良,继乃出产增多。盖培养人材(才),须:

(1)设立大规模之兵工图书馆

(2)设立完备之实验室

(3)设立试办之主要工厂

(4)充实兵工学校

(一)大规模之兵工图书馆

图书馆为一切学理之来源。其主要利益,在能考察各兵工业之状况与研究之方法,及过去各国研究时之经验得失,犹之研究政治,非读历史不足以鉴往知来。

(二)完备之实验室

现代科学,无论纯粹科学或应用科学,均根据于实验室之结果。实验室者,用精确之器械,以补五官研究之不足;依物理或化学之方法,研究物理及化学性质,更推求其如何方可为人类利用。故平时厚生之一切实业,战时御侮之一切兵工,皆出于实验室之结果。世界一切制造品,只有在实验室能造,而工业上反有不能造者。故实验室之于一切物质文明:

(a)将来之新发明,以此为根基。

(b)现有物品之改善,以此为领导。

(c)维持现状及保障成品,一律考查利弊,区分责任,亦须实验室之管理。

一切真实之科学人材(才),均出于实验室及图书馆。故学生之导师,乃教授。教授之导师,乃图书馆及实验室。我国自派留学生以来,学理工科者,未始不多;迄今无论何项事业,均为落后者,由于无实验室及图书馆以作其出校后之教师(有一例外,即我国地质研究能与欧美并驾齐驱者,由翁文灏丁文江诸人以地质调查所为其出校后之研究及应用)。宜乎回国以后,日趋退化。职窃以为我国之通病在:

(a)留学生只在留学时用心,不在回国后努力。只学得一个半通,筑得一个基础,不进则退,宜乎落后。不用则朽,宜乎腐化。

(b)办事业者,只在创始时求完备,不在继续时求改善。故事业成立后,或无进步,或反退化。

欲救此二病,惟有出于设立实验室之一途。实验室之设立,既以研究之学理,求应用之方法,目的在得一优良之结果。则研究所用之设备,应极新颖,应极完备。此处非比试办工厂可以因陋就简。盖设备不完全,则不能得最终之结果。结果既无,则其他之设备均等于零。故窃以兵工图书馆及实验室,均应竭尽能事以求完善。若以兵工业既已为不生产之事业,而此兵工实验室又为不生产事业中之消耗机关,置之不理,或虽成立而设备不完全,则我国前途,将永远仰人鼻息,终无自强之路。民族沦亡,曷堪设想!兹再将完备之兵工实验室之利益,归纳重述如左:

(a)欲仿造外国精良器械,须先在完备之实验室试验其优点及特点,以为设计自造之根据。

(b)欲改善现在兵工业,须在完备之实验室检点其缺点所在,方能定出改善之方法。

(c)欲购买外国器械,须自有完备之实验室考其品质如何,根据此项结果,以订定价格,以检收成品。否则品质与价格是否相当,成品与货样是否相符,均属无从考核。职窃以为我国自购军火以来,不知在此处损失若干,以此项损失,成立与维持完备之实验室,恐绰乎有余裕。

(d)欲自行改善适合我国国土军情之新器械,亦须在实验室方能有所研究,有所判断。

(e)欲追踪欧美新发明器械,亦非实验室研究不可。

(f)欲培养国有人材(才),非在完备之实验室内工作不可。

由此观之,实验室乃以有形之消耗,免除无形之损失,且指导工厂由小渐大,不至骤举大工厂以亿万为孤注。其设立效果,既宏且大。诚如是,则今日兵工业落后之五大原因可除,外国名厂扩大之两大原因可有。

更有进者,实验室乃科学人材(才)之家乡,若有完善之设备,则真正科学人材(才)趋之若鹜,不必宠之以高官,不必诱之以厚禄,其源源而来,无异水之就下。若仅有实验室而设备不完全,则真实人材(才),或英雄无用武之地。人材(才)虽来,亦不踊跃;人材(才)虽多,究少真材。方今国家多难,政府朝夕以求材(才)为急务,若于此理有未明,则虽家喻户晓,吐握为怀,亦难求科学之实用人材(才)。况兵工业乃国防之根基,切要之先务;若兵工业独立,则安内攘外,何事不成。故职于此点,敬请钧座反复致意以上二端,一则设立完备之图书馆,一则设立完备之实验室。是乃集中人材(才)之方法。

(三)试办兵工之主要工厂

此等主要工厂,前已略为陈明,其详细计划,自非一时所能完成,其切实计划,须待人材(才)集中后方有具体办法。职此时已预有其中最要之数种简单计划,但在未蒙批准以前,无由更作深详之计划,实以地点及人事组织等项尚未就绪,不能凭空计划也。但就原理言之,则试办之厂如左:

(1)特别钢厂及炮厂,由集中之人材(才),与科学界之领袖,军事战术专家,组一委员会,讨论预想战场及预想敌人之关系,参以自己军人之知识,地方交通,运搬马匹、器械种种情形,规定一字式之炮(如七·五、一〇·五、一五·五)。一面令试办厂造,一面向外国工厂照式定购。由集中之人材(才),藉(借)实验室之工具,比较自厂与外人所造之区别。精益求精,务求研究之结果,改良试办厂之出品,使其至少与外国工厂出品相等。在此时期中,实验室之工作既繁,实验室之长进亦既速且大。盖无论试验之成功与失败,均有一番之经验。循是而往,则经验愈多,遂成为自国固有之秘密,乃至超越敌人,亦可能之事。

(2)新式药厂之成立,现有药厂,往往规模已定,不易改善。且火药为战时日需品,现有者即使完全改善,亦不足用。若欲扩大,则又不免太为集中。万一经敌破坏,即断来源。故在我防空薄弱之际,宁用多数小厂,抵一大厂。盖火药厂机械简单,设备费比较轻微也。

(3)炮弹火工厂,炮弹火工,亦可分厂制造,不必作为兵工厂之部,附属于兵工厂。分工之利,不特技术易精,而在责任明确。同上理由,可以减少敌人破坏之效率。

(4)机械制造厂,查各种兵工业,均需机械。此种兵工业所用之机械往往非普通机械厂所能制造者。若长恃舶来品,则费用多,而仍不免封锁之虞。故此项机械厂,初成之时,以制造修理军用兵工等机械为目的。日后发达,可以制造汽车、飞机、战车及各种军用品。如在平时,亦可承揽商品以资获利;并制造机枪、炮架、工兵器械、要塞桥梁等项;且可修理各式步枪、机枪及制造子弹等。

(5)特别化学工业厂,普通化学工业厂,意在制造和平时代的商品,且以获利为目的。所谓特别化学工业厂,乃以制造化学方面之军用品、医药品、防毒、造毒等器材,不以获利为目的,可以省却战时向外购买之不利。

(6)酸厂及氮气工业,三酸厂中,以发烟硫酸及硝酸为最重要。此二者为制造各种火药之唯一原料,消耗甚大,自造为佳。且平时可作商品出售,以获利益。其次,氮气工业,为人造阿母尼亚及人造硝酸。盖空气中取硝酸,为欧战时代一大发明。我国虽有硝石,但为量不多,氮气工业于斯为重。

兵工业之两用法:

各种辅助兵工业,均为两用式。即:在平时,可以制造商品获利;在战时,立即改成兵工制造。各国对于此事,异常注意。平时及战时之计算,异常精确。故不仅军队动员,又有工业动员之称。凡列强之强大,其潜势力,大半掩伏于此。德国之所以冒(贸)然与世界宣战者,恃其平日工业上之潜势力耳。故今日列强对保护兵工辅助业,异常热心,非为资本家,乃为国防本身也。故我国现时对于兵工辅助工业,应另定保护方法,使其逐渐扩张,为我国增加潜伏之势力。例如:酸碱厂、钢铁厂、电气工业、石炭蒸馏事业,此等彰明较著之基本工业,均应特别保护。其次主要地位之兵工业,亦可同时利用余力,以制造商品。但此须在第二三期计划中,方能实现。因是时兵工业业已扩大,平时恐兵工业产量过剩,故改制商品以谋调剂。例如:

(1)棉火药厂可制弹性材料,透明胶片,人造丝、油漆之类。

(2)炸药厂可制颜料,及工业上改用之炸药。如开矿、筑路、开山等。

(3)特别钢厂可制造特别钢之机械,及各物品,如不锈钢之刀、仪器具等。

(4)特别化学工业厂、制医药品及工业上或实验室需要之化学药品。

(5)三酸厂及氮气工业,为他种化学工业之母,自然不愁销口,又可直接制造肥料,如硝酸钲、硫酸、磷酸石灰之类。

以上所陈,均系兵工业两用之可能。使消耗事业,有时亦可资生产,以免多费国帑。

(四)充实兵工学校

在此实验室研究与试办工厂之际,更将既设之兵工学校充实。即以此类人材(才)分任教授,以期培植将来兵工人材(才)。此等根据实验之教授所造就之人材(才),必较以前只依恃书籍讲义之教授为彻底。故将来兵工人材(才)之程度亦必提高。如是孜孜研究实用问题,源源造就兵工人材(才),则将来人材(才)愈多,则兵工业之扩大愈易,而国基愈臻巩固;同时因图书馆之便,更聘语言专家,从事译述;著作专家,从事编书。十年而后,兵工独立之计划完成,而列强敬我矣。

对于兵工业引用外国人材(才)之意见:

我国留学生因回国以后缺乏研究实用之机会,故日趋退化;一方面留学生之失业甚多;他方面政府欲举办一事业,又有材(才)难之感。由若干之经验,遂谓此辈留学生,鲜有成功之希望。故政府举办实业,乃反用外国人材(才),留学生仍无练习实施之机会。今者,为求兵工业独立之大计,则自己人材(才)是否可靠?外国技术人材(才)是否必须聘用?不能不权衡利害得失,预定适切之原则。窃以为外国技术人材(才),因学识根底,经验较宏富,故较本国人材(才)为可靠;但国籍不同,思想各异,立国之大谋,万不可令其参加,致有泄漏。而局部工作,于万不得已时,可以聘用。要以仍受国有人材(才)之指导,不参加机要,不统筹全局为宜。

我国技术人材(才),不难于守成,而难于创始,但事业之成功,不仅在创始,尤在守成后之改进,故有此二项原则。创始之时,引用外国人材(才),亦无妨碍,但一经成立,可以继续工作,即须辞退。即使不能辞退,亦仅令其在局部工作,或厚其薪俸以备咨询而已。

兵工人材(才)之特种待遇与特种训练:

(甲)兵工人材(才)之特殊待遇

兵工业既如前述之重要,则其人材(才)之待遇与训练,自与普通不同。

兵工人材(才),一生为国家工作,专门在技术上考求,则其位置之稳定及待遇之优厚,乃理所当然。考各国兵工人材(才),均为国家所重视,若无过失,则供职终身,循序渐升,有进无退。定退休之年,给养老之金,遇有灾变,则抚恤随之,务使其安心研究,为国家尽力贡献。再有进者,兵工人材(才)支配制造之品,其价值与薪资相较,不齐十分之一。故若薪资优厚,可以养廉,不至舞弊,且因其薪资优厚,管理方法易于实行。盖因违法而被开除,甚为可惜。故藉(借)其爱惜地位之心,可坚其努力事业之意志。属于所用材料,种种可收节省为公之效。至于详细规定及赏罚条例,当于组织时另订之,此处仅其原则而已。

(乙)兵工人材(才)之训练

兵工人材(才),既受国家之特殊待遇,应受国家之特殊训练。

(1)军队化之训练办事上专重纪律,服从命令。平战两时,不能擅离职守,擅行辞退。盖战时兵工业之危险,十倍民间。若人存畏葸之心,安能作(做)事。

又兵工干部人材(才),同时应受军事常识之训练,使其深知军队器械之使用,方能谋战术及技术上之沟通。技术上辅助人材(才),所需要之程度较浅。

(2)操行上之训练兵工人材(才),对于操行方面,应极注意。对于工人,应□(示)以勤慎公事,节省国帑之模范。使兵工业所用之人,含一强国之爱国思想,服从观念,尊重工作时间,节省制造材料。则兵工业之进步,可计日而待。

至于工人之待遇与训练,亦仿兵工人材(才),不过较为简单耳。

四、结 论

昔者,俾斯麦之统一德国,称霸全洲,乃由铁血主义之成功。今吾国值此大敌当前,生死关头之际,职窃以为应用血汗主义,以贯彻三民主义。血汗主义为何?即流血流汗,方能救国。请申言之。

盖一国之御侮救亡,前方战士,以捍卫国土,奋勇杀敌,两军交绥,非流血不可。然而前方战士所需要之饷械,全赖后方之供给。则后方之人,应如何努力工作方可供前方之资源,则非流汗不可,故后方之流汗愈多,则前方之流血愈少;平时之流汗愈多,战时之流血愈少。方今士夫之流,稍有血气者,莫不以军人之不喜流血为耻;而不知其本身之不喜流汗亦为可耻。今日之局面,军人之不肯流血,实为五十年来国人之不肯流汗以积成之。使五十年来,举国上下各尽其职,忠其事,论教育则教育则早已普及,论实业则实业早已发达,论交通则交通业已便利,论国防则国防业已巩固。而五十年来之结果如此,是其平时敷衍苟安不肯流汗,实为今日受此耻辱之大原因。请自今日始:举国上下爱国志士,分流血流汗两类,各尽其天职。流汗之人,如工如农,以谋足食足用。教育家流汗,则民智启发;科学家流汗,则研究精深;实业家流汗,则生产增加。上自政府职员,下至牧夫樵子,苟能多流一点汗,则国家力量增加一分。勿谓汗少,挥汗可以成雨;勿谓血少,血流可以成河。以成雨之汗,全国努力作工;以成河之血,军人努力御敌。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贯彻流汗流血之决心,存灭此朝食之气概。职之晓晓(哓哓)于兵工业独立之说者,正欲谋集众多之人材(才),作国家御侮之研究,以期号召国人同趋流汗救国之途径。伏愿钧座俯察愚见,早定兵工业根本树立之基,开人材(才)以流汗之路,期以必成,则□(救)国图强,自可拭目以待矣。

明知钧座一日万机,无暇细阅此繁冗之长文,但事关百年大计,则又不敢草率疏略上达,钧鉴也。临书不胜屏营待命之至。 oC6orwxjm9z8z6QfwSiBaQWRu8USJQFEhKToogIbaB38Nw2wvsGmsK7LrZpy6R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