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略不是你想成为谁,而是为谁创造什么价值

1.战略背后的逻辑:利他是最大的利己

战略是从A点到B点,B点是未来的样子。那么,这个未来的样子是谁未来的样子?

当我询问很多老板:你们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什么?通常,我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某某领域的第一名。

请注意,这句话背后的立场是:我要成为谁?我未来的样子是什么?但是, 我要反问你:你想成为谁,就可以成为谁吗

一个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注定成功不了!毋庸置疑,一家企业战略的立场不同,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一定有所不同。

譬如说,同样是卖一碗米线,如果你只想自己的利益,只想把自己的利润最大化,那么你很有可能会用最差的米线,分量少一点,配菜少一点,最后靠偷工减料,你赚到了钱。但是,用户不是傻子,上了一次当就再也不会来了。

另外一种人也卖米线,他想的是给客户吃最好的米线,于是他找来了最好的原料,熬出了真正的土鸡汤,用品质最上乘的配菜,客户感受到了他的用心。于是,口口相传,他们家排的队伍越来越长!

所以,商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利他即利己。

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利他其实是最大的自私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从利他到利己,你要先舍,方才有得。这个过程有一个周期,它会返回的。但是,许多人看不到这一点。

本质上说,舍得关系就是个因果定律。舍是因,得是果。你要先释放价值给别人,才有可能拿到别人的回报。可是,由于人性使然,大多数人不习惯去舍,他们习惯先去抓,可是因为你自己没有种因,所以抓回来的果是空的。可是,如果你一上来就从因上去思考,先去想如何创造一份价值给对方,你的果就会水到渠成!

先贤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哲学家冯友兰对它的理解是:“这样说来,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

如果不能成人,就不能成己。这就是商业的基本规律:先想给客户创造价值,你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无论什么商业模式,都要回到原点,要为客户创造价值。

今年年初,我带领行动教育的同事们去日本游学,看到一组数据:中国百年老店不过寥寥十几家,而日本百年以上企业却超过2.5万家,千年以上企业达20多家,位居世界第一长寿企业国度,长寿企业数量领先欧美发达国家上千倍之多。

这个国土资源极度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弹丸之地”,何以能孕育出如此之多的长寿企业?在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我们向日本经济大学经营学院院长、日本长寿企业研究领域第一人后藤俊夫教授请教:是什么样的意志力可以让这些企业穿越岁月考验与重重灾难,支撑日本工匠精神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后藤教授总结道:利他之心。

从源头上讲,日本企业的利他之心是在吸收中国佛教与儒学精华的基础上,糅合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教义形成的,经过数代人的实践与弘扬,已经成为支撑日本企业永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所谓利他之心,就是摒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多完美诠释:“商道即佛行”“义利合一”“先义后利者荣”。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经营圣哲所成就的百年伟业,均是基于“利他爱人”之发心而得以基业长青。

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2001年,我在全国巡回演讲《做自己想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群体——中小民营企业家。从这个群体身上,我折射到自己。

我从1985年开始推广跆拳道,当时虽然还不是一家企业,但是为了解决组织的生存问题,已经初涉经营了。1991年,我正式下海创办风驰传媒,那10年是茫然的、徘徊的、试错的10年。想想这15年来,在经营上我给自己挖了无数的坑,然后又从一个个坑里爬上来,爬坑比挖坑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当时我就在想,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像我一样的中小民营企业老板少走弯路少掉坑。

凭什么我可以做这件事情呢?因为我的身份。我除了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我还是一名跆拳道教练。

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奇怪:连续创业者是优势不难理解,跆拳道教练算什么优势?

实际上,教练的优势远大于连续创业者。因为教练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不同:教练的起心动念不是帮助自己成功,而是要帮助你的队员成功。因此,在经营这条路上,我就比很多人更早意识到这个问题:永远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永远要想着如何帮助对方成功。

譬如说,刚刚有个客户在办公室问我:“你们公司哪些课适合我?”

我告诉他:“现在不能说哪些课适合你,你先从当下的这一堂课听起。”

他接着问我:“那我需要买什么呢?”

我答复他:“你什么都不要买,如果你觉得今天听的课对你有帮助,那么你就先从今天的课做起。”

你看,这就是教练的思维,永远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练思维第二个优势是什么?抽丝剥茧,化繁为简。

作为教练,你要很清晰地告诉队员:什么是重点?什么是关键?什么是要害?

假如你是一名乒乓球教练,当队员在场上比赛的时候,你要做一个好的旁观者。因为你需要在下一局开始之前,清晰地告诉队员:对手的优势和弱点在哪里?接下来的这一局你该怎么打?

所以,教练思维的奇妙之处在于,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他永远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只有队员的成功,才有教练的成功!

不可否认的是,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但是,一个好的经营者,他一定要超越人性的利己,从利他的角度发心,以利他的立场来重新梳理企业的战略,他才可能走得更长远。反之,如果你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一定是非常短视的,这样的企业一定是一个短命的企业。

要想企业活得久,你只有从用户价值出发,多为用户考虑。你为用户想得越多,你就能活得越久!

2.起心动念:不是你想成为谁,而是帮助用户成为谁

北京大学陈春花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次,陈春花教授跟随中国的一个行业企业家代表团访问美国的30多家企业。这30多家企业都是长寿企业:其中最年轻的一家企业有76年的历史,而最老的一家已经超过了156年。在中美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中美企业家在思维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企业家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是:你的企业有多少人?销售额有多少?

而美国企业家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是:你有多少用户?你对顾客价值的贡献所占的比率是多少?

注意到了吗?双方的关注点完全不同。这些长寿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而是用户和用户价值。

在我近30年的商业实践中,我发现一个铁律:一家企业能做多大,能走多远,往往与你的起心动念息息相关。

你的起心动念是“自我”导向,还是“利他”导向?

今天的中国企业,描述自己的使命和战略时,大多数是自我导向。他们常用的句式是:我想成为谁。然而,一个好的经营者,不是思考我想成为谁,而是应该转换句式:我要帮助用户成为谁。

就像这些美国长寿企业,他们首先关心的不是自己把企业做多大,而是把眼睛放在用户身上:用户在哪里?我们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贡献有多大?

所以,要想清楚战略问题,首先要想清楚战略的立场问题——不是你想成为谁,而是为谁创造什么价值。要想成为行业第一,你必须要做到“无我”:不要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关心你能为目标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

早在1954年,德鲁克就在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告诉我们:“企业的目的必须超越企业本身……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企业的前途和成功尤其不是那么重要。顾客认为他购买的是什么,他心目中的价值何在,却有决定性的影响。”

曾经有人问我:战略和用户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回答好这个问题,你对战略的理解就不会肤浅。

我们的传统观念是什么?战略是从A点到B点,B点是企业自己的终点。但是,这不是本质, 本质是企业从一开始,起心动念就是要成就用户 。如果你没有这个思维,你就做不了企业家。

就像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学悖论:“尽管他们天生自私贪婪,只想着自己的好处。他们雇佣成千上万的劳工,唯一目的就是填补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但是他们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却提高了社会的利益。”

换句话说,企业家创办企业的初衷可能是利己的,但是最后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只有为别人创造价值,自己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只有互利之心才能结出共赢之果。在经营中,你只有利他,而且利他越多,你的客户才越离不开你,你才会越成功,这才是本质。

既然只有利他才能利己,那么在战略设计一开始,你就要走直线。战略要以终为始,你在设计终点的时候,就不要把自己当作终点,而是要把帮助用户当作自己的终极追求:我们的用户到底是谁?用户有什么痛点?用户关注什么?我们做什么来解决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用户在哪里?……

永远记住: 用户,才是战略的根!才是战略的本

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他的《官僚体制》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市场经济制度下,消费者才是真正的老板,正是他们决定买还是不买,决定了谁拥有资本,谁来经营工厂。他们决定应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产品的质量。他们的态度决定了企业家是盈利还是亏损。他们让穷人变富,让富人变穷。他们可不是容易迁就的老板。他们充满了奇思异想,反复无常并且难以预料。他们丝毫不念旧情,一旦得到更喜欢的东西或更便宜的价钱,便立刻抛弃之前的供货商。”

既然用户才是真正的老板,那么,企业家的战略目标,就是把用户这个老板伺候好。你想成为谁,首先要去帮助谁!未来你想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公司,你就要去成就世界级的客户,为世界级客户创造价值,帮助世界级客户成功!

3.定义用户标准:性价比还是价值创新

上一节,我们一直在强调:战略的起心动念,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但是,这句话听上去抽象,战略设计到这一步还不够,它只解决了战略的立场问题,还有两个具体问题没有解决:一是,你到底瞄准的是哪群用户?二是,你要为这群用户创造什么价值?从我们近30年的经验来看,能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的企业家不太多。

怎么判断一个企业家有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呢?我们只需 要问他一个问题:你降过价吗

为什么把降价当作试金石?因为只有战略不清晰,用户标准不清晰的企业,才会把降价当作唯一的竞争武器。

产品有高中低之分,用户也分为高端用户和大众用户。如果你的企业卖的是高端产品,瞄准的是高端用户,你一旦降价,把自己的用户从高端用户换成低端用户,会发生什么灾难性的后果呢?

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跟我讲了他的困惑——

这家上市公司是一个细分市场的龙头老大,自从上市以后,一直被竞争对手穷追猛打,对手拼命降价,步步紧逼。他一开始并不理会,后来发现,主营产品销量严重下滑,业绩惨不忍睹。作为上市公司,业绩一旦下滑,直接影响股价。

迫于压力,他只得降价,跟对手打起了价格战。他问我:“李老师,你觉得我该不该降价?”

我没有正面回答,只反问了他一个问题:“你降价以后,你的成本怎么办?”

他迟疑了一下说:“我在里面加水!”看我默不作声,他赶紧加了一句:“不过,我加水,也还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那一刹那,我想到了春都火腿肠的故事。

30多年前,春都集团的创始人去日本旅游,发现了一个产品叫火腿肠,于是他将这个产品引入中国,一款名叫春都火腿肠的新产品在洛阳诞生,并迅速成为当时的“网红产品”。10年间,春都几乎成为火腿肠的品类代名词,市场占有率一度占到70%。彼时,双汇还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跟随者。

然而,一场价格战颠覆了整个行业格局。

1997年,行业小弟双汇发动了价格战,将火腿肠的价格从每根1.1元降到0.9元。为了保证利润,双汇做了一个与这位董事长相似的动作——减肉,将猪肉含量从85%减少到70%。

为了应对竞争对手,春都火腿肠也开始“减肉”,并调低价格。双方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最后猪肉比例一路下调,从70%——50%——40%——30%——20%,最终下调到10%,此时,一根火腿肠的价格已经逼近5毛钱。

不难想象,火腿肠含肉量下降了7倍多,消费者恶评如潮。消费者将这一腔愤怒都发泄在行业龙头春都身上,春都被人调侃为“卖的不是肉,而是面粉”。

正当市场被搅得乌烟瘴气之时,双汇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高端火腿肠“双汇王中王”。这款火腿肠以添加大瘦肉块为卖点,一举占领了行业高端品牌的高地。

而曾经的行业龙头春都却因为品质急剧下降被消费者所抛弃,市场占有率从70%跌至10%以下。元气大伤的春都再也没有办法翻盘,从此消失在消费者的视野之中。

今天,当大家说起火腿肠的时候,谁还会记得这位行业真正的开拓者呢?

西方犹太人有一句商业箴言:降价必死

降价为什么会死?降价是自杀。企业的利润已经薄如刀片,降价就是割肉自杀,价格一降,利润就没了。为了保住微薄的利润,你接下来一定会降本。这就是案例中的企业为什么要加水,春都火腿肠为什么要减肉的原因。

降本会伤害谁?伤害你的大客户!因为这个本不是成本,而是本质。

这背后蕴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原理:成本就是战略!

什么意思?成本就是你的资源配置!你一旦降了本,你的战略就破了!

过去春都是一个高端火腿肠,降本以后,产品就变成了低端火腿肠。春都的用户过去对火腿肠的期待是肉多,现在肉没了,春都还能为他们创造价值吗?

你在降本的同时,你的客户虽然没有看见你加水,没看见你减肉,但是他的舌头、他的体验就出了问题!一旦你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离你而去!

所以,一旦你进入价格战,你就进入了一片死海。天下没有降价战,降价只能代表你给用户创造的价值不够。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还是要回到商业原点来思考:收入–成本=利润。要想保住利润,只有两条路:要么提高价格,要么降低成本。

如果你想把价格做到最高,那么你的战略就要锁定高端,走价值创新的路子,给高端用户独一无二的价值;当然,你也可以走另外一条路,把成本做到最低,走成本领先这条路。要么左,要么右, 两条路,二选一,然后把一条路做到极致

陈春花教授曾经发表过一个类似的观点:“一个特别厉害的企业核心是两边破,要么破最高价格,要么破最低价格。破最高价的那个一定对顾客价值很有信心,破最低价格的企业对自己成本很有信心。在两边哪一边破价格的都是在经营上有主导权、最厉害的那个企业。”

确实,无论你走哪一条路,都非常不容易。而且,这两条路泾渭分明:针对的用户群体不同,创造的用户价值也截然相反。

如果你想走价值创新的路子,你就要锁定高端用户,给用户一种差异化的价值

2007年2月,一位做槟榔的企业家学员来上《赢利模式》。当时槟榔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占领市场,所有厂家都在打价格战,价格战打到最后,整个行业都不赚钱。上完课以后,他回家调整战略——创新产品和锁定高端,提出为最高端的客户做最好的槟榔。于是,在产品上砍掉大众化的腌果槟榔,聚焦青果槟榔,提出要成为青果槟榔第一品牌。在市场区域上避开红海湖南、转战广东,在价格上总比同行高出30%,18元一包,38元一包,甚至168一包。虽然成本有较大增长,但利润提升更快,受到高端客户追捧,很快打开了广东市场并在几年内占领全国市场。这家当年行业排名老八的企业,今天已经成为行业第一,销售收入在行业中遥遥领先。这家企业就是湖南的口味王集团。

此外,江湖还有一条路,这条路是金字塔的另一边——底层需求。底层需求是普罗大众,收入比较低,但是他们也有需求。

譬如说,他们喜欢过桥米线,但是购买力不高,你也可以选择满足这群用户的需求。但是,满足这群人的需求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虽然大众收入不高,但是他们的标准却不低——他们要肉多便宜。如何在保证肉多的前提下,把成本降下来?如果行业的平均成本是8,那么你要想办法把成本降到4,然后定价4.4,利润0.4,这个时候你就赢了!

成本领先战略是葵花宝典 。要练神功,必先自宫。为什么?为了把成本做到第一。如果你不“自宫”,别人会“他宫”进来,最后你也要死。与其这样,不如自宫,把刀放在自己手里,这是顶尖高手的意志力。

今天我们的企业家,在这件事上失误在哪里?

我们的战略思维不够,对商业的本质没有吃透,没想清楚这两条路的区别,所以常常是两条路二合一——高中低通吃,又想做高端,又想做大众。

可是,这两条线配置的资源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你选择做高端,那你选择所有资源都是顶配,你的成本甚至会高于对手的售价;如果你选择做大众,你就要想办法通过创新降低成本,你要做减法,这是截然相反的两套资源配置。

有人问我,那我可不可以两个市场分开同时做?

那我要反问你:分开做你的资源够不够?这两条路成本结构不一样,渠道不一样,销售方式也不一样……你需要把这两个业务分开,让它们独立成长,并运营下去,这得耗费多少资源?

这个世界上,一件事没有做好,不要做两件事!所以,我建议中小型企业家:两条路,二选一!

2006年,我们的一个大客户合力泰来上课。2年前,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对我说:“李老师,您知道这节课对我改变有多大?就是这句话——两条路,二选一,改变了我。我第一次上您的课,真的不知道战略是什么,那时我们一年才做五六千万元,我们一会左一会右,什么单子都接,忙乱得很。听了您的课,我突然反应过来:作为制造业,我有技术优势吗?没有!没有的话,我只能把成本降到极致。把成本降到极致,我该怎么思考?我的工厂在深圳?不对!我的工厂应该在哪里?我的老家江西吉安。所以,我把工厂搬到老家,整个战略全部转型:员工的成本、流程的成本、采购的成本、服务的成本,所有的成本做到第一!从那以后,我们公司特简单,这十多年来特简单。”

为什么特简单?战略清晰了,赚钱不费力 。短短12年,这家企业就做成了百亿级的上市公司。

所以,我再强调一遍,在战略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清晰:二选一,走到底!

因为就算你选了一,挑战也非常大。选择一条路只是定了方向,要想到达终点,你还要做一致性:从战略到资源、管理、流程、生产、供应商、营销等各个方面,都要万箭齐发,所有环节都要力出一孔,谈何容易?

比如说,今天如果你做的是五星级酒店,那么连你的马桶、你的毛巾都必须是五星级标准。否则,用户就会失望,你的战略就会失败。

回到这一节开头的案例,假如我是这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现在竞争对手打我,我的销量就下滑。这说明市场给我发了一个信号:对于用户而言,我们的差异化还不够清晰。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价,而是增加差异化!

这才是商业的逻辑。

所以,在做战略设计的时候,每个经营者都绕不开这个问题:以我们目前的资源和能力,我们要聚焦哪个用户群体?我们能为这个群体创造什么价值?

4.企业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客户

一天,我在“餐饮老板内参”公众号上,看到我们的客户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总的专访。

记者在采访开篇,就抛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海底捞在郑州快速开店,巴奴还好吗?”

郑州是巴奴毛肚火锅的大本营,被行业老大攻入大本营,这个滋味肯定不好受。不过,面对这样一个刁钻的问题,杜总的回答非常精彩:“如果竞争对手在你身边多开几家店你就活不下去,那你就不应该活,你没有活的理由。活的理由是,越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越要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越要思考自己让顾客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从根源上讲,你竞争的不是海底捞,而是顾客的选择。”

所以,面对行业老大海底捞,巴奴的选择是什么呢?错位竞争。

当杜总发现顾客群与海底捞有相当大的重叠时,他做了一个“孤独”的选择:拉高客单价,调整顾客群。身边所有人都在反对他,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因为他坚信:价格是用户群的分界线。选择了什么样的价格,就决定了你的成本配置。选择了什么样的价格,也决定了你的客户群体。

巴奴通过拉高客单价,将用户群体聚焦在更加高端的精致用户上。在北京,巴奴将自己的客单价拉升了30多元,在郑州,也拉升了10多元。

当然,按照市场规律,客户越往高端走,客户群体就越小。巴奴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门店端也做了调整:同样700平方米的店,海底捞放了70个左右的座位,而巴奴只做40个。即使在巴奴概念店2200平方米的空间内,巴奴也坚持只放了61张台,240个座位。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一方面,巴奴放弃了一部分用户,选择只做高端的精致用户。2018年,巴奴在郑州的上座率下降了10%;另一方面,巴奴让顾客知道:在巴奴吃火锅是一件很高级、很有仪式感的事情。2018年,巴奴在郑州的营业额反而上涨了2%。

在总结自己的成果时,杜总说了一段话:“第一,你不能瞎玩,要懂战略;第二,你还得敢玩……是不是有个大象,别的动物就要死掉?答案一定是No!地球是个生态,商业也是一个生态,不可能只有一种生存方式……越是有海底捞这样强大的对手压着,我们越要活出来声音,活出来理由,活出来说法。”

你看,这就是高手的思维方式。

价格是什么?价格是标准,价格是资源配置。

不同的标准对应不同的用户群体。你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客户。所以,战略是你一开始就要想清楚,你要用什么标准。

今天你在上海经营过桥米线,你用云南的标准,你肯定输了!不管你怎么努力,如果你定的标准太低,你肯定要输。而且,你做得越大,涉及面越宽,投入的资源越多,你越会伤痕累累。如果你定的是中国标准,有可能让你活得下去,但可能也就活5年左右,因为今天是全球化竞争,就这么简单。

本质上看,用户升级升的是什么?是标准!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竞争越来越全球化,直接拉高了用户的标准。用户对品质、体验和服务的标准全部都在往上升。全球化为用户打开了一扇窗口,用户的视野越来越宽,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在各大海淘平台,消费者很轻松就能买到世界级的商品。一旦体验过世界级产品,这个体验就变成了他的标准。未来,他再消费同类产品的时候,他就会以这个世界级标准来衡量你的产品。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时代变了,用户与过去不同了。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靠需求、靠红利、靠资源拉动,早期客户有饥饿感,即使你做一个垃圾产品出来,也有人买单。随着全球化竞争的白热化,未来用户只会越来越挑剔,标准只会越来越高。如果你的标准不够高,生意就无法持续下去。

如果你要在全球化竞争中获胜,你一开始就要对准世界第一的标准。当我们走到世界标准的时候,我们还要给自己升维,打破标准,建立更高的标准。真正的顶尖高手,目标不是追赶世界第一的标准,而是超越世界第一的标准。

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标准这里开始的,这个战略标准决定了你的人才配置,决定了你的产品,决定了你的服务,决定了你的资源,决定了你的组合思维,决定了你的资本,决定了你的用户……

一家企业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吸引什么样的用户!所以,当你对用户没有吸引力的时候,你要反思的是,你的战略标准足够高吗? Ln55qkw2vj/ZZQ/mCO5483TvLc3Vb49lVMh8ypKm5r9KHb/WIZpzYyHdEajt9V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