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互补效应
——互补和相似一样产生吸引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现,不仅特征相似会产生吸引力,有些差异较大的人之间也会产生吸引力。最明显的例子如异性相吸,还有男女婚恋中经常找的借口:“你和我太像了,所以我们还是做朋友吧。”——言外之意就是有些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找个能和自己互补的人。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互补性比相似性产生的吸引力更强,而是无论相似还是互补都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需要。两个人是因为相似走在一起还是因为互补相互吸引,取决于人们内心的需要,并且它们有可能同时存在。这与我们上节中谈到的“相似效应”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只要在生活中多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因为互补产生吸引的人群一般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如在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等,而互补的方面则比较具体,如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学历高或者低,人品好或者不好等。

一般说来,能够产生互补性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交往可以让双方的需要得到满足,不会产生排斥。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那么一些差异很大的特性就只能产生排斥。如高雅和庸俗、庄重和轻浮、真诚和虚伪等,这些截然相反的特质是不可能产生互补性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比相似性更合适了。

为什么互补性可以产生吸引力呢?据心理学家荣格讲,这是出于人们对“完整之我”的追寻。荣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人格——就像我们所熟悉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一样。我们的外在表现就是“显性人格”,而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就是“隐性人格”,也叫作“影子人格”。例如,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理性”,内心深处却很“感性”,这是因为受到许多外界压力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他只能将自己“理性”的“显性人格”表现出来,在他的大脑强调并表现这种“理性”时,“感性”部分的人格就会受到压抑,慢慢变成一种潜意识,成为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有时是先天的,有时是受到后天的影响,如在婴幼儿时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非常天真可爱的,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多被教育要坚强、要隐忍、要“喜怒不形于色”等,这就使男孩性格中原本多情易感的成分被压抑下去,无法公之于众。由于女孩的成长过程与男孩刚好相反,因此多数女性在成年后仍然比较感性,多愁善感,表现出了男性的“影子人格”。这时,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就出现了:当一个人在人群中遇到另外一个“我”——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我时,心中的“我”终于找到了同类,对方彰显出自己无法表现出来的特质,这时内心往往会雀跃不已,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由“影子人格”强烈的释放愿望所决定的,因此被称为“完整之我”的追寻。这个过程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就是由于“互补性”产生的吸引力。

这种互补效应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婚恋领域。许多未婚的男女在被问及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时,一定会或多或少地说出一些特征,而这些特征通常是他们本身不具备的。比如,内向的想找一个外向的,懒惰的想找个勤快的等,他们理想中的对方其实是另一个“潜在的自己”,这种互补不仅会增强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同时也会让婚姻变得更加完美、和谐。

除了婚恋方面,在事业上,人们也更倾向于寻找能和自己形成互补的人成为合作伙伴,如比尔·盖茨。比尔·盖茨的兴趣和特长并不在经营方面,而是在软件开发方面。在他为自己的微软帝国物色合适的管理人才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鲍尔默。鲍尔默是一个和比尔·盖茨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的人,如他做事时的热情饱满、对他人有深刻影响力、善于鼓动员工的积极性等,这些能力都是比尔·盖茨不太具备的,但恰恰是一个管理者最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比尔·盖茨将鲍尔默请到了他的公司,从事他认为是烦琐乏味的管理工作。成为微软CEO的鲍尔默做得很出色,他和比尔·盖茨的强强联合,将微软推向了另一个辉煌的高峰。

影响到人际关系的互补性不仅有个性、才能上的互补,还有技术与知识上的互补、各类资源上的互补,等等。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组织要想取得成功,或者说要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必须与其他个体、群体、组织进行交往,以获得自己所没有或者不足的东西。这也是互补效应发生作用的一个内在动力。这种互补性在生活中产生吸引力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人的某个特点满足了另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比如,一个渴望知识但是又没有时间获取知识的人遇到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就很容易对其产生好感。另一种是在交往中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者是弥补其短处,这时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如上文中鲍尔默的管理才能可以弥补比尔·盖茨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鲍尔默对比尔·盖茨就会有吸引力,反之,比尔·盖茨能够为鲍尔默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因此二人才能互相吸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互补效应并不只是简单地起到弥补或者满足的作用,在很多时候它还会发挥出一种“1+1>2”的效果,使互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

李某在27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刘某。最初,李某觉得刘某为人稳重大方,做事也很有条理,事业发展得还不错;刘某也觉得李某知书达理、气质高雅,很是满意。于是,半年后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经过最初的相互吸引到彼此熟悉,当初的激情慢慢被磨灭,一些以前看似很小的分歧逐渐开始扩大:如李某觉得老公不够浪漫,除了每天看球、炒股之外,就是和朋友出去交际,从来不陪自己去听音乐会;自己喜欢看书,每次和老公聊文学艺术时,老公不是没兴趣,就是打断她。这让李某觉得十分不满。刘某也察觉出了妻子的不满,但是他的心中也有委屈:如妻子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看球,自己就那一点爱好还被她干涉。时间一久,他们都觉得彼此间缺乏共同的兴趣爱好,似乎印证了人们离婚时常说的那句“性格不合”。

他们真的要走到这个地步吗?毕竟,两人还是有感情基础的,他们决定坐下来谈一谈。夫妻二人各自说出了自己的不满,也回忆了当初的甜蜜,最后达成一致: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不再将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他们还做出了一个计划,并且保证要坚持执行。

这个计划很简单,就是每天晚饭后坚持散步。当然,散步并不是走走就好,两个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有许多时间可以聊天,他们可以聊聊各自感兴趣的东西,而对方必须耐心地倾听。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发现彼此似乎又回到了刚结婚的时候,即使在屋子里各忙各的,也不忘在空闲时给对方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慢慢地,默契似乎又回到了夫妻之间。

并且,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变化:他们彼此的世界似乎变得更加丰富了。刘某再也不是那个只会看球、炒股、和朋友喝酒的粗线条男人,他也开始在闲暇时听听音乐,心情高兴时唱上一首流行歌曲;而李某也慢慢变得“接地气”,在和朋友们聊天时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几个球星的名字,对投资股票等也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不仅没有破坏各自的“独立”,反而更加“丰富”了自己,婚姻生活也变得更理想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1+1>2”。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又或者是合作伙伴,几乎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当我们了解了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并和自己的长处、短处结合起来时,我们不仅满足了彼此的需求,让合作变得更加简单,而且还可以取长补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事业更加顺利。这才是互补效应发挥作用的真谛。 yg6c2D+Mrtp49PgIKngyLRYbvm8oYRNZDYTqXOaekVUg0SsaRnWheogUIAZA8M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