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服装

古代的“衣”“裳”“衫”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衣

在古代,人们把穿在上身的服饰称作“衣”,将穿在下身的服饰称作“裳”,而“衫”则是一种宽大的上衣。《说文·衣部》中对“衣”作了一个定义:衣,依也。意思是说,人穿衣服是为了遮蔽自己的身体。“裳”便是遮蔽下体的服饰。在纺织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中国古代人制作“裳”的方法很简单,一件裳只需七块布,前面三块,后面四块,如同现代人使用的腰围。到了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纺织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在“裳”的基础上增加布帛的使用面积,于是“裳”逐渐演变成“裙”,成为人们的日常服饰。而“裳”多用在祭祀或者节日庆典的礼服中。“衫”在汉代出现,它是一种对深衣的改革,将深衣去掉袖头,便成了“衫”。“衫”成为人们常用的服饰而流行起来是在魏晋时。士人穿衫,更能体现自己的放浪形骸,不拘世俗之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衫”也变得多种多样,有汗衫、帽衫、凉衫、团衫等。官员们的公服、士人穿的礼服也归于“衫”的范畴内。“衫”逐渐成为百姓的常用服装。

皇帝为何要穿龙袍

在封建社会,龙袍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每逢节日典礼,或者上朝听政,皇帝一定要穿龙袍出场。龙袍代表皇帝,许多英雄冒着杀头的危险,举兵争夺的就是这件衣服。

中国古代属于农耕文明时期,百姓耕田养蚕,注重节气,而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的龙则成为百姓们顶礼膜拜的神灵。唐代大儒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写道:“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这说明,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重。古代帝王为了更好地统治百姓,以真龙天子自诩,并在其穿着的衣服上绣上九条龙,美其名曰龙袍。龙袍经过演变,主颜色由红、黑逐渐变成黄色。黄色比其他颜色更具有高贵不可攀的气势。据记载,第一个穿黄颜色龙袍的是汉文帝刘恒,并一直沿用到清末。除了龙之外,龙袍上还会配有各种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的章纹,如日、月、星辰、山峦、华虫、蝙蝠、祥云等。日、月、星辰象征着帝王的光辉照耀万物;龙象征着帝王能给百姓带来雨水,恩泽大地;山峦则象征着帝王的权力镇四方;华虫象征着文明;祥云、蝙蝠等则象征着祥瑞之气。总之,帝王把人们心中的愿望都集中在一件衣服上,借以镇人心,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统治。

龙袍

趣味链接

龙袍上绣的龙为什么有五只爪

在封建社会,帝王的龙袍上绣有九条龙,每条龙有五只爪,是地位最高的一种龙。四只爪的龙,地位要比五只爪的龙低一等,一般是亲王所穿的服饰。三只爪的龙地位最低,一般绣在大臣们的朝服上,称为蟒服。由此看来,龙爪的多少也代表着地位高低、身份尊卑的顺序,这也是封建社会严格等级制度的体现。

“红到三十绿到老”是怎么回事

中国的传统服饰中,颜色的使用相当讲究。不同的颜色用在不同功能、不同等级、不同年龄的服饰上。

传统服饰中,以黄、紫、茶褐色为最尊贵的颜色。比如,皇帝所穿的龙袍就是以黄色为基调,象征着权力和尊贵。民间禁止使用此色。白色和黑色被视为主凶的颜色,一般用在办丧事的孝服、黑纱上。平常的服饰上一般不会大面积出现白色或者黑色。在明清时期,绿色被视为贱色,因为妓院中的人常常戴一块绿颜色的头巾,即“绿头巾”。后来“绿头巾”被用来形容男子的妻子有出轨行径,现在人叫“绿帽子”。所以,现在帽子不会使用绿色。红色广泛用在女子和小孩的衣服上。因为红色属于艳色,古代人认为年轻女子和小孩应该多穿艳色,以显示女子的美和孩子的朝气。但已婚的女子却不能随便穿红色的衣服,而是以暗色为主,以显示女子的端庄和贤惠。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红到三十绿到老”,意思是女子穿红色的衣服最多能到三十岁,而绿色的衣服可以穿到老。

到了现代社会,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服装的颜色百无禁忌,“红到三十绿到老”这种规矩已经彻底被打破。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丧礼、职场上,颜色以其蕴含的特殊意义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装是唐朝人穿的衣服吗

许多人把“唐装”理解成唐朝人穿的衣服,这纯粹是按字面来理解的。其实“唐装”的正解是唐人的服装,也就是华人的服装。

“唐装”这一说法的由来,要追溯到海外。盛唐时期,其繁盛闻名海外,此后海外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并把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把中国人穿的衣服叫“唐装”。

目前,中国流行的唐装是在清朝服饰马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人吸收了西方一些服饰的特点,将马褂进行适当的改进,如将马褂立领、对襟、盘扣,并增添了袖子等。因此,唐装和马褂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胄”是什么意思

“胄”在我国古代是一种保护头部的护具。这种护具传说是由蚩尤部落发明的。通常它跟保护身体的“甲”合用,通称“甲胄”。

早在新石器时代,“胄”就已经出现了。那时的“胄”多是用藤条或者兽皮制成,防御能力也一般,最多能抵挡一些木棒的敲击。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金属制的“胄”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河南安阳,曾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铜制的“胄”。这种“胄”的防御能力比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唯一的缺憾是笨重,不方便使用。到了战国时期,一种新型的“胄”被用在了战场上。这种“胄”形似饭锅,跟现代军队里使用的“钢盔”很相似,只是战国人不叫“盔”,而叫“兜鍪”或者“头鍪”。“盔”这个词语真正出现是在唐宋以后,军队里也开始普遍装备这种护具。为了区分这种官职的高低,“盔”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将领的头盔。这些人的头盔会附着一些装饰图案,用以显示其高贵的身份。

到了近代,西方轻巧坚韧的钢盔进入我国,成为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保护装备,保护着冲锋陷阵的士兵的生命。“胄”的身份实现了完美的转型,而它的孪生兄弟“甲”,则被历史淘汰,只能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陈列于博物馆。

隋朝的盔甲

关于衣冠禽兽有什么典故

翻阅词典,发现“衣冠禽兽”完完全全是个贬义词,比喻一些伪君子人面兽心。但这个词语的起源不仅没有贬义,还跟高高在上的朝服扯上了关系。

明朝初年,朱元璋刚刚平定天下,全力制定法礼制度,朝服的制定也被提出来。经过商讨,朝廷决定文官的朝服上绣禽,武官的朝服上绣兽。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绣上不同的禽和兽。其中禽有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等,兽有麒麟、狮子、老虎、豹子、灰熊等。在明代初期,“衣冠禽兽”是用以表明官员的身份、地位,没有丝毫的贬义。

到了明朝中期,官员腐败,宦官弄权,国家一片凋零。百姓没有好日子过,苦不堪言,对腐败的官员恨之入骨。明代的陈汝元在他所著的《金莲记·构衅》中写道:“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意思是人人都骂我是当官的,个个都认为我是个窃贼。由此,“衣冠禽兽”正式以贬义词的身份出现,并广为流传。到了后来,由于作为贬义词使用太广泛,人们逐渐忘却了“衣冠禽兽”的本义,索性就把它完全归类于贬义词。

古代女性为何不穿裤子

在南北朝之前,男子的服饰主要由“衣”和“裳”组成,“衣”穿在上身,“裳”穿在下身;女子的服饰只有“长袍”和“裙子”。在“长袍”和“裙子”内,并不是没有其他的衣物,有一种遮盖小腿的服饰叫“胫衣”,它的作用就是不让女子在宽大的“裙子”下走光。所以在南北朝之前,没有“裤子”这种服饰。

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的衣服逐渐传入汉族人生活的地区,有一种类似现代“裤子”的服饰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裤子只能穿到紧挨臀部的腰间,有明显的褶皱,腰间束带;下面的裤口很宽大,像两条布袋包裹着大腿。穿这种服饰令人看起来十分精神。

唐统一全国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各民族之间交融的深入,这种胡服更为汉族女子接受。聪明的汉族女子对这种衣服做了些改良,她们把大口裤改成了紧口裤,并配上皮靴和翻领的长袍。这种裤子穿上后,不但感觉轻便,而且让人英姿飒爽。到此时,这种胡服才真正风靡开来,成为一种时尚。

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胡服并没有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持续很久,而多用于歌舞表演的服饰上。

裙子是何时出现的

裙子最初的雏形出现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抵御寒冷,把树叶或者兽皮编制在一起围在腰间,这便是裙子最初的由来。东汉末年有个叫刘熙的人在《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意思就是把许多小碎片的东西,如树叶、兽皮等连接在一起,就成了裙子。

后来,黄帝打败蚩尤,制定典礼,其中一条就规定了人们的穿着,即“上衣下裳”。不同地位的人,其穿着的颜色也不同。由于生产力不足,那时的“裳”仅仅是几块布而已,类似现代人的短裙,但没有皱褶。

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的服饰依旧是上衣下裳,但由于此时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发展,人们的服饰也逐渐丰富起来。河南安阳曾出土了一件石制的奴隶主雕像:他头上戴了一顶帽子,上身穿着交领衣,下身穿着“裳”,腰间有束带,脚上穿着一双高高翘起的尖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服饰上的追求有所突破,这为裙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有一种服饰成为裙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便是“深衣”。“深衣”是将上衣与下裳连接在一起,类似现代的连衣裙,当然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到了汉代,这种“深衣”逐渐发展成“裙子”,不过上衣非常短,裙子却很长,而且没有皱褶。

裙子上“皱褶”的出现还有一个典故。据传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时,由于风大,加上赵飞燕瘦弱轻盈,风便把她吹了起来。汉成帝急忙让侍从拉住皇后,皇后这才没有被风吹走,但皇后的裙子却被扯出许多皱褶,不过非常好看。于是宫女们竞相效仿,制成了当时流行的“留仙裙”。从此,裙子才逐渐接近现代人所穿的样子。

裤子是何时出现的

裤子是我们现代人普遍穿的一种服装。我国古代有没有人穿裤子,裤子又是在何时出现的呢?

裤子的原形是一种叫“胫衣”的衣服。在春秋时期,由于古人下身穿裙子,小腿常常在不经意间露出来,为了遮蔽小腿,就发明了“胫衣”。“胫衣”的样式没有男女之分,都是有两条裤腿,冬季还可以保暖。这和现代的裤子差别很大。

后来,人们在“胫衣”的基础上,又制出了“溺裤”。“溺裤”只是比“胫衣”长了些,可以包裹住大腿。“溺裤”的裤裆没有连在一起,有点像婴儿的开裆裤。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推行“胡服骑射”。从此,连裆的长裤开始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传入汉族。

到了汉代,类似我们现代人的裤子终于出现了,当时的人称之为“穷绔”。《汉书·外戚传》就有关于“穷绔”的记载:“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意思是霍光想皇后独享皇帝的宠幸,以便怀上孩子。当时皇帝的身体刚好出了点小问题,太监宫女们为了讨好霍光,都劝皇帝应该减少房事。于是宫里的嫔妃们都穿上了有裆的“穷绔”。由这段记载,我们可知,裤子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拜倒在石榴裙下”有什么说法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指男子极其仰慕某位女子,甘愿为她放低身份。这个典故跟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唐玄宗经过一段时间的勤政后,对朝事逐渐心生倦意,他深深陷入对贵妃杨玉环的迷恋之中。杨贵妃喜欢石榴花,唐玄宗便到处栽培石榴树。等到石榴花开放时,唐玄宗便邀请杨玉环在石榴花下游玩。为了显示对杨贵妃的爱慕,唐玄宗还命人为杨贵妃绣制布满石榴花的衣裙,使其光艳照人。由于唐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他们认为是杨贵妃迷惑了皇上,误国误民。因此,一些资格老的大臣见到杨贵妃也不施礼,这让杨贵妃很是不满。

一次,唐玄宗设宴于石榴树下,并邀请了许多大臣。杨贵妃跳舞助兴后,倾躺在唐玄宗的怀里,而唐玄宗则亲自剥石榴喂她。大臣们议论纷纷,暗地里指责杨贵妃不成体统,并对杨贵妃侧目而视,以示不满。杨贵妃心思缜密,见到这种情况,就把嘴凑到唐玄宗的耳根下,说:“这些大臣瞧不起臣妾,遇到我也经常不施礼,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唐玄宗听后,不忍爱妃受委屈,便下令让所有大臣见到贵妃一律跪拜行礼,拒者重罚。

群臣怕受到惩罚,见到杨贵妃只能跪拜行礼。由于杨贵妃穿着绣有石榴花的裙子,因此叫“拜倒在石榴裙下”。

为什么称僧人的服饰为袈裟

袈裟,是梵语Kasāka的谐音,意思是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中国人称僧人身上所穿的法衣。袈裟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用许多长方形的布片缝织而成,像一块块田地,因此袈裟也叫“福田衣”。袈裟是僧人们最重要的服装。

按佛门规定,袈裟分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颜色主要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主。袈裟有两种穿法:一种叫通肩法,将袈裟全部披在两肩上。这种穿法一般是僧人出行,或者进入俗家院落时使用。另一种叫偏袒右肩法,袈裟只遮住左肩,右肩袒露在外,只限在寺内活动时使用。

唐代刘禹锡的《佛衣铭》有句话:“坏色之衣,道不在兹。”这里的“坏色之衣”就是“袈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记载着穿袈裟的十利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可见袈裟对于僧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袈裟

孝服为何是白色的

自古以来,中国绝大多数人在亲人离世时披的是白色孝服。这要追溯到我国古人对白色的认识。

在古代,不同颜色象征着不同的内涵:青色象征着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红色象征着夏天,热情似火;黑色象征着冬天,绿树红花消失,生命被禁锢在寒冬之中;而白色则象征着秋天,因为这个季节万物凋零,带给人伤感、逝去和怀念。由于白色是秋天的引申,所以古人自然而然把白色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人们身披白色的孝服,以表示对死者逝去的悲伤,抒发对死者沉重的怀念之情。

传统服饰为何崇尚黄色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颜色以黄色最为推崇,就连皇帝的龙袍都以黄色为基调。那为什么中国传统服饰如此推崇黄色呢?

黄色看上去给人一种富贵和祥和的感觉,这种特有的气质符合皇家的要求。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自从文明开化之后,中华儿女一直面对着黄色的母亲河和黄色的大地。黄色在人们的心中成了最基本、最广阔的颜色,从而受到了特殊的尊重。但黄色超越其他颜色,并得到尊重是在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帝王将黄色定为皇家御用的颜色,普通百姓不得使用。于是黄色大量出现在帝王的宫殿里,如龙袍、围墙、帷幕和一些装饰物上,黄色正式成为权力的象征。五代时,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给他披的就是一件黄袍。黄袍加身,便是表明赵匡胤身份的转变,从普通人转变成真龙天子。在清朝雍正年间,曾显赫一时的年羹尧在受到审讯时,他的罪状中就有一条与黄色有关系。据说年羹尧用黄土铺路,腰里戴着黄色的荷包,这都是狼子野心的表现。可见黄色在封建社会所代表的意义绝非其他颜色能相提并论的。

总体来说,黄色因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而引起帝王的青睐;而帝王的青睐又使黄色与权力相关联,地位有了质的飞跃。因此黄色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占据着其他颜色无可比拟的地位。

旗袍为何成为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由满族人的“长袍”演变而来。因满人又称旗人,因此这种服装被命名为“旗袍”。

辛亥革命后,帝制被废除,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中国的女子们开始追求和表现女性之美。她们在满族长袍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把西方服饰的特点掺杂其中,“旗袍”便这样诞生了。

旗袍将女性的线条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它的大气庄重,很快便流行起来。达官贵妇、富家小姐们迷上了绚丽多彩的旗袍,这让她们更显富贵端庄;当时的学生则青睐青布旗袍,这让她们看起来朴素大方,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一种追求进步的气息。旗袍成了当时女性的标准服装。鉴于旗袍如此受欢迎,1929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正式将其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从此走上了政治社交场合。

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良,样式也越来越多,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的需要。比如按开襟的方式分,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按领的类型分,有高领、低领、无领;按袖口分,有长袖、短袖等;按开衩方式分,有高开衩、低开衩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阶级斗争为主旋律的大环境下,旗袍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在“文革”时期,旗袍彻底不见了踪影。直到改革开放后,旗袍才出现在一些影视剧中,并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旗袍再次风靡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

旗袍

马褂有什么样的演变历史

马褂最初是游牧民族男子穿的一种对襟的短褂,下面仅能到肚脐,袖子很短,仅能遮住肘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为了更方便骑马射箭。在清康熙之前,仅限八旗士兵使用。随着满汉之间冲突的缓和,马褂也在民间流行起来,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穿。马褂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的样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单、夹、纱、皮、棉等,逐渐成为一种便服。

到了清乾隆年间,一种真皮马褂流行起来。这种裘皮马褂的毛显露在外面,十分漂亮。只是裘皮太过珍贵,所以穿这种马褂的大多是官宦之家或者富贵子弟。

辛亥革命后,马褂并没有随满清帝制的倒台而消失,而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焕发出新的气息。当时的国民政府把黑马褂和蓝长袍定为礼服,因此马褂再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山装的兴起让马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马褂在当今社会仍得到一些文化志士的青睐。后经过改进,马褂变成了“唐装”,从而在服装界有了一席之地。

趣味链接

马褂中的王者——黄马褂

清朝时,有一种特殊的马褂是普通人不能随便穿的,这便是黄马褂。黄马褂一般是皇帝赐给有功之人或者肩负着特殊职务的人的服装,而且不同的人穿也有不同的名字。比如,皇帝身旁的侍卫,他们穿的黄马褂被称为“职任褂子”;在围猎或者射箭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人被赐的黄马褂叫“行围褂子”;有功的大臣被赏赐的黄马褂称为“武功褂子”。只有这些被皇帝御赐的人,才有资格穿黄马褂。

中山装是孙中山设计的吗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政治人物都曾穿过中山装,如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等。直到现在,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中国的领导人也会穿上中山装。中山装是孙中山设计出来的吗?这里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辛亥革命后,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官员大多穿西装,但西装穿戴复杂,很不方便。1902年,孙中山因革命需要来到越南河内。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位叫黄隆生的广东人,此人在河内开了一间洋服店。孙中山很赏识黄隆生在服饰方面的才能,于是拜托他为中国革命者设计一种实用、美观的服装。黄隆生借鉴了一些国外的服装,在当时南洋华侨所穿的“企领”上衣和学生装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中山装便由此诞生。

第二种说法。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1919年,居住在上海的孙中山,拿着一套陆军制服来到亨利服装店,请店里的裁缝将陆军制服改成“便服”。裁缝改完后,孙中山很满意。这种服装既像西服,又有点像军装,亨利服装店里的人干脆叫它“中山装”。

不管两种说法哪种正确,“中山装”的确和孙中山先生有关,也因此让这种服装流行起来,并成为中国政界服装里的佼佼者。

金缕玉衣是大户人家子弟平常穿的衣服吗

金缕玉衣

提及“金缕玉衣”,一些不了解的人总会以为这是古代大户人家平常所穿的衣服。这种观点和正确的解释差了十万八千里,其实金缕玉衣是古人死后穿的衣服。

金缕玉衣是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所穿的殓服。它是由许多片珍贵的玉片用金丝缕结而成的。其外观与死者的体形一致,因此叫“金缕玉衣”。在汉代,金缕玉衣是所有丧葬殓服中规格最高的,但玉衣也分好几个等级,有金缕、银缕、铜缕。死者地位等级的不同,就会用不同等级的玉衣下葬。1968年,在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金缕玉衣。这两套玉衣由两千多块玉片组成,玉片之间用金丝相连。从玉片的雕琢程度来看,当时制作玉衣的工匠技艺十分高超,每片玉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玉衣的形状与人体极其相似,头部分为脸盖和脸罩两部分,脸盖上有眼睛、鼻子和嘴。玉衣的面部玉片以长方形的小玉片为主,双眼和嘴部是由大玉片组成,而鼻子部分则是用长条瓦状的玉片组成。

由于金缕玉衣太过珍贵,导致许多盗墓贼频频光顾汉朝的皇家墓地。汉之后,四方霸主拥兵为王,汉家墓地得不到保护,一些地方霸主公开盗墓,如曹操,他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盗墓者。

民间为何有给小孩穿百家衣的习俗

中国民间有许多有意思的习俗,如穿“百家衣”。在一些传统观念比较浓的地方,如果某家生了一位男孩,特别是数代单传或人丁不旺的家庭,家庭中一些年龄大的人就会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索要布片,为孩子缝制衣服,这便是“百家衣”。

由于“百家衣”是由各种各样的碎布片缝制而成,因此五颜六色。但索要布片的老人们多喜欢蓝色,因为“蓝”的谐音是“拦”,意思是把孩子拦住,不让妖魔鬼怪收走。而且老人们喜欢去姓“刘”“陈”“程”的人家要布片,因为这些姓氏的谐音是“留”“沉”“成”,听起来很吉利。

新生下来的孩子穿旧衣服好养活,就像取名字一样,“贱名好养活”。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想法。总的来说不管是吃“百家饭”,还是穿“百家衣”,都是为了吉利,带有人们的美好愿望。

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而且跟南北朝时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有关。相传刘裕自幼家贫,买不起布料,冬天没有厚衣服御寒。他的母亲便向各家各户乞讨碎布片,做成了一件衣服给刘裕御寒。乡人们看到刘裕的衣服都是由碎布片做成的,且五颜六色,便称这件衣服为“百家衣”。刘裕当皇帝后,对此念念不忘,于是他规定刘氏家族的孩子在百日时都要穿“百家衣”,以纪念祖上开创功业的艰辛。后来这种做法流传到了民间,人们纷纷效仿,由此百家衣的风俗流传下来。 TXgqtMRYxzvxccADTZ4K+mOhCSroaqJdKrY0jeN/tELxAoqSsvnwjVEOe/2yYO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