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丧葬礼俗 |
“死”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但中国人通常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婉转含蓄的词汇来表达。就这样,中国文化中便产生了许多“死”的称谓。
古代封建社会有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就连“死”也是有严格等级的。一般皇帝的死称为“驾崩”“山陵崩”“大行”等。这些词仅用于帝王。古代诸侯之死称为“薨”;士人之死称为“不禄”;庶人之死就叫作死。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死,也有特有的称谓。长寿而死称为“考终命”“寿终正寝”。如果是短命而亡,则称为“夭折”“早逝”等。父母辈之死称作“见背”“弃养”“启手足”。
古代宗教对于死也有不同的称谓。佛家称为“涅槃”“圆寂”“归真”等。而道家称为“仙逝”“羽化”“仙游”等。
此外,古人还有文绉绉的“死”,如卒、殁、作古、瞑目、呜呼哀哉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死的称谓可以说十分繁多,数不胜数。
在民间文化中,喜事有红、白之分。红喜事主要指结婚、生孩子、乔迁等好的事情;白喜事则是指丧事。民间一般称高龄老人无疾而终为白喜事。
民间关于“白喜事”的来源,跟庄子有关。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前去吊唁,发现庄子坐在地上,敲着瓦缶唱歌。惠子不解其意,就问他:“你的妻子为你生儿育女,陪伴了你一生。如今她死了,你为什么一点也不伤心,反而唱歌呢?你这样做太不合理了吧!”
庄子说:“你说的不对。她刚死的时候,我也曾伤心。可是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根本就不曾出生,而且本就没有形体,甚至不曾形成元气。在恍惚的境域里,她的身体因为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而有形体,形体变而有生命,今又回到死亡。这就好比是一年四季变化一样。死了的人在天地之间寝卧,而我却为她哭泣,正是不通晓天命啊。所以说,我也就不会为她伤心哭泣了。”
人们的情感是复杂的,尤其在亲人的遗体面前,就会忍不住痛哭流涕。然而,在盛行喜丧的地区,为了告慰死者并让死者安心,就应该欢欢喜喜送死者去极乐世界。在死者的葬礼上欢歌狂舞,就是表示要用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
趣味链接
“喜丧”也被老北京人称为“福寿全归”,意思就是全福、全寿、全终。
全福指的是死者生前的家族人丁兴旺,本身又是家族的族长或是被尊为祖者。
全寿指的是死者生前满八九十岁,甚至百岁而亡,最低也得七十岁。年纪越大,那么就越跟“喜丧”的条件相符。因而它的全称为“老喜丧”。
全终就是指“善终”,圆满走完了一生。民间认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临终的时候就不会受疾病的折磨,自然死去,可谓“无疾而终”。这一条是“喜丧”的根本条件。如果只符合全福、全寿而不符合全终,那么死者就不能算“老喜丧”。
纸钱就是中国旧时祭祀或是扫墓时供死者在阴间使用的冥钱,也就是俗称的冥币。最初的纸钱是由白纸剪成,呈铜钱状。每逢清明,或是死者的忌日,人们都会到坟上烧纸钱。人们认为,人死后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仍然需要钱财。人们烧纸钱,就是为了给死者送去钱财。关于给死人烧纸钱,民间有一个故事,说明了它的由来。
古代有一位叫辛孝堂的秀才,家里经济条件十分不好,连为死去的母亲买棺材的钱都出不起。因为没钱,她母亲的尸体一直没有下葬。一位朋友问他:“你怎么不把你母亲葬了啊?”他不想让朋友知道自己没钱葬母,便说:“母亲是我最亲的人,如今她虽然去世了,可是我不想让她走。我想让她在家里多待几天,也好让我多孝敬她几天。”朋友被他的话感动了,认为他是一个大孝子。人们知道这件事后,都纷纷效仿辛孝堂的做法,把死去老人的尸体停放在家中。谁家停放时间越长,就越说明这家孝敬老人。
有一天,县太爷的母亲死了,当时正处酷暑。县太爷想:“尸体在家里放长了容易腐烂,如果不放的话,底下的人会说我不孝顺。”经过一番权衡,县太爷决定把尸体放到庙里由和尚守着。只要自己经常去探望,也算是表孝心。尸体抬到了庙里,由一个小和尚看管。谁知两天后,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的味道让小和尚受不了。于是小和尚就找了一些稻草来烧,想遮住那些难闻气味。稻草烧完后,小和尚又用黄纸烧,一直烧到天亮。当县令看到这种情况就问他为什么烧纸。小和尚由于害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他的师父赶紧打圆场说:“大人,他是给老夫人送钱的。阴间用的钱,就是咱们阳间的纸啊。”
从此,人们开始认为纸钱就是死者在阴间用的钱。人们烧纸钱,就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尊老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丧葬礼俗中也有所体现,其中一个就是民间为已故的老人做冥寿。据《清稗类钞》记载:“祝寿者,祝其人之长生不死也。乃有为已卒之祖父母、父母称觞祝寿者,曰冥寿,亦曰冥庆。”冥寿就是“阴寿”,指的是已故老人的寿诞之日。
到了冥寿那一天,子孙们要到寿堂前向老人的牌位磕头,还要为他们举办祝寿活动。富裕之家,庆祝冥寿,往往会选择道观或是寺院,场面比较隆重。子孙请道士或是和尚做道场、念经文,还要焚烧衣物、锡箔等。普通家庭的冥寿活动多是在家里举行,规模不大。
按照民间的传统,冥寿一般是十年一庆祝,直到死者百岁为止。这是因为,死者到了百岁就要投胎做人了。所以,百岁冥寿是最为隆重的,也是最热闹的。
按理来说,人死后是不需要庆祝寿诞的,因为他的寿命已经终结。但是在民间庆祝冥寿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也算对已故亲人的一种纪念与尊重吧!
“接三”是我国丧葬礼俗的一种。旧时的人认为,人死三日,他的灵魂就会到阴曹地府报到。还有一种情形是,人的灵魂直接被神佛接走,升入天堂,但只有生前行善之人才有如此结果。
亲人都希望死者能进入天堂,修成正果。然而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就得在他死后三天,为他请僧人进行赎罪。只有赎罪积德的灵魂才能被神佛接走。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接三”,也称“送三”。
“接三”是丧葬礼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礼仪。据清代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三日为接三,是丧礼大典。”在接三之前,死者家属要用纸糊车马、箱子;在接三那一天,还要请鼓乐队吹奏,迎接亲朋好友的吊唁;还要焚烧纸车马,供死者路上使用。此外放焰口是接三中最为重要的礼俗,目的就是帮助恶鬼脱离苦难,为死者积累阴德。
棺材是在葬礼上装殓人尸体的葬具。活着的人把死者的尸体安置在棺材里,就是为了让死者在阴间过得更好。用棺材装殓死人是民间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礼仪,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这跟孙膑和庞涓有关。
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为师,二人本是很要好的师兄弟。后来,庞涓先学成下山,做了魏国的大将军,受到魏王的器重。庞涓深知师兄孙膑的才能远远胜过自己,出于嫉妒心理,萌生了杀死孙膑的念头。孙膑得知这个消息后想要逃走,可是庞涓却早已让人严把关口,盘查来往行人。
有一天,孙膑逃到了齐国边界,但是没有办法出关。他来到了一个木匠家里,请求木匠把他送到齐国。木匠让孙膑换了衣服,躺在睡柜里,并盖上了盖子。接着,木匠让人把睡柜用绳子绑好,并让人抬着睡柜打着“安葬”的旗号出了关。后来,人们开始用睡柜装载死人尸体,最后发展成为现在的棺材。
至今安葬死人,还有“送殡”“出殡”之说,也是跟孙膑有关。
民间举办丧事的家庭在灵前常常用一个瓦盆祭奠烧纸。瓦盆的直径在4寸左右,深1寸多,底部正中有一个圆孔。这个瓦盆就是“吉祥盆”,也称“阴阳盆”。在葬礼上,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仪式,那就是出殡前要摔吉祥盆。
这个仪式的重要性决定了它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摔的。一般来说,摔吉祥盆必须按照长幼次序、嫡庶次序来。如果死者没有子嗣,那么就只能由他人来摔。当然了,摔盆的人会因此成为死者关系很近的人,甚至能继承死者的财产。一般说来,盆要一次摔碎,禁止摔第二次,丧父用左手,丧母用右手。如果摔不碎,便由抬杠者踩碎。瓦盆一碎,抬杠者就要起杠出殡正式开始。
葬礼上有摔吉祥盆这种风俗,说法众多。比较盛行的一种说法是:阴间有一位孟婆,每当死者到来,她都会强迫死者喝下一碗迷魂汤,使其不能超生。治丧之时,死者的儿子准备一个带孔的盆,就是为了让迷魂汤漏掉;摔碎这个盆,则是为了不让死者饮用迷魂汤。
按习俗来说,这个盆就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则代表越平安。
趣味链接
在民间,摔吉祥盆要用砖是有一定说法的。据说砖可以用来辟邪镇宅,如果把摔吉祥盆用的砖捡回来放在大门前,那么任何邪魔都不敢进入宅子。民间年事高、福寿双全的老人如果正常死亡,他们摔盆用的砖则称为“借寿砖”。意思是说谁要捡了这样的砖,就能借用死者的福寿。
把砖垫在水葱花盆底下,寓意“水砖长寿”。谁要是这样做,谁的家宅就能得到福禄寿三星的庇佑。若把砖放在门前,则具有“吉星高照”之意。民间还认为:用这样的砖给小孩压书,小孩将来一定能考取状元;给女孩压活,女孩一定会精通各种手工活。
虽然民间的说法不一而足,但不能否认的是给它带去了吉祥的色彩。
家中长辈去世以后,子孙就要为他们送葬。送葬的子孙身披麻布服,头戴白,表示哀悼。这种打扮就是丧葬礼俗中的“披麻戴孝”。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之后民间还形成了五服制度。“披麻戴孝”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关于“披麻戴孝”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古时,有一位守寡多年的老婆婆,她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可是这两个儿子分家后,都不管娘的死活,还常说:“等娘死了,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热热闹闹地为娘唱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决心给他们一点儿教训。
一日,老婆婆对他们兄弟说:“等我死了,你们就用破草席把我的尸体卷起来,扔到河里喂鱼,或是扔到山上喂狼。这样不花你们一文钱。可是我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每天都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是怎样生活的。”兄弟二人听了老婆婆的话,立即答应了。
此后,兄弟二人忙完之后,就会关注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和猫头鹰都精心照料自己的孩子,直到它们长大。小乌鸦长大后,见妈妈飞不动了,便出去找食,回来喂养妈妈。可是小猫头鹰长大之后,却把老去的妈妈吃掉了。悲哀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下一代吃掉了。
兄弟俩感触很深,于是开始好好对待老娘。然而没过多久,老婆婆就离开了人世。兄弟二人非常后悔,为了聊表孝心,在母亲下葬那天,他们仿效乌鸦,穿了一身黑衣服;仿效猫头鹰披了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后来,“披麻戴孝”这个风俗逐渐在民间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