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婚姻礼俗

续弦有什么来头

琴和瑟是古代的乐器,古人常常用它们来比喻夫妻。夫妻感情好,相处和睦,被称为“琴瑟相调”。弦是琴和瑟上非常重要的部件,如果断了就不能奏出优美乐章。因此古代男子的妻子死了,被称为“断弦”。当然,丧妻的男子如果再娶一位妻子,就被称为“续弦”。

据说,“续弦”的由来跟古代的俞伯牙有关。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是一位著名的琴师,经常为他的夫人弹奏曲子。两人感情非常深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俞伯牙的夫人得了重病,纵然有名医救治,但是病情一直没有好转。俞伯牙为了照顾生病的夫人,也就没有心思弹琴了。

有一天,俞伯牙的夫人突然感觉好了许多,让俞伯牙弹琴给她听。可就在俞伯牙弹得起劲的时候,琴弦断了,同时他的妻子也咽了气,离开了人世。俞伯牙悲痛不已,从此不再弹琴。

一年后,俞伯牙的亲戚为他说了一门亲事,劝俞伯牙跟女方见个面。俞伯牙经不住亲戚的百般规劝,决定同女方见面。女方对俞伯牙很满意,但是提出了一个请求,让俞伯牙为她弹奏一曲。俞伯牙对女方也非常中意,于是回家为断了琴弦的琴换了一根新弦,在众人面前弹奏了一曲。众人都被美妙的琴声吸引了,陶醉其中。女方听完当即答应了这门亲事。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人们把丧妻的男子再娶称为“续弦”。

三妻四妾有什么讲究

我国封建社会中有一条婚姻制度,就是古代男子可以娶“三妻四妾”。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种制度非但不合理,而且也对女子非常不公平。为什么古代男子丧妻还可以再娶,而古代女子丧夫,就不能再嫁呢?如果再嫁,定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女子只能依附于男子。于是,男子可以娶多个老婆,而女子却只能嫁一个丈夫。

“三妻”源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一段故事。据说,当年齐王要立王后,但是不知道立谁才好。于是朝廷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在这种情况下,齐王戏言要立三个人为后,可是还没有等到立后,他就去世了。史官不明白齐王的意思,故称“三妻”。至于“四妾”则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是为了押韵罢了。

“三妻四妾”其实就是很多老婆的意思。古代男子娶“三妻四妾”的主要目的是延续香火,保证家里男丁兴旺。

趣味链接

娶妻纳妾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等级非常森严。妻子尊称为夫人,而小妾则只能称为姨娘。妻子可以当家做主,妾则只承担生儿育女的义务。古人说娶妻纳妾,但从没说娶妾纳妻,这是为什么呢?

古时妻子的家庭出身都要高于小妾。做小妾的一般都出自低贱的贫困之家,有的甚至是战利品。不难看出,小妾的地位跟妻子是不平等的。男方娶妻,到女方家送彩礼称为“聘礼”,男子纳妾给女方家的财物,称为“买妾之资”。这一不同的称呼,也说明了妾的地位始终低于妻子。

女孩待嫁为什么称“待字闺中”

“待字闺中”,说的是女子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那么古代为什么将女孩子待嫁称为“待字闺中”呢?这还得从古代人取名字的礼俗说起。

名字是一个人的代表符号,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很大的作用。现代人一般只有一个正规的名字。但古代人却不是这种情况,大人为孩子起名非常讲究。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父亲就要给孩子取名,用来称呼幼年时期的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还要起一个别名——“字”,非常庄重、正规。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代男子二十岁要举行成人礼,也叫弱冠,表示已经成年。这时他就要起一个“字”。古代女子在十五岁的时候举行笄礼,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代表成年。此时,她也要起一个“字”作为别名。《礼记·曲礼上》记载:“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子成年,意味着到了找婆家的年龄,从这方面来看,“字”就有了出嫁的意思。所以说,女孩待嫁就被称为“待字闺中”。

为什么是新娘弟弟挂门帘

婚姻是神圣的,婚礼是很有讲究的。有些古代的婚俗,如今依旧在某些地区盛行。民间嫁女,娘家要陪送嫁妆,其中就有门帘,门帘一定要由娘家人亲自挂上才行。一般都是由新娘的弟弟来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挂门帘这种风俗,是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出塞时,流传下来的。

西汉时,匈奴屡屡侵犯西汉朝廷的边境。为了使两国和善,王昭君意愿嫁到匈奴和亲。皇帝非常高兴,为昭君出塞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可谓应有尽有。王昭君收拾好嫁妆,又向皇帝要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门帘。皇帝立即命人为她准备了一条五彩门帘,并要求送亲特使在婚礼那天亲自挂在门上。

后来,人们纷纷仿效这种行为,逐渐发展成一种风俗。结婚那天,一对新人进入新房后,新娘的弟弟拿出门帘挂在新房门上。这种门帘多为红色,秀有鸳鸯或是彩凤,显得非常喜庆。当然,新郎还要送新娘弟弟一个红包,算是“送喜钱”。

古代婚姻为何注重门当户对

古代人对婚姻的看法一直有一个传统:男女双方一定要门当户对。在古人看来,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才适合成亲。那么门当户对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古代家宅的大门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一是门当,另外一个是户对。门当就是在大门两侧的扁形石墩或石鼓,左右各一个,成对出现,上面刻有图案。户对就是门楣上方的两个雕砖、木雕,它们也是成对出现,因而称为户对。在雕砖刻成的户对上,多刻有奇珍异兽的花纹图案。

门当户对

有门当的宅院,一定会有户对,因而人们常常同时称呼门当户对。此外,门当、户对上雕刻的图案,多是根据宅第主人的财势或身份雕刻而成的,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经济水平的标志。门当上刻有花卉,表明宅第主人是经商的;门当上为素面无花卉图案,表明此家是官宦府第。

后来,门当户对逐渐演化成衡量男女婚配条件的一个风俗,并沿袭至今。

趣味链接

曹操选择女婿

三国时期,曹操听说丁冲的儿子丁仪年轻有为,并且名气很大,于是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曹操把曹丕找来,问他有什么看法。曹丕说:“丁仪的眼睛有问题,影响他的整体形象。我担心妹妹不会喜欢这样的人。”于是曹操便放弃了招丁仪为婿的念头,把女儿嫁给了相貌堂堂的夏侯楙。

后来曹操让丁仪做了自己的属官,与之探讨问题的时候,发现丁仪才华横溢,对他赞不绝口。曹操感叹说:“应该把女儿嫁给他。”

古代为什么盛行指腹为婚

指腹为婚是旧时流行的一种婚姻风俗,也就是娃娃亲。意思是说:双方的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给他们定下亲事。当然,必须是一男一女才行。古人担心男女长大后,不认识对方,或是一方不承认婚约,就将衣襟分成两部分,当作凭证。

指腹为婚的由来,跟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东汉初年,大将贾复跟随刘秀打天下,曾在征战农民军时,身负重伤,命悬一线。刘秀知道后非常伤心难过,派人对他说:“我不愿意让你出战,就是因为怕你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我就要失去一名大将了啊!听说你的夫人怀孕了,如果生下男孩,我就把公主嫁给他;如果生下女孩,我让皇子娶她。你不必为了妻子儿女担忧了。”

指腹为婚这种婚俗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流行,明朝达到盛行的状况。大臣胡广和解缙两家指腹为婚是明成祖朱棣亲赐的。

有一次,朱棣宴请群臣,席间对胡广说:“你和解缙是同乡、同学,又一起共事。你可以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胡广说:“我的夫人刚怀孕,不知道是男是女呢?”朱棣说:“肯定是女儿。”后来,胡广的夫人果然生了一个女儿。他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解缙的儿子,成就了一段姻缘。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指腹为婚这种旧婚俗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如今,这种陋俗已经几乎没有了。

童养婚的陋俗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童养媳习俗最初始于宋代,在清代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童养媳的别称有很多,北方有“孩养媳”“小接”等;南方有“养媳妇”“新妇仔”等。贫穷之家的父母将幼小的女儿送到男方家养育,等到婚龄之时,女孩与男方拜堂成亲。这就是童养媳婚姻。

在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中,窦天章因为时运不济,落得家破人亡,只剩下了七岁的女儿瑞云。窦天章曾向蔡婆婆借了四十两银子,因无力偿还,便把瑞云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由窦娥的例子可以看出,童养媳的出身家庭是贫苦之家。鲁迅的小说《祥林嫂》里的祥林嫂也是如此。

童养媳婚姻的出现,除了女方家贫困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1.男尊女卑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女性是家庭中的负担。贫穷人家生下了女儿,便把女儿送到男方家,由男方家养大成人。这是导致童养婚姻出现的经济原因。

2.男女结亲的时候,男方要准备大量的聘礼,女方要准备大量的嫁妆,成亲仪式繁综复杂。童养媳婚姻不但能避免浪费,还能简化仪式。可以说婚礼习俗是导致童养媳习俗的一个社会原因。

3.到了清代,民间盛行一种习俗——冲喜。意思是男方家里办喜事冲走家里人的疾病,让病人早日好起来。童养媳婚姻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生。

童养媳这种婚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女性的摧残,甚至还剥夺了男方的婚姻自主权。总的来说,它实为一种婚姻陋俗。

媒人为何又被称为“冰人”

古代男女缔结姻缘,除了父母之命以外,还需有媒妁之言。通常男方父母会找一个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这就是媒妁之言。在古代,媒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对“媒人”这个称呼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然而媒人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冰人。为什么称作冰人呢?这跟古代士子娶妻的时间有关。

据记载,古代的士子娶妻一般都会选择二月。这个时候冰雪还没有融化,天气还比较寒冷。古人认为这个时候成亲不但顺应自然万物生长规律,而且符合阴阳之道。

《晋书》中记载了一个把婚姻与冰联系起来的故事。有一天,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同冰下的一个人说话。令狐策醒来之后,找到索 ,让他给自己解梦。索 根据他的梦境,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为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令狐策听从他的建议,给一个太守的儿子做媒人,结果促成了那桩婚事。于是,人们就称“媒人”为“冰人”。

媒人还有其他的别称,如月老、红娘、伐柯、保山等。

新郎的最初含义是什么

“郎”这个词在古代用法很多。它是对年轻男子的一种称呼,如郎才女貌、大郎;也是对从事某种职业人的称呼,如货郎。古代的妻也称呼丈夫为郎君。此外,郎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封建时代的官名,如郎中、侍郎等。

在婚俗中,新婚夫妇被称为新郎新娘,但“新郎”一词最初的含义不同于今天的新郎。

“新郎”最早见于唐朝,是新科进士的意思。唐代用“郎”泛称官阶,六品以下的官员称为“某某郎”。因为旧时官员都有一定的地位,比平民百姓高,所以百姓称这个范畴内的官员为“郎官”或“郎君”。

早在隋朝,我国就实行了科举制,用以选拔官员。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凡是中进士的人,都有做官的资格。从这方面来说,新科进士都属于“郎”,因此人们用“新郎官”或是“新郎君”指代新科进士。

古代的“新郎官”

古代人非常注重婚姻,男子娶妻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就好比考中了进士一样。故此有“小登科”之说。于是“新郎官”这个称呼自然沿用到了新婚男子身上,从而沿袭至今。

大年初二为何是“迎婿日”

古人认为,女儿出嫁后就是人家的人了,好比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过大年的,这到底是何缘故呢?

民间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女儿出嫁后回娘家过大年,会把娘家吃穷;二是女儿出嫁后不能吃回头饭,特别是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能在娘家吃饭。

那么嫁出去的女儿什么时候能回娘家呢?

按照我国流传至今的年节习俗来说,大年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民间称“迎婿日”。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给他们拜年,也称“归宁”。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带着礼品慰问妻子的二老,也算“半个儿”问候“亲娘”。当然姑爷也会受到岳父岳母的盛情款待。一家人会热闹地度过这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的父母去世了,那么就会由她的兄弟招待。一般夫妇二人要在娘家待上一天,直到天黑才会返回男方家。有的地方把这一天也叫作“双人返”。

“迎婿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促进家庭和睦,维稳亲情关系。

为什么女婿有东床的雅称

东床就是女婿的雅称,这个雅称的由来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

晋朝的太傅郗鉴有一个女儿,名叫郗璇。此女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待她到了嫁人的年龄,郗太傅开始张罗着为女儿找一个好夫婿。太傅听说丞相王导的家族青年子弟都不错,便想与王家结成亲家。王丞相也非常赞同这件事情。有一天,郗太傅派人到王家挑选女婿。王导对他说:“王家的子弟都在东厢房呢,你去看看吧。”那个人到东厢房看过之后,回去向太傅复命说:“今天一见,才知道王家的子弟都非常好,个个英俊。他们听说我要从他们当中为您选女婿,都衣冠楚楚,正襟危坐。可是只有一个人例外,他袒腹卧在东床之上,好像这件事情跟他没有关系一样。”郗太傅听完他的话,高兴地说:“就选这个坦腹东床的人当我的女婿。他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经过进一步了解之后,郗太傅知道他叫王羲之,于是便把女儿郗璇嫁给了他。

东床快婿 王羲之

后来,坦腹东床的王羲之因为书法而天下闻名。自此,东床就成为对女婿的一种尊称。需要注意的是,东床一般是用来称别人的女婿。

女婿为何称为“乘龙快婿”

老辈人之间寒暄的时候,常常夸赞谁谁的女婿多么好,说他得了一个“乘龙快婿”。那么“乘龙快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指的是才貌双全的女婿。这个成语出自一个典故。

据说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一个小女儿。因为秦穆公非常喜欢碧玉,所以他给女儿起名弄玉。这个小公主不但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聪明,唯一不足的是性情孤僻,常常一人独处深宫。秦穆公送了她一个碧玉笙,公主得到之后,勤加练习,奏出的声乐犹如凤鸣,让人如痴如醉。弄玉长到十几岁的时候,秦穆公想要为她选一个夫君。可是弄玉对秦穆公说,她想嫁一个善于吹箫的人。

一天夜里,弄玉在月下吹笙,忽然远方传来了一阵箫声,同她的笙乐配合得天衣无缝。弄玉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便立即派人寻找吹箫的人。派出去的人一直找到华山,遇到了一个叫萧史的青年,只见他气度不凡,一副超然脱俗的神态。萧史被请到了宫里,应秦穆公之请,当场演奏了一曲。就在吹奏的过程中,只见宫殿上的龙凤好像活了一般。秦穆公非常高兴,于是将弄玉公主嫁给了萧史。

两人结为夫妻之后,萧史开始教弄玉吹箫,几年下来,弄玉的技艺更加精湛了。据说天上的凤凰听了她的声乐,都停在他们的屋子上空不肯离去。一天,萧史对弄玉说他想过之前华山上的清幽生活。弄玉表示愿意与他一起去华山同享清静。于是他们二人在华山隐居了起来。有一次,夫妻二人演奏的时候,远处飞来了一只金龙和一只彩凤。曲终之时,萧史骑上金龙,弄玉骑上彩凤,二人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便称萧史为“乘龙快婿”。

吹箫引凤

古人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后多以“乘龙”称赞别人的女婿。

为什么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大龄男女青年,他们早就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但是一直保持单身,或是没有成婚。当然了,至于什么时候结婚,这都是他们的个人自由,法律也无权干涉。然而他们的父母却很着急,一直劝导他们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么这是不是古代盛行的传统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古人必须遵循的一种风俗。宋代释普济在《五灯会元》中说:“乃别有男不婚,女不嫁之谒云:‘男大须婚,女长须嫁。’”古代的男女到了适婚的年龄,男的要娶妻,女的要嫁人。否则的话,男子就会被认为是不孝,女子则会被他人背后议论。正如这句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这种风俗不但是人类的生理需求,也是父母长辈的一种愿望。

古代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男女到了一定年龄,男方父母就会找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在媒人的撮合下,男女双方拜天地、入洞房,从而完成了“婚”与“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社会传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美好家庭生活的期盼。

古代的人怎样相亲

如今的相亲节目异常火爆,十几个人对一个人品头论足,或是直接表达爱意,或语出惊人。让人不得不感叹,相亲就是娱乐啊!

然而,在我国古代,年轻男子和女子根本就无法支配自己的婚姻,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传统的婚姻嫁娶环节中,古人并不注重相亲这个环节。一般说来,洞房之前男女是不能见面的。

宋代以前,依照古礼,婚姻嫁娶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环节,古称六礼。宋代时减为纳采、纳征、亲迎三项。虽然婚礼程序变得简洁了,但是那时的相亲还是不受重视。这并不是说宋时没有相亲。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相亲时,男方的亲人或者母亲作为代表去女方家,要是觉得女孩中意,就会把一支钗子插在女孩头上。如果男方代表不中意,就会给女方家留下一些绸缎,亲事就此打住。可见,古时男方在婚姻中的自主选择权较大,起码男方代表能看清楚女孩的模样。但女孩在结婚之前,根本就不能和男方见面,因此就可能误了一生。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记叙了相亲情节:“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两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男女双方在觥筹交错中就决定了孩子的婚事。什么脾气秉性、生活习惯、才能爱好都不重要,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趣味链接

“男女授受不亲”

“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通俗地说,就是男女之间送东西的时候不能有肌肤接触。一般女子要把送的东西放在竹器篚里面,之后端送给男子。如果没有篚,女子就得把东西放在地上,相互作揖之后,男子才能拿东西。

《礼记·曲礼》中对男女之间符合“礼”的行为作了规定:“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不难看出,古代对男女之间的行为规范非常严格。

其实在远古社会中,男女相对开放,可以自由相会,尽情欢愉。直到战国时期,儒家制定了“礼”,男女之间的关系才被隔离与疏远了。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被封建礼教束缚。尤其宋代以后,这种情况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古代为何有同姓不婚的习俗

择婚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一定要注意禁忌。在中国的各个民族中普遍存在一种婚俗禁忌,那就是同姓不婚。在周代以前,夏商时期还有同姓成婚的存在;在周代之后,国家从制度上严禁同姓成婚。正如《魏书·高祖纪》所记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通志略·氏族略论》中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庶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者婚姻不可通。”还有《白虎通义·姓名篇》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同姓不婚”这种习俗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因为同姓同血统,同姓婚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育质量。据《左传》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是说,如果同姓男女通婚,那么他们的子孙就不会繁盛。《国语》则记载:“同姓不婚,惧不殖也。”意思是说,同姓不婚,就是为了避免婚后不育。

从西周起,人们出于伦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考虑,确立了这一婚姻制度。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同姓近亲结婚的弊端。这种认识无疑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的观念不断逐步提高,人们更加关心血缘关系,而不是姓氏的异同了。

古时为何有婚礼“不举乐”的制度

婚礼是人生的重大礼仪之一,历来为人所重视。在新人结婚那天,现场礼乐齐鸣,鞭炮阵阵,热闹非凡。然而,在我国古代婚俗中,有一种完全和上述相反的现象,叫作“不举乐”。意思是说,在婚礼上禁止鸣锣奏乐。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意思是婚嫁那一天,女方家三天都不熄灭蜡烛,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想离别之苦。男方家则三天都不鸣锣奏乐,思念亲人的恩情。

这就是婚礼“不举乐”的来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婚俗呢?

民俗学上认为,不举乐和迷信习俗有关。由于对自然还没有科学的认识,所以古人总是认为人类的生活是由一股神秘的力量主宰。人们因为害怕,不得不迷信鬼神,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与迷信有关的风俗。婚礼上不举乐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目的就是蒙蔽邪魔。

其实,在传统观念中,婚礼不举乐主要是为了表示“重传世”的观念,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为什么说“婆媳亲,全家和”

“婆媳经”是家里最难念的经。婆媳关系是一个家庭之中最微妙最难处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一直是非常不平等的关系。媳妇嫁到了婆婆家,必须听婆婆的话,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所以说,旧时做媳妇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女子。她嫁到焦仲卿家后,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夫妻二人伉俪情深,情意绵绵,街坊邻居也非常羡慕这小两口。然而焦仲卿的母亲则是对刘兰芝百般挑剔,还强迫儿子把刘兰芝休了。

中国有句俗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体现了妇女压迫妇女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这种现象在如今的女性身上看不到了,但是相处融洽的婆媳关系也并不普遍存在。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婆媳亲,全家和”。婆媳关系要是融洽,家庭中的其他关系也会融洽,整个家庭就会和睦。

结发夫妻的说法有什么来头

结发夫妻指的是第一次结婚的夫妻。那么结发夫妻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他在登基的前一天晚上一直难以入睡。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胡子太短,会被大臣瞧不起。毕竟在古代,胡须长短一直被认为是男子学识高低的重要标志。就在皇帝一筹莫展之际,身边的娘娘剪下了自己的头发,将头发接在了皇帝的胡须上。就这样,皇帝“长”出了很长的胡子。

第二天,皇帝登基的时候,手捋胡须,威风凛凛。大臣见状,都纷纷惊叹“真命天子啊”。此后,皇帝非常宠幸为他接头发的娘娘。这是“结发夫妻”的一种说法,故事性成分较大。

对于“结发夫妻”的来头,还有一非常可信的说法。在我国古代,男人和女人都是留长头发的,不能轻易剪掉。古代的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成人礼,先把头发盘成发髻,叫作“结发”,之后带上帽子,完成成年礼。古代的女子在十五岁的时候要行“笄簪子礼”,先把头发盘成发髻,之后插上簪子,表示已经成人。“结发”源于此。

古代新人成婚之后,在洞房里要喝交杯酒。喝酒之前,新人各自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象征百年同心。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夫妻为“结发夫妻”。

关于“糟糠之妻不下堂”有什么典故

“糟糠”本是穷人用来解决饥饿的酒渣、米糠等粗制的食物,后来借指共患难的妻子。“下堂”原指离开堂屋,后借指女子被抛弃。“糟糠之妻不下堂”是指不抛弃与自己同患难的妻子。那么这个俗语是怎样来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前,曾参与反抗王莽的斗争。有一次,王莽手下的大将追杀势单力薄的刘秀。在逃离过程中,刘秀手下的将军宋弘受了伤。他们一路逃到饶阳境内,但追兵一直穷追不舍,宋弘实在无力逃脱。无奈之下,刘秀找到一户姓郑的人家,把宋弘托付给了户主。这家户主本性善良,把受伤的宋弘照顾得非常周到。尤其是郑家女儿,虽然长相不是太好看,但是为人细心、热情,对宋弘关心备至。时间一长,宋弘与郑家女儿产生了感情,很快成了亲。后来,宋弘辅助刘秀得到了天下。为了表彰宋弘的功绩,刘秀封他为大司空,并对他十分信任与器重。

刘秀当了皇帝,常常为一件事情发愁,原来他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公主为此也非常忧虑。有一次,刘秀与她评论朝中大臣,公主说道:“宋弘的威仪、容貌、品德,其他的大臣都比不上。”刘秀听完,明白了姐姐的心思,于是想促成姐姐与宋弘的好事。后来,刘秀召见宋弘,先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然后向宋弘挑明了亲事。可是宋弘听后,却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听了,只好对姐姐说:“你的亲事办不成了。”

之后,这句俗语广为流传。人们常常用这句俗语来形容夫妻之间感情深厚。

举案齐眉

趣味链接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讲述的是汉代梁鸿与其妻子孟光的故事。

梁鸿与孟光关系非常好。每当梁鸿回家的时候,孟光就把放着饭菜的盘子举到丈夫跟前。每次孟光都不去仰视丈夫的脸,而是把盘子举到跟眉毛持平的高度。梁鸿每次也都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之后两人才开始吃饭。

后来,这个成语成为赞美夫妻相互尊敬的专用词。

什么是“回门”

“回门”是汉民族的一种婚姻风俗,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泛称“归宁”。后来,各朝各代、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名称。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有的地方称“唤姑爷”“回郎”。

回门算是婚事的一项仪式,其意义重大。提示做女儿的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做女婿的要感谢岳父母。据《梦粱录·嫁娶》记载:“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鹅蛋,以金银缸儿盛油蜜,顿于盘中……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记,女亲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名曰会郎。”

回门那一天,新婚夫妇要准备好礼物,新娘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娘家则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款待女婿,娘家的长辈会在一旁作陪。回门结束后,新婚夫妇要么当日返回,要么留下来住几天。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如若在娘家留住,夫妇不能在同一房间过夜。

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儿回门,所以也叫作“双回门”,具有成双成对的吉祥之意。

古时“合婚”讲究什么

“合婚”也称“八字合婚”,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旧俗。具体指未婚男女双方将各自的出生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请相士占卜,看男女双方八字是不是相合。如果双方八字相合,那么这桩婚配就是福。假如双方的八字不合,那么这桩婚姻则是祸。“八字合婚”的影响在古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如清·田兰芳《田氏葬议辩》:“未合婚而田氏卒。迨仲方(袁可立孙)父母旋里,畀田氏柩,葬于其祖茔后。”

合婚先看命相,根据生辰八字和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之理进行配合。男女双方两人的命相相生,那么他们的命相就是相合的,如若不然则是相克的。

看完了命相再看属相,即对合婚双方的属相进行配合。民间迷信认为,属相是福祸吉凶的一个重要因素。属相相合则是福,属相相克则是祸。经过这样的推算,男女双方的命相与属相都相合的话,称作“大相不犯”,古人认为是最吉利的。如果是这样,那么男女双方的婚事就会立即订下来。

“八字合婚”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八字算命看喜忌来论定的,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今人一定要慎重对待。

古代真的有“抛绣球”选夫婿的吗

中国民间有一种常见的吉祥物,那就是用彩绣做成的绣球。在古代的一些地方,当家中的女儿到了婚配之年,一般定于正月十五或是八月十五抛绣球。到了这一天,青年才俊们聚集在绣楼之下,而未出阁的姑娘在楼上向外抛出一个绣球,谁要是得到了绣球,那他就会成为姑娘的夫婿。当然,姑娘往往都会把绣球抛给自己看中的人,希望他能得到。

抛绣球选择夫婿是一种非常浪漫的风俗,这种风俗的形成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几百年前,在靖西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名叫阿弟。他的邻村有一个名叫阿秀的姑娘,长得美丽大方。两人相互爱慕。

有一年,阿秀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个恶少。这个恶少有钱有势,看中了阿秀,想要据为己有。但是阿秀宁死不从。恶少得知阿秀的心上人是阿弟,便买通官府,将他关进了大牢,并判了死刑。

阿秀得知这个消息,心里非常悲痛,天天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之后,阿秀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在缝制的过程中,阿秀的手指被针扎破了,鲜血滴在了绣球上。被血染红的绣球,其上的花更加鲜艳了。绣球做好后,阿秀买通狱卒,在地牢里找到了阿弟。当阿秀知道阿弟已经被折磨得骨瘦如柴时,她绝望了。她把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就在这时,一道灵光闪过,阿秀重见光明,阿弟和阿秀来到了一处美丽的地方。两人结了婚,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后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绣球慢慢地成为一种吉祥物,象征着壮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再后来,民间就有了“抛绣球”这项活动。

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抛绣球”并没有成为一种主流。今人也只能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它的纯真与浪漫了。

古代为何有“无媒不成婚”的说法

在古代社会,媒人一直在婚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古代男女双方结婚时,需要通过媒人的撮合。

我国说媒的习俗历史悠久。西周时,朝廷根据周礼,在地官之下设媒氏,主管万民之判,就是说专门负责成就男女夫妇之事。

古代的媒人主要是负责婚嫁男女双方的联络、协商等事情。在封建社会,由于众多的局限性存在,姑娘家不能抛头露面选择夫婿。所以,她们的婚事只能通过媒人搭桥才能成功。媒人促成一桩媒,就会得到一些财物,就是所谓的“谢媒礼”。

俗话说:“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古代说媒其实并不轻松。媒人不仅要了解男女双方的家庭状况,还要在说媒过程中来回跑动传达双方意愿和要求。

男女双方要是同意这桩婚事,媒婆就要带男方家人去提亲。媒婆还要代双方送换庚帖,还要选择成亲的好日子,引导男方结亲,直到新人拜完堂才算完事。如果这桩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那么双方就会将媒婆视为故旧;如果双方都不满意,那么媒人就成了魔鬼的形象。可见,媒婆具有双重性。

然而,不管怎么说,媒人在婚姻中搭桥穿线,是婚姻风俗中重要的角色。

古代媒人为什么有“月下老人”的别称

在我国历史上,媒人有许多其他的称谓,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月老、红娘、冰人等。

月老就是月下老人,是专门掌管世间男女婚姻的神仙。关于他的由来,古代有一段故事是这样记载的:

唐朝有一个叫韦固的人,在一次外出途中,住在宋城南店。一天晚上,韦固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正靠着布袋坐着,在月光下读书。韦固非常好奇,便走上前同老人攀谈。老人告诉他说:这本书专门记载了世间男女的姻缘,袋子里的红绳是专门用来系男女的脚的;即使双方相隔再远,或是世代仇视,也会结为夫妇。韦固赶紧问老人自己的婚事如何。老人告诉韦固,他的妻子现在只有三岁,是一个卖菜的瞎老婆子的女儿。韦固听了非常不高兴,便派人去刺杀小女孩。谁知没有刺杀成功,刺杀者的刀却在女孩眉前却留下了一点儿痕迹。

十四年后,韦固当了官,娶了相州刺史王泰的女儿为妻。这位女子非常漂亮,只是眉间常常贴个花贴子。韦固就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儿。妻子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韦固,让韦固惊讶不已。

韦固想起十几年前月下老人的话,不得不承认男女姻缘果然是早已注定好的。此后,韦固与妻子相爱甚笃。后来,韦固的事迹传到了宋城,当地地方官就把南店改为“定婚店”,而那个老人则被称为“月下老人”,借指媒人。

月下老人

趣味链接

红娘的由来

《西厢记》中书生张生与相国的千金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倾心,互相产生了爱意。但是相国夫人却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两人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私自结合。相国夫人知道后,又是红娘为他们辩护,迫使夫人承认了这桩婚事。后来,张生上京应考中了进士,最终和崔莺莺团聚。自此以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

为何“过礼”之后才能结婚

旧时,过礼就是订婚,男女双方之中的主动者要向另一方送礼。据明代汤显祖《紫箫记·纳聘》记载:“你且在东厢坐地,待俺回了小姐话来,请出老夫人过礼。”据清代昭连《啸亭杂录·满洲嫁娶礼仪》记载:“改月择吉,男家下聘,用酒筵、衣服、绸缎、羊鹅诸物,名曰过礼。”

过礼具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媒人会代送男女双方的庚帖。有些迷信的父母会请相士推算男女双方的八字,看他们合不合。如果合,那么继续谈论婚事;否则,婚事就会泡汤。

其次,换帖过后,媒人选个好日子,引导男方去“过礼”订婚。一般婚事的主动者要向对方送一笔厚礼。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所以送的礼物也不同。但是,一般都少不了包封,里面的钱都是事先媒人同双方协商好的,不是男女双方私自定的。

过礼订婚之后,男女双方就可以商议结婚日期了。

古代婚姻中的“六礼”指什么

我国早在周朝时期,就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婚姻程序,即“六礼”。据《仪礼》记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这套传统习俗。

纳采:指的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答应婚事,那么男方就会准备礼物前去求婚。古代纳采时的礼物主要是“雁”,有从一而终之意。

问名:也就是俗话说的问八字,男方家派媒人问姑娘的名字与生辰八字,以备合婚之用。

纳吉:男方占卜姑娘的生辰八字,如果是吉,那么就会准备礼物通知女方决定联姻。

纳征:指男方家给女方家下聘礼,也称纳币。

请期:男方家选定结婚日期,之后告诉女方家,征求女方同意。

亲迎:六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指新郎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就是现在的“结婚”。

六礼完毕,那就说明男女双方完成了婚嫁,成为夫妇。

六礼这套婚俗曾经几次变迁,如南宋的六礼合并为:纳采、纳征、亲迎三项。清代衍化为请庚、探问、报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无论怎么变化,内容基本都属于六礼范围。

新娘出嫁的时候为何要蒙着盖头

古代新娘出嫁的时候,头上往往盖着一块红色的绸布,直到入了洞房才会由新郎掀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红盖头”。关于红盖头的来源,民间有许多神话传说。情节基本上是这样的:

伏羲、女娲两兄妹为了繁衍后代,于是结为夫妻。女娲为了遮羞,便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红盖头由此演化而来。

其实,据史料记载,我国大约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就出现了盖头,最初只是女子用来避风御寒的物品。直到唐代初期,盖头演变成为遮羞的帷帽。据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一改旧习,命宫女在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以遮住脸庞。盖头成了女子的装饰物。到了元朝,盖头在民间非常盛行,成为新娘子必备的装饰。为了增添喜庆的氛围,新娘子的盖头都选用红色。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婚俗也在不断改变,盖头这种风俗大部分地区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少数地区还在沿用。

红盖头

民间为何有女子“哭嫁”的习俗

我国民间有女子“哭嫁”的习俗。一般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或是七天开始哭,尤其在结婚前一天晚上或是结婚上轿那一天,新娘更是哭得厉害。这段时间的哭唱不能乱哭,必须按照传统礼仪进行。总的来说,哭唱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媒人”“哭上轿”等。内容主要是感谢家族长辈的养育之恩,或是兄弟姐妹的关爱之意;泣诉美好的少女时光的结束,或是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还有的哭诉是表达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的痛恨等。这就是民间女子“哭嫁”的习俗。关于哭嫁,这里有一个故事。

据说很久之前,有一位后母对丈夫前妻的女儿非常不好,只把自己亲生的女儿当成宝贝。有一年,后母把前妻的女儿许配给了一个穷书生。按说,女儿出嫁,母亲总是要说一些吉利话的,可是这位后母却哭哭啼啼,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后来,这位姑娘和丈夫虽然过着穷日子,但是生活美满,夫妻关系和睦。

后母为亲生女儿找了一个富家子弟。女儿出嫁时,她对女儿说了很多吉祥话,一直喜笑颜开。可是,女儿嫁过去没多久,就闹得家里鸡犬不宁,被丈夫休了。一气之下,她自缢身亡。

前妻的女儿见后母孤苦伶仃,心里非常不忍,便把她接到了夫家照顾。邻居都说后母在她出嫁的时候哭,没安什么好心。她却说后母舍不得我走,所以才哭的。

后来,人们在女儿出嫁之前都要哭,就这样哭嫁的习俗便形成了,并流传了下来。

如今,在倡导婚姻自由的今天,姑娘结婚还要“哭嫁”,其实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

最初的婚礼为何要在黄昏举行

在中国古代,婚礼最初被称为是“昏礼”。史料《白虎通》上说:“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代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在早上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到了黄昏时刻新人举行婚礼。《礼记·昏义》篇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古代婚礼的形式及过程。

黄昏举行婚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婚礼习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古人非常重视吉时吉日的选择,遇到祭祀、动土、婚嫁等重大事情,都会选择黄道吉日。在古人看来,黄昏就是吉时。古代有阴阳之分,男属阳,女属阴;昼属阳,夜属阴。由此说来,黄昏正好是阴阳交替的时刻,新郎娶新娘入门,正符合“阳往而阴来”。因此,古人常常在黄昏举行婚礼。

后来,婚礼为什么又改为在白天举行了呢?这跟古代的皇帝有关。封建时代的皇帝是九五至尊,百姓都是卑微之人。皇帝为了显示自己与百姓的不同,就制定了一些限制百姓的规定,如“宵禁”。皇帝的婚礼在黄昏举行,那么百姓的婚礼就不能在黄昏举行了。“宵禁”的出台限制了百姓晚上的活动,因此晚上举行婚礼非常不方便。于是人们慢慢地把婚礼改为在白天举行。

结婚时为何要喝“交杯酒”

交杯酒是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新郎和新娘各举起一个盛满酒的酒杯,将手臂相互交错,之后把杯中的酒喝完,这就是喝“交杯酒”。

喝“交杯酒”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在先秦时期,人们把匏(hù)一分为二,用来盛酒。两片匏的柄用线相连,新郎新娘各用一片匏饮酒。匏的味道本就非常苦,盛的酒也非常涩。但是古人为什么非得饮这种酒呢?据说,新人喝这样的苦酒,表示他们今后要同甘共苦。

唐代时期,人们开始用杯子代替匏盛酒。到了宋代,新人在大婚那天,就用酒杯来喝交杯酒了。一般是,新人先只喝一半杯中的酒,之后让对方喝自己杯中剩下的半杯酒。新人喝完交杯酒,要把酒杯一正一反放到床下,酒杯的一正一反象征百年好合。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进一步发展,有“合卺(jǐn)”“交杯”“攥金钱”三项内容。

如今,喝“交杯酒”这种风俗依旧存在。如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新郎新娘先各饮一口酒,之后把两盅酒混合,再分为两盅,意思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郎新娘喝完交杯酒,象征“夫妻合二为一”。

交杯酒

趣味链接

古代夫妻之间有什么赠别的习俗

钗子是古代女性用来装扮自己的饰品,也是古代女性用来承载情感的重要寄托。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叫“分钗”的习俗。具体内容是:女子把对钗一分为二,自己留下一支,给对方一支。直到再次相逢的那天,再把钗子合到一起。后来,“分钗”就指代爱侣分离。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宋代的著名词人辛弃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写道:“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这些诗都描述了“分钗”这种习俗,表达了离别之情。

婚礼仪式中有哪些祈子习俗

结婚生子这种传宗接代的事情,在古人看来是头等大事。儒家倡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子婚后没有生育则会被人瞧不起,由此产生了祈子的习俗。

婚礼仪式中的祈子习俗有很多,其中贴麒麟送子图的习俗非常盛行。在我国一些地区,办喜事的人家,基本上都会在新娘的房里、床上贴上纸条。纸条上面写着“麒麟到此”,其意思就是早日生子。古代有一个关于麒麟送子的传说。

祈子风俗

据说孔子的父亲孔纥和母亲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孔孟皮,但是这个孩子的脚有毛病,不能进行祀事。夫妻二人希望再生一个健康的儿子,于是在尼山一直祈祷。有一天夜里,一只麒麟来到孔子家,从嘴里吐出一块帛,上面写着:“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麒麟不见了,而孔纥家传来了婴儿的哭叫声。后来,民间就产生了“麒麟送子”这种习俗。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除了贴麒麟送子图,民间还有其他的祈子习俗,如嫁妆送灯、桂圆。灯与丁谐音,暗示添丁。桂圆除了有富贵之意,还有早生贵子的含义。

新娘嫁到男家,往往要跨火盆,于是就有了“新娘跨火烟,千子万孙”之说。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之后,有人会捧着果盘,将盘子里的干果撒到新人的身上和床上。这些干果主要是枣、桂圆、石榴、花生等,都有早生贵子,多生贵子之意。

婚后第二天,新娘到井边投放汤圆,如果新娘能把汤圆打上来,那么就能够喜得贵子。

结婚为何要分红喜蛋

在结婚那天,还有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那就是新娘子会向亲友分发红喜蛋。红喜蛋是用红颜色染成的熟鸡蛋,“鸡”与“吉”同音,具有吉祥之意。无论大人、小孩或老人,都可以向新娘子索要红喜蛋。如今,这种风俗依旧在一些地方盛行。

分红喜蛋这种风俗历史悠久,据说跟“刘备招亲”有关。

东吴大都督周瑜为了逼迫刘备让出荆州地区,便想出了一招假招亲的计策。名义上把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实则是借此扣押刘备。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早就看穿了周瑜的把戏。于是,他就想出了几条应对之策,其中一条就是关于红喜蛋的。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去东吴的时候带了许多染红的鸡蛋。到了那里,他就把鸡蛋分给了东吴的大小官吏和将士们。得到红喜蛋的人感到非常荣幸,而那些没有得到红喜蛋的人,便到刘备那里索要。就这样,刘备通过红喜蛋,让大家都知道他要娶孙尚香的消息。结果,刘备娶到了孙尚香,而周瑜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自此,江南地区的婚俗就多了分红喜蛋这一项内容。

什么是赘婚

赘婚就是女娶男嫁,夫以妻居的一种旧式婚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传统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因此,家族为了继承宗支,非常注重男丁来延续香火。可是,有的人家没有生下男孩,只生下了姑娘,这样的家庭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忧患。为了家族能够延续,这样的家庭便通过媒人,招外地的男子同自家姑娘结婚。男子从此就居住在女方家,成为女方家的上门女婿。这种形式的婚姻就是赘婚,也就是俗称的“倒插门”。

男子入赘到女家,就要改用女家的姓氏,并被写进女家族谱。而女方家的姑娘,既当女儿,又当媳妇。他们所生的子女也要跟随女姓,为女方家延续香火。

赘婚这种习俗起于周代,一直沿袭到今天,并有不同的形式。一般多为招养婚、招嗣婚。前者是基于招婿养老的心理需求,后者是出自招夫养子的动机。两者统称赘婚。

赘婚这种婚姻形式本来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因为封建观念的影响,赘婚的男子常常被人看不起。

山西人为何要在喜庆的日子里“抹红”或“抹黑”

在山西的某些地区,民间盛行一种风俗: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要“抹红”或是“抹黑”。一般被抹的对象是办喜事家的父母。有的人家生了小孩子,也要给小孩子的爷爷、奶奶抹。这种风俗就是为了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一份喜庆的色彩。

抹黑的人先在手上擦点油,接着手在黑锅底上抹一把,之后趁着对方不备的时候,朝着对方的脸抹去,对方脸上就留下了黑色印迹。

抹黑或是抹红,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抹的,而是有一定讲究的。通常说来晚辈或是小辈不能给长辈抹,须由同辈人抹。另外,男子给男子抹,女子给女子抹,但必须是同辈才行。

抹黑

抹黑或是抹红虽然都带有开玩笑的意味,但却为喜庆的日子增添了光彩,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情风俗。 vRYm8U+Sw6Ym3k6owft3gtRJWW5lepXnSUqn7eKD3i/tjgI5PskAfRFm3yUgz3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