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二节 |

生理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和构造

生理心理测试 (测谎) 技术, 是集心理学、生物电子技术与侦查学、审讯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应用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生理心理测试技术, 是指由专业技术人员借助生理心理测试仪, 记录、测量、分析受测人对相应问题刺激触发的生理心理反应, 主测人通过观察分析生理心理测试仪器上的数据, 研判后作出综合判断的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国内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笔者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1. 生理心理测试记录指标的生理学基础

(1) 皮电。皮电是皮肤电阻或电位的变化, 某种刺激 (例如痛刺激)引起反射性的皮电变化成为皮电反射。人类皮肤电反射主要表现在手足掌心部位, 其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生理学认为皮电反射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一个灵敏指标, 一般认为这种变化和皮肤汗腺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但其本质还不完全清楚。由于皮肤电反射在人类可以灵敏地反映心理情绪反应, 所以这一反射也称为心理电反射。皮电的记录依赖于功能完善的自主神经系统和足够的警醒状态, 而自主神经系统, 由边缘系统影响, 对意识到的威胁产生警醒的情绪反应。

(2)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 首先是由于封闭的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量的血液充盈。另一基本因素是心脏射血。心室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 是血液的动能; 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 并使血管壁扩张, 这部分是势能, 即压强能。在心舒期, 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 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 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的兴奋可使心率加快, 射血增加, 外周血管收缩, 而导致血压上升; 副交感神经兴奋则起相反的作用, 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动脉血压会有规律性的变化。

(3) 指脉。这里主要是对大动脉的动脉搏动的研究, 由大动脉传导的动脉搏动反应在肢体远端的小动脉上即我们所检测的指脉。动脉脉搏是指在每个心动周期中, 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 成为动脉脉搏。动脉搏动的波形可因描记方法和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别, 但一般都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由于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外周阻力的作用, 动脉脉搏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衰减, 到毛细血管, 脉搏已基本消失。

(4) 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的活动。正常情况下男性以腹式呼吸为主, 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等部分, 调控呼吸节律。经动物实验证实, 在下位脑干, 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的中枢结构, 有人称之为呼吸调整中枢, 迷走传入冲动也有抑制吸气的作用; 脑桥中下部有活化吸气的长吸中枢; 单独的延髓即可产生节律呼吸。呼吸还受脑桥以上部位的影响, 如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大脑皮层可以随意控制呼吸, 发动说、唱等动作, 在一定限度内可以随意屏气或加强加快呼吸。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是随意呼吸调节系统, 下位脑干的呼吸调节系统是不随意的自主节律呼吸系统。正常情况下, 人可以控制呼吸, 但是人在无意识控制呼吸时, 呼吸的特征与人体验到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2. 心理测试的六大原理

(1) 生理心理相统一原理: 人的认知、情绪等心理反应会同步引起生理上的反应 (包括肉眼明显可见的行为反应和只有用仪器才能检测到的细微变化), 生理心理是相统一的。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 认识过程 (知)、情绪情感过程 (情) 和意志过程 (意)。知、情、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

(2) 生理反应直接可检测原理: 明显的生理反应用肉眼可以直接准确地进行观察, 如: 面色发红、出汗、呼吸急促、眉开眼笑、双目睁大充血等; 细微的生理反应可以通过仪器 (多道心理生理测试仪或称测谎仪、血压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 准确地进行检测, 如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皮肤电阻变化等。

(3) 心理的间接可知性原理: 人的心理会同步引起生理上的反应, 而生理反应能够准确检测,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生理反应间接探知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的逻辑链就是A→B, A是心理反应, B是生理反应, 即A心理反应引起B生理反应, 有B生理反应就可推断有A心理反应的原因。当然这里所说的有A心理反应的原因, 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心理引起的原因, 也有非心理 (是生理方面) 引起的原因。

(4) 心理定向原理: 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而且多种心理活动的反应可以引起同一种 (类) 生理反应, 如: 血压的变化, 高兴得激动时、愤怒时、紧张时以及对一些事物的认知等都可以血压升高,即多因一果, 那么如何确定是哪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应引起的生理反应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被测人进行心理定向, 把他的心理活动、思维引导到我们所要探测的问题上来 (这就是我们测前谈话的重要工作任务), 形成一对一的因果关系, 通过语言提问, 刺激被测人的第二信号系统, 引起特定的心理反应、生理反应, 这样才能真正探测到被测人的心理活动, 达到我们的目的。

(5) 威胁与反应强度成正比例原理: 进行测试的问题对被测人来说是一个刺激, 同时对被测人来说也是一个威胁, 威胁会形成因认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引起生理反应 (如GKT) , 威胁也会引起恐惧等一系列情绪反应而引起生理反应, 而且对于被测人来说, 威胁越小 (刺激越弱) 引起的反应也越弱, 威胁越大 (刺激越强) 引起的反应也越强, 威胁与反应强度是成正比例的。

(6) 威胁比较 (权衡) 原理: 一个人受到威胁时必然有认知、思维的参与, 同时伴随着情绪反应。当同时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威胁时, 就必然进行比较、权衡, 通常人们会关注对自己威胁更直接或更大的方面。

3. 认知心理和说谎心理

第一, 认知心理。一个人做某件事情, 特别是犯罪分子犯罪前的预谋策划, 犯罪时的环境、情节、被害对象的痛苦表情、犯罪凶器及犯罪结果等, 都会因条件反射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 引起生理参数的异常变化。

第二, 说谎心理。说谎是有意识地向人提供一个虚假的、不符合事实的陈述。在犯罪调查中, 犯罪嫌疑人掩盖自己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自卫武器就是说谎。作案者要说谎, 又怕谎言被揭穿, 因而千方百计地掩饰, 以致非常复杂、紧张、恐惧、慌乱等异常心理状态交织在一起, 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从而引起生理上的异常反应。

4. 客观检验有无特殊事件心理痕迹

有学者认为从技术理论上阐述,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绝非像某些人所言“测度被测人的主观口供是否说谎”, 而是客观地检验被测人有无经历违法犯罪特殊事件的真实心理痕迹。以往错传“测谎”, 实质应该是“测真”。俗话说: 未做亏心事, 不怕鬼敲门; 做了亏心事, 就怕鬼敲门, 心理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信息都会留下一定的痕迹, 其主要表现为心理系统活动痕迹。例如, 人的记忆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种时间层级; 记忆又可分为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等类型层次。人的知、情、意、个性等心理痕迹的深浅、久暂, 主要由对个体生活、生命的意义大小和经历事件时刺激的强度、体验的深刻程度等因素所决定。例如: 2014年6月4日22时30分许,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居民马某与黄某酒后坐在马路中央聊天, 几分钟后二人双双倒地, 双方均受外伤并流有血迹, 马某经抢救无效死亡。黄某在医院中自称失忆, 工作人员对其多次讯问无果, 而现场提供不出指向黄某的任何证据, 案件陷入僵局。6月9日, 笔者通过对黄某的“审测”认定黄某为作案人, 并还原了案发时黄某大致的心理痕迹记忆, 根据测试出的心理痕迹记忆与审讯无缝融合逐渐击溃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打破了其逃避犯罪的幻想, 最终交代了因积怨引发矛盾酒后冲动将马某当场杀死的作案过程,并通过其交代找到了作案工具等新的证据。

5. 害怕被揭穿的恐惧心理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有罪被测人出于自我保护和逃避责任的需要,在侥幸心理、畏罪心理和抗拒心理的支配下, 往往全力以赴应付各种调查手段。当提出问题时, 就给予被测人一个刺激。所提问题首先被听觉器官所接受, 引起神经冲动, 通过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由于询问内容不同, 并且要求被测人在很短促的时间内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其中枢内部的神经联系便形成复杂的心理活动, 如: 记忆、思维、分析综合、试图解答等。同时又产生一系列内部刺激和不同情绪。如恐惧、焦虑、紧张、茫然……再由传出神经将信号传递到效应器官, 就引起了皮肤电阻呼吸波和脉搏波等种种生理反应。作为案件所提问题的是与否, 即是无辜与犯罪的不知与知。

6. 心理信息与黑箱理论

对心理测试技术而言, 心理信息更多地体现在特定事件对特定个体的作用, 也就是特定个体对特定事件的心理信息。 “心理痕迹”在说明心理信息的片段性方面是有效的, 但是心理信息除了片段性特点外, 更重要的是整体性。使用整体性的“心理信息”概念, 将会使我们对于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完整, 也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使用这项技术。心理信息能否被提取, 是检验是否存在心理信息的关键。把心理信息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因素称为内在影响因素。犯罪心理过程和犯罪物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 当物理过程再现完整时, 心理测试就可以完整依靠物理再现的信息对被测人的心理信息进行测试; 如果物理过程时断时续, 就需要对心理过程做出一定的假设, 然后逐步验证, 结合物理再现确认的环节, 对不确定的过程继续探索。

进行心理信息提取时依据“黑箱理论”, 即通常将与被调查事件和被调查人相关的信息当作“输入信息”, 把被测人当成“黑箱”, 然后将被测人对这种刺激的输出信息作为对“黑箱”的内部信息提供判断的依据,这种“输出信息”对心理测试而言, 就是被测人的生理反应。客观准确地提取心理信息, 重塑犯罪心理过程并加以辨析, 将有力地对甄别真正的犯罪主体提供帮助。 j8R/Dho5x5lZNaInX5fgztRbQcq5HtuI8agGoH7FGwYQwlJyCTjDhiuELCkK3d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