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关理论:胎教的历史和发展

一、胎教的起源

胎教的发源地是东方文明大国中国。许多中国古籍中均有关于胎教的记载。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

到了汉代,各种医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并且实施。虽然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到过胎教观点,但未形成学说。胎教起源于中国,已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承认。早在1987年,日本幼儿开发理事会的多名教授组成的访问团来中国访问期间,在北京的报告会上,就谈到胎教在中国汉代已流传起来。

二、胎教的历史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中国,并且各国也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孟子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西汉的刘向在《列女传》中记有:“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医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子欲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源经训诂》中记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也”。

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月养胎法。

宋代医学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清代末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中华民国初年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综观以上所述,可见中国很早便已经注意到优生、优育、优教的重要性。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有关于胎儿生活在母腹中时能够接受准妈妈言行感化的朴素认识,已经认识到人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并提出各种主张,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三、古代胎教的6要素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胎内环境而采取的有关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措施,以使母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

1 调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经历的一个特殊过程,在此期间,孕妇不仅在生理上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心理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的集中体现就是孕妇情绪的变化。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古人认为: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狂、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这就是说,孕妇在怀孕期间要时刻保持平稳舒畅的心情,及时消除烦恼,遇事不要大动肝火,因为这样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不安,若长久气不顺,孕胎必受影响。《傅青主女科》中也有“大怒小产”的论述。

2 节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须节制房事。

《产孕集》对此论述道:“怀孕之后,首忌交合”。也就是说,怀孕以后,首先要禁房事。当然现在医学观点认为,并不是整个怀孕期间都不能进行夫妻性生活,但是怀孕初期和晚期以不进行性生活为宜。

3 节饮食

胎儿的营养来源于准妈妈,而准妈妈的营养来源于饮食,所以准妈妈的饮食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万氏女科》中记有:“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这就是说,孕妇的饮食要讲求节制,既不能少食,又不能过食,特别不能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孕妇只有节饮食,多吃清淡平和的食物才有助于养胎,孕妇若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重味,则易导致消化功能失常,影响胎儿发育。

4 适劳逸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说法,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则会导致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

因此,怀孕之后要有适宜的运动,使血液循环畅通,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血不畅,易致难产。正确的做法大致为孕期前5个月稍逸,后5个月小劳。

5 慎寒温

寒温是指自然界气候的冷热变化。怀孕以后,由于生理上发生了特殊变化,孕妇极易受风、寒、暑、温、燥、火的侵袭,尤其是遭受风寒侵袭之后,易感染疾病,重则危及胎儿的生命。

因此,准妈妈应该注重怀孕期间的健康保护,慎起居,适寒温,对孕育一个健康的胎儿尤为重要。

6 戒生冷

一般来说,怀孕以后,孕妇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往往口味不佳,尤其喜欢吃一些生冷的食物,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怀孕后阴血下注以养胎儿,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所致。殊不知,孕妇若贪恋生冷,便会导致脾胃受寒、呕吐、腹泻、痢疾等病症,既伤孕妇之身,又伤胎儿,不可不慎。

四、世界胎教发展概观

自20世纪50年代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先进医学仪器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越来越了解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和活动情况,人们能观察到胎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随着人们对“优生”工作的日益重视,20世纪70年代,胎教研究的热潮在不少国家蓬勃兴起。

1 中国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先后开展了胎教的研究和实践,从而更加有力地证实了胎教的作用。

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医师自1985年起研究胎儿对音响和光照的应答反应,得出结论是:妊娠16~20周的胎儿对音响无应答反应;妊娠21~32周的胎儿对音响有不同程度的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胎心增快、胎动次数增加。妊娠中期(13~28周)的胎儿接受光照后胎心变化不大,但胎动频繁,并可出现膈肌痉挛。对曾接受胎教的儿童进行随访发现,孩子们爱唱爱跳的比例与对照组儿童有明显差异,智商均值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高分组中胎教儿童占绝大多数。

1985年,广东省计划生育研究所报道了噪音对子代的影响:生活在高噪音(>90分贝)与低噪音(<90分贝)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孕妇,高噪音组子代的智力低下与先天性缺陷明显高于低噪音组。

1991年,重庆市新桥医院妇产科对113例足月单胎的孕妇使用人工电子喉紧贴孕妇腹壁胎动处刺激。结果表明:原来用胎儿监护仪做非应激试验(NST),需要20分钟胎儿才有反应,而使用人工电子喉紧贴孕妇腹壁刺激胎动,93.8%的孕妇在第一次声音刺激后,10秒钟即感到胎动。声音刺激会引起胎儿全身阵发性运动,包括眨眼、转头、屈臂等,较自发的胎动强而有力。研究者认为,由声音引起的胎动感觉是有效的,说明胎儿听得见外界的声音。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内蒙古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室都进行了胎儿早期教育的研究。结果表明:20周的胎儿即可形成条件反射,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经过早期干预可以提高胎儿身心素质水平,促进多种心理潜能的发展,胎儿期的听觉训练对胎儿出生后的早期语言训练具有积极的先导作用。

深圳市儿童医院对接受过胎教的婴儿分别于出生后43~120天做智能测试,与对照组相比,其智商(IQ)值、能力(包括粗动作、细动作和生活能力)及智力(包括反应、理解和说话能力)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 日本

重视胎教的国家首推日本。日本的胎教可追溯到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些医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借助现代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从胎儿医学和教育心理学、超前教育学几方面,重新探索了胎教的科学根据和施教方法。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上宣传实施胎教最为积极的国家。日本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到胎教科学研究活动中,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科教授、小儿科教授,他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从孕妇的体内传声到强光照射,从通过准妈妈腹壁对胎儿的刺激,到用胎儿镜直接碰触胎儿的手脚等,并利用B超设备直接观察和记录胎儿的听觉、视觉与触觉反应。

科学实验证明:5个月以后的正常胎儿可以听到外界传入子宫的声音;可以看见外面透入子宫和经羊膜镜直接进入子宫的光线,从而引起胎儿闭眼等动作。这些科学实验与记录让人们大开眼界,使科学家们进一步产生了设法观测、判断胎儿有无学习能力和记忆认知表现的兴趣。

日本医学专家室冈一先生证明了母体外的声音确实能传到胎儿耳朵。他把子宫内胎儿听到的声音——准妈妈的心音和血液流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让刚出生的婴儿听,婴儿会感到安心而停止哭泣。这种现象不仅表明了母体外的声音能传到胎儿的耳朵,而且也说明了胎儿在母体内有了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日本厚生省(相当我国的卫生部)的母子相互作用研究班对出生3天的婴儿进行分辨准妈妈声音的实验。结果证实,出生3天的婴儿能分辨准妈妈的声音。

归纳起来,日本的胎教研究主要分三路。第一路是专门实验和记录母体内的胎儿在受到外界各种刺激(包括声、光和碰触刺激)后的反应,如胎心、胎动的变化及眨眼和握手反应等,证明了胎儿在母体内是一个有感知、有反应的生命体,为胎教提供了出生前的胎儿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活人施教对象的理论依据。第二路是研究外界声音传入子宫内的实验,为胎教中将语音和音乐传给胎儿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实验根据。第三路则是推广与开发的实践活动,参加这方面工作的不仅有科学家、医学家、教育学家,而且还有遍布日本全国的热心于幼儿智力开发的各种专业人才。

日本国内的一些专家不但参与科学胎教的实验研究,而且还奔赴世界各国观摩学习,接触那些国家的智力超常儿,观察和测试他们的智力水平,这对促进世界性的胎教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 美国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妇产科专家凡德卡教授于1977年创办了一所专门对孕妇进行胎教指导的学校。他设计了一套胎教方案,通过系统地对胎儿讲话、播放音乐,适当地抚摸、拍打孕妇腹部的一定部位等,促进胎儿听觉和触觉神经发育。他还主张准爸爸参加胎教活动,这样既可以密切夫妻间的关系,又可以促使胎儿出生后变得聪明,能较快认识爸妈,更易于新生儿理解语言和数字。

美国费城的一个生理研究所,通过对200多名受过胎教的4~7岁儿童的调查发现,受胎教的儿童比没受胎教的对照组儿童智商要高20%~45%。

4 英国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妊娠30周后,胎儿对外界声音有明显反应,一听到音乐,胎儿心率就会加快,而且随着妊娠月数的增加,胎儿趋于成熟时(35周以后),其对80分贝或更高的声音反应较大(人的一般讲话声音为70分贝)。当音频在2000~3500赫兹时,也能使胎儿产生这种反应(正常人的听觉范围是20~2000赫兹)。

这说明胎儿的听觉优于正常人。胎儿能听到超过2000赫兹的高频音,很可能是由于周围的环境,即羊水和生物膜,吸收了部分声音。

5 西班牙

西班牙萨拉戈萨省胎儿教育研究中心以“腹中胎儿的大脑功能会被强化吗”为中心课题进行试验和研究。他们成立了一个西班牙超智儿童协会,孕妇在协会的具体指导下,给胎儿播放优美动听的乐曲,增强胎儿的听觉识别能力,改善其大脑功能水平,促进其感官发育。孩子出生后至3岁,专家们继续对他们施以相应的激励措施。经过该所培养的儿童,有一些智力超常儿脱颖而出。

6 瑞士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深受环境的影响。胎儿在母体内是动态机体的一部分,母体与环境的关系所产生的各种作用,不管同化作用还是调节作用,都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和成熟。胎儿具有感受能力并接受胎教,实际上是同化作用和调节作用的综合结果。当胎儿的听觉功能接触音乐和语言环境时,音乐和语言的生理功能得到强化,音乐和语言成为胎儿的心理素质。 3f7TryxGiimKAPUvlVREo5uBNKuDpgpLMx3T3RYLKC9UVNVvCeKxRwIDermHXR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