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颅
正常足月出生的新生儿头颅呈椭圆形,相对较大,头长大约占身长的1/4;颅缝尚未闭合,倘若分娩时受过产道挤压会发生边缘重叠,这时用眼看或者用手摸时有条线状突起的骨边缘,如果重叠程度不严重,则随小儿头部的生长均能重新长平。尽管出生时头颅骨已较硬,但如果护理不当或睡眠姿势不恰当仍可造成偏头、扁头等头颅畸形。
2.囟门
小儿出生时,颅缝尚未长满,形成一个空间,没有头骨和脑膜,医学上叫囟门。头顶有两个囟门,位于头前部的叫前囟门,斜径约2.5厘米,6~7个月骨化后逐渐缩小,1~1.5岁闭合,如果出生时摸不到前囟门或者前囟门过大、过突或过凹,都提示可能存在问题,务必请医生诊断;位于头后部的叫后囟门,约0.5厘米,生后2~4个月自然闭合。但部分小儿在出生时就已闭合,这也属于正常情况。
提起宝宝的囟门,很多人都认为是禁区,不能摸,也不能碰。其实,必要的保护是应该的,但如果因此连清洗都不允许,那反而会对新生儿的健康有害。婴儿出生以后,皮脂腺的分泌加上脱落的头皮屑,常在前、后囟门部位形成结痂(因为这里软,脏物易于存留),不及时清洗会使其越积越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还会引发脂溢性皮炎。要是结痂后再用手去抠,很容易损伤皮肤而发生感染。
3.头发和头皮
新生儿的头发稀松细软、条纹清晰。有的小儿头皮出现较软的包块,多数是受产道挤压导致皮下组织水肿而形成的“产瘤”,少数也可能是血肿,家长不易区别而应该由医生来诊断;产瘤一般能够自行消退而不必作特殊的处理,血肿一般也能全消但其中少部分可能不会完全消退而出现局部突起的硬块。
4.颜面
新生儿出生时还会有颜面浮肿的现象,特别以眼睑浮肿者为多,新生儿颜面浮肿的现象一般在一周内即可消失。
5.眼睛
新生儿的眼睑处可见到微小的出血点,此时新生儿的眼发育尚不成熟,有一个生理性远视过程。大部分新生儿眼运动不协调,常有生理性斜视,一般在2~4周时消失,故不能在婴儿床上方挂固定的玩具,否则就会有内斜(俗称对眼)的可能。
6.鼻
新生儿鼻软骨已经具有正常的硬度,鼻孔常被粘液堵塞而影响呼吸、吃奶,必须及时清理。如用母乳点一滴到小儿鼻腔中,待鼻垢软化后,用棉丝等物刺激鼻腔使小儿打喷嚏,分泌物可随之排出;或用棉签蘸少量水,轻轻插入鼻腔清除分泌物。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切勿用力过猛而损伤黏膜,造成鼻出血。对没有分泌物的鼻堵塞,可用温热毛巾敷于鼻根部的办法,也能起到一定的通气作用。由于分娩时受到产道的挤压,新生儿看上去像是塌鼻梁,父母不需忧虑,因为随年龄增长小儿鼻梁自然会长高的。
7.嘴
新生儿口腔内牙龈和硬腭上有小白点,俗称“马牙”,属于正常现象,一般生后2~3周逐渐消失。
8.耳
新生儿耳软骨发育良好,已形成耳廓。出生2~7天后开始有听觉,2~4周时能较专注地听外界的声音。
早产儿头长大约占身长的1/3,头发呈短绒样,囟门大,颅缝可分离,耳廓软,额部有皱纹。早产儿生活能力比足月儿弱,需要特别护理。
不管足月还是早产,由于小儿头部都相对较大,但头部和脊柱肌肉力量还不足,因此,刚出生的小儿都不能抬头。
新生儿出生后,皮肤覆盖着一层灰白色胎脂,有保护皮肤和防止散热的作用。皮肤皱褶处的胎脂可于产后6小时用消毒植物油或温开水轻轻擦去。新生儿皮肤薄嫩,易受损而发生感染。洗澡宜用无刺激性肥皂,浴后用软毛巾吸干体表,皱褶处可抹少许滑石粉。
新生儿有一双罗圈腿,这跟他在子宫里蜷缩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2岁左右。大约从3岁开始,双腿还会变成X型。直到6~8岁以后才会完全变直。
新生儿的躯干相对比较长,手臂和腿相对比较短,脊柱是直的,四肢肌肉的紧张度较高,呈外展和屈曲姿势;胸廓大多呈椭圆形,少数也有略呈桶状,胸围比头围稍小;乳房可以摸到乳腺小结节,乳头突出,乳头周围的颜色略深;腹部凸凸鼓鼓但柔软;脚底皮纹布满整个脚底,手指甲和脚趾甲超过手指和脚趾末端。
对于新生儿,我们不仅要关心他的身心健康,还应该关心他的心理需要。
与正常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肢体更显细小,脊柱也是直的;摸不到乳腺结节;脚底皮纹很少而且只分布在脚底前部,多数为1~2条,脚后跟光滑;手指甲和脚趾甲软且短,一般没有超过手指和脚趾末端。
正常情况下,脐带会在结扎后3~7天干燥脱落,血管闭锁变成韧带,外部伤口愈合向内凹陷形成肚脐。由于新生儿脐带残端血管与其体内血管相连,如果发生感染是很危险的。容易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足月新生儿的生殖器官看起来有些肿胀且颜色发黑,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胎内受到母体激素的刺激和分娩时过多体液的汇聚所致。
女宝宝的阴部肿胀大约在一周内会慢慢消失;男宝宝阴囊中的过多液体可能要存在几周或几个月。男婴的阴茎大小可不一样,龟头和包皮可有较松弛的粘连;阴囊皱襞较多,睾丸多已降入阴囊。部分男婴因局部发育不完善可有轻度睾丸鞘膜积液而导致阴囊两侧大小稍有不等,大多数能在一年内自行消失,若长期不消或阴囊两侧大小明显不等则应该到医院检查。女婴的大阴唇已发育,大阴唇能盖住小阴唇及阴蒂。
早产男婴的阴囊皱襞少,睾丸往往还未降入阴囊;早产女婴的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一般新生儿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有18~22小时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只是在饥饿、尿布浸湿、寒冷或者有其他干扰时才醒来。但也有少部分“短睡型婴儿”,出生后即表现为不喜欢睡觉,或者说睡眠时间比一般婴儿少。
只要孩子睡眠有规律,睡醒后精力充沛、情绪愉快、食欲良好,其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在正常的范围内增长,就说明孩子没有睡眠不足。
孩子的睡眠习惯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睡眠时间因人而异。不能单纯以睡眠时间长短来判断孩子的生长是否正常,也不要在孩子毫无睡意时强迫其睡觉。
少数新生儿在出生后3~5天内会出现“脱水热”或称“一次性发热”,体温可升至39℃~40℃,往往持续几个小时甚至1~2天,新生儿可伴有面部发红、皮肤干燥、哭闹不安等,这是由于水分摄入过少、室温过高或衣被太厚所致。一般通过多喂母奶或喂点温开水后,体温会很快就降下来。如果经上述处理而体温持续不降则应找医生看。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保温能力差,散热快,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所以体温不稳定。应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出生时,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1小时内体温可以下降2℃,以后逐渐回升,12~24小时内应稳定在36℃~37℃之间。
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数量已和成人相同,但发育不成熟,滤过能力不足。肾脏浓缩能力差,故尿色清亮,淡黄,每天排尿10余次。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应排第一次小便。如果新生儿吃奶少或者体内水分丢失多,或者进入体内的水分不足,可出现少尿或者无尿。这时应该让新生儿多吸吮母乳,或多喂些糖水,尿量会多起来。
新生儿大多在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泄墨绿色的黏稠大便,称为胎便。如果超过24小时仍无胎便排出,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症或先天性巨结肠症。
开始喂奶后,一般2~4天胎便可以排干净。由于喂奶,大便逐渐转为黄色糊状,一般每日3~5次。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通常大便次数较多,有的几乎每次喂奶后均有大便排出,而且很软,有时会出现黏液或者排出绿色大便。
喂牛奶的宝宝则大便次数较少,有的甚至2~3天才排便1次,大便较干,颜色淡黄,只要新生儿吃奶好,体温不超过37.5℃,都属于正常。
健康的孩子从出世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一些暂时的神经反射行为,这些神经反射是新生儿特有的本能,提示着您的宝宝的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随着小儿神经系统的逐步成熟,这些原始神经反射逐渐被意志控制行为所取代。如果生后未出现这些反射或者这些反射消失过迟,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的某些异常。常见的原始神经反射有以下几种:
觅食反射:这是婴儿最原始的本能,如果你用手指轻轻地触摸其脸颊,他就会转向手指的方向并张开嘴巴表现出要吃奶的样子。该反射正常在生后3~4个月消失。
吸吮反射;把手指或母亲的乳头放进新生儿口中,不需经过教导,自然就会含住并规律地吸吮。该反射正常在生后4个月时消失。
抓握反射:将手指或其他物体碰触新生儿手掌时,他会紧紧抓住不放。该反射正常在生后3个月时消失。
拥抱反射:当你让新生儿头部向后仰时,他的四肢会伸直张开,呈拥抱状姿势。该反射正常一般在生后4~5个月时消失。
踏步反射:如果你抓住新生儿的腋下让他保持直立的姿势,并让他的足部能踏在坚实的表面上,他就会出现走路的姿势。该反射正常在生后2个月时消失。
新生儿鼻腔短,无鼻毛,后鼻道狭窄,血管丰富,容易感染,发炎时鼻腔易堵塞,发生呼吸与吮吸困难。新生儿的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膈肌上下移动明显,呈腹式呼吸,呼吸时嘴合拢,肋间或肋骨下面的尖突处是平的。新生儿呼吸既快又浅,每分钟约40次,有时还伴有咳嗽、喷嚏,应将肺部、气管等呼吸道内的羊水和粘液清除干净。肺不能充分扩张、通气、换气,易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新生儿期又由于呼吸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还会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尤以早产儿更为明显。
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胎盘循环的停止,改变了胎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的特点和血液流向。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从功能上的关闭逐渐发展到解剖学上的完全闭合,需要2~3个月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偶尔可以听到心脏杂音。新生儿心率较快,每分钟可达120~140次,且易受摄食、啼哭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故肝、脾常可触及,四肢容易发冷和出现青紫。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有舌乳头,唇肌、咀嚼肌、两颊的脂肪垫发育良好,故出生后即具备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还不完善,唾液及唾液中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口腔黏膜干燥且容易受损。此外,新生儿可出现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效的抗反流,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到九个月时消失。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新生儿吸奶时常同时吸入空气,故易导致溢乳和呕吐。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胃容量分别为出生时30~60毫升,1~3个月90~150毫升,一岁时250~300毫升。
新生儿肠道相对较长,分泌面及吸收面较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和肠蠕动协调能力差,因此,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细菌经肠黏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粪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酶活性较低,一岁后才接近成人,故不宜过早地(生后3个月以前)喂淀粉类食物。新生儿及婴幼儿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称为胎粪。胎粪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及吞下的羊水组成,多数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便,总量为100~200克,2~3天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如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应注意检查有无肛门闭锁等消化道畸形。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每日2~4次。牛、羊乳喂养儿粪便为淡黄色,较干厚,有臭味,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1~2次。
新生儿脑体积相对较大,其重量占出生体重的10%~12%;但脑沟、脑回、神经鞘未完全形成,大脑皮质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经系统功能尚不完善,他们最初的行为主要是通过皮层下中枢完成的无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功能和对外界环境的最初适应。随着日龄的增长,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完善,许多无条件反射逐渐消失,而条件反射逐步形成,这标志着儿童心理的产生。
新生儿对各种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定位不准,有一点不舒服如尿湿、疼痛、过冷、过热等,容易出现全身反应(如哭闹、烦躁、手脚乱舞乱蹬等),对良性刺激如母亲喂奶等出现高兴反应时也表现出手舞足蹈。
因小儿对刺激的反应往往手舞足蹈,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小孩的手脚碰到如暖气片、烫水杯等危险物品,以免发生意外。
宝宝的双眼运动不协调,有暂时性的斜视,见光亮会眨眼、闭眼、皱眉,只能看到距离15厘米以内的物体,所以要想让宝宝看到你,就必须把脸凑近宝宝。大约从2个月开始,宝宝可以持续地注视他感兴趣的物体,并随着物体的移动来移动自己的视线;3个月的时候,注视的时间更长而且灵活,特别是对亲近的人的面孔能注视很长的时间;4个月的宝宝表现出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他们多数比较喜欢红色的物体;5~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如飞机、月亮、街上的行人等,并开始对事物进行积极的观察。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因为耳朵里的羊水还没有清除干净,听觉还不很灵敏。随着宝宝的听觉慢慢改善,对强烈的声音刺激会产生震颤及眨眼反应。如果用持续、温和的声音在离宝宝耳朵10~15厘米处进行刺激,宝宝会转动眼球甚至转过头来。当然,宝宝最喜欢听的还是妈妈的声音,大概是因为在子宫里听惯了妈妈的语调。大约在3个月的时候,宝宝能分辨出不同方向发出的声音,并会向声源转头;3~4个月的时候,就能倾听音乐的声音,并且对音乐(如催眠曲)表现出愉快的表情;4个月的时候,宝宝能分辨出大人发出的声音,如听见母亲的说话声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好像是对大人的回答。
宝宝的触觉在刚出生时已经很灵敏了。他喜欢妈妈怀里的那种温暖的接触,喜欢大人轻柔地抚摸他的身体,这种接触让他感到安全,仿佛回到了在妈妈子宫里被羊水和软组织包裹的那段温暖的日子。嘴唇和手是宝宝触觉最灵敏的部位,他会经常吸吮手指来获得满足。
宝宝出生即有了味觉和嗅觉。他能感受到什么是甜、酸和咸,对他不喜欢的味道会表现出不愉快的表情,多数宝宝喜欢甜的味道。宝宝还能区别不同的气味,他喜欢妈妈身上的那种奶味,妈妈也能通过气味确定自己的宝宝,嗅觉成了母子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当宝宝4个月时,就能比较稳定地区别好的气味和不好的气味。
知觉是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有的研究表明,刚出生后2天的宝宝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他形状,他们看人脸的时间比看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时间长。对出生至6个月的宝宝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视觉偏好,他们凝视人脸图片的时间几乎两倍于任何其他图片,宝宝似乎天生对人感兴趣。其实,宝宝并非对人脸感兴趣,而是对人脸的轮廓和曲度感兴趣。
从出生一开始的教育,是一种对生命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