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异常与疾病

◎生理性体重下降

目前认为,加强对小儿生后的护理和合理喂养,早开奶、勤吃奶,按需喂奶,完全可以避免体重下降的出现。

相当一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还是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通常在生后3~5天降至最低点,体重下降幅度一般为出生体重的3%~9%,最多不超过10%,以后体重逐步回升,大多在生后7~10天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

(1)排出胎便和小便;

(2)吐出在母体内吸入的羊水;

(3)经呼吸系统、皮肤蒸发和出汗丢掉一些水分;

(4)刚出生的新生儿食量比较小;

(5)母亲的乳汁分泌不足;

(6)产程过长、室内温度过高或者过低。

如果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同时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或者2周后仍未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则要考虑可能存在病理因素,应找医生诊治。

育儿箴言

作为一名保护者,父母可以通过拥抱与孩子接触。

◎生理性黄疸

什么是黄疸?人体内一种叫胆红素的物质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称作黄疸。

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产物,在肝脏内代谢,通过胆道进入肠道排出体外,亦有少量通过肾脏从小便排出体外,因此,正常情况下人的大便和小便都是黄色的。

如果以下环节某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都可以引起黄疸。例如:

(1)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

(2)肝功能受损,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

(3)胆道阻塞(如结石)使胆红素不能排出体外。

黄疸一般情况下是疾病的表现。

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皮肤、口腔黏膜和眼白部分开始出现轻度黄染,而手心和脚心一般没有黄染,4~6天黄染最重,而后逐渐减轻。足月儿黄染消退需到10~14天,早产儿需要2~3周,在此期间小儿除黄疸外无其他异常情况,如果查血则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足月儿不超过205微摩尔/升、早产儿不超过256微摩尔/升,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

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

(1)胎儿要生存,需要血液中有大量的红细胞从母体中运来足够的氧;出生后,呼吸系统开始工作,氧气供给充足,不再需要过多的红细胞来运输氧,以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

(2)新生儿肝脏的代谢功能尚不完善,正常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无法将胆红素进一步转化后排出体外。于是,过量的胆红素就积聚在血中,当超过一定量时,就把皮肤、黏膜和眼白染成黄色了。

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过早,或黄疸过重,或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超出上述一般正常范围),或黄疸反复出现,就可能不是生理性黄疸了,应该请医生诊治。

◎母乳性黄疸

纯母乳喂养的小儿中,有少数小儿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而且黄疸程度也比较重,皮肤、眼白部分黄染较深,但是小儿精神好,能吃能睡,体重增长也正常,经化验检查发现除血胆红素增高外肝功能等均正常,如果停止母乳则黄疸逐渐减轻或消退,这称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小儿胆红素代谢所致。如果黄疸不严重,可以不作特殊处理,多在添加辅食后便可以逐步减轻并消退;如果黄疸较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小儿饮食,如暂时将吃母乳改为牛奶等,这既有利于诊断也可用于治疗,等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即可以恢复吃母乳。

◎假月经

出生5~7天的女婴,可能出现阴道有血性分泌物现象,量不多,小儿也无其他不适。这是新生儿的一种生理现象,称为“假月经”。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妊娠末期母体内的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雌激素有刺激女婴生殖道黏膜增殖、充血的作用;出生后,由于从母体获得雌激素的来源中断,女婴体内雌激素浓度也随之急剧下降,3~5天就降至很低程度,雌激素对生殖黏膜增殖、充血的支持作用也随之中断,于是,原来增殖充血的子宫内膜随之脱落,致使从阴道里排出少量血液和一些血性分泌物,出现类似“月经”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出血量很少,可以顺其自然,不需找医生治疗,一般经过2~4天即可自行消失。至于阴道流出的少量血液和分泌物,可以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轻轻拭去。不能局部贴敷料或敷药,这样反而会引起刺激和感染。

但是,如果阴道出血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应考虑是否存在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必须及时去医院诊治。

◎吐奶

新生儿吐奶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称为“溢奶”或“漾奶”。

漾奶多发生在小孩吃奶后不久,体位由抱着改为躺下时发生,也可在吃奶后活动时发生;溢出的奶多顺着小儿口角边流出而不是从口中向前猛烈喷出,量可多可少;吐出的东西主要为刚吃下的奶或者稍经胃酸作用后形成的奶块,没有黄色胆汁或血液等成分;小儿吐奶后精神食欲仍好,一般无其他不适。

漾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上的因素,也有喂养方面的因素。

生理方面:新生儿由于以卧位为主,所以胃的形状和位置是横位,当喂奶后婴儿一活动,奶就很容易从胃中又返流到食道、口腔,这就造成漾奶。漾出的奶量一般比较少,由于奶已进入胃后,与胃酸结合,故有时吐出的奶中有奶块。但婴儿无任何其他症状,也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喂养方面:如喂奶量过多,奶嘴孔太大,喂奶过快,喂奶时奶瓶中的奶没有充满奶嘴,婴儿在吸奶时同时吸进很多空气,其次是母亲乳头过小且短,婴儿吸母乳时不能将母亲奶头含满口腔,婴儿吸奶时用力,同时吸进空气,另外在喂奶时翻动小儿过多,或婴儿边哭边吸奶都会引起吐奶。

对于溢奶小儿,父母在喂养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给小儿少食多餐。喂奶量要依据日龄特点,新生儿第一天约每次30~40毫升,到第一周末逐渐增加到75~100毫升,主要是应符合胃容量,当然每个婴儿个体也有差异。

(2)喂奶时应将小儿抱起来、头向上方斜躺在母亲的怀里,母亲一手托住小儿背部、一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方和下方以托起整个乳房喂奶,如果奶流过急则可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乳头上、下方适当按住或夹住乳房以控制奶流速度,避免小儿吃奶过急引起胃部痉挛而导致溢奶。

(3)人工喂养时奶瓶的奶头应充满奶而不能有空气。

(4)吃奶后应将小儿抱起让其头朝上趴在大人的肩膀上,轻拍小儿背部,让吃奶时咽下的空气从口中排出后再让小儿躺下。

(5)喂奶后最好取右侧卧位,尽量不要多翻动和逗婴儿,以免奶液溢出。

如果小儿吐奶重,或吐奶呈喷射状,或吐出物颜色异常等则应及时找医生查看。

◎呼吸时嗓子发响

有的新生儿呼吸时嗓子里发出一种吱吱的声响,特别是在啼哭及发怒时这种声响会更明显。但小儿的哭声很正常,不发烧,吃奶很好,精神也正常。

嗓子出现这种吱吱声响的原因,主要是有的新生儿的喉头出生时很软,每当呼吸时,喉头局部就有变形现象,使气管变得狭窄,也就容易发出声响了。随着新生儿的生长,柔软的喉头逐渐变硬,这种声响也就逐渐消失,对小儿的健康并无多大影响,不需特别治疗。可以让小儿在户外多晒太阳,可促进骨质和软骨坚硬。

◎乳房肿大

新生儿出生后一周,不论是女婴还是男婴,有时会出现两侧乳房肿大的现象,通常为双侧对称性肿大,如蚕豆至鹌鹑蛋般大小不等,有的还分泌少量奶汁,数量从数滴至1~2毫升不等,一般在8~18天时最明显,2~3周自然消失,少数可能要持续到满月才消失。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称为生理性乳腺肿大。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胎儿刚出生时,体内都带有一部分来自于母体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激素,其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抑制催乳激素的作用。在妊娠末期,母体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使胎儿乳腺肿大。胎儿离开母体后,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很快消失,而催乳激素却能维持较长时间,这就导致新生儿分泌奶汁的现象出现。

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治疗,切记不能用手去挤或搓揉,以免挤伤乳腺组织和引起继发感染。新生儿出现乳腺肿大后,也要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肿大的乳腺不对称,一大一小,局部发红发热,甚至抚摸时有波动感觉,同时小儿有哭闹不安等不适表现,则很可能是化脓性乳腺炎,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育儿箴言

儿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促使他认识周围的一切。

◎乳牙早萌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嘴里是看不到长出牙齿的,但在这个时期,乳牙已经在牙槽里形成,并不断地生长发育着。乳门牙的牙冠已经钙化并已接近口腔黏膜。有个别的新生儿生后不久就有牙齿萌出,医学上称为“乳牙早萌”。据统计,在1000个正常新生儿中,有1个会有“乳牙早萌”。

早萌的乳牙多为下门牙,这种牙可能是正常的乳牙,由于牙胚离牙龈黏膜过近而早长出,也可能是正常牙齿以外的牙齿。这种牙因为发育不全,牙根没有发育好,或根本没有牙根,常是极易松动的,有脱落被吸入气管的危险。因此,不论过早长出牙齿是否为正常牙齿,只要有松动自行脱落的可能性,就应及早请医生拔除,如无松动但影响吸吮动作,妨碍吃奶,或咬伤对颔黏膜而形成溃疡时,也应拔除,若无任何妨碍,可予保留。如果新生儿嘴里有多个乳牙过早萌出,则有可能与内分泌或遗传等有关,应请医生检查。

◎螳螂齿与马牙

每个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俗称“螳螂齿”。新生儿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奶头,这时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婴儿吸奶。旧习俗认为“螳螂齿”妨碍新生儿吃奶,要把它割掉,实际上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它不仅不会妨碍新生儿吸奶,反而有助于新生儿的吸吮动作,属于正常生理的现象。

此外,在新生儿的牙路上,有时会看到一些淡黄色凸起的米粒大小颗粒,俗称“马牙”。“马牙”的出现也不是异常现象,它的产生是由于粘液腺管阻塞、上皮细胞堆积而形成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几个星期以后就会自行消失。同样,“马牙”的存在也不会妨碍吃奶,更不会影响日后乳牙的萌出。

因此,新生儿的“螳螂齿”、“马牙”千万不能用针挑、刀割或粗布擦拭。因为新生儿唾液腺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口腔黏膜极为柔嫩,比较干燥,易破损,加之口腔黏膜血管丰富,所以细菌极易由损伤的黏膜处侵入,发生感染。轻者局部出血或发生口腔炎,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新生儿鹅口疮

新生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疾病,一般发生在新生儿或婴儿的口腔黏膜上。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附着一片片膜状的、奶块状的白色小块,分布于舌、颊内侧及腭部,有时可以蔓延至咽部。边缘清楚,若用棉棒擦拭,不能擦掉。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不影响新生儿吮乳,严重者其口腔内黏膜各部均长满一层厚厚的白膜,周围充血、水肿且疼痛,会妨碍新生儿正常吮乳。鹅口疮是可以治愈的,但重在预防。

新生儿用具(奶嘴、奶瓶、毛巾、手绢等)要注意清洁,坚持消毒。母亲喂奶前要用湿毛巾擦洗干净,并注意给孩子多喂水,以利于病毒排出体外。

◎婴幼儿尿布疹

孩子的臀部出现一块红红的斑块,这就是孩子尿布疹。

轻度的尿布疹也叫臀红,即在会阴部、肛门周围及臀部,大腿外侧,皮肤的血管充血,发红,继续发展则出现渗出液,表皮脱落,浅表的溃疡。不及时治疗则会发展为较深的溃疡,甚至褥疮。

对于轻微的尿布疹,不必到医院诊治,只需在换尿布时用热毛巾擦拭,再涂上含抗生素的软膏即可。至于较重的或时间较长的尿布疹,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诊治,以防恶化感染,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在家里治疗。

婴幼儿尿布疹的家庭护理方法如下:

(1)勤换尿布。孩子尿布最好是用旧棉布作,既柔软又吸水,化纤布不吸水又有刺激。尿布一般应有两块,一块叠成长方形,另一块叠成三角形垫在臀部。

(2)尿布下最好垫一块棉的或较厚的尿垫,尿垫下再放油布或塑料布,尽量不要让塑料布或油市直接接触皮肤,因为它们都密不透气,影响水分的吸收及蒸发,是造成尿布皮炎的主要因素。

(3)每次大小便后要用清温水冲洗外阴及肛门部,然后擦干,多撒爽身粉,保持局部清洁。

(4)污染大小便的尿布。首先要清除大便,然后用清水洗一遍,再用开水烫一下、接着打肥皂搓洗,用肥皂洗过后一定要多用清水冲几遍,以去掉肥皂的碱性痕迹,如果尿布洗不净,碱性物对皮肤有刺激。

(5)洗净的尿布一定要晒干,潮湿的尿布也会沤出尿布疹。也可用一次性尿布,但尿湿后要及时更换。

◎新生儿溶血

胎儿与母亲血型不合致使胎儿的红血球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血中,称溶血。一旦发生,病儿多会出现较严重的黄疸。

血型不合主要见于Rh血型及ABO血型两大类。前者东方人发生率较低,后者发生率较高,每80个产妇就有1个(1.5%)。

一旦发生溶血,主要症状是黄疸与贫血,黄疸继续加重,就会引起核黄疸,表现为惊厥、意识障碍。本病死亡率高,很容易留下后遗症。

本病患儿必须住院治疗。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比较有效。若处理得当,治疗及时,能很快痊愈,一般不留后遗症。

育儿箴言

孩子不能从环境中得到回应,与外界互动的机会就会遭受剥夺。 /9qAr9qvlBdnuM1X6QthgLU3FtQMhJFdBkadvBczUuByE81iyJKSkrClaLekM2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