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母乳喂养的母亲,这一时期乳汁会逐渐增多。到满月时绝大部分能够完全用母乳来喂养孩子了,部分母亲就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纯母乳喂养。但也有些母亲尽管也坚持母乳喂养,但下奶还是不够理想,这种情况是有的,不妨仍然坚定信心,到了满月再看看,如果没满月就失掉了母乳喂养的信心未免为时过早了。
奶水充足的母亲应该记住,坚持两侧乳房轮流喂,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喂不完时把剩余的奶挤掉。
母乳不足的母亲可按前阶段所讲的方法添加牛奶,但在思想上一定要坚信自己的奶水会慢慢增多以去掉添加的几次牛奶。
大多数母亲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能逐步掌握孩子吃奶的特点,喂奶也显得得心应手了,原先焦虑的情绪也会好转,这是母乳喂养的良好开端。
这一时期孩子的喂奶每天大约为6~8次,按需喂奶的原则仍不变。
按需哺乳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律可循,一个出生体重正常(大于2500克)的小儿通常是3~4个小时吃一次奶,要是父母稍加引导,养成孩子定时饥饿习性的倾向,那么,小儿自己会逐渐养成定时吃奶的习惯。父母可将4小时喂奶一次作一个计划,例如:早晨6点,上午10点,下午2点,下午6点,晚上10点,次日凌晨2点,一昼夜6次。若是婴儿表示饥饿时可灵活将喂奶时间提前,婴儿还有自己弥合时差的能力,这次提前吃奶后甜甜地睡上一觉,这一觉会有可能睡得时间长些超过4小时,那么与下次醒来吃奶的时间就又吻合了。当然,这4个小时一次的时间不会像钟表那样准时,一天下来前后相差几十分钟是完全可以的。
每个小儿胃的容量是有差别的,有的小儿胃容量小只能容纳供4小时消化的奶汁,尤其是出生体重偏低的小儿通常间隔时间要短些。母亲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作出调节。关键的是要在小儿表示饥饿时再喂奶,饥饿的小儿吸吮有力,乳汁容易吸空,对乳房的刺激大,促使母亲的乳汁越来越多,而小儿每次吃得越饱排空的时间也就越长。
按需喂奶,决不是说婴儿一哭一醒就要喂,这样做会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母亲不能安心休息,就不能很好地下奶;奶水不足,婴儿吃不饱,就会频繁地啼哭,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父母千万不要一见婴儿动弹就迫不及待地抱起来喂上一通,要知道这是无意地在培养孩子少食多餐的习惯。父母可以试着换下湿尿布、喂些水、变换一下体位,或是在他的小脸上爱抚几下,可能用不着喂奶,孩子又酣睡过去了。等到想尽办法皆无效时,再喂奶也不迟。
养得好的婴儿,他吃得饱、睡得足、玩得好、大便正常、精神饱满,一副称心满足的样子;养得好的婴儿,母亲在为其洗澡时就能感到孩子开始胖了,体重也增长了。
体重有规律的增长能客观地反映出孩子喂养情况,一个正常的孩子,度过生理性体重下降过程,即出生后7~10天就能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接着,体重日益增长,平均每周增长200克左右,满月时体重增长应达到600~750克。如果体重增长缓慢达不到600克,应找原因。一般除了疾病的影响外,大多是喂养的问题。父母应该想想,是量没有喂足,还是牛奶太稀,或是选用的奶粉不适合等等。如果父母找不出原因,就得依靠医疗保健机构,尽快使孩子能达到正常体重。
由于奶嘴比母亲的乳头容易吸吮,费劲小,吃起来痛快,大多数的新生儿很容易接受奶瓶。但是,用牛奶喂养婴儿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太在乎剩余的奶
婴儿的食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每餐吃的量不一样,这样,奶瓶中经常会有吃不完的奶,节俭的妈妈会认为倒掉剩余的奶太可惜。没错,但是绝不能留到下顿再喂,因为热过的牛奶特别容易滋生细菌。另外,喂奶的时间最好在半小时之内,最多也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2.没有完成定量可不行
哪一次孩子吃得少了,有的妈妈采取强喂硬灌,希望哪怕再吃一口也是好的。其实,即使成人也无法每餐都吃下相同的量的,这样的妈妈也是太过分了。既然爱孩子,对孩子就要宽容些,强灌只会让孩子感到吃奶不再是享受,而成了一种压力,逐渐孩子就会对吃奶失去兴趣,从而使喂奶陷入困境。
3.不会判断孩子的食量
妈妈应该相信孩子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食量,当然,也不是说孩子一停嘴就拿走奶瓶,因为,有时候孩子吃累了也需要休息一下。如果,过一会再把奶头放入口里孩子仍然没有反应,那说明孩子已吃饱了。
4.羡慕别家孩子吃的多
有的母亲认为食量大的孩子比食量小的孩子会长得更健康,所以有的母亲特别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吃。其实,孩子与成人一样,食量是因人而异的,食量小的,每次吃下不到100毫升的奶就够了,食量大的小儿每次要吃到120~150毫升才够,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正常。
喂完奶后,一定要将剩余的奶倒出,洗好奶瓶准备消毒。千万不要将吃剩的奶留到下顿喂孩子。
从厂家出来的鲜牛奶和奶粉是经过严格杀菌和消毒处理的,可说是无菌的。母亲的责任就是要保证喂进婴儿嘴里的牛奶仍是无菌的。因此,须堵住每一个可能混进细菌的环节。
母亲冲调牛奶前一定要清洁手,如果手上带菌,在调配牛奶时,就有可能把细菌带进去。所以,在调配牛奶前要用肥皂洗手,然后用干净毛巾擦干。
从消毒器具中取出奶瓶、奶嘴。注意要用消毒过的镊子,如果用手取的话,剩余的奶瓶就有可能污染。装奶嘴时,注意手只能抓住奶嘴的边缘,不要碰到奶头上,因为,奶头是要放入婴儿口中的。将调好的奶倒入奶瓶,拧紧瓶盖。
准备喂奶前,一定要试试奶汁的温度,以免烫伤孩子。试温的办法是把奶汁滴到手背上或把奶瓶挨到脸上,不觉到烫为宜,千万别用嘴去试温,因为,成年人口腔里常有的一些细菌会趁机进入奶头。婴儿抵抗力差,吃进去后就容易得病。
选择奶瓶和奶嘴,应根据不同的功用和宝宝的年龄大小进行选择。奶嘴有不同形状的奶嘴洞,圆洞,十字形或Y形。较小的婴儿适合用圆洞奶嘴,但也应根据宝宝的大小和吮吸能力的强弱选择有不同大小圆洞的奶嘴。十字型或Y形奶洞的奶嘴倒置时,奶不会流出,适合较大的宝宝使用。
奶瓶要选用结构简单,口大,易清洁,能煮沸消毒的奶瓶。普通常用的是玻璃奶瓶,它价格便宜,易清洗、消毒,使用方便,唯一缺点是玻璃制品易破碎,家长可以多备几个;另外一种,是价格昂贵的奶瓶,不易摔破,但消毒是很麻烦的。不管使用哪一种奶瓶,用前一定要洗净煮沸消毒。奶瓶口大的有好处,这样,容易用匙子往里装奶粉,如果瓶口小,就要先用奶锅调配好奶再倒入奶瓶。
有的奶瓶的奶嘴没有孔,买回后先要给奶嘴开口。开口的大小一定要合适,太大时奶汁流出太快,容易呛到小儿;太小了,婴儿吃得费劲。开奶孔可用烧红的缝衣针扎上两三个孔,大小以奶汁能一滴一滴地流出为宜。也可以用剪刀在奶头中央剪一个“十”字形,横直各3~5毫米,这种开口可以根据婴儿吮吸的力量大小来自动调节奶汁的流量,不易呛咳,不吮吸时,奶孔自然闭合,灰尘无法进瓶内。
消毒奶瓶和奶嘴应该用专门的器具,包括消毒用的奶锅、洗奶瓶用的毛刷、夹奶瓶用的钳子等。
完全人工喂养一般需要奶瓶6~8个,奶嘴8~10个,奶粉匙一把,镊子一把,一个能容纳6~8个奶瓶的锅。
奶瓶要消毒好才能用。消毒奶瓶的用具包括消毒用的奶锅、洗奶瓶用的毛刷、夹奶瓶用的镊子等。
喂完奶后,一定要倒出剩余的牛奶;然后反复用刷子、清水洗刷奶瓶、奶嘴,口朝下放好,准备煮沸消毒。牛奶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如果将吃剩下的牛奶长时间地留在里面,就容易繁殖细菌,要清除掉已经长出的细菌是很费事的。
每次用都要消毒是很麻烦的,可把当天要用的奶瓶、奶嘴放在专用锅内一起消毒。在锅内倒入大约满过奶瓶的水,盖好锅盖煮沸,煮开后再继续煮沸5~10分钟,熄火后让其自然冷却。每次用时用镊子夹出来。奶粉匙和镊子要定期煮沸消毒,放置在干净的容器里。玻璃奶瓶的奶嘴垫圈是塑料的,不宜用高温煮,每次用前拿开水烫洗一下。
如果同时消毒不同材质和不同品牌的奶瓶,事先应详细查看奶瓶包装上的说明,注意不同奶瓶在沸水中所能承受的消毒时间。玻璃奶瓶应与冷水一同放置在锅内,如将凉奶瓶直接放在沸水中易炸裂。消毒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奶瓶易变形。
每天将奶瓶煮沸消毒过再喂孩子,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有的父母嫌麻烦,每次用开水烫烫奶瓶就算消毒了。这种办法对大一点的婴儿还勉强,但对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来说就不行了。还要注意,不要用擦布去擦洗奶瓶,不赞成用药品去消毒。
要给儿童提供一个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环境,必须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
选择舒适坐姿坐稳,一只手把宝宝抱在怀中,让宝宝上身靠在你肘弯里,你的手臂托住宝宝的臀部,宝宝整个身体约呈45°倾斜;另一只手拿奶瓶,用奶嘴轻触宝宝口唇,宝宝立即会张开嘴含住,开始吸吮。
给宝宝喂奶时要注意,奶瓶的倾斜角度要适当,让奶液充满整个奶嘴,避免宝宝吸入较多空气。如果奶嘴被宝宝吸瘪,可以慢慢将奶嘴拿出来,等空气进入奶瓶,奶嘴就可恢复原样,否则可将奶嘴罩拧开,放进空气再盖紧。
注意宝宝吃奶的情况,如吞咽过急,有可能是奶嘴孔过大;如果吸了半天奶瓶中也未见减少多少奶量,则很可能是奶嘴孔过小,宝宝吸奶很费力。
不要把尚不会坐的宝宝放在床上,让他独自躺着用奶瓶吃奶,而大人长时间离开,这样非常危险,宝宝可能会呛奶,甚至引起窒息。
给宝宝喂完奶后,不能立即让宝宝躺下,应该先把宝宝竖直抱起,让其头趴在成人肩头,轻拍宝宝后背,直至他打个嗝,排出胃里的空气,再让他朝右侧卧下。
现在的母亲,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需要将奶挤出来。学会挤奶,能给母亲带来方便、减少痛苦,促进乳汁的连续、正常的分泌。挤奶可用手工,也可用吸奶器。
1.手工挤奶
挤奶前,母亲首先要洗净双手,取坐位或立位。挤右侧乳房以左手为主,挤左侧乳房以右手为主。如果挤出的奶是准备喂给孩子的,那接奶的杯子一定要先消毒干净,再准备一块干净的手帕以备擦手。正确挤奶的方法是将拇指放在乳头、乳晕上方,距乳头根部约2厘米处,食指平贴在乳头、乳晕的下方,与拇指相对,其他手指托住乳房。若能摸到豆荚或花生状的乳窦,挤奶的位置就更明确了。挤时先将拇指和食指向胸部方向轻轻压,感到触及肋骨为止,再轻轻挤乳头和乳晕下面的乳窦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挤压运动。挤压片刻后,拇指和其他手指可朝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下位置,以确保所有的乳窦都得到挤压。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手指不要触及乳头、更不能挤奶头。刚开始挤,可能没有乳汁挤出,但挤了几下后,乳汁就开始淌下。乳房充盈时,乳汁会喷射而出;乳房半充盈时,乳汁呈滴洒而下。挤压一侧乳房至少需要3~5分钟,为挤出足够的奶持续时间要20~30分钟。特别是产后最初几天,泌乳量少,挤奶时间短了不下奶,挤奶的次数每天不应少于6~8次,挤奶次数越多,泌乳量越大。若奶量不足,可每小时挤一次,以增加泌乳量。刚开始挤奶时,动作总会有些笨拙,练习几次就麻利了。
2.吸奶器吸奶
市面上最普通的吸奶器是用玻璃制成的,一头连着橡皮吸球,另一头成广口,可罩在乳房上,中间是膨出部,便于吸出的奶汁积存。用时,先挤压橡皮球内的空气,再将吸奶器的广口罩在乳房上,一定要将吸奶器紧贴在乳头周围的皮肤上,不能漏气。放松球,将乳头和乳晕吸进管内,挤压和放松橡皮球数次后,乳汁开始流进并积存在管子的膨出部。吸奶器只适合在乳房充盈时使用,而且不易消毒,比不上直接用手挤。
有的家长在用奶瓶喂奶时,经常是将奶瓶压着婴儿的下颌骨,或让婴儿去够奶瓶,而使下颌骨拼命往前伸,久之,就会影响婴儿下颌骨的发育,形成“地包天”或上颌骨前突。
正确的喂奶姿势应该是将婴儿自然地斜抱在自己怀里,最好成45°,奶瓶方向尽可能与婴儿面部成90°。这样奶瓶就压不着婴儿的下颌骨,避免将来发生“地包天”或上颌骨前突。另外,长时间使用奶瓶还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依物癖,甚至上下牙齿咬合时,前牙张开,无法并拢。
人体缺乏了维生素会出现代谢紊乱,抵抗力降低,表现出各种症状。如缺乏维生素D会出现佝偻病,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眼睛角膜病变,严重的会导致失明,缺乏维生素C会出现身体各处出血,缺乏维生素B 1 会出现神经、心脏的病变。如果孕妇偏食或在妊娠期间没有服用多种维生素制剂,婴儿体内的维生素储备就有可能不足,所以应提前补充维生素。
一般孩子出生15天后,每天补充一次复合维生素是比较安全的。
1.维生素D的补充
佝偻病是一种骨骼发育不良的疾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如果人体接触紫外线,皮肤就会合成维生素D,但新生儿一般不晒太阳,所以接触不到紫外线。因此在新生儿3周后应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特别是早产儿,若出生时体重在2000克左右,由于其在母体中吸收的维生素极少,更应在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2.维生素C的补充
坏血病是一种身体各处出血的疾病。是由于维生素C摄入不足引起的。在乳母授乳期间,只要乳母进食一定量的水果,就不会引起维生素C缺乏。在人工喂养时,因为需要用热水冲奶粉,所以也会损失一部分维生素C。因此,出生后2~3周后应每天补充25毫克维生素C(相当于50毫升橘子汁)。
3.维生素B的补充
维生素B不足会引起脚气病。婴儿每天需要0.5毫克的维生素B。如果乳母不喜欢吃麦片、面条等面食,而只吃精面米,或是以方便食品为主食,婴儿就会出现“脚气症”。所以,授乳的母亲应多吃些粗粮或面食等。由于乳母膳食中维生素B的量无法确实,所以预防性地给予婴儿每天0.5毫克的维生素B是比较安全的。
4.维生素A的补充
维生素A不足时,眼角膜就会干涩,严重时可引起失明。母乳中维生素A含量较高(100毫升中含200~500国际单位),所以母乳喂养的婴儿不补充维生素A也可以。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且维生素A耐热,即使经过消毒,维生素A也不会破坏掉。所以一般说来,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用牛奶人工喂养的婴儿,都不特别需要补充维生素A。
5.维生素K的补充
维生素K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人体的血液有一套自我保护的凝固系统,主要包括13个凝血因子,其中有4个必须在维生素K的参与下才能在肝脏内合成,因此,人体缺少维生素K就等于缺少4种凝血因子,出血自然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