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虚实篇

【导读】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致人而不致于人”。交战之前,应“先处战地而待敌”,抢先完成作战部署,以逸待劳。作战时,要善于隐藏和伪装自己,做到“我专而敌分”;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主动灵活地采用相应战术,“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1]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2]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3]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 [4] ,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 [5] ,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先占据阵地而等待敌人前来的就掌握主动权。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6]

故形人而我无形 [7] ,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8]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注释】

[1]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指在作战的时候,如果能率先占据阵地,就能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以逸待劳。处,占据。佚,通“逸”,安逸、从容。[2]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指在作战的时候,如果后来占据战地,仓促应战,就会疲劳被动。趋战,这里指仓促应战。趋,奔赴。[3]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致,招致、引来。[4]出其所不趋: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即击其空虚处。出,出击。不,这里当“无法”、“无从”讲。[5]微:微妙。[6]乖其所之:指调动敌人,把它引向别的地方去。乖,违背、背离,这里有改变、调动的意思。之,往、去。[7]形人而我无形:指使敌人现形而我方隐蔽真形。形人,使敌人现形。我无形,即我无形迹。[8]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能够以众击寡,那么我想要攻击的敌人必定弱小有限,难有作为。约,少而弱。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先占据阵地而等待敌人前来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阵地而且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己自投罗网的,是用利益引诱它的结果;使敌人不肯前来的,是因为让它感受到了威胁。所以,敌人休整得好,就要使它疲劳;敌人粮草充足,就要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就要使它移动。

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于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部队行军千里而不觉得疲困,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防守的区域里。只要发起进攻就必然能够夺取,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只要防守就必然固若金汤,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不敢进攻或不宜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道该怎样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使敌人不知道该如何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啊,神奇到听不见一点声息。因此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想要进攻,敌人就无法抵御,因为攻击的是敌人防备虚弱的地方;想要撤退,敌人就无法追击,因为行动速度让敌人追赶不及。所以,己方如果想交战,敌人即使据守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己方交战,这是因为己方攻击的是敌人必须援救的地方;己方如果不想交战,即使只是在地上画了座城池进行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交战,这是因为我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形人而我无形

以示形的方式诱敌暴露其目的,而不使自己暴露行迹。以“虚”掩“实”,巧妙运用战术战胜敌人。

以虚对实的战略方法

所以,要设法使敌人暴露形迹而使己军不露痕迹,那么己军就可以集中兵力,而敌人不得不分散兵力处处防备。己军将力量集中于一处,敌人的力量却要分散于十处,这样,我以十倍的力量去攻击它,从而造成我众而敌寡的局面;能做到以众击寡,与己军正面交战的敌人就会减少。己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无法得知,无法得知,敌人需要防备的地方就会很多;敌人需要防备的地方多了,己军所要进攻并与之交战的敌人就会相对减少。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会减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会减弱;防备了左翼,右翼的兵力就会减弱;防备了右翼,左翼的兵力就会减弱;处处防备,就会处处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处处薄弱,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缘故;兵力之所以强大,是迫使敌人分兵防备我们的结果。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 [1]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2]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3]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4]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5]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6]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 [7] ,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 [8] ,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 [9] ,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 [10] ,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 [11]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 [12] ,四时无常位 [13] ,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14]

【注释】

[1]度(duó):忖度、推测、推断。[2]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指越国军队虽然人数众多,然而不懂得众寡分合的运用,对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奚,疑问词,何、岂。益,补益、帮助。[3]策:筹算,策度。得失之计:指敌人计谋的优劣得失。[4]作:兴起,这里是挑动的意思。动静之理:指敌人的行动规律。[5]死生之地:指敌人的优势所在或薄弱致命之处。[6]角:较量,这里指进行试探性进攻。[7]深间不能窥:指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知我方的真实情况。窥,偷看。[8]错胜于众:指将胜利摆在众人面前。错,同“措”,放置。[9]形:形态,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10]战胜不复:获胜的方法不重复,意思是作战方法机动灵活。[11]兵形:用兵的规律。[12]五行无常胜: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而没有定数。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彼此间是“相生相胜”的关系。所谓“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胜”,又叫“相克”,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13]四时无常位:指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变化永无止息。四时,四季。常位,指一定的位置。 [14]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指白昼因季节变化而有长短的变化,月亮因循环而有盈亏的变化。日,这里指白昼。死生,这里指盈亏晦明的月相变化。

【译文】

所以,能够预知交战的地点,能够预知交战的日期,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前去与敌人交战。如果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不能预知交战的日期,就会导致左军救不了右军,右军救不了左军,前军救不了后军,后军救不了前军,何况远的多达几十里,近的也要相隔几里呢?据我分析,越国的士兵虽多,可是对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虽然众多,但可以使它无法与我军交战。

所以,要通过分析筹算来推知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要通过调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的方式来探明敌人生死命脉之所在;要通过试探性的进攻来掌握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所以,佯动示形以诱敌的战术运用到极致,就进入了“无形”的境界。没有了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窥知我方的真实动向;即使是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方的计策。即使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战术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其中的奥妙所在。人们都知道我军取胜的战略战术,却不知道我军所用战术必然克敌制胜的奥妙。因为每一次取胜所采用的方法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就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打仗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的地方。水根据地势的高低而不断改变其流向,用兵则要根据敌情来制定不同的取胜方法。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灵活取胜的,就可以叫作“用兵如神”了。五行相生相克而没有定数,四季交替更迭而没有一定的位置,白昼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用兵的规律和自然现象一样,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致,便能使人无所循迹,这就是所谓的以虚对实,以无形取胜。

侦察敌情的四个步骤
【实用谋略】
司马懿平定辽东

孙子指出,善于作战的人,一定要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要为敌人所调动。司马懿在平定辽东时,没有直接强攻对方的城池,而是把对方调动出来,最终将其歼灭。

魏明帝景初二年(238),魏明帝曹睿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洛阳,命他率军去征讨雄踞辽东的公孙渊。

魏明帝问司马懿:“行军四千里远征作战,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过分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司马懿回答说:“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这是下策。”

明帝又问:“这三种计策,公孙渊将会采用哪一种呢?”

司马懿答道:“只有贤明的人才能正确估量敌我双方的力量,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做出正确取舍,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

明帝又问:“此次出征往返将用多少天?”

司马懿回答说:“前往辽东需要一百天的时间,班师回朝需要一百天的时间,与公孙渊作战也需要一百天的时间,再用六十天的时间进行休整。这样,一年时间足够了。”

于是,司马懿率军向辽东进发。公孙渊派遣大将军卑衍、杨祚率领数万步骑兵进驻辽隧,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此抵御司马懿的进攻。魏军诸将都想立即发起攻击,但司马懿说道:“敌人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这是想长期地与我军对峙,企图把我军拖垮。要是现在去进攻,那正好落入他们的圈套。再说敌人主力集中在这里,他们的老巢必定空虚。我军舍此不攻而直捣襄平,就一定能够大破公孙渊。”

司马懿命令魏军多插旗帜,伪装成要进攻敌人阵地南端的样子,自己却率领大军偷偷渡过济水,向北直取襄平。驻守在辽隧的卑衍、杨祚发觉己方中计,就迅速率本部人马救援襄平。军队行至首山的时候,公孙渊又命令回军截击魏军,司马懿率军迎战,大破公孙渊军。魏军随即前来围攻襄平。

当时正逢秋雨连绵之际,辽水暴涨,船只能够借着雨水一直行到襄平城下。雨下了一个多月还没有停,长久在雨水中浸泡的魏军士卒军心开始动摇。很多人提出来要找高处重新扎营。司马懿此时却传令下去:“有敢再言要移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反了命令,司马懿毫不留情地将他斩首示众,军队这样才安定下来。

而襄平城中的公孙渊军,凭借着大水的阻隔,竟然还能在魏军包围圈的缺口处放牧打柴。魏军诸将再也不能忍受了,都要求对其进行攻击,司马懿则根本不听。随军司马陈珪提出疑问说:“当年您率军攻打上庸的时候,八支人马一齐攻城,昼夜不息,因而只用了十五天便将城攻破,杀了孟达。如今您长途跋涉而来,却变得谨慎而多有顾虑,对此,我实在有些迷惑不解。”

司马懿说:“上庸之战,孟达兵少而粮食却够吃一年,我军兵力相当于孟达四倍,但粮食却不够吃一个月,以仅有一个月的存粮来对抗敌人一年的存粮,怎能不求快速制胜?用四倍于敌的兵力去攻打敌人,即使损失一半兵力,只要城攻破了,还是值得的。这种情况之下是不去计较人员伤亡的,而只是从敌我粮食多少这一情况出发。如今的形势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加之大雨不停,攻城器械未备,急忙进攻又能有什么作为?我军从京师远道而来,不怕敌人进攻,只怕敌人逃走。现在敌人的粮食将尽,而我军的合围却还没有完成,如果现在去抢他们的牛马,抄取他们的柴草,这是催他们逃跑啊。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做将帅的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现在敌人虽然饥饿,但还不肯束手就擒。我们应当伪装成无能为力的样子稳住他们。要是因为贪求小利而使他们逃走,那能算是好的策略吗?”

不久,雨过天晴,司马懿令部队制造攻城器械,挖掘地道,堆起攻城的土山,开始日夜不停地攻城。城中的公孙渊军疲于应对,又陷于粮尽的窘困境地,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城中的很多将领士兵都出城投降。这样,没过几日,襄平城便被攻破了。公孙渊和他的儿子公孙修带领几百骑兵向东南方向突围,被魏军追上,皆被斩杀。司马懿就这样平定了辽东。

平定辽东之役中,司马懿决定不攻重兵防守的辽隧,转攻兵力薄弱的敌人老巢襄平,而辽隧的军队得知这一消息,也从深沟高垒里跑了出来,去救援襄平,半途为魏兵所败。司马懿避实击虚、引蛇出洞的战术,正应了孙子的“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的思想。

在这次战役中,司马懿还运用了示形诱敌的战术。秋雨连绵无法速攻之际,故意摆出无所作为之态,以求稳定住敌人,不使其仓皇逃窜。“形”是《虚实篇》中所要详细阐述的一个重要概念。形就是表象,这种表象可以是敌人的,可以是自己的;可以是真的,可以是假的。通过表象看到本质,使敌人暴露真形是制胜的关键;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做出种种假象迷惑敌人同样也很重要。孙子所说的“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就是为了看清敌人的真实意图和具体情况所进行的周密而详细的探知活动,然后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克敌之法,使力量有所专攻。至于“形人而我无形”的境界,则是在使敌人暴露的要求之上又加上了隐藏自己一条。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意图隐藏起来,敌人也就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防备些什么,最终处处进行防备,形成了“我专而敌分” 的局面。

虎牢之战

孙子说,两军交战时,一定要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先处战地而待敌”,善于隐藏和伪装自己,避实而击虚。虎牢之战,便是避实击虚、避锐击惰的成功战例。

隋朝末年,统治日趋腐朽残暴,隋炀帝横征暴敛,荒淫无道,刑罚酷烈,兵役苛繁,结果弄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到617年初,出现了三大起义军中心:李密瓦岗军转战于河南地区,窦建德起义军活跃于河北一带,杜伏威起义军崛起于江淮地区。

与此同时,隋朝的一些贵族和官吏也纷纷起兵反隋,从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便是其中一支。

李渊父子起兵后,先后消灭一批割据势力,很快攻入长安。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此后,李渊开始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他首先进攻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在洛阳与唐军苦战半年,不能退敌,便向窦建德求助。

窦建德充分意识到,王世充若被消灭,那么唐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他了。正所谓“唇亡齿寒”,自己岂能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因此决定先联合王世充击唐,然后相机消灭王世充,进而夺取天下。于是窦建德在兼并了山东地区的孟海公起义军之后,于621年春亲率十余万兵马西援洛阳。窦军连下管州(今河南郑州)、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等地,很快进抵虎牢以东的东原一带(即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

李渊起兵。

虎牢为洛阳东面的战略要地。早在武德四年(621),唐军王君廓部就在内应的协助下,先行袭占该地。李世民在洛阳久攻未下,窦军又偷袭虎牢的不利形势下,于青城宫召开前线指挥会议,商讨破敌之策。

会上,大多数唐军将领主张暂先退兵以避敌锋,但唐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等人却反对这么做。他们认为,王世充据守洛阳坚城,兵卒善战,其困难在于粮草匮乏;窦建德远来增援,兵多势众。如果让王、窦联手合兵,窦以河北粮草供王,就会给唐军制造很大的麻烦,也将使李唐的统一事业受挫。因此,他们主张在分兵围困洛阳孤城的同时,派唐军主力扼守虎牢,阻止窦军的西进,先消灭窦建德军,届时洛阳城就能不攻自破。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将唐军一分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精兵三千五百人,于三月二十四日先期出发,向虎牢挺进。

李世民抵达虎牢的次日,即率精骑五百东出二十余里,侦察窦建德军的情况。他派徐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率兵埋伏于道旁,自己则与尉迟敬德等向窦建德军营进发。在距窦军军营六里地处,李世民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踪,引诱窦建德出动骑兵追击。等窦军骑兵进入预先设伏的地点之后,徐世勣等及时向窦军发起攻击,击败窦军追兵,歼敌三百余人。这次战斗规模虽小,却挫了窦军的锋芒,对窦军的虚实也有了了解。

窦军被阻于虎牢东,一个多月不得西进,几次战斗又都失利,士气开始低落。四月间,窦军的粮道被唐军截断,窦军大将张青特被俘,这使得窦军的处境更加不利了。此时,国子祭酒凌敬劝窦建德改变作战计划: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然后攻下蒲津(今山西永济西)。并指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这些地方唐军防守薄弱,窦军有必胜把握;拓地收众,可以极大地增强窦军的实力;威胁关中,迫使唐军回师援救,以解洛阳之围。

窦建德认为凌敬的话有道理,准备采纳,但这时王世充频频遣使告急,部将又多受王世充使者的贿赂,主张直接援救洛阳,于是窦建德被迫放弃凌敬的合理建议,而与唐军相对峙于虎牢一线,处境越来越被动了。

唐军大破窦建德军。

不久,李世民得到情报:窦军企图乘唐军草料用尽,到河北岸牧马的机会,袭击虎牢。李世民将计就计,遂率兵一部过河,南临广武,在观察了窦军动静后,故意在河渚留马千余匹,诱使窦建德军出战。

次日,窦军果然中计,出动全部主力,在汜水东岸布下阵来。窦军的阵形北依大河,南连鹊山,正面宽达十多公里,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李世民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指出窦军没有经历过大战,现在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阵势,显然有轻视唐军之意。于是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等待窦军疲惫之后,再行出击,届时一举消灭窦军。这样,李世民一面严阵以待,使窦军无隙可乘;一面派人召回留在河北岸的诱兵,准备出击。

窦建德轻视唐军,仅遣三百骑过汜水向唐军挑战,李世民派部将王君廓率二百长矛兵出战。两军往来交锋数次,未分胜负,各自退回本阵。战斗呈现胶着状态。

窦建德沿汜水列阵,自辰时直至午时,士卒饥饿疲乏,支撑不住,都瘫倒在地上。李世民看到这些后,即派遣宇文士及率领三百精骑先进行试探性攻击,并且指示说:如果窦军严整不动,即撤回军队;如其阵势有动,则可引兵继续东进。宇文士及至窦军阵前,窦军的阵势开始动摇。李世民见状,当机立断,下令出战,并亲率骑兵先行出动,渡过汜水后,直扑窦建德的大营。

当时,窦建德正欲召集群臣议事,唐军骤然而至,群臣均惊恐失措,纷纷四处溃逃,窦建德急忙下令骑兵出战,但是为时已晚,唐军已经冲入窦建德的营帐之中。窦建德被迫向东撤退,为唐军窦抗部所截,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接着,李世民所率的精骑也突入窦军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李世民命秦叔宝、程知节、宇文歆等部截住窦军的后路,对窦军实施分割包围。窦军见大势已去,遂惊慌溃逃。唐军乘胜追击十五公里,俘获窦军五万余人。窦建德本人也负伤坠马被俘,其余军卒大部溃散,仅窦建德妻率数百骑仓皇逃回河北。至此,窦军基本被歼灭。

唐军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后,主力回师洛阳城下。王世充见窦军被歼,而自己也陷入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绝境,遂于绝望之中献城投降。

虎牢之战,唐军消灭窦建德主力部队十万人,接着又迫降了洛阳王世充的残余守军,夺取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取得“一举两克”的重大胜利。虎牢之战是我国古代“围城打援”的著名战例,也是李唐统一全国的最关键一战。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

虎牢之战中,李世民采用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克的策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李世民之所以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除了凭借唐军自身的强大实力外,还与他正确运用战略战术有莫大关系。李世民在这一战中的指挥才能表现为:

一、先期占据战略要地虎牢,形成了有利于已、不利于敌的态势。

二、注重观察和分析敌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三、临机应变自如,将计就计,捕捉战机,利用窦军骄傲轻敌、兵疲将惰等弱点,及时发起突袭,给窦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

四、在采取突袭行动时,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兵力攻打窦军统帅部,造成其指挥中枢瘫痪。并注重战术配合,运用穿插、迂回、分割等战术,将窦军各部逐一击破。

五、突袭得手后,适时展开战场追击,穷追猛打,以扩大战果。

【商业案例】
异军突起的苹果计算机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致人而不致于人”十分关键,甚至能够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一般来说,一个新产品、一种新技术,总会有许多公司在同时进行开发和研究,谁先把新产品、新技术投放到市场,谁就能取得主动权,而后至者则要多花几倍、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甚至永远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无论是用奇还是用正,现代商战都强调掌握主动权,而掌握主动权的标志就是占领市场,“先处战地”,而后制定市场准入标准,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标。

1982年,美国《幸福》杂志公布了美国企业500强名单,名不见经传的苹果计算机公司首次入选,名列第411位。更为厉害的是,当时,苹果计算机公司年仅5岁,是500强中最年轻的。仅仅过了一年,苹果计算机公司跃升到了第291位,营业额高达9.8亿美元。

究竟是什么让苹果计算机公司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的呢?

1976年,美国的许多计算机厂家都把研究和生产大型计算机作为重点,而对个人计算机不屑一顾,认为个人计算机前途不大,利润不高。这时,21岁的史蒂夫和26岁的沃兹尼克却认为个人计算机必定有很好的消费市场,所以决定在大家都忙着搞大型计算机的时候,另辟蹊径,终于成功研制出“苹果”个人计算机。从此,美国计算机界又多了一位呼风唤雨的巨人。

【点评】

“虚”与“实”是一对矛盾,而我们的世界正是由无数矛盾交织而成的,就像有白天就会有黑夜,有美丽就会有丑恶,有长处就会有短处。实际上,矛盾是世间万物内在联系和相对性的一种表现。《老子》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可见,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认识到了世间万物的关联性和相对性,进而又认识到了这种关联性和相对性也是随着环境和立场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水是不停流动的,当人们第二次踏入同一河流时,他们所接触到的水流已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水流了。这句名言揭示了一个真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孙子的“兵形象水”同样印证了这一道理:战场上瞬息万变,因而选择作战方向、制定作战方针、实施作战计划都必须灵活机动。

人生的道路也充满了各种变数,所以人们常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既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快,那么,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因势利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Eymdzz90j/FYt43E0QyIZGmpLBpEnzQvJTHQODTnWJtY89lsDMQL6Fq1P6zt0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