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形篇

【导读】

本篇主要论述攻守时的形势,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首先要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敌人的可乘之隙,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敌人,从而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1] ,以待敌之可胜 [2]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3]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4]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5]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 [6] ,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 [7] ,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8]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9] ,不忒者,其所措必胜 [10] ,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11]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12]

兵法:一曰度 [13] ,二曰量 [14] ,三曰数 [15] ,四曰称 [16] ,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 [17] ,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注释】

[1]先为不可胜: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为,造就、创造。不可胜,指己方不被敌人打败。[2]待:等待、寻找、捕捉。[3]胜可知而不可为:指胜利可以预知,但敌人是否会出现破绽从而被己方击败,则不是己方所能决定的。[4]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采取防守的办法,是因为自身的力量处于劣势;采取进攻的办法,是因为自身的力量处于优势。[5]九地、九天:九地极言深不可测,九天极言高不可测。[6]见:预见。不过:不超过。知:认识。[7]秋毫:用来比喻极轻微的事物。[8]闻雷霆不为聪耳:能够听到雷霆声算不上耳朵灵敏。聪,指听觉灵敏。[9]不忒(tè):意思是无疑误,确有把握。忒,失误,差错。[10]措:筹措、措置。[11]求胜:希求胜利,这里含有希望侥幸取胜的意思。[12]政:主其事叫作“政”,这里引申指决定、主宰。[13]度:度量土地幅员。 [14]量:容量,这里指战场容量。[15]数:数量,指计算兵员的多寡。[16]称:权衡,这里指双方力量的对比。[17]镒(yì)、铢(zhū):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两为二十四铢。这里用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的人,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留下可乘之隙。所以,擅长作战的人,能(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保证敌人一定为己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而不可强求。

不能战胜敌人的时候,就要加强防守;能战胜敌人的时候,就应该发起进攻。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因为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就像深藏于地下(而使敌人无从下手);善于进攻的人,就像从九天之上发动攻击(而使敌人无从逃避)。如此,就能自我保全,从而大获全胜。

对胜利的预见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的高明;因为战胜而被天下人说好,不算高明中的高明。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的不算力大,能看见日月的不算眼明,能听到雷霆之声的不算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战之人,都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那些善战之人即使胜利了,也不会留下智慧的名声,不会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毫无疑问的。之所以毫无疑问,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作战方略和部署是合理的,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战之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先从各方面寻求战胜敌人的条件,然后与之交战;失败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然后才希求侥幸获胜。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从各方面修治“先胜”之道,确保“自保而全胜”的法度,因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兵法上用五条法则来估计胜利的可能性: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根据战场地形的实际情况,做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战场地形的判断,计算出战场容量的大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计算出双方兵力的多寡;根据双方兵力的多寡,判断出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根据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判断出作战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就好像以镒称铢(那样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就好像以铢称镒(那样居于绝对劣势的地位)。胜利者在指挥军队作战时,就像决开了千仞之上的水(那样势不可挡),这就是所谓的“形”。

【实用谋略】
先备后战灭陈国

孙子在论述攻和守时,强调首先要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敌人的可乘之隙,最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一鼓作气消灭敌人。隋文帝灭陈的事例,便很好地体现了孙子的这一思想。

先为不可胜

善于用兵的人,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

如何做到不可战胜

南北朝后期,当时的北周丞相杨坚受禅让而继帝位,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当时,南方陈朝与隋隔江对峙,而北部尚有游牧民族突厥不时南侵。尽管新建的王朝力量薄弱,但隋文帝胸怀大志,决心先灭突厥,后灭陈国,一统天下。

为了增强国力,隋文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精简政府机构,鼓励农耕,提倡习武,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隋朝政权巩固,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迅速。

开皇三年(583),隋军北上攻打突厥,为了稳住陈朝,以免其趁机进攻,导致自己腹背受敌,隋文帝对陈朝采取了十分“友好”的策略:每次抓获陈国间谍,不但不杀,反而以礼相待并送还;如果有人前来投靠,只要是陈国人,必定加以拒绝。

在击溃了突厥之后,隋文帝开始着手灭陈大计。但中间隔着长江天险,如果贸然进攻,很难一举成功。“不可胜者,守也”,隋文帝不急不躁,在耐心等待时机的同时,不断为自己创造获胜的条件。

每到收获季节,隋文帝就调集大军,集结于长江沿岸,并大肆制造过江攻陈的舆论。陈朝只能每次都紧急征调人马,结果不得不放弃田里的农活,延误了农时,影响了收成。江南的粮仓多是用竹木搭建而成,隋文帝就派间谍偷偷潜入陈国纵火,陈国的粮仓多次被焚毁。这样过了几年,直接造成陈朝国库空虚,军队疲惫,国力日渐衰弱。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面对上述有利形势,隋文帝判断灭陈的时机已经成熟,“可胜者,攻也”,于是果断任命杨素为水军总管,日夜操练水军。隋军屯兵大江前沿,每次换防时都故意虚张声势。陈军惊惧不已,以为隋军要渡江进攻,急忙调大军来防。时间久了,陈军疲于应付,劳累不堪,然而始终不见隋军进攻,渐渐地就放松了警惕。渡江前夕,隋军这边又派出大批间谍潜入陈国进行骚扰、破坏,搅得陈国军民不得安宁,士气自然也变得低落。

开皇九年(589)大年初一,陈国正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之中,正是警惕性最低的时候,隋军却在大将贺若弼的率领下,于午夜时分悄然渡江,顺利登上京口城楼。另一大将韩擒虎也率领数百勇士摸黑渡江,占领了采石矶。隋军宛如从天而降的神兵,正是“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而后,两军从东西两面沿长江向陈朝都城建康进军。陈朝军队在战斗力上向来不及北方军队,加上疏于防备,一个个惊慌失措,不战而逃。隋军一路攻无不克,二十天后占领建康。至此,隋朝终于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养精蓄锐胜匈奴

善于用兵的人,先创造条件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李牧养精蓄锐胜匈奴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战国时,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屡次派骑兵南下侵扰赵国边境,掠夺财物。赵国不堪其扰。匈奴骑兵兵强马壮,动作迅猛,赵军只能疲于奔命,却无计可施。为抵御匈奴,赵孝成王任命李牧为边将,率兵驻扎在雁门关一带。

李牧上任后,却并不急于与匈奴交战,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设立官吏。他把收上来的赋税全部入库,作为军费开支,每天宰杀牛羊,犒劳士兵;平日则加紧督促士兵操练骑射,精习武艺。他还命令士兵提高警惕,加强边境巡逻,完善烽火等报警设施,并派出许多间谍刺探匈奴人的动向。李牧不准士兵出去和匈奴人交战,命令全军:“若匈奴来此侵扰,立即收拾财产,驱赶牛羊入城,严防死守。胆敢出战迎敌者,斩!”

匈奴每次来犯,军民便马上退入城中,不与匈奴交战,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了好几年,赵国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可是匈奴人却认为是李牧畏惧与自己交战,即使是守卫边境的赵国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领怯懦。

赵王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李牧,暗示他改变方略。李牧却不作改变,对待匈奴侵扰的态度依然如故。赵王见此,十分恼怒,于是将李牧召回,撤了他的职,改派他人指挥边防军民。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匈奴每来侵扰,新上任的将领就出城迎击,却多次战败,死伤了不少人马,财物损失也极其严重,靠近边境的地方甚至不能正常地耕田放牧。

不得已,赵王又想起了李牧,打算派他重新镇守边疆。李牧则坚持称病不出,赵王没办法,只好强请李牧出山,李牧趁机对赵王说:“大王要是真想用我,我还是坚持原来的策略不变,只有你允许了,我才敢领命。”赵王同意了李牧的请求。

李牧养精蓄锐胜匈奴。

李牧复职之后,重申了以前与将士们的约定,还是采取敌人侵扰便退守的策略。匈奴来了不能和赵军交战,连续几年都没有重大战果,又掠夺不到任何东西,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李牧又经常奖赏将士,赏赐多了,将士们无功受禄,心中不安,宁愿不要赏赐犒劳,只想和匈奴痛痛快快地打上一仗。

眼见赵军上下士气高涨,李牧认为与匈奴大战一场的时机成熟,于是调集精锐部队准备作战。他精选了战车一千多辆,战马一万多匹,全身披甲、手持利刃的武士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每天率军操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大战之前,李牧下令大开城门,将牛羊都驱赶到田野里。一时之间,牲畜、边民布满山野。匈奴人闻讯后,立即前来抢掠。李牧先是佯装不敌,节节败退,并且故意丢下数千人。匈奴单于见赵军不过如此,于是率领大军进入边境抢掠。

而李牧早已暗中布下奇阵,静候匈奴主力的到来。他命中军诱敌,以战车和弓弩手从正面迎击,实行防御作战,同时以骑兵和精锐步卒为预备队。匈奴骑兵受战车限制,早先来去如风的机动优势难以发挥,又受到弓弩手的射杀,损失惨重。李牧乘机指挥预备队从两翼夹击包抄匈奴大军,经过激烈交战,匈奴大部被歼,李牧斩杀十万余骑。李牧乘胜北进,迫使邻近的东胡、林胡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臣服于赵国。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从李牧对付匈奴的策略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牧命令军队坚守要塞,只求护民保物而不求与敌交战,在养精蓄锐数年之后才与匈奴人对决,这正与孙子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战略思想相合。

【商业案例】
《华府邮报》的成功

先保证自己不被打败,再争取打败对手,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适用于商业领域。《华府邮报》的成功,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华府邮报》是一份中文报纸,主要发行区域为美国首都华盛顿及其邻近地区,于1983 年3 月创刊。《华府邮报》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以华盛顿地区华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经常以华人或地区的社团活动为新闻主题,而将美国或其他国际新闻放在次要地位。

二、重视读者的生活需求,如开辟儿童版,登载医疗、税务、移民、房地产,还有电影电视、武侠小说、婚丧喜庆等各种贴近生活的新闻,读者觉得有亲切感,自然购买更加踊跃。

三、用低价招揽广告,然后将各类广告归并起来,并协助广告商进行美工设计。拥有这些优厚的条件,报纸在创办之初广告就蜂拥而至,有时广告太多,不得不临时增加一个版面。发展到后来,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哪家商号不在《华府邮报》上刊登广告,就好像它不是当地的华人商店,尤其以诊所、饭店、杂货店等最为明显。

四、报纸以周报的方式发行,发行量在5000份到10000份之间,而且报纸就摆在超市里免费赠送,也接受订阅,一年只收10美元的邮费。

五、尽量降低成本。全天工作人员只有五六人,公司的股东会帮忙送报纸,主要是去超市或送小孩上中文学校时顺便代劳。拉广告等事宜则由几位兼职业务员负责,虽然没有薪酬,但可以从广告中抽成。

美国的华人很多,有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华文报纸数量自然不少,竞争激烈,此起彼落。而《华府邮报》之所以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固的态势,主要是靠“先为不可胜”来巩固自己,尤其懂得突破传统中文报的格局,将办报方针定位在满足读者需求上,如广告太多需要增加版面,但往往会出现剩余,这时候就干脆整版登载武侠小说。这样的报纸或许“格调”不够高,却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和心理,很多人看完后都大呼过瘾,欲罢不能。

办报作为一项文化服务事业,首先必须具备为文化服务的热忱,抱着这种信念才能有所发展。当然,有了利润,报纸才能长久维持下去,而广告是报社最大的财源,但有一点必须弄清楚,只有报纸的水平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读者,厂商才会考虑在上面投放广告。归根结底,报纸本身的水准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一心只想着赚钱,就本末倒置了。

【点评】

《形篇》实际上是孙子“全胜”思想的一种延伸。在这里,孙子指出,胜利者与失败者在战争之前所处的形势就已经不同了。在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的一方,往往在军事实力、外部环境、战前筹划等各方面都比对手高出一截,所以在开战之前就已经处于胜利的地位。

诚然,在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孙子兵法》讨论的是战争中的普遍规律,即实力决定战争的主动权。实力的强大就像“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一旦倾泻下来,便势不可当。

孙子谈兵。

然而,对于战争的胜负是否就完全由实力决定,孙子的态度还是十分谨慎的,他没有打保票,只是告诉我们:“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是不是能够打败敌人,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是,我们至少先要保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HilIArZ1UjjtYMl1s0Wn6dftJect92lqKFN38yot/vqGoEmmhZHQ15FgT0u4Dp3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