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我们前面讲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反之亦成立,即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少;外延越小,内涵越多。同时我们也讲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这种反变关系只适用于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间。因为真包含关系实际上就是属种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实际上就是种属关系,所以这种反变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这种反变关系,我们可以对概念进行研究。其中,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便是据此提出的两种研究方法。

◇正确理解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1.判断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的前提是处于这种关系之中的两个种概念一定是属于同一个属概念的。若不在同一个属概念中,则无法判断。

2.不管是反对关系还是矛盾关系,两个种概念的外延都是完全不重合的。若有一部分重合,就可能是其他关系了。

3.反对关系的两个种概念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矛盾关系的两个种概念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这两条性质切不可混淆。

概念的限制

1.限制的含义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的逻辑研究方法,也叫概念缩小法。比如:

青年→当代青年作品→文学作品电影→动作电影

从“青年”到“当代青年”、“作品”到“文学作品”、“电影”到“动作电影”,概念的内涵都增加了,外延则都缩小了。比如“电影”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动作电影”的内涵除了具有“电影”的内涵外,还增加了“动作”的内涵,因此其内涵扩大了,但其包括的电影种类和数量范围则缩小了。实际上,限制概念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外延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一个概念从属概念到种概念过渡的过程。这种“渐变的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这个缩小的过程的持续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一个概念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缩小。比如:

青年→当代青年→当代中国青年→当代中国男青年→当代中国未婚男青年……

作品→文学作品→唐朝的文学作品→唐朝的古诗类文学作品……

电影→动作电影→美国动作电影→美国好莱坞动作电影……

至于你要把这个概念限制到何种程度,则需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了。看下面这则故事:

儿子:爸爸,你为什么吃长寿面?

爸爸:因为今天是爸爸的生日。

儿子:生日是什么?

爸爸:生日就是说爸爸是在今天出生的。

儿子:啊!爸爸!你今天出生的都长这么大了啊?

这则故事中,“爸爸”为了逗儿子,就故意不对“今天”这个概念加以限制,所以才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2.限制概念的方法

一是在概念前加限制性的修饰语(即定语)。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在“青年”前加限制性修饰语“当代”,在“文学作品”前加“唐朝的”等。

二是改换语词,即直接将属概念换为与之相应的种概念。比如,把“天气”直接换为“晴天”“阴天”等,把“植物”直接换成“含羞草”“太阳花”等。

三是在形容词或动词前加状语。比如,在“勇敢”前加“非常”,在“做饭”前加“经常”等。

3.限制概念时需注意的几点

在对概念进行限制时,我们要正确运用“限制”这种研究方法,尽量避免错误使用。

第一,限制只适用于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其他的则不能。比如:

鲁迅说:俯首甘为孺子牛。

郭沫若说:我愿意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牛尾巴”。

茅盾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帮助“牛”赶走吸血的蚊虫。

在这段话中,虽然概念从“牛”到“牛尾巴”再到“牛尾巴上的毛”是连续进行了两次缩小,但却并非限制。因为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变化,而不是从子类到分子的缩小,因此“牛”“牛尾巴”以及“牛尾巴上的毛”不具有属种关系,也就不是限制。

第二,在对概念的外延进行限制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限制,不能使外延过宽,也不能使外延过窄。总之,要进行有效限制,不要随心所欲。比如“我是一个您不熟悉的陌生朋友”“他是唯一幸存的遇难者”等就是错误的限制。

第三,概念进行连续性限制并不等于无限性限制,当这种限制达到单独概念时,就不能再往下限制了,因为单独概念已经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了。比如对“青年”的连续性限制中,当到了具体的某个人(张三或李四等)时,就不能再限制了;同样,对“电影”的连续性限制中,到了具体的某一部电影(《真实的谎言》或《生死时速》等)时,也不能再限制下去了。

第四,有些加在概念前的修饰语等不一定具有限制的作用。比如,在“地主”前加“万恶的地主”只是强调了“地主”具有的某种属性,并没有改变概念外延的大小。

概念的概括

1.概括的含义

概念的概括是指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的逻辑研究方法,也叫概念扩大法。比如:

英语系的大学生→大学生武侠小说→小说中国城市→城市

从“英语系的大学生”到“学生”、“武侠小说”到“小说”、“中国城市”到“城市”,概念的内涵都减少了,概念的外延则都扩大了。比如,“大学生”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英语系的大学生”则是指“接受过大学英语专业教育的人”,因此“大学生”的内涵就减少了;同时“大学生”的外延不仅包括“英语系的大学生”,还包括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所以其外延扩大了。实际上,概括概念的过程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同时又扩大概念的外延的过程,也是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过程。此外,同概念的限制可持续进行一样,概念的概括也可以持续进行。比如:

◇限制概念的作用◇

概念的限制缩小了概念的外延,那么,这种逻辑研究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英语系的大学生→大学生→学生→人……

武侠小说→小说→文学形式→文学……

中国城市→城市→地域……

至于要概括到何种程度,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孔子家语》中的故事:

楚共王出游,亡乌嗥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这则故事中,楚王丢了一张弓,能够捡到这张弓的应该是某个具体的楚国人。但是,在“左右”请求寻找时,楚王说:“楚人得之,又何求之?”楚王这句话把“捡到弓的某个具体的楚国人”这个概念概括到了“楚人”这个概念,其外延明显扩大了;在孔子听到这件事时,孔子却嫌楚王的胸怀还不够大,于是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从“楚人”这个概念概括到了“人”这个概念,意思就是反正捡到弓的是人就好了,何必管他是哪国人呢?可见,楚王和孔子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概念进行概括的。

2.概括概念的方法

一是去掉限制性的修饰词。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把“英语系的大学生”前的“英语系的”去掉,或者把“中国城市”前的“中国”去掉等。

二是改换语词,即直接将种概念换为与之相应的属概念。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把“学生”概括为“人”,把“小说”概括为“文学形式”等。

3.概括概念时需注意的几点

在对概念进行概括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容易出现概括不当的地方。

第一,概括只适用于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不能随意概括。比如你不能把“窗户”概括为“房子”,因为它们不具有种属关系,不是分子与类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二,是否需要概括,概括到何种程度,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能概括不够,也不能不顾实际任意概括。看下面这则故事:

老师问小明:“小明,是谁发明了造纸术啊?”

小明回答道:“人。”

老师很崩溃,继续启发道:“具体是什么人啊?”

小明认真地想了想,骄傲地说:“是中国人!”

这则故事中,小明在回答老师提问时,把“发明造纸术的某个人”回答为“人”和“中国人”,都是在不该概括的时候进行了概括。

第三,概括概念的过程可以持续进行,但不能无限度地一直进行下去。在概括到某个不能再概括的概念时,一般是指概括到一个哲学范畴时,就不能再概括下去了,因为那已经是最大的概念了。比如上面的例子中,“英语系的大学生”概括到“人”后还可以进行到“动物”“生物”“物质”,但是到了“物质”就已经是极限了,不能再进行了。

◇概括概念的作用◇

概念的概括可以扩大概念的外延,那么,这种逻辑研究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1.揭示事物的本质

使人们对概念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普遍的概括过程中,揭示事物的普遍性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将“学生”概括为“人”,就可以对“学生”的本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更准确地表述概念

可以使人们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思维或表达,更为准确、严密地描述概念。 mQX5IAOvEK0fk+eCxaoihgFoJ8BZpA44OMMbkk7wk2nD/Syd3/283s9eaWMS+F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