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谷神不死

【原文】

谷神不死 [1] ,是谓“玄牝” [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 。绵绵若存 [4] ,用之不勤 [5]

【注释】

[1]谷:形容虚空。神:形容不测的变化。[2]玄牝(pìn):象征深远而看不见的生育万物的总根源,这里用以形容“道”的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牝,生殖。[3]是谓:这叫作。[4]绵绵:冥冥无形象,连续不断的样子。[5]不勤:不劳倦,不穷竭。勤,尽。

【译文】

虚空不定的变化是永不停歇的,这就是生育万物的神秘莫测的总根源。微妙的生母之门,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它绵绵不绝地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

【解析】

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阐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用“神”比喻道,说明道变幻莫测;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等等。老子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上而言,道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上而言,道无处不在,无穷无尽。道孕育着宇宙万物,生生不息。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里的“谷神不死”是就道而言的,说明道是博大无边、变幻莫测、永恒不灭的。“玄”作为一个概念,在《道德经》中经常出现。它原意是深黑色,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为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形象地表现了无所不能、孕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种粗拙而简明的表述方法,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的门户,是孕育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大。“玄牝之门”“天地根”,都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释为胎息养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每至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焕,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这是把老子的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种发挥。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它(指道)好像绵绵不绝地存在着,它的功能也永远使用不尽。道无迹可寻,可又无所不在地发挥作用。它先天地而生,亘古长存,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化育着自然万物;又像是天地万物的仲裁者,决定着物事、人世的沉浮兴衰。道博大无边、无所不能,又永恒不灭、无迹可寻。它是万物之母、一切之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万物皆循道而自为自作,生生不息。

【为人之道】

玄妙母体——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上便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而地上则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

后来,天地间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名叫女娲。据说,女娲一天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次,女娲行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壮美的山川湖泊和可爱的飞鸟鱼虫,总觉得这天地之间还缺少点什么,以使这个世界更加富有生气。

究竟该增添什么东西进去才好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女娲。女娲不停地往前走,一直走了很远,最后她走得实在有些疲倦,就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清的池水映现出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子里的影子也朝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子里的影子也跟着生气。眼前的景象,让女娲突发奇想: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却唯独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么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使其加入到世间之中呢?

想着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女娲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女娲见了,相当兴奋,给这个小家伙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因为是女神女娲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明显不同。而且,看起来还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女娲造人。

女娲对她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她就非常努力地继续工作,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从此,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就这样,女娲不停地工作,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稍微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女娲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广阔了,要想实现这一愿望,的确很难。苦思冥想后,她终于得到了灵感: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模一样。不久,大地上布满了人类。

尽管大地上布满了人类,可女娲的工作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她又想:人是要死的,难道死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绵延不绝呢?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些小人儿分为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并且让他们参照其他动物那样,男女婚配,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了下来。

女娲造人的传说,充分印证了老子对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宇宙之源的认识。

【处世之道】

天地之始——盘古开天辟地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存在的,这叫作玄妙的母性。在老子看来,一切具体存在的本源都是混沌,万物是由混沌中产生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天地万物就是从混沌中孕育而生的。

盘古是中国历史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祖先,他殚精竭虑,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所景仰。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不知道为何物的东西,没有七窍,叫作帝江(也有人叫它混沌),它的样子如同一个鸡蛋。“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它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的时间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七窍被凿而死了。

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盘古在这个“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醒来后发现周围一团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鸡蛋紧紧包裹着身子,使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又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心捅破这个“大鸡蛋”。

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可是,他睁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盘古勃然大怒,于是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有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有一些混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

天地一分开,盘古觉得舒坦多了。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想站立起来,然而天却沉重地压在他的头上。他意识到如果天不高高地升到高空,那么地上的生灵也就永远难以生存。他坐下来思考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最后,他断定,只有把天托住,芸芸众生才能繁衍和生存。于是,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随着他的身体增长,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九万里那么长了。

天终于高高悬于大地的上方,而盘古也感到疲惫不堪。他仰视双手上方的天空,又俯视脚下厚重的大地,断定天地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他终于可以躺下来休息,而不必担心天会塌下来压碎大地了。

盘古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盘古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在睡梦中他还想着:光有蓝天、大地不行,还得在天地间造些日月山川、万物生灵。可是他已经累倒了,再不能亲手造这些了。最后,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

于是,盘古的头变成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像巨大的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又大又圆的太阳,高悬于天上,给大地以温暖;右眼变成了明净的月亮,给大地以光明。他睁眼时,月儿是圆的;眨眼时,就又成了月牙儿。

他的头发和眉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布满天空,随月隐现。

他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得万物生长。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他的肌肉变成了大地的土壤,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手足四肢,变成了高山峻岭,骨头牙齿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血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和露。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虫鱼,天地间从此有了世界。

盘古开天辟地。 Ds0Ihw19gsLcKw/v+4+GvbbD8InNViv++3nZFs2co3ckB8eu53FzlmkVXQ7K/o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