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多言数穷

【原文】

天地不仁 [1] ,以万物为刍狗 [2]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3]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 [4] ,不如守中 [5]

【注释】

[1]仁:仁爱、仁慈。[2]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刍,野草。[3]橐(tuó)籥(yuè):古代的风箱。[4]数:通“速”。[5]中:适中的意思。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解析】

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天地无所偏爱,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需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的纯任自然。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即圣明的统治者对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对此,老子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圣人无所谓仁,对待老百姓也要像对待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是指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老子将天地比作一个可以来回鼓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生生不息,不会竭尽。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而人体就像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修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通过上述比喻想要说明的问题是:“政令繁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即用很多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执行,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这样万物反而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做进一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经商之道】

归一大道——寓言故事两则

老子本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无为,告诫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贯彻这一思想,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大道,保持虚静,不做有违大道的事情。

春秋时期,有两户人家,一家住在齐国,姓国,十分富有,远近闻名;一家住在宋国,姓向,非常贫穷,无人知晓。一天,姓向的穷人听说齐国有这么一家姓国的人家很有钱,便专程从宋国跑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

姓国的富人告诉他说:“我之所以能够积累起这么多财富,其实是因为我很善于‘偷盗’。我只花了一年的工夫就不愁吃穿;两年下来就已经相当富足;而三年之后,我就土地成片、粮食满仓,成了方圆百里之内的大户。而在我富有之后,便向周围的穷人施舍财物,大家也都得到了我的好处。”

姓向的人听了便觉得自己已经知道致富方法了,还没来得及听姓国的进一步解释,便匆匆离开了。他以为姓国的致富靠的就是偷盗,他将姓国的所说的“偷”理解为翻越人家的院墙,撬开人家的房间,然后将自己能看到的,并且手又能拿到的东西,统统拿到自己家里,归自己所有。如此,便会快速致富了。他回家以后,到处偷窃。如此,过了段时间,他便被官府逮住了,人赃并获,他也因此被判了罪。这个可怜的人不但清退了全部赃物,而且还被判罚没收他以前积累的所有家产。这下,本来就穷的他彻底成了一个穷鬼。

姓向的想来想去,觉得是姓国的人欺骗了自己,最终导致了自己这个结局。于是他又千里迢迢地到齐国去,找到姓国的并责备他说:“你骗我,说偷可以致富,我按照你说的办法去做了,却犯了法,害得我连以前的家产也没有了!”

姓国的一听便哈哈大笑,问他道:“那你是怎么去偷的呀?”姓向的于是便将自己翻墙撬门偷盗人家财产的经过讲给姓国的听了,姓国的一听,又好气又好笑地对他说:“哎呀,你怎么这么糊涂啊!你那天根本没弄懂我所说的‘善于偷盗’是什么意思,便急着走了。现在你仔细听着,我给你解释清楚。我们知道,天有四季变化,地也随着四季而产生丰富的物产,我所偷的就是这天时和地利呀。雨水霜露,有助于我庄稼的生长,山林提供我建造房屋的材料,湖泽的养殖供给我特产。我能够在陆地上‘偷’飞禽走兽,在有水的地方则‘偷’鱼虾龟鳖。而无论是庄稼和林木还是禽兽和鱼虾龟鳖,这些东西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原本并不属于我。我正是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自然界里获取财富,自然不会触犯法律,也不会有灾祸了。而那些金银宝石、珍珠宝贝、粮食布匹,却是别人积累起来的财富,你用不劳而获的手段去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当然便是犯罪啦。所以,你因偷盗罪而受到了处罚,只能怪你自己呀!”姓向的听了这番话,非常惭愧地离开了。

再看另一则故事。

从前,在南美洲地区有一个年轻人,一心想要发财。在他的脑海中,最快的发财手段莫过于学会炼金术了,于是他便投入自己仅有的金钱到炼金实验中。这样折腾了几年,也没有什么成果,而他则变得一贫如洗,连饭都吃不起,靠邻居们的施舍度日。一次,他听一个过路的人说住在某山里的一个智者会炼金术,于是他又燃起希望,生磨硬泡地跟人借来一些盘缠便出发去向那个智者学习炼金术了。

几个月后,他来到了智者面前,诚恳地向其请教炼金术。智者听他讲述完自己的经历之后,便认真地说:“的确如人们所传言的那样,我已经学会了炼金术,但是,我一直并未能炼出金子。”年轻人迷惑地问道:“那是为何?”

“因为炼金的材料还不齐。”智者答道。

“那么还差什么呢?”

“现在唯一缺的就是三公斤香蕉叶下的白色茸毛。而这些茸毛必须得是你自己种的香蕉上的。如果你能够收集到这个东西,到时我们便一块来炼金。”

这个年轻人一听,便高兴地回家了。他一回家,便立刻在自家已经荒废多年的田地上种上了香蕉。另外,为了尽快收集齐香蕉茸毛,他还开垦了许多荒地来种植。每当香蕉成熟后,他便小心地将白色茸毛刮下来保存好。同时,为了能生活,他也顺便将这些香蕉都弄到市场上卖掉。结果,几年之后,由于卖香蕉,他的日子也逐渐阔绰起来了。一次,当他又一次从市场上带着卖香蕉得来的金币回家的时候,突然间领悟了智者的意思正是点化他通过劳动来获得金子。明白这个道理后,他更加勤奋地劳动,最终成为当地有名的富翁。

这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中国的,一个国外的,其所要告诫人们的道理却是相同的,那便是要想获得财富,只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大道。而偷盗、炼金术则是代表了邪径,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使人遭遇危险。进一步讲,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大道可走,舍弃大道,而走邪径,都是表面聪明其实愚蠢的行为。 lhTrljAuvmi8o/IaWZfWJ5KRxQK6ohDS6aiF3d1+zl7mbymtcZf2qkE8m/2zyz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