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十四章
物或恶之

【原文】

企者不立 [1] ,跨者不行 [2]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5]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1]企:就是翘起足,用脚尖站立。[2]跨:加大步伐,想要快速行走。[3]彰:明显,显著。[4]长:长久。[5]赘(zhuì):多余的。

【译文】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的;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了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可能长久。从“道”的角度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解析】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妄为。妄为不仅多余,而且会起反效果。这里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等。篇中所揭示的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道的突出表现。实际上,这种列举还可以无限延伸,因为不站在道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事物都是不懂道的表现。这里,老子用了拟人的手法,他说,对于不懂道的行为,“物”是不会喜欢的。这是因为物一直都是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根本不会出现不依循道的规律运行的物。如果要让物违反道的规律运行,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这就是篇中“物或恶之”的意思。凡是明白、理解道的,绝对不会去做违反道的事情。

自伐者无功。

老子还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而举出自己的看法:人们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过于对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起来的,这是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人类直立时,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得厚实、宽阔,以支撑沉重的身躯。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了,那么全身的重力就都会落到脚尖上,而脚尖窄小、瘦弱,无力承担全身的重力。如果人们用脚尖直立身躯,必然会违背自然规律,这就属于不合“道德”的行为。在“企”的行为中,包含着一种凭着个人努力以抗拒自身本来限制的意图。这里的“企”和“跨”,都是指那些违背自然、自高自大、拼命炫耀显示自己的人的举止行为,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同理,“跨”是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意思,也就是一条腿抬起来还没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这种走法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怎么可能实现呢?跨是为了加快速度,但是,跨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么一跨就走不了路了。

人为什么要跨着行走呢?这是焦躁的表现。从这里可以知道,急于求成、焦急烦躁办不成事情。跨这一动作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人们的动作和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属于不合道德的行为,所以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与这几句意思相似的话在前面的章节曾经出现过,老子为什么重复这几句话呢?正是为了强调不合道德的害处。这里面也隐含着老子以退为进、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曲则全”,也就是不故意去表现、张扬自己,这是比较明智的行为,自以为是的人是无法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的,自我炫耀是没有什么功劳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长久的。

“自伐”一般包含四层含义:一个是只把自我看作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生活的主宰;一个是只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按整个世界的意志行事;一个是只看到自己所成就的一切,而看不到整个世界为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一个是在以上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只看到自我活动之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看不到整个世界的活动之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这样一来,自我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变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是人类的通病。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但是,从道理法则上讲,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却是“余食赘行”。“余食”指的是多余的。“赘”就是瘤子。我们的身体在任何部位长出一个瘤子,那都是多余的。“物或恶之”,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然的定形,变体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长出来一个多余的附件,不但给自己增加负担,而且还令人讨厌。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呢?所以,有道之士自处的时候绝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样才算合乎道行。

由上可知,做人不可过于虚荣、张扬和妄自尊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才能身处闹市而抛却浮华,做一个合于道德的人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看到自我存在和自我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还要看到整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做到这点,人们才可以避免产生自高自大和自我炫耀的心理。一个能够认清整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人,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激发起一种对整个世界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为人之道】

自夸无功——祢衡炫耀自己终被杀

在本章中,老子阐述了自己的处世思想——谦虚退让、柔弱无为。篇中提到了几类主观而自满的人,如“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这几类人不仅得不到人们的赏识和尊敬,还会落得悲惨的下场。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谦虚谨慎,放低姿态,勤勉做事,低调做人。骄傲自满的人,一般都难得善终,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三国时候的祢衡,才学甚高,但是他恃才傲物,导致被杀,这个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人要谦虚退让、柔弱无为的道理。

汉献帝建安初年,曹操想派使者去荆州劝说荆州牧刘表归顺自己。这时,谋士贾诩向他建议道:“刘表喜欢与当代的名士交往,希望您能派一位名士前往荆州,这样就能达到目的了。”曹操认为贾诩的建议很有道理,就向另一个谋士荀攸询问说:“先生觉得可以派谁去呢?”荀攸回答说:“如果能让孔融前往,那是再好不过了!”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担任过北海侯国的相,不但长于文章,而且慷慨好客,是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闻名于当世,当然是理想的人选。曹操对荀攸的建议表示赞同,并嘱咐他去请孔融前往荆州做说客。

荀攸到了孔融家中,将事情说明白,孔融听了之后,立刻接口说:“我有一位好友,名叫祢衡,他字正平,才学比我高十倍,足以辅佐天子,更不用说做使者了。”后来,孔融并没有把祢衡直接推荐给曹操,而是向汉献帝上了一个表,把祢衡的才能大大夸耀了一番。献帝把表章交给曹操,曹操看到表章,心里很不高兴,就随便派人把祢衡征召过来。祢衡来到曹操府中,按例向曹操行礼,然而曹操不但没有还礼,还故意不给祢衡安排座位。祢衡向来自负,他一看到这个场面,不觉仰头朝天,长叹一声,说道:“天地虽然这样宽阔,为什么眼前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找不到呢?”

曹操一听,自傲地说道:“我身旁有几十位能人,都是当代英雄,你为什么说眼前没有像样的人呢?”

祢衡听罢,笑了一声,说道:“那就请您说给我听听吧!”

曹操捋着胡须,十分得意地说道:“荀攸、郭嘉、程昱见识高远,前朝的萧何、陈平都比不上他们。张远、许褚、李典、乐进英勇强壮,以前的岑彭、马武比起他们来也略有不及。吕虔和满宠替我主管文书,于禁和徐晃担任我的先锋官,夏侯惇是天下的奇才,曹子奇是当世的福将。你怎么能说我手底下没有人才呢?”

听完曹操的一番话,祢衡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阁下的话一点都不对,您刚才说的这些人,我都认识。荀攸只能看管坟墓;程昱至多能看守大门;郭嘉倒还能读几句辞赋;张辽只配在战场上打打鼓、敲敲锣;许褚大概只能放牛牧马;乐进和李典适合做传令兵;吕虔不过能给人家磨磨刀,铸几把剑;满宠仅能在饮酒方面称得上是个好手;于禁是打砖的泥水匠;徐晃只能扒狗;夏侯惇是一个仅能保全性命的将军;曹子奇被人称为‘只知道要钱的太守’。其余都是饭袋、酒桶而已!”

祢衡上面这番话,极力讽刺和挖苦曹操,曹操不禁勃然大怒,他对祢衡呵斥道:“你又有什么能耐呢?”

祢衡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我,天文地理门门精通;三教九流样样都知道:辅助天子,可以使他们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个人道德,可以与孔子、颜渊相比,怎能与这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呢?”

祢衡袒胸击鼓,怒斥曹操不爱贤。

这时,张辽就坐在曹操身旁,他听到祢衡的狂妄之语,气得要抽出宝剑来杀掉祢衡,曹操制止住他,讥讽地说道:“我现下正缺少一个敲鼓的人,早晚朝贺和宴会,都要有人敲鼓,就让祢衡去做这件事情吧!”

曹操说这席话,本来是想狠狠地把祢衡羞辱一番,没承想祢衡一点也不生气,满口答应了曹操,告辞去了。祢衡退出之后,张辽满腔的愤怒尚未平息,他向曹操问道:“祢衡这个人说话如此放肆,为什么不让我杀他?”

曹操笑笑说:“这个人在外面有点虚名,我今天杀了他,人家就会议论我容不得人。他不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吗,我就让他敲鼓,好好羞辱他一番吧!”

第二天中午,曹操在丞相府设宴,大厅上坐满了客人。这时,曹操下令让祢衡打鼓为众人助兴。事先,打鼓的人叮嘱祢衡务必要换上新衣,但祢衡却穿着旧衣服走进大厅。祢衡精于音乐,打了一通“渔阳三挝”,格调深沉,音节响亮,发出金石般的声音。听了祢衡的演奏,在座的客人都情绪高涨,感动得流下泪来。这时,曹操的侍从们突然喊道:“打鼓的为何不换新衣服?”谁知祢衡竟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身上的破旧衣服,赤裸上身站在大厅之上,客人们很吃惊,连忙一齐拂袖遮面。祢衡又慢慢地脱下裤子,一直不动声色。曹操看到这种情形,怒斥祢衡说:“在朝廷的厅堂上,为何这样不懂礼仪?”

祢衡回答说:“眼里没有君主,那才是不懂礼仪。我不过是暴露一下父母恩赐给我的身体,以显示我的清白罢了!”

曹操接过祢衡的话,向他逼问道:“你说你清白,那么谁又是污浊的呢?”

祢衡直指曹操,说道:“你不识人才,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不听忠言,是耳浊;不通晓古今的知识,是头脑污浊;不能容纳诸侯,是胸襟污浊;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心地污浊。我是当世的名士,你下令让我打鼓,这就像当年奸臣阳虎蔑视孔子、小人臧仓诋毁孟子一样。你想成就王霸之业,却这般侮辱人才,难道这样也可以吗?”

祢衡这样犀利地当面辱骂曹操,众人听罢都非常吃惊。曹操此时已经被气得火冒三丈,他本想斩了祢衡,但是又怕背上杀害名士的恶名,所以思量着借他人之手除掉祢衡。只见他装出大度的样子,用手指着祢衡说:“我现在派你出使荆州。如果你能劝降刘表,我就委任你做大官。”祢衡心里明白,刘表是不会归降曹操的,出使荆州多半会凶多吉少,这分明是曹操借刀杀人的伎俩,所以坚决不肯答应。曹操立即传令侍从,要他们备下三匹马,另派两个人挟持祢衡前往荆州。

刘表见曹操派祢衡前来,已经猜到了曹操的用意,他担心曹操把杀害贤人的罪责推到自己头上,就使出一个与曹操同样的计谋,把祢衡送到生性残暴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果然,祢衡在宴席上讥讽黄祖,说黄祖就像是庙里的菩萨,只受香火,可惜并不灵验。黄祖听了之后,立刻把祢衡杀掉了。

【处世之道】

自矜不长——陈胜自傲而招致失败

本章告诫人们不要妄为,妄为是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其必然会导致可怕的后果。陈胜之所以失败,就与妄为有着很大关系。

秦朝的陈胜是穷苦出身,给人家当长工。他曾对穷苦的伙伴们说:“苟富贵,毋相忘。”身旁的人都笑话他:生来就是这个穷命,还想着有富贵的一天,真是做梦!陈胜于是慨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令那些穷朋友没有想到的是,后来陈胜真变得富贵,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强有力地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并且建立了张楚政权,自立为王。不幸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最后失败了。

陈胜的失败当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这个人太自我,容不得别人。陈胜起义之后,就派遣起义军将领向秦国发动全面进攻。他的手下葛婴攻占了东城,拥立襄强为楚王。后来葛婴听说陈胜自立为楚王后,赶忙杀死了襄强,并亲自向陈胜报告。陈胜怨恨他拥立别人为王,立即杀死了他。

当时,吴广已经包围了荥阳。秦国名将李由驻守荥阳,吴广连续攻打,还是打不下来,非常着急。陈胜得报,召集众多豪杰商量对策。武臣听说陈县的贤士周文曾经在项燕和春申君的手下任职,善于用兵,便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援助吴广。秦二世得知起义军攻势凶猛,便赦免在骊山服役的罪犯,派遣大将章邯率领,去迎击陈胜的大军。结果起义军大败,大将周文自杀身亡。

与此同时,进攻赵地的武臣却获得胜利。武臣占领了邯郸后,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担任大将军,张耳、召骚分别担任左、右丞相。陈胜知道武臣自立为王的消息之后非常生气,马上囚禁了武臣等人的家属,准备杀死他们。蔡赐劝诫他说:“现在我们还没有灭亡秦国,如果杀了武臣的家属的话,等于又多出一个相当于秦国的仇敌,我们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就封武臣为赵王吧。”陈胜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遣使者到赵国祝贺,同时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软禁在宫中,并催促武臣率军西出函谷关支援吴广。但是,武臣并没有服从他的命令。

陈胜称王后,逐渐变得骄傲自大起来,很多大臣暗地里表示不满。

吴广一直没能攻克荥阳,他手下的将军对他很不屑。将军田臧与其他几个将军谋划,假冒陈胜的命令,杀死了吴广。他们掌握前线军权后,又把吴广的首级进献给陈胜。陈胜无奈,只得任命田臧为上将军。于是田臧派遣部将李归等人驻守荥阳,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到敖仓迎战秦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楚国的军队大败,田臧战死。秦国大将章邯乘胜追击,攻占了荥阳,李归等人也都战死了。章邯又率军攻打郏城,驻守郏城的邓说抵挡不住,逃回了陈县。陈胜一怒之下,处死了邓说。章邯率领大军一路杀来,围攻了陈县,和楚国军队交战,楚军战败,上柱国蔡赐战死。章邯接着率军进攻驻守在陈县城西的张贺部队。陈胜亲自出城督战,但楚军还是被杀得大败,张贺战死。陈胜见战事不利,只好从陈县撤退。当他走到下城父的时候,他的车夫庄贾杀死了他,然后投降了秦国。

陈胜称王之后,从前一位与他一起给人家耕田的伙伴听说了,便来到了陈县。他敲着陈胜的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宫门守卫要把他抓起来。他反复对守卫解释,守卫放了他,但不肯为他通报。陈胜出门时,他拦住陈胜,直呼其名。陈胜听到后,与他相见,并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这名伙伴走进陈胜的宫殿,环顾四周,但见殿宇巍峨,摆设华丽,不由惊呼:“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宽敞啊!”“夥”为楚语,意思是“多”,他的这句话传出后,“夥涉为王”的俗语便流传天下。这人住在宫中,时间长了,就随便放肆起来,还常跟人讲陈涉贫贱时的一些往事。有人劝陈胜说:“您的客人到处胡说八道,有损您的威严,杀了算了。”陈胜当真就把那人杀死了。陈胜的故旧知交知道后,纷纷离去,没有人再亲近他。陈胜任命朱房、胡武二人做监督官。这两个人把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胜的忠心,外出征战的将领们回到陈县,稍不服从命令,就被他们抓起来治罪。他俩不喜欢的人,如果犯了错,二人不经有关部门审理,就擅自加以惩治。陈胜不仅不阻拦,反而对他们信任有加。早先追随陈胜的将领们也相继背离,陈胜最终因此而失败。 /uUyandaSM+/eAqS3NCM/AmQ8mFKflRKSxIGPgFn/6W/Kn53+4YBLyRPUZ6SGp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